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个人学习感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个人学习感想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个人学习感想篇一

  【建好“家风”是成事兴业之举】

  近日,《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在全国发行。“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好的家风对家庭成员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影响,倘若家风不良,必将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因此,家风不仅关乎个人品行,更关乎党风政风民风,建好家风受益无穷,应是我们常抓不懈的永恒课题。

  激活文化因子,在以理导人中建好家风。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传承于各个时代,弘扬于社会各个层面,孔子的“诗礼庭训”、诸葛亮的“诫子格言”、范仲淹“自立、读书、清俭、行善”八字家风、司马光的《家范》、朱熹的《朱子家训》,焦裕禄“焦门家风”等等。这些优秀家风文化是跨越时空的宝贵精神资源,在中华儿女心中根深蒂固,融入到民族的血液里,为我们提供了安身立命、轨物范世的可贵镜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强家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营造了廉洁从政、服务为民的良好社会大环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员干部要努力激活这些家风文化因子,真正把家风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以良好家风推动党风政风清正、社风民风淳朴。

  善讲家风故事,在以情感人中建好家风。家风故事是最好的营养剂。讲好家风故事,能够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引领新风尚。从孟母三迁、择邻而居,到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从朱子家训教育子孙“恒念物力维艰”,到周恩来“一片菜叶抹碗底”的简朴饮食,一个个家训故事、一句句家教箴言,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希望与嘱托,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与美德。习近平总书记曾回忆,小时候母亲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精忠报国”四个字,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是一生追求的目标。由此可见,“讲好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因此,我们抓好家风建设,要善讲家风故事,将大道理讲成“小故事”,把陈情与说理结合起来,要注重把家风故事讲出质量、讲出水平,做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好的家风故事能涵品养心,能厚德明礼,总能让后辈在迷茫时坚定,在困顿时坚强,是我们干事创业、成事兴业的关键所在。

  坚持细照笃行,在以境育人中建好家风。“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要想良好家风春风化雨、温润人心,关键还是身体力行,不仅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言传,更要注重立足眼前当下的身教。一旦发现有不好的苗头出现时,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围追堵截,而是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帮助家庭成员明辨是非善恶,明确道德责任,纠正偏差行为。要自觉追求健康情趣,努力在家庭中营造向善向好的氛围,在自身的心口如一、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中做好样子、树好标杆,给后辈留下管根本管长远的立身做人、为人处世的优秀品质。健康的家庭生活,可以涵养性情、滋养身心,有力于党员干部专心致志工作。因此,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在家风建设上做出表率、当好“主角”,牢记与其“磨破嘴皮子”不如“做出好样子”的道理,正心修身、律己持家,将全部心血和汗水倾注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步伐中。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个人学习感想篇二

  【家风故事:勿忘勤勉敬业】

  2020年10月,我考入了组织部门,成为了“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在启程前往新单位报到的前夕,家人们开了一场小型“围炉夜话”,在祝福和鼓励过后,祖孙三代谈起了咱家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我的家庭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平凡家庭中的“沧海一粟”,生活就像圆桌上的几杯清茶,平淡不失火热,清净不失芬芳,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在“积极地活着”,为工作尽心尽力、为生活脚踏实地,每一天都是那么有意义,而支撑起这一切的,其实正是勤勉敬业的家风。

  勤勉敬业,为了更好地生存下来。老人年轻时为了生计,也曾四处奔波,吉林省的长春、双辽、长岭,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的保康镇、额伦索克苏木、敖包苏木……都留下了老人辛勤劳动的身影和滴满汗水的足迹。无论身处“爆土狼烟”的矿山、飞沙走石的盐碱地还是人烟稀少的牧场,工作再重再苦再累再陌生,老人都始终如一兢兢业业、辛勤劳作,从未叫半声苦、偷半分懒。老人说:“勤勉敬业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在艰难的日子里,本本分分做人、勤勤恳恳干活、兢兢业业卖力才能维持生计,偷懒耍滑或者撂挑子不干也就是欺骗自己、苦了自己,有啥用呢?”老人是老党员,性格坚韧正直,“做个梦‘咔’就过上好日子了那是不可能的,谁生存容易呢?你得有多少劲使多少劲呀”是老人常挂在嘴边的,从小就喜欢跟老人“唠嗑”的我受老人影响很深,并不算“聪明过人”的我,一直坚信勤能补拙,在学习和工作中怀着敬畏用心用力,不敢糊弄懈怠。在以职位第一名的总成绩通过公职考试之后的短暂休整期,我坐上了“K7527”次火车,前往科尔沁草原深处重走老人“来时的路”,蓝蓝的天空白云飘,哼着蒙古族民歌《正月玛》,走在草滩上,风声回响在耳旁,远处的牧民辛勤地放养着牛羊牲畜、储备着越冬草料、讨论着市场行情,画面太美。不由感慨,勤勉敬业真是一种幸福,“谋生”也可以很充实。

