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心得体会理论性1000字优秀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心得体会理论性1000字篇一
【好家风是宝贵的财富】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谈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一个人为人处世、待人及物的原则和干事创业的态度,都受到家风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家风能促进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对社会风气也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由古至今流传下来很多关于家风家训家规的经典故事,不少好的家风也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成了一个家族兴盛的基石,成了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好家风润物无声,似涓涓细流,汇聚成了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时期,太守羊续带头抵制奢靡之风,以“悬鱼”之举告诫前来阿谀奉承的人,“悬鱼太守”的故事流传开来后,人们常在建筑装饰构件用“悬鱼”图案以示清廉之意,“户户悬鱼”更成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写照。由此可见,好的家风是一股强大的正能量,能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袭,更能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导向。
好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家庭凝聚力的根源,是每个人工作、生活、学习的助推器。在“爱国、务实、上进、勤俭”的家风润泽下,梁启超自幼就立下了报国之志,也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给子女树立了好榜样,子女们沿袭了他的爱国思想和治学态度,从而有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好家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是社会中个体立德修身、立言立行的“温床”,在好家风的熏陶下,个人才能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自幼养成好习惯、涵养好品性、催生好志气,自觉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进入社会后才能保持良好的品德修养。千万个“小家”把爱国、勤俭、节约、忠孝的美德融入家风,国家这个“大家”必能和谐稳定、繁荣昌盛。
对党员干部来说,好家风犹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能抵御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纵观近年来被查处官员的报道消息,因为家风家教不严而落马的不在少数,很多官员因为忽视家风家教的重要性,没有管好“身边人”,最终落得凄惨下场。家风紧紧连着党风政风,随着党和国家对家风的愈发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已经成为检验其能力作风的重要参考。涵养好家风,能让“身边人”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实基础,主动远离“围猎”陷阱,抵御各种诱惑,也能提升个人及家庭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获得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好的家风,更时刻提醒着每名党员干部都要保持良好形象和清廉本色,在干事创业道路上行稳致远。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如果说家庭是每个人背后的“港湾”,那么好的家风就是干事创业扬帆起航的有力“牵引”,家风相伴,斗志满怀。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心得体会理论性1000字篇二
【解读“家”文化中的“关键字”】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如是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华夏智慧博大精深。古往今来,无数历史名人家风家训中的精神瑰宝一代代发扬传承,历岁月洗礼而毫不褪色,经时代淬炼而愈加耀眼。“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党员干部当从传统“家”文化中取精去粕,提炼“关键字”,以之作为指引新征程前行方向的“导航仪”。
“德”字打底。从古至今,从小家到大家,讲道德皆为中华儿女立身处世之基。西周周公旦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在家训中苦心孤诣告诫其子定要“以德为君安邦国”,其“以德治国”的理念得到孔子等历史名人的认同,且至今仍然为我们所推崇;东汉郑玄创立“郑学”将“以德处世”四字淋漓贯彻,一时间广为流传,成为“天下所宗”;西晋王祥认为“家和万事兴”是基础道德,亦是大道德,并立为家训传于后世,获后世广泛称颂并争相学习。道德具有无形的感召力,能够将一个小家凝聚成稳定团结的整体,也能够将一个大国铸造成坚不可摧的“堡垒”。在传统美德的带领下,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就能减去几分无意义的“消极颓丧”与“浮躁争执”,增加几分有价值的“积极向上”与“心平气和”,就能够将大家的力量都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擘画美好蓝图。
“勤”字引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勤奋”是劳动人民的可贵品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韩愈在其家训中谈到:“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并告诫后人起初人们的学习能力差异不大,而是否勤奋最终决定他们道路的不同,言简意深;《曾国藩家训》中亦多次提及勤奋的重要性,其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更是被世人引为“箴言”。从这些好家风中我们便能读出,勤奋是推动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动力,妄想“空中楼阁”终是一场“黄粱美梦”,而唯有坚持勤奋才能使得“万丈高楼平地起”。当前,我们正处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要如期完成任务目标,不是“喊喊口号”“吹吹打打”就能实现的,更需要广大中华儿女躬耕不辍,稳扎稳打地朝着新征程进发。
