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国好声音2022)

中国是什么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原意是指国都、京师,后指华夏族、汉族活动及其文化所及的地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立国号曰“夏”,自此中国历朝都立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作为其简称,国名远播世界各地,成为世人所向往的东方文明国度。 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又称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颜色为红色,象征革命。旗面左上方有五颗黄色五角星,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环拱于大五角星,且都有一个角尖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和全国各族人民对党的衷心拥护。 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行政区划 中国现行的行政区,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划分的。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省、自治区下分市、县、自治州、自治县;市、县、自治县下分镇、乡、民族乡;乡、镇以下设村。 中国目前有4个直辖市、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23个省、2个特别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单位、2859个县级行政单位。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中国就是我们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古代,人们所说的“中国”,并不是现在的“中国”。古代的“中国”,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国”的代名词。在我国的文献中,“中国”一词有六种含义: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2、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因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一般都处在各诸侯国的中间,所以叫“中国”。后来又发展为凡是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区都叫“中国”。3、指中原地区。4、指国内、内地。清朝就把内地叫“中国”。5、指诸夏族居住的地方。诸夏地区不仅居住着汉人,也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人们把这个地区叫“中国”。6、指诸夏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从汉代起,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历史上“中国”的范围,除了王朝之外,还应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和部落。19世纪以来,“中国”则指我国的全部领土,与古代的不同。“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个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之中,所以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它同时又是政治、经济中心。在古代,“中国”没有作为正式的国名出现,因为那时的王朝或政权,只有国号,而没有国名。他们所说的“中国”,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从这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二字,最早来自于对夏朝描述的文献记载,而目前出土的西周何尊青铜器,其铭文中有“宅兹中国”,是最早出现“中国”二字的考古实物及文字记录。 “中国”一词,最初并不是国家或者地理的概念。“中国”,最早是国家治理的概念。天子之国自居于天地之中,是以我为主,以我为尊,天大地大,天子最大,以天子为中,以天子国为中央之国。天子中央之国,群领其他华夏族后裔诸夏之国,威镇番外夷国。古代夏商周开始,就始称“中国”,是泱泱中央之国,王权国家,天子之国自居于天地之中,诸夏等诸侯藩国围守在外,四夷等外族国居于中国外围四边偏僻荒野之地,迁凶族于诸夏国与夷国之间,“以华变夷”,用文明同化野蛮,用先进统领落后。“裔不谋夏,夷不犯华”,这,就是最初的“中国”。而后,“中国”又特指天子所居之国,“首都”,“宅兹中国”,“天下之中”,世界的中心。又特指中原国家,国家概念。又特指中原,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地理概念。又特指中华彊域。又特指中华民国。又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有意思的是,历史上少数民族国家也自称“中国”,接受了天子中央之国的国家治理概念,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北魏、前秦、辽国、金国、大理国等。现在来看“中国”,原来远不是当年的“华夷之辩”!“中国”,是最早的多民族国家治理概念!原来,我们的祖先,当年也曾遇到多民族问题,我们的祖先,是如此的聪明!“中国”,就是中央大一统的思想原型,代表以文明为核心的广域认同。先有思想,统一了思想,后才有夏朝的大一统,秦朝的大一统,甚至是少数民族匈奴的大一统。“中国”,对于我们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就是繁荣稳定,就是国家自信,不管是曾经,还是现在,都有着巨大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中国,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1]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到了汉代通过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国主体民族的基础。后又通过与周边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断攀升,宋代中国人口突破一亿,清代时期人口突破四亿,到2005年中国人口已突破十三亿。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中国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
中国是什么

中国是什么?

中国,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1]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到了汉代通过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国主体民族的基础。后又通过与周边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断攀升,宋代中国人口突破一亿,清代时期人口突破四亿,到2005年中国人口已突破十三亿。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中国,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1]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中国是什么?