  勤勉敬业,为了更好地履职尽责。父亲是一名平凡的基层公务员,从“小李”到儿子成了“小李”,勤勉敬业却一如既往。在我小时候,父亲常常加班到很晚,很多周末也都是在单位度过,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你为什么总是这么忙?”父亲只是淡淡的回答我:“岗位需要我,这是我的职责,你长大了一定会懂的。”现在,我长大了,通过了竞争残酷的公职考试考入了组织部门,成为了一名“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当我逐渐适应了“面对任务要令行禁止、不打折扣地完成”的加班节奏,当“逐字逐句反复斟酌”成为了一种习惯,当周末一早就蹦起来驱车到“部里”收尾复盘紧急业务成为了一种自觉,当在元旦假期值班不仅没觉得“不得劲儿”反倒乐在其中反而感到很有意义,我终于明白了父亲的那句话。父亲从没有主动标榜自己勤勉敬业,上周末回家,我对父亲说:“我现在能体会到您年轻时状态和干劲了。”父亲仍旧淡淡地说:“其实你们‘小朋友’比我们年轻时候各方面条件好多了,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加班,还喊啥苦啊你。”童年模糊的记忆慢慢浮现在眼前,90年代的基层乡镇,电脑和打印机还不甚普及,很多材料和稿子往往需要手写,有一处语法错误或者思虑不周,整页甚至后续其他页就都得从头再来一遍,所以要慎之又慎,“所见即所得,想改马上改”是一种奢想,此外还须写得一手好字,如果字迹潦草随意,稿子根本没法用。而且在没有网络的年代,根本没有“不懂就问不会就搜”的便利条件,动笔之前必须下大力气把原文和理论悟透吃透,在头脑中对如何运用如何解读如何阐述形成清楚的框架,写出的材料才叫材料,仓促上马、缝缝补补、东拼西凑,大概只能叫剪报吧。90年代,空调尚属奢侈品,暖气也不如现在“火力旺”,通讯工具也只有座机和“BP机”,在冬季严寒堪比东北的“雪窝子”,一旦有加班值班需要,再冷,人也不能离办公室半步,“冷冬数九”身上穿两件棉袄脚上套两双袜子往往都会感到“风呼呼的”,想想现在“进屋脱棉袄都有点热”,我们真的幸福太多,履职尽责的勤勉敬业精神,我要学习的地方也还有太多。

  勤勉敬业,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母亲是一名“道德与法制”教师,这门课,在我的学生时代还叫做“思想政治”。孩提时代父亲忙于工作,母亲周末往往也忙着备课和编刻试卷,还要多留意寄宿在学校宿舍的学生,赶上家中无人的时候,只好把我带到学校,嘱咐我不要添乱。同在学校加班的老师们很喜欢小孩子,数学组的老师忙完了手头的工作,会教我两道数学题算算,英语组的老师加完了班,会教我两个单词“apple”“banana”,如果赶上音乐组的老师值完班,会“露一手”弹唱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有时下班路上遇到学生,学生会亲切地喊一声“老师好”。正因如此,小小的我对老师这门职业向往极了,我对母亲说:“长大了我也想当老师,工作和生活每一天都多姿多彩,而且还能在学生们围绕的讲台上侃侃而谈,多有成就感!”母亲严肃地说:“如果你是因为这些才想当一名老师的话,劝你先搞清楚老师的职责所在再说话!教书育人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儿,不是嘻嘻哈哈说说笑笑就能教好学生育好人才的,从你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你就要为学生负责到底了,从讲台下到讲台上只有几步,但就是这几步,我从读师范起到现在走了多少年,每一次、每一步尚都不敢马虎。”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母亲如此严肃甚至严厉。上了中学之后,母亲没有教我所在的班级,但一次偶然的合堂上课机会,我终于听了一次母亲的课,母亲讲课很耐心,语速平稳、娓娓道来,针对重难点知识还会专门细讲精讲,母亲眼袋比较重,但是站上讲台之后,眼睛却格外有神,不带丝毫敷衍和应付的专注讲授让学生们不由自主地更加认真起来,我在学生时代有点懒,始终觉得记笔记很累,但这堂课我手中的笔一直没停过。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母亲陪我到大学报到,在踏上返途的火车前,母亲对我说:“我的师范母校可能没有这所大学这么多的光环和荣誉,而且以我一名中学教师的知识层次,已无法再对你提出什么建议了,但请你记住不要辜负老师们的四年奉献和对你的培养,放手去闯吧。”四年大学时光虽然短暂,但是每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都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都会让我想到同样勤勉敬业的母亲。今年元旦回家,母亲说要趁着现在理发店人少赶紧去捯饬捯饬头发,不能耽误接着备课,学生要期末考试了。我才发现母亲原本很精神的“自来卷儿”已经开始有白发出现,黑眼圈也越来越重了,让天生就比较深的眼窝更加明显。我说:“妈,别太累了。”母亲笑道:“瞅你这话说的,我离退休还早,这是我的职责所在,必须干的像样。”母亲写“勤勉敬业”四个字用了三十年,尚且觉得没有写完,我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组工新兵”,更没有任何理由懈怠。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个人学习感想篇三