“廉”字贯通。“公生明,廉生威。”从教育子孙“清心做官,莫营私利”的范仲淹,到批评儿子“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的欧阳修,再到强调“做官不许发财”的吉鸿昌,“廉”之一字贯通古今,是从政为官应当时刻谨记于心的“官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亦始终严以贯彻“清廉从政”四字,对贪腐的行为绝不姑息。然而,一些原本为党和人民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干部却因突破了“廉”的防线而最终沦为“老虎”“苍蝇”,“前赴后继”以“现身说法”的方式为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的“反腐课”,引人叹息。以史为鉴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在突出强调高质量发展的当代,在“做大蛋糕”的同时难免滋生“诱惑”,此时广大干部尤需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从先贤们的家规家训中找准为官准则,始终做到恪守清廉本色,由内到外筑牢“防腐墙”,在艰苦奋斗的过程中依然坚守本心,在各种名利金钱等不良诱惑下始终铿锵前行。
好家风带来好作风,好作风引领好事业,好事业开辟好时代。无疑,先贤家规家训的“关键字”远不止三个,需要我们学习的还有很多。有幸生于这个伟大时代,吾辈当从中汲取宝贵品质,涤净精神“沉疴”,遇见更好的自己,奋力创造更好的时代!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心得体会理论性1000字篇三
【好家风吹的什么“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有着潜在无形的综合力量,是构成社会风气的涓涓细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在每个家庭中的传承和弘扬。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后,“家风”概念也被引入民法典,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赞同。其实,好的家风就是扎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家庭教育的职责所系。
好家风吹的是“爱国之风”,让子女从小立下报国之志。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种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幸福的小家。作为一个家庭,家长首先要有一颗爱国之心,时刻怀着报国之志,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能勇敢地站出来、冲上去,维护祖国的独立、统一、尊严和利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以实际行动爱国,子女就会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刻苦学习、自立自强,从小立下报国之志。
好家风吹的是“敬业之风”,让子女从小筑牢奉献之基。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每个人的辛勤付出。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它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在本职岗位上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这是一种崇高的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敬业表现在对待工作的极端负责上,是一种精益求精、尽职尽责的状态,是最基本、最起码、最普通的职业道德要求。事实证明,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家长,是不可能教育出敬业的子女来的。因此,家长首先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时刻为子女当好榜样,让子女在家长的感召下兢兢业业做事,从小筑牢奉献之基。
好家风吹的是“诚信之风”,让子女从小培植立身之本。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的是诚实劳动、坚守承诺、诚恳待人,是人们在公共交往中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人无信不立”,靠谎言欺诈,靠投机取巧,虽能得逞于一时,却难以长久,没有诚信作支撑必将行而不远。轻诺则寡信。作为家长,要带头做到讲信用、守诺言,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为孩子树立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的良好形象。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意识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觉在成长中不撒谎、讲信用,从小培植立身之本。
好家风吹的是“友善之风”,让子女从小涵养仁爱之心。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它强调的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友好、友爱,在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中,构建和睦相处、融洽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友善是建立在平等相待、以诚相交的基础上的团结互助的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发自内心的善意、善念和善举,不是软弱可欺,更不是没有原则的退缩、忍让和息事宁人。作为家长,要带头加强个人修养,以与人为善为出发点,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让子女学会团结友爱、举止得体,自觉做一个有文明、有教养的人,从小涵养仁爱之心。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心得体会理论性1000字篇四
