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经典名句关于静心(佛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求 佛经 中的静心名言?

诸可还者 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楞严经)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圆觉经)(这是佛教我们的修持方法)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圆觉经)(这是如来禅心法 成佛的大秘密)
求 佛经 中的静心名言?

佛语静心经典简短句子

静心是减压的好方法,心静则意定,意定则慧生。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佛经经典静心名句,供大家参考。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劝君莫借风流债,借得来时还得快。室中自有代还人,汝欲赖时她不赖。★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过,即非真修者。★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问长安。★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哀哉三界,爱欲为根。根株不拔,莫望生西!莲花国土,永离尘情,此缘能断,彼质斯成。★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一切惜身命,人畜等无殊。若欲食众生,先试割身肉。死是极大苦,谁能不畏之。但当自观身,云何食他肉。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得杀业,死堕叫唤狱。★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当念只为情未撇,无边生死自羁留。★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释迦所以兴出世,惟说弥陀本愿海。★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信愿念佛 求生净土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拓展资料: 佛语:佛之言说,与佛说、金口等同义。 依北本涅盘经卷三十五载,佛之所说有随自意语、随他意语、随自他意语之三语。佛语法门经以无身无身行、无口无口行、无意无意行、非行非非行、非谤非不谤、不生不起、无想无处、无往无没、非寂非行等为佛语。又佛教之专门语,亦称为佛语。(长阿含卷十二清净经、观经疏散善义) 【经典佛语】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4.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5.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6.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
1.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2.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 3.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4.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5.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6.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7.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8.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别人,放下我执我爱,慈悲一切众生,才是佛法的真谛。 9.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10.佛有佛眼,心有心眼,只要不被一叶遮拦,便会满目青山。怕的就是自己一叶障目,什么都看不见,怎能不一片苦海? 11.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着与追求。12.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13.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14.我们时时刻刻都有感恩的思想,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欺骗压迫就会逐步缓解和消除,人间就会充满谅解和爱心。——净慧法师 15.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16.不能贪求任何东西,一旦喜欢就执着在那里,应该心无挂碍。 17.真正的所谓的修养,真正的所谓的用功,真正的所谓的感受,其实心性,心田里面进行的。——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18.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19.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20.如果内心不再有坏的作用那一部分,我们便不再会从其中引起痛苦、烦恼,从而达到永恒的愉快、安详。