名词解释“中国”

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扩展资料: 一、地势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 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二、地形特点 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百家的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 《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国,卫国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到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学派的"春秋三世说"。《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地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中国一词的含义中国二字有京都、京师之意。最早这么用中国一词的便是《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经绥四国”。据说这几句诗是规劝暴君周厉王的,让他先从爱护京都的人民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安定天下。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苌,特意为“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注:“中国,京师也。”《孟子》中记载了一段齐王对大臣说的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照现在的意思,不过是想在京城中给孟夫子盖间房子而已。汉末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日中国。” 中国一词指古时华夏民族聚居的区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大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或称中夏、中华。当然也被称为中国。这些称呼,实际是指黄河流域一带。如《史记·楚世家》载:“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当时的楚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所讲的中国实际上就是对黄河流域的几个国家的统称。而华夏民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含义相同。初时本指河南省极其附近地区,后来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晋书·宣帝纪》:“孟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中国”指立国于黄河中下游的魏国),甚至把所统辖的地区,包括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方, 也全部称为“中国”。《史书·天官书》:“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 中国(Madhya-desa)。古地名。即恒河中下游一带的中印度,佛教徒译称“中国”。见《法显传》。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始专指我国家全部领土,不作他用。今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中国历史简介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汉朝以后,虽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也自称“中国”,但是并不代表它们就是中国政权。因为他们这个自称的“中国”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即使历史上的某个政权自称中国政权,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国政权。根据史料,日本也常常自称“华夏”、“中华”。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载奈良时代藤原广嗣在公元740年(唐代开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虾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乱,野心难驯。往古已来,中国有圣则后服,朝堂有变则先叛”。二战结束,日本天皇在《终战诏书》中还把日本称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国显然是两国。判断历史上一个政权是否是中国政权,主要看它与前一个中国政权的关系,是以国内政权更换的形式取代前一个中国政权,还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取代前一个中国政权。 中国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民族与文化的概念。中国是华夏汉族建立并以华夏汉族为主体的国家。古代中国人历来就有抵抗外侵、保卫家园的光荣传统,一旦有外族入侵,便会英勇反抗,绝不允许外来入侵者篡夺中华正统的地位。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岳飞的“精忠报国”,每一次遭受外侵,古代中国人都奋起抵抗,无一不验证了这一光荣传统。孔子在论语中评价管仲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意思是,有了管仲,华夏没有亡于外族。什么叫“披发左衽”? “披发左衽”的反义词,就是“束发右衽”,也就是华夏汉族的发型服装,是华夏汉族和华夏汉文化的代表。可见,孔子也是把华夏汉族和华夏汉文化视为中华正统,不容外族取代中华正统。所谓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这里的“夷狄入中国”指的是归化、内附中国,决不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征服中国。 满清入关,大儒学家顾炎武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之辨。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学者黄宗羲所言,“明亡于闯贼,乃亡国也,亡于满清,则亡天下”。“亡天下者,衣冠易改,披发左衽矣”。这里的“亡国”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权消亡,这里的“亡天下”则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沦亡。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可见,明朝的民众,已经把满清入关与以前的改朝换代严格区分开来。以前的改朝换代,只是中国内部的政权更换,满清入关,则被视为外侵。 辛亥革命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中国国号。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①古时“中国”含义不一。或指京师为“中国”。《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中国,践天子位焉。” 裴驷集解:“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或指华夏族,汉族地区为中国(以其在四夷之中)。《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又《礼记·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而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含义相同。初时本指河南省极其附近地区,后来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晋书·宣帝纪》:“孟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中国”指立国于黄河中下游的魏国),甚至把所统辖的地区,包括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方, 也全部称为“中国”。《史书·天官书》:“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始专指我国家全部领土,不作他用。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③中国(Madhya-desa)。古地名。即恒河中下游一带的中印度,佛教徒译称“中国”。见《法显传》。
古代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后者的涵盖范围更广。古代称呼中国(现在范围),一般概以神州、九州之类的称呼。
“中国”一词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出现得很早,运用得也很普遍。这一称最早出现于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初期。在1963年出土的一件西周武王时期文物上,有铭文“余其宅兹中或”等字样。据考古和文字学专家考证,“中或”就是“中国”。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作“域”或“帮”解。“中国”就是“中央之域”或“中央之帮”。 在古代文选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的含义:一是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即首都。如《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缓四方”(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孟子、公孙丑》: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我要在国都为孟子修房子,让它教养君臣的弟子);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是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古代华夏族、汉族居住的地区或建立的国家。国华夏族、汉族多在黄河南北建都,并不断扩大活动范围,因而称黄河中下游为“中国”,与“中土”“中华”“中州”“中原”等词含义相同。秦朝以后,“中国”一词的含义有了改变。在汉代,人们常把汉族建立起来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起来的中原王朝也称“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中国”,把南朝却称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为“中国”而不承认对方为“中国”严格的说,古代“中国”是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这就是说,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如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国”字样,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所指的中国。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全国解放后,我们也把“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名词解释“中国”

