中国新盲文的创造者是谁?

  黄乃

  1952年,盲人黄乃(中国民主革命家黄兴之子)参照布莱尔盲文体系,在“心目克明盲字”等旧盲字的基础上,经过调整和创新,提出了以普通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采用分词连写方法拼写普通话的《新盲字方案》。至此,中国有了统一的盲文,为新中国盲文出版事业的创建提供了可能。

  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透过点字板、点字机、点字打印机等在纸张上制作出不同组合的凸点而组成,一般每一个方块的点字是由六点组成,左侧从上到下为123,右侧为456,叫一方。 它是由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于1824年创造的,故国际上通称为“布莱尔(Braille)”。1952年,盲人黄乃(中国民主革命家黄兴之子)参照布莱尔盲文体系,在“心目克明盲字”等旧盲字的基础上,经过调整和创新,提出了普通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采用分词连写方法拼写普通话的《新盲字方案》。至此,中国有了统一的盲文,为新中国盲文出版事业的创建提供了可能。

  1953年初,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国盲人福利会。毛泽东主席派他的亲家张文秋同志前往,在内务部长谢觉哉、中国人民救济总会秘书长伍云甫的领导下,具体承担包括盲文出版业务在内的中国盲人福利会的筹建任务。张文秋同志担任中国盲人福利会总干事,与黄乃一起开始创办新中国盲文出版事业。同年,女盲人李玎研制铅印盲文书刊获得成功,新中国第一本盲文图书《谁是最可爱的人》得以正式出版。第二年,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题起刊名的第一份盲文刊物——《盲人月刊》创刊号出版。

  1975年,盲文工作者提出了盲文改革,历经十几年的研究和探索,确定了汉语双拼盲文方案。它是以两方盲符拼写汉语的一个实有音节,即带调音节,声方在左,韵方在右。声方有声母、半声母、介母和零声符;韵方有韵母、零韵符和调号。

  盲文数学符号的使用在我国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1990年,中国残联宣教部、中国盲人协会共同召开了第一次盲文数理化符号专家研讨会。会议分析了我国盲文数理化符号的使用现状;研究了编写新的盲文数理化符号的意义和可行性;确定了新符号的设计思想和编写原则;并成立了编写组着手编写工作。编写组翻译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盲文数理化符号资料和研究成果,对有代表性的数理化符号体系进行深入的比较和研究,广泛征求个方面的意见,博采众长,并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提出了一整套盲文数理化符号方案。方案出台后,有关方面又召开过六次较大范围的编写会议,并经过编写组若干次的修改、补充、完善,于1991年12月提交由个方面专家参加的会议审定。

  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套符号极据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丰富了我国原有的数理化符号,适合我国盲人使用。专家们指出,这套符号为发展我国更高一级的盲人教育,出版更高层次的盲文版自然科学书籍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