1.人生的一切不是算来的,而是善来的;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胸襟的宽窄,决定命运的格局,你能包容多少,就能拥有多少。凡事看得开、想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学会隐忍性情,懂得克制欲望,退却时理智,谦让时大度,除却杂念私心,少些攀比计较,才会随缘自适。 2.人生百味,情最浓,人生繁华,淡最真,人生一路,一步有一步的风景,一程有一程的感悟,不论时光如何流转,有些东西不会改变,那就是对美好的追求,对真情的渴望,给自己一份淡然,不困于情,不憾于心,无悔于生命,充实于生活,平和于心态,守一份心净,淡淡就好。3.当前的困难终究都会过去,从容应对;当下的福运不要使尽,福尽祸至。众生皆苦,人生一切起落皆有定数,待人、待物都要留有余地。4.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生活里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一种缘,缘了,终要散去。珍惜每一次遇见,当缘分已尽,适时放手,学会坦然面对,才是淡定之举。5.随缘不是无奈,而是智慧、自在。外在的因缘适合做什么,我们就顺应而为,不执着、不妄想,而又积极不懈怠,就是随缘。春时播种,秋收冬藏,都是随缘而为。6.在滚滚红尘中,坚持做一个清醒的人。在物欲横流中,坚持做一个干净的人。在众人都说人心叵测时,坚持相信人性的善良。在礼崩乐坏时,坚持信守心中的道德和理想。在天下人都笑我傻时,坚持用简单的心,天真的眼睛看世界。坚持自己的心灵和信念,哪怕这坚持只剩下自己孤独一人。7.做人要能吃亏,人生一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斤斤计较,反而会舍本逐末,往往失去的也许更多。真正聪明人,不会在乎表面上吃亏,他们看重是实质性的“福利”,因为能够吃亏的人,往往一生平安,幸福坦然。能吃亏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会吃亏是处事的一种睿智。佛曰:吃亏决不亏,惜福才有福!8.缘来缘去,缘生缘灭,万物之间的纠葛,怕是世人永远都无法一一参透的。我们记得珍惜这已经参透了的就好。我们来到这世上,本身就是一场缘分。一个人的好,要记一辈子;一个人的坏,即便是忘不了,也不要想着报复。缘分在的时候,好好珍惜,缘分不在了,偶尔想起。9.我认为一个人在中年以后应有的心的境界,它们都源自一种看破红尘名利、回归生命本质的觉悟。如果人到中年以后仍没有善心、闲心、平常心会怎样呢?据说老年人容易变得冷漠、贪婪、自负,这也许就是答案吧。10.一个人永远也无法预料未来,所以不要延缓想过的生活,不要吝于表达心中的话,因为生命只在一瞬间。 
一、不要把自己当做别人,也不要把别人当作自己,人生不同,各自修行。 二、人生看淡的诱惑越多,貌似缺少了许多做人的欢乐,却因心的简单而少去更多的烦恼。 三、不解释的,才叫从容。不执着的,才叫看破。不完美的,才叫人生。用心甘情愿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你在,世界就在。 四、我们来到人间,与别人欢聚一场,是为了追欢逐乐的,我们不是来生气的,更不是来气别人的。——石康 五、要相信相由心生,要相信时间会积蓄下能量许多事,总是前半生用来实践,后半生慢慢应验,专心致志心无杂念,每一个轮廓都有出处,这是对每天最好的态度。 六、一段路,走了很久,依然看不到希望,那就改变方向;一件事,想了很久,依然纠结于心,那就选择放下;一些人,交了很久,依然感觉不到真诚,那就选择离开;一种活法,坚持了很久,依然感觉不到快乐,那就选择改变。断、舍、离,放下过去,让心归零! 七、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权衡之道,往大处着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药;凡人皆有长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长,破铜烂铁也能成钢。——星云大师 八、世界上总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这是人生旅途中的真实存在。走不完的路适可而止,过不了的河及时掉头,也不失为一种智慧。 九、生活的那些辛苦,不是增加生活的负担,而是提醒一个人的眼界懂得看开,学会淡然,生活不是背负着那些酸楚前行,而是让那些心态豁然开朗,活出生命的展望。 十、当你遇到一件事,如果你,喜欢它,那么享受它;不喜欢,那么避开它;避不开,那么改变它;改不了,那么接受它;接受不下,那么处理它;难以处理,那么就放下它。人最难的是“放下”,放下了,就释然了。 十一、做人可以不聪明,但一定要有分寸感。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应该是你的,才是你的;不该是你的,连搭腔都不要。宁可藏拙,也不要露怯。话说得越多,反而会显得自己越浅薄。所以,人要实,话要藏,用做事的结果来征服人,而不是说服人。 十二、幸福,是用来感觉的,而不是用来比较的。生活,是用来经营的,而不是用来计较的。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爱人,是用来疼爱的,而不是用来伤害的。金钱,是用来付出的,而不是用来衡量的。谎言,是用来击破的,而不是用来粉饰的。信任,是用来沉淀的,而不是用来挑战的。 十三、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过去的不再回来,回来的不再完美。生活有进退,输什么也不能输心情。 十四、一生很短,不必追求太多;心房很小,不必装的太满。家不求奢华,只愿充满温馨;爱不求浪漫,只愿一生相伴。人生,不求活得完美,但求活得实在。 十五、不要再去抱怨生活如何刁难,也不要再去嗔恨人生如何坎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时间久了自然苦尽甘来,而这份难能可贵的甘甜,只有能理解生活,才能享受生活赐予的这份厚重。 十六、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就是开悟;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成就。发现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彻悟;改正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圆满。 十七、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拥有,只能经历。深知这一点的人,就会懂得:无所谓失去,而只是经过而已;亦无所谓失败,而只是经验而已。用一颗浏览的心,去看待人生,一切的得与失、隐与显,都是风景与风情。
佛语静心经典简短句子