中国的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简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1],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3],以五星红旗为国旗[4]、《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5],国徽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6],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7],首都北京[8],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多个,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35798平方千米[2]。中国同14国接壤,与8国海上相邻。省级行政区划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2]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3],世界遗产数量全球领先[9]。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6年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0]。“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实行改革开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1][139]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2020年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12][13][127]。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也是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被认为是潜在超级大国之一。[14]中文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文名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5]简称中国所属洲亚洲首都北京相关视频1.3万播放|01:14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 目前我国已成功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45.1万播放|04:07祖国逐渐强大,到目前为止成功收复了这些土地276万播放|04:15曾被苏联步步逼债,我国初期欠下86亿巨款,最后又是如何还清的?14.8万播放|05:42印度粮食产量不到中国一半,还能大量出口,我国却要满世界买粮?5.4万播放|08:28一天内,突发2件大事!中国这个开始,注定不一般,美国醒了吗?21万播放|00:58咱们中国,你们了解多少617.1万播放|00:4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10.9万播放|09:30沙利文:美国一直在维护台海和平14.9万播放|01:02中国: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166.3万播放|00:56手语版国歌查看更多相关星图联合国成员国共193个词条10.3万阅读阿尔巴尼亚加入日期:1955年12月14日阿尔及利亚加入日期:1962年10月08日阿富汗加入日期:1946年11月19日查看更多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共5个词条17.3万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简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法国法兰西共和国(法语: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语:French Republic),简称法国,首都巴黎英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语: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查看更多历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国家共13个词条3.9万阅读意大利第25届、20届、7届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4届韩国第23届查看更多中国已成功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5月18日至19日,庆祝中国贸促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在北京举行。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少刚表示,近年来中国不断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支撑全面创新的制度性、基础性框架基本建立,目前已成功跨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央视网2022-05-20快速导航自然环境自然资源行政区划国家象征人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社会外交旅游艺术宗教科技体育历史沿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9月29日,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8]。9月30日下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产生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其他56人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8]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18]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建国之初,由于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动乱与战争,社会矛盾尖锐,经济水平落后,货币贬值,交通运输不畅。建国后,一个全面模仿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共产主义社会便迅速建立起来。[19]社会主义工业化蓬勃开展在1950年代早期,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农村土地集体化以及社会改革。从1953年开始,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20]。到1956年,中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失误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但也伴随着一些失误。1958年全国各条战线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同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确定了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21][22]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农业上,主要是对农作物产量的估计严重浮夸。生产发展上的高指标和浮夸风,推动着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向所谓更高级的形式过渡,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社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23]其特点是“一大二公”、“一平二调”。1959年开始的三年经济困难更为国民经济雪上加霜。[23][142]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且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随即在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的主持下,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果断的措施,这是这个历史阶段中的重要转变[24]。1962年1月召开的有七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25]1966年到1976年,发生了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22][26]拨乱反正与真理大讨论1976年毛泽东去世后,华国锋接任其职务,逮捕了四人帮。1977年国家由乱到治[27],经济开始复苏,同时大批在文革期间被打倒的干部得以重新工作,从而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在1977年重新出山,再次恢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职务[28]。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29]。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79年以后,中国走上了更加务实的发展道路。原先被打击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学者恢复了工作[30]。1980年,平反冤假错案,为最大冤案(刘少奇)平反;为影响最大、涉及人数最多的“右派”平反。[31]十一届三中全会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同年9月,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19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9年,在中共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即“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30][32]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基本上处于尝试阶段,主要来源是外国政府贷款。引进外资,提供免税优惠期,合作办厂,学习吸收国外企业资本管理营销方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加速了对外贸易发展,提高了经济的国际竞争力。[33]1984年国庆节上的邓小平1982年农村改革开始如火如荼地进行,承包生产责任制在农村得到普遍推广,农业生产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困扰中国多年的粮食问题得到大幅度解决。[34][35]1984年10月1日,首都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邓小平检阅受阅部队并发表讲话[36]。