  【好家风吹的什么“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有着潜在无形的综合力量,是构成社会风气的涓涓细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在每个家庭中的传承和弘扬。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后,“家风”概念也被引入民法典,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赞同。其实,好的家风就是扎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家庭教育的职责所系。

  好家风吹的是“爱国之风”,让子女从小立下报国之志。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种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幸福的小家。作为一个家庭,家长首先要有一颗爱国之心,时刻怀着报国之志,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能勇敢地站出来、冲上去,维护祖国的独立、统一、尊严和利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以实际行动爱国,子女就会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刻苦学习、自立自强,从小立下报国之志。

  好家风吹的是“敬业之风”,让子女从小筑牢奉献之基。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每个人的辛勤付出。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它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在本职岗位上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这是一种崇高的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敬业表现在对待工作的极端负责上,是一种精益求精、尽职尽责的状态,是最基本、最起码、最普通的职业道德要求。事实证明,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家长,是不可能教育出敬业的子女来的。因此,家长首先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时刻为子女当好榜样,让子女在家长的感召下兢兢业业做事,从小筑牢奉献之基。

  好家风吹的是“诚信之风”,让子女从小培植立身之本。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的是诚实劳动、坚守承诺、诚恳待人,是人们在公共交往中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人无信不立”,靠谎言欺诈,靠投机取巧,虽能得逞于一时,却难以长久,没有诚信作支撑必将行而不远。轻诺则寡信。作为家长,要带头做到讲信用、守诺言,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为孩子树立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的良好形象。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意识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觉在成长中不撒谎、讲信用,从小培植立身之本。

  好家风吹的是“友善之风”,让子女从小涵养仁爱之心。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它强调的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友好、友爱,在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中,构建和睦相处、融洽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友善是建立在平等相待、以诚相交的基础上的团结互助的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发自内心的善意、善念和善举,不是软弱可欺,更不是没有原则的退缩、忍让和息事宁人。作为家长,要带头加强个人修养,以与人为善为出发点,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让子女学会团结友爱、举止得体,自觉做一个有文明、有教养的人,从小涵养仁爱之心。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个人学习感想篇四

  【以好习惯“积跬步” 让好家风 “至千里”】

  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从年轻力壮到渐入耄耋,家风伴随着党员干部成长,浸润于骨髓、血脉与灵魂中,熏陶着党员干部的品性,教化着党员干部的言行。好家风是从好习惯开始的,只有以好习惯“积跬步”,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兼具良善柔情与精神硬骨的好家风,让好家风“至千里”。

  以“勤俭节约”的习惯“积跬步”,涵养“廉洁奉公”好家风。党员干部养成勤俭节约的风尚,看似是“门后之事”和个人习惯,实际上却事关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存亡与发展,是兴党兴国的根基所在。“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党员干部如果不能以身作则,好“撑面子”、尚“攀比风”,就会损害党的形象和党内风气,腐蚀动摇党的根基。因此,党员干部当把勤俭节约作为一种政治自觉和生活习惯,做到不奢靡浪费、不贪权重利,做为党分忧效劳的“为政能臣”,而非金钱权势的“俯首之臣”。党员干部要善养“廉洁奉公”之心,善养“勤俭质朴”之风,善养“清正不阿”之气,管好心灵净土和目视范围,心守好、权用对、手管住、嘴把牢,让好习惯走好生活中的“方步”,厚植廉洁奉公的政治底色。

  以“乐于助人”的习惯“积跬步”,涵养“无私奉献”好家风。腊月寒时的添衣送炭,尘雪积道时的邻里互助,遇危难时的八方支援,都是助人为乐赠予的“玫瑰”,散发的“馨香”,助人为乐是好家风的体现和弘扬。从先人后己的雷锋到吃亏书记李连城、环卫天使李萌,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映射在乐于助人的生活习惯上,他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满心满眼装的都是人民群众的喜乐忧愁,人民群众的幸福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于他们而言,“吃亏”就是“得福”。心可以连接心,爱可以感召爱,暖可以传递暖,他们“无私奉献”的好家风成为了“聚能环”,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作为党员干部,要乐于助人、亲近群众,真心实意地把人民群众的期盼当成梦想来实现,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来落实,在“无我”的心胸中和“小我”的奉献中提升“大我”的精神境界。