让人静下心来的佛经经典名句400句

“所谓的发菩提心者,正是发愿作佛之心;发愿作佛之心者,则是救度一切众生之心。而度众生的心者,则是摄受一切众生,往生于诸佛国土之心也。”那么,接下来跟随我一起来佛经大全看看佛经经典名句400句吧! 佛经经典名句400句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4、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5、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6、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7、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8、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9、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10、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11、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12、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一句弥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持总念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亦谓「赅罗八教,圆摄五宗。」既得临终往生净土,亦获现世身心安乐。 13、念阿弥陀佛功德,多于念地藏菩萨百千万倍。何以得知?准《观音经》,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乃至一时,不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十轮经》云:‘一百劫念观世音,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群疑论》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佛是觉满果圆,超诸地位,所以积念者功德最多,过于地藏百千万倍。菩萨未属佛地,果未圆满,故功德最少。” 14、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5、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1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17、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18、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19、知见立知,即无名本。 20、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21、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22、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23、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24、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25、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26、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27、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28、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29、尸弃佛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30、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31、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32、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33、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34、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35、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36、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37、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38、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39、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40、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41、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42、文殊当知,愚痴众生,不觉不知,寿命短薄,如石火光,如水上泡,如电光出,云何於中不惊不惧,云何於中广贪财利,云何於中耽淫嗜酒,云何於中生嫉妒心。如此生死,流浪大海,唯有诸佛菩萨能到彼岸,凡夫众生定当沦没。无常杀鬼来无时节,纵有无量无边金银财宝,情求赎命,无有是处。众生当知,须观此身而生念言,是身如四毒蛇,常为无量诸虫之所唼食,是身臭秽,贪欲狱缚,是身可恶,犹如死狗,是身不净,九孔常流,是身如城,罗刹处内,是身不久,当为乌鹊饿狗之所食噉,须舍秽身,求菩提心。当观此身,舍命之时,白汗流出,两手横空,楚痛难忍,命根尽时,一日二日至於五日,膨胀青瘀,脓汗流出,父母妻子而不喜见,乃至身骨散在於地,脚骨异处,膞骨胫骨、腰骨肋骨、脊骨顶骨髑髅各各异处,身肉肠胃、肝肾肺脏为诸虫薮,云何於中横生有我,生存之时,金银财宝,钱财库藏,何关我事?
让人静下心来的佛经经典名句400句

感觉很不错的佛经经典名句分享给大家

1. 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2. 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3.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4. 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5.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6.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7.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8.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9.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10.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11.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12.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13.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 14.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5.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6.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7.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8.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0.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21. 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22.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2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24.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25. 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26.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27.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28.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29.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30.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31.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32. 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33.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34.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35.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36.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37.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38.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39.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40.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41.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42.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43.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44.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45.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46.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感觉很不错的佛经经典名句分享给大家

有那些佛经能让人静心

1、地藏菩萨本愿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 佛在经中赞扬了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的宏大誓愿,并介绍了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典型事例,如婆罗门女、光目女救度母亲的故事。 2、《金刚经》于公元前494年间,成书于古印度。《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3、《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详细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种种殊胜,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净土法门。 4、《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行。 5、《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出自《楞严经》第五卷,由于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的提倡,成为中国净土宗五经一论中的一品经。 在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询问诸大菩萨进入禅定、获得开悟的方法,大势至菩萨说他以念佛方法修学成功,其关键在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集中心思,忆佛念佛,维持净念,相续不断。 扩展资料: 关于佛经的句子: 1、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心若轻浮要安心向下,须知心净则国土静,息心就是息灾。 2、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 3、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4、从前种种 譬如昨日死 从后种种 譬如今日生。 5、佛者:“比丘杀人,何解?”佛剑:“分说,不分说,不由分说!杀生为护生,斩业非斩人!”
1、《金刚经》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2、《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或称《无量寿经会集本、无量寿经夏会本》等,亦可简称《会集本、夏会本、大经》。是民国年间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而成。 3、《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详细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种种殊胜,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净土法门。 4、《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 5、《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出自《楞严经》第五卷,由于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的提倡,成为中国净土宗五经一论中的一品经。 在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询问诸大菩萨进入禅定、获得开悟的方法,大势至菩萨说他以念佛方法修学成功,其关键在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集中心思,忆佛念佛,维持净念,相续不断。
严格讲,所有佛经,皆可静心和清心。因佛教修行,本就是修心,佛经万本,皆不离心。 但佛教又讲因缘,各人因缘不同,根基不同,在世俗的身份、学历、工作皆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选择。从现代社会的高节奏和您是初学佛这些特点的来看,可选心经,最短之佛经,直指最上乘空性之理,不需理解,但能诵持,自有静心清心之奇效。也可选《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诵之即明佛理,也并不长,语言优美、通俗易懂,静心之效自然而来,清心消业,功德无量。 如果有时间,亦不妨读《金刚经》。毛之太祖也常用来修心养性,六祖惠能更闻一句而开悟。
《心经》可以叫人心静,而且字符不多只有260字,用不了一小时就能够背下来。背熟了一分钟就能够念完。还有王菲也唱诵过《心经》的MP3可以下载的。 也可以在酷我音乐盒里下载佛教音乐,里面的藏传佛教的咒子念诵都很好,可以叫人心静。
静下心来,一字一字仔细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以静心。当年唐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有过不去的坎,全凭这一部心经,得以过关。
有那些佛经能让人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