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9]198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中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37]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江泽民作《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的讲话,提出了1990年代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38]江泽民与邓小平亲切握手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以普通党员的身份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广州、上海并发表重要的“南巡讲话”,讲话提出“三个有利于”、“发展是硬道理”等重要观点,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38][39]1992年后,改革开放的路线基本确定,中国进入了一个周边国际环境基本和平,国内社会稳定,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阶段,“八五”计划[40]、“九五”计划[41]、“十五”计划均得到了全面实施和基本完成。走向伟大复兴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42];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43]。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4][45]2002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一中全会上,胡锦涛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46];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胡锦涛当选为国家主席。[47]习近平和胡锦涛亲切握手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开幕[48]。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行[49]。2011年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50]2012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51]。2013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52]2017年10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提出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1];同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53]。2018年3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54]自然环境请见主词条:中国地理区域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陆上边界2万多千米。[55]领海由渤海(内海)和黄海、东海、南海三大边海组成,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千米。[55]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28万公里,东邻朝鲜,北邻蒙古,东北邻俄罗斯,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东部和东南部同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55]地形地貌地势地貌地势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复杂多样,各类地形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是:山地33. 3%,高原26%,盆地18. 8%,平原12%,丘陵9. 9%。地势自西而东构成三级阶梯:西部有青藏高原,地势最高,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由极高山和高原面组成,有“世界屋脊”之称,是第一级阶梯,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与第二级阶梯为界;青藏高原以东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之间为第二阶梯,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中国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第三阶梯。这种地貌格局是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的。地貌展开全部山脉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多成东西和东北—西南走向,主要山脉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祁连山脉、冈底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阴山山脉、太行山脉、秦岭山脉、大兴安岭山脉、武夷山脉、长白山脉、台湾山脉、巫山山脉等。全世界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9座,而坐落在中国境内和国境线上的就有7座,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分布着许多高大山脉。平均海拔6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最高大雄伟的山脉,它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是世界最高峰。雅鲁藏布大峡谷全长504. 6公里、深6009米,是世界第一大峡谷。此外,还有黄山、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峨眉山、庐山、武当山、太白山、武夷山、雁荡山、青城山等名山。[56]水文河流主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淮河、海河、辽河、雅鲁藏布江、塔里木河、澜沧江、怒江、闽江、钱塘江、韩江、鸭绿江、图们江、汉江、湘江、赣江、浊水溪、南渡江、滦河、弱水、疏勒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及京杭大运河、灵渠、胶莱运河、里下河等运河。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公里,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为世界第三长河。黄河系中国第二长河,全长5464公里。[57]湖泊展开全部海岸、岛屿和沿海海域海岸 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达广西的北仑河口,全长18000多公里;岛屿岸线长度14000多公里。(截至1997年)岛屿和沿海海域展开全部气候特征气候 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有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等气候类型,从南到北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温度带。[58]自然资源中国资源情况矿产煤炭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如铁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最集中,而东南沿海各省则很少。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使一些矿产具有相当的集中,如钨矿,在19个省区均有分布,储量主要集中在湘东南、赣南、粤北、闽西和桂东—桂中,虽有利于大规模开采,但也给运输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使分布不均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调配使用,就需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59]土地耕地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森林森林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0.69亿公顷,蓄积24.83亿立方米,居世界首位。展开全部行政区划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60]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60]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60]截至2020年底,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2844个县级行政区、38741个乡级行政区[61][136]。北京是中国的首都。[60][62]地区名字及简称华北地区北京市(京)、天津市(津)、河北省(冀)、山西省(晋)、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东北地区辽宁省(辽)、吉林省(吉)、黑龙江省(黑)展开全部国家象征国号国号含义“中华”,即中国、华夏的意思。[63]“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相对于敌人而言。在当代中国,凡是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范围,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63]“共和”一词的英语republic来自于拉丁语respublica(意为人民的公共事务)。共和一般包含共同享有权力、共同治理的意思,只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共和的权力主体包含的范围不同。现代意义上的共和,强调所有公民参与国家的法律制定,政策制定和执行,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比如公民表决、代议制等。[63]确定过程抗战时期,毛泽东曾经多次阐述将来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含义。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明确宣布:“一九四九年将要召集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务为目标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组成共和国的中央政府。”1949年6月16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组织条例》第三条第五款为“提出建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之方案”。同年6月19日,新政协筹备会第四小组讨论时,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对“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国号提出质疑。他表示国名太长,建议去掉“民主”两字。最后采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9月27日,政协一届全会通过决议正式定国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且去掉国号后面“中华民国”的简称[64]。此后,政协会议通过的大会文件完全去掉了“中华民国”四字。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国”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了。