  以“爱国护家”的习惯“积跬步”,涵养“至诚报国”好家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家爱国是与生俱来、与时成长的情感。叶子无论飘向何处,永远都不会忘记根在哪里;明月无论洒向何方,永远都会照亮心中的故乡。家与国是党员干部心中的温情所在,家庭幸福与国家富强是共同的追求。“爱国护家”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行为习惯与行动自觉,是一种在关键时刻团结奋进的力量。作为党员干部,要传承热爱家国的基因与情怀,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以焦裕禄“以身许国”的家国志向为精神旗帜,投身时代洪流、力战艰难险阻,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至诚报国中担负时代使命、实现人生理想。

  好习惯塑好家风,好家风润好民风。家风家教是党员干部每天都在感受着、浸润着的,就像头上的太阳,照耀着、引领着;又像心里的长河,流淌着,奔腾着。好家风在日常生活习惯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养心”中“立德”,在“积跬步”中“至千里”。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个人学习感想篇五

  【我的家风故事】把教育融于身体力行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代表着成长之地,是人生的起点,也是心灵的归宿,而家风,则是涵养一个人行为品德、精神风貌及内在素养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高度肯定了建设优良的家风的重要性。

  我成长于黔西北一个农村家庭,父母十分重视我们兄弟姐妹的教育问题。直到我们几个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父母仍未停止对我们的教育。现在回忆起来,才发现这谆谆教导的背后,是父母对我们能够做一个崇德向善的有用之人的殷切希望。

  向优秀学习,勇于拼搏。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的家乡还是一个十分贫困的小乡镇,艰难贫苦的生活让父母更加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最好的出路”,不过,父亲和母亲都不会一直干巴巴强调这一点。那时候,堂哥们通过努力考上了“铁饭碗”,买了车,盖了新房,算是脱离了农门,相比还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我们,日子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母亲看在眼里,就问我们,是不是很羡慕,也想像大哥他们一样?我们几个都点了点头,母亲就语重心长地说,那是别人努力拼搏来的,你们想要那样的生活,只有向他们学习,努力读书。在那之后,他们就尽可能给我们创造学习的条件,当我们认真学习时,再苦再累的活他们都独自干了,不打扰我们学习,而当我们贪玩不想学习时,就会默默带我们下地,在苦累的农活中磨炼我们的意志,然后更加坚定学习的决心。正是在这种身体力行的教育下,我们几个都发愤图强,先后考取了大学,随后再考上了研究生。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八个字我至今记得相当清楚,这是父亲教我写作文时写在我本子扉页上的话。那时候的我由于太小,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随着我慢慢长大,才明白父亲是希望我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父亲常说,人难免会有低谷的时候,而这时候,对你伸出手拉你一把的人,都是你的贵人,要懂得感恩,在别人需要的时候,能帮的你也要尽量帮一把。印象最深的是,自从我考上初中后,父母每年都会在家里养一只羊。那时候,以我的家庭条件,是完全上不起这所在全县都很出名的私立学校的,但那年学校有一个政策,只要考试达到学校的要求,就有给予减免学费生活费的待遇。在父亲看来,虽然这是学校的政策,但要感恩学校这个政策,才让我有机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那时候家庭条件不好,父亲想要感谢学校也找不到其他的方式,而在我们家乡,有端午杀羊过节的习惯,于是父亲每年都会养一只羊,在端午这天邀请学校的老师们来聚一聚,这个习惯一直持续了很久。通过这样的方式,父亲把要懂得感恩的思想灌输给了我们。

  与人为善,敢于“吃亏”。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吃亏是福”。在父亲看来,“会吃亏”是一种很好的修行,因为只有敢于“吃亏”,才能“享福”。小时候的我们想不通吃亏和享福之间的关系,于是父亲开着拖拉机(当时家庭重要收入的来源),在给别人拉完货后,就会去石山上拉一车碎石,让我们几个带上工具去填补道路的坑洼。我们不解,路是大家的,为什么要让我们几个来铺呢?父亲说,我们几个来铺路,看着是我们吃亏,别人享福了,但实际上,修桥补路不但方便了别人,也方便了我们自己,是一件“积德”的事。在生活中,父亲也会教育我们,执着于小利是目光短浅的行为,与人有利益冲突时要学会“退一步”,与人交往要友好和善,胸有度量才能真正做得了事。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公仆”之后,我才更加明白父亲对我们要敢于“吃亏”的教导,因为这代表着没有“吃亏”的精神,就无法谈奉献精神,更无法谈为人民服务了。

  回想一下,我和兄弟姐妹们先后走上公职人员这条路,其实和家庭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很大关系,而我一直很感恩有这样重视家风建设的父母。与此同时,我想,我也有义务将之传承下去,积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