【传承好家风 厚植本色“三样”】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一门家风对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行具有塑造和校正的作用,一国家风则深刻影响着民风的好与坏。作为党员干部,当以实际行动传承好家风,厚植本色“三样”,让“忠”“义”“孝”的家风致远,让德馨飘香。
传承好家风,厚植“忠”之本色。三国《兵要》一书中说到:“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守渊,人守忠,鱼离开了水将干渴而亡,人失去了忠诚之大德必至穷途。忠诚是党员干部信仰之根基、精神之动力,是遇岔路不走偏、遇风雨不动摇的那股子“坚劲”。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身份与职责,牢牢守住对党忠诚的这条生命线,传承红色家风,秉持革命先辈的气节与信仰,无论面对任何情况,都能保持“立根原在破岩中”,做立得住枝节、经得住风吹、抗得了潮击的遒劲之树,将思想的自觉转化为行动的自觉,将坚定的信念转化为坚定的信心,在攻坚克难、知行合一中做“靠得住”“顶得上”“战得胜”的党员干部。
传承好家风,厚植“义”之本色。党员干部要交益友,也要尚友德。交友以义,这里的“义”不是指“哥俩好”式的江湖义气,党员干部在工作生活中,若只论私情不顾公心,只论亲疏不知曲直,只论功利不看良莠,就会被“不义之义”蒙蔽了心智,这样一来,失守的是底线,殃及的是党的事业。传承好家风,就是要知何为“义”以及如何“行义”。从“君子喻于义”和“行而宜之之谓义”中可知,所谓“义”,指的是“大义”,是心胸坦荡、心底无私,是共产党员“大的样子”,始终秉持为民之心和公正之道,人情之中有情理,决断之时有原则,能够正确把握好公与私之间的尺度。义与理不分家,明理才能正“义”,行义先知止,知道什么事应为,什么事不可为,才能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传承好家风,厚植“孝”之本色。《大学》中说:“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意思是如果为政者能够尊敬老人,那么社会就会兴起仁孝的民风;为政者如能尊敬长者,人民也会随之尊长。由此可见,孝不仅是家风之本,也是民风之本。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孝”是子女感恩父母的本心、回报父母的本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员干部倘若不能尽孝于父母,又何谈尽忠于国家;不能回报于父母,又何谈回报于百姓?党员干部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个人成长亦是受教于父母,父母是第一位老师,家庭是第一所学校,要尽心尽力地尊老、敬老、爱老,发扬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让“孝”奏响家庭和谐美满的旋律,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奏鸣曲”。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心得体会理论性1000字篇五
【以好习惯“积跬步” 让好家风 “至千里”】
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从年轻力壮到渐入耄耋,家风伴随着党员干部成长,浸润于骨髓、血脉与灵魂中,熏陶着党员干部的品性,教化着党员干部的言行。好家风是从好习惯开始的,只有以好习惯“积跬步”,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兼具良善柔情与精神硬骨的好家风,让好家风“至千里”。
以“勤俭节约”的习惯“积跬步”,涵养“廉洁奉公”好家风。党员干部养成勤俭节约的风尚,看似是“门后之事”和个人习惯,实际上却事关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存亡与发展,是兴党兴国的根基所在。“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党员干部如果不能以身作则,好“撑面子”、尚“攀比风”,就会损害党的形象和党内风气,腐蚀动摇党的根基。因此,党员干部当把勤俭节约作为一种政治自觉和生活习惯,做到不奢靡浪费、不贪权重利,做为党分忧效劳的“为政能臣”,而非金钱权势的“俯首之臣”。党员干部要善养“廉洁奉公”之心,善养“勤俭质朴”之风,善养“清正不阿”之气,管好心灵净土和目视范围,心守好、权用对、手管住、嘴把牢,让好习惯走好生活中的“方步”,厚植廉洁奉公的政治底色。
以“乐于助人”的习惯“积跬步”,涵养“无私奉献”好家风。腊月寒时的添衣送炭,尘雪积道时的邻里互助,遇危难时的八方支援,都是助人为乐赠予的“玫瑰”,散发的“馨香”,助人为乐是好家风的体现和弘扬。从先人后己的雷锋到吃亏书记李连城、环卫天使李萌,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映射在乐于助人的生活习惯上,他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满心满眼装的都是人民群众的喜乐忧愁,人民群众的幸福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于他们而言,“吃亏”就是“得福”。心可以连接心,爱可以感召爱,暖可以传递暖,他们“无私奉献”的好家风成为了“聚能环”,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作为党员干部,要乐于助人、亲近群众,真心实意地把人民群众的期盼当成梦想来实现,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来落实,在“无我”的心胸中和“小我”的奉献中提升“大我”的精神境界。
以“爱国护家”的习惯“积跬步”,涵养“至诚报国”好家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家爱国是与生俱来、与时成长的情感。叶子无论飘向何处,永远都不会忘记根在哪里;明月无论洒向何方,永远都会照亮心中的故乡。家与国是党员干部心中的温情所在,家庭幸福与国家富强是共同的追求。“爱国护家”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行为习惯与行动自觉,是一种在关键时刻团结奋进的力量。作为党员干部,要传承热爱家国的基因与情怀,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以焦裕禄“以身许国”的家国志向为精神旗帜,投身时代洪流、力战艰难险阻,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至诚报国中担负时代使命、实现人生理想。
好习惯塑好家风,好家风润好民风。家风家教是党员干部每天都在感受着、浸润着的,就像头上的太阳,照耀着、引领着;又像心里的长河,流淌着,奔腾着。好家风在日常生活习惯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养心”中“立德”,在“积跬步”中“至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