国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143][14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歌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一百三十六条中增加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人口根据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我国以202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开展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目的是全面查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为完善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准确统计信息支持。[131]人口总量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公布如下:全国总人口为1443497378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411778724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474200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83218人;台湾地区人口为23561236人。[139]2021年5月11日上午10时,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会上通报,全国大陆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全国人口中,男性人口为723339956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38768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65][66]注:全国人口是指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31]民族概况中国官方承认的民族有56个,包括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和汉族。[67]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2021年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128]中华各民族传统服饰汉族服饰白族服饰保安族服饰布朗族服饰藏族服饰朝鲜族服饰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服饰傣族服饰德昂族服饰展开全部性别构成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发布,数据显示,我国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130]年龄构成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发布,数据显示,我国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积极成效。[129]受教育程度人口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发布,数据显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131]城乡人口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发布,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131]流动人口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发布,数据显示,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131]政治国家宪法中国现行宪法于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施行[69]。此后分别于1988年4月12日、1993年3月29日、1999年3月15日、2004年3月14日和2018年3月11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3]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3]行政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
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中国人常以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自居。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到了汉代通过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国主体民族的基础。[1]后又通过与周边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断攀升,宋代中国人口突破一亿[2],清朝时期人口突破四亿[3],到目前中国人口已突破十三亿[4]。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而且还有有多彩的民俗文化,传统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简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1],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3],以五星红旗为国旗[4]、《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5],国徽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6],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7],首都北京[8],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多个,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35798平方千米[2]。中国同14国接壤,与8国海上相邻。省级行政区划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2]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3],世界遗产数量全球领先[9]。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6年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0]。“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实行改革开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1][139]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2020年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12][13][127]。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也是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被认为是潜在超级大国之一。[14]中文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文名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5]简称中国所属洲亚洲首都北京 https://vhsagj.smartapps.cn/pages/wikisecond/video-flow?secondId=43216558&from=baikeswan&lemmaId=106554&collectionId=58433451&_swebfr=1&pageType=video&curNid=1480087236385575406 https://vhsagj.smartapps.cn/pages/wikisecond/video-flow?secondId=61081318&from=wise&lemmaId=59856867&_swebfr=1&pageType=video&curNid=10634482268625786168
中国的简介

“中国”到底是什么意思?“中国”的由来是什么?

“中国”二字在古代其实是指代中原,而这二字的由来则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刻于“何尊”上的铭文“宅兹中国”。根据《周礼》这一古籍的记载,古人建立邦国主要是通过土圭法来择选地域。借助土圭法,古人能够确定地中所在。所谓“地中”,在古人看来是“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为此适合用于建立邦国。而于地中建立的邦国,其实也就是中国。 关于“中国”这两字的明确记载最早见于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之中。商朝末期名为周的方国日益强大,待发展到公元前1046年周国武王联合其余部族对身在朝歌的商纣王发动攻伐,是为“牧野之战”。战争的最后商纣王自焚,商朝就此灭亡。在这之后武王随即建立起周王朝,国都设于镐京。周武王在定都之后曾有意另建新都,但是尚未等他达成此事,他便病重逝世。 继周武王之后登基的周成王在亲政之后继承了武王遗愿,一座修建于地中的新都因此出现。这座新都便就是成周,也就是现在的洛阳。周成王在洛阳营建新都这一事情被记录在了青铜器“何尊”之上。何尊的铭文中提及:“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这段铭文所传达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以此地(指代洛阳)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百姓”。由此可见,这里的“中国”其实是指天下的中心,也就是当时的洛阳。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开始进入到大一统封建王朝阶段,而“中国”二字所指代的对象也逐渐变更为了中原地区。古代的中原地区主要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中的中心为河南洛阳至开封一带。黄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非常重要的一处发源地。处于天下中心的中原长久以来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因为这方面原因中国古代诸多王朝曾建都于中原。除此之外,华夏民族所处的中原地区也被称为“中华”,而生活于非中原地区的部族在古时候则被称呼为“四夷”。 待脱离封建王朝的统治之后由于中华民国的建立,作为简称出现的“中国”二字开始正式转变为拥有近代国家概念的一个名词。待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二字也一直作为简称存在。
中国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由来始于夏朝,他是中央国家的意思,也是只中原地区,和现在我们的中国是两个意思。
“中国”由华夏民族建立,是指华夏族所居住的中原地区,含有“中央之国”之意。中央知国,含有正统、正宗一类的褒义,几千年来的文化史可以证明中国人所具有的智慧是无可比拟的。
在古代的时候,这4个字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中央之城。这个是因为在之前的时候,我们国家位于各个国家中间,然后指的也只是中原地区,但是后来就演变成为整个国家。
政权概念上的“中国”由华夏族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缔造者为汉族。承认汉族在中国的主体性与所谓的“大汉族主义”并不一样,因为汉族人是中国的主要民族。
“中国”到底是什么意思?“中国”的由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