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小故事精选5篇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孔子的小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孔子的小故事1 艺通他心 ——故事取材于《韩诗外传》 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孔子的小故事2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着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孔子的小故事3 孔子改错诗 一天。孔子带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门生外出讲学。师生们来到海州,天空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作。当地的一个老渔翁把他们领进一个山洞避雨。 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翁平常歇脚的地方。孔子觉得洞里有点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不觉诗兴大发,吟成一联: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 老渔翁听了忙道:“先生,你说的不对呀!难道海浪整头整脑只有千层,沙坑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 孔子觉得老渔翁的活有几分道理,便问道:“既然不妥,怎样才合适呢?” 老渔翁不慌不忙地说,“咱生在水边,长在海上,时常唱些渔歌。歌也罢,诗也罢,虽说不必真鱼真虾,字字实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传神。依我看,你那两句应当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一旁火了,冲着老渔翁说:“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 孔子喝道:“子路!休得无礼!” 老渔翁拍着子路的肩膀说:“圣人有圣人的见识,但也不见得样样都比别人高明。比方说,这鱼怎么打法,你们会吗?”一句话,把子路问了个哑口无言。 老渔翁瞧着子路的窘态,也不答活,飞身奔下山去,跳上渔船,撒开渔网,打起鱼来。 孔子看着老渔翁熟练的打鱼动作,想着他谈海水、改诗句、议“圣人”、责子路的情形,猛然间发觉自己犯了个大错误,于是把门生招拢在一起,严肃地说:为师以前对你们讲过‘生而知之’,这句话错啦!大家要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说罢,顺口吟出小诗一首: 登山望沧海,茅塞豁然开; 圣贤若有错,即改莫徘徊! 孔子的小故事4 【俎豆礼容】 这句话出自《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即是说孔子小时候就不像一般的儿童那样好玩耍,而是经常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练习磕头行礼。 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就病逝了,母亲颜征在带着哥哥伯尼和孔子克勤克俭,在其父亲的接济下,温饱才得以保障。 孔子六岁时的某天,街道上突然传来一阵鼓乐之声,很是热闹,正在院中玩耍的孔子觉得好奇,打开大门,站在台级上朝远处张望。只见一只郊祭的队伍从前方走来,浩浩荡荡,很是壮观。主祭官一个程序一个程序的唱:“上香……献爵……奠酒……行礼……读祝……燔柴……” 颜征在没想到,这次观看郊祭对孔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孔子经常把家里的盆盆罐罐收集起来,学着主祭人的摸样逐节戏演。 颜征在觉得好笑,说:“傻子,你小孩子怎能学做得了。” “我这是在学习呢?”孔子争辩道。 颜征在说:“你这么认真学习,难道学会了礼制,长大了去做管庙的官吗?” “我不做管庙的官。”孔子仰起脸说:“我要象父亲那样做个人人敬仰的大夫。” 母亲问道:“你不准备做管庙的官,为什么这么认真地陈俎豆、设礼容呢? 孔子回答:“母亲整天只管哥哥学习,不问我的事,我只能做陈俎豆的游戏了。 颜征在突然觉得儿子长大了,尽管才六岁,可讲的话,做的事已远远不是六岁的儿童所能达到的深度了。问他,“你也想读书吗?” “当然想了,母亲肯教我吗?”孔子显得很兴奋。 “好,明天就教你认字,开始学习读书就是学生了,不能象从前那样贪玩了,记住了吗?”孔子高兴地一个劲点头。 孔子的小故事5 穷通皆乐 ——故事取材于《庄子:让王篇》 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 “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 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 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孔子的小故事精选5篇相关文章: ★有哲理的小故事精选5篇 ★励志小故事精选5篇 ★科学家的小故事精选5篇 ★成语小故事精选5篇 ★三分钟小故事精选5篇 ★关于孔子的故事2020精选 ★故事大全精选5篇 ★史记故事精选5篇 ★名人的故事精选5篇
孔子的故事简要概括
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主张“有教无类”,他说:不管一个人的出身如何,只要交上束脩,都可以做他的学生。孔子一生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仁”这个概念在春秋时期已广泛使用,孔子却赋予“仁”以新的涵义,使其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政治上孔子提出实行德政。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对民宽刑罚而重教化,他反对统治者无节制地剥 削人民,在当时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虽有一些人对孔子持批评态度,但其地位并未因此而动摇。
孔子的著名故事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y9gcLspD1aoiYJfpWD6Ww 提取码: fw5d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中华名人故事
孔子的故事: 1: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丧家之犬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3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明知不可而为之”, 这段故事虽无孔子,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4子见南子南子,卫灵公的夫人,宋国人,富有风情,绯闻颇多。南子也是一个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来了,得好好见一见, 《史记》说:(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这就是"子见南子"。按理,这一次会见,不过是极普通的一个追星族与名人的见面,然而,不少史籍都对此予以记载,其奥妙何在?这是因为子路不悦的缘故。子路这人也怪,自己的老师去见了一个漂亮的女粉丝,有什么值得小题大做的呢? 然而,子路也不是一般人啊,他的不悦肯定有其道理,况且,因子路不悦,导致他的老师竟然反复对天发誓:"天厌之"。
孔子的故事: 1: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丧家之犬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3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明知不可而为之”, 这段故事虽无孔子,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4子见南子南子,卫灵公的夫人,宋国人,富有风情,绯闻颇多。南子也是一个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来了,得好好见一见, 《史记》说:(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这就是"子见南子"。按理,这一次会见,不过是极普通的一个追星族与名人的见面,然而,不少史籍都对此予以记载,其奥妙何在?这是因为子路不悦的缘故。子路这人也怪,自己的老师去见了一个漂亮的女粉丝,有什么值得小题大做的呢?然而,子路也不是一般人啊,他的不悦肯定有其道理,况且,因子路不悦,导致他的老师竟然反复对天发誓:"天厌之"。5.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帽子)。」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 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 颜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寓言:狂喜勿语,语必浮夸;暴怒勿言,言必伤人。
1、三十而立 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父亲死得早,家里很穷困。孔子的母亲带著他,靠给人洗衣服、做针线维持生活。而孔子从小就勤奋好学,他一边干活,一边学习,读了很多诗书,并学会了各个国家的礼仪。 随著孔子的学问越来越深,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慢慢地有许多人来向他求教学习。在孔子30岁那年,他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塾。只要是诚心来学习的人,不分贵贱,孔子都用心教导。 由於孔子知识渊博,而且课也讲得好,所以他的弟子越来越多,他的私塾最终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支持。 2、诲人不倦 孔子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他教导过许多学生,号称「孔门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是一位良师,他讲课时总是力求把要点讲清楚,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於启发,他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特长都开发出来。因此,孔子的学生思想都很活跃,而且许多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颜回、子路等学生,在当时就是很有名望的人。正是由於孔子学问高深,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後人才把他尊称为「孔圣人」。 3、後生可畏 一次,孔子坐著马车经过一条小路,半路上遇到一个孩子用泥土堆了个城堡,挡住了去路。孔子就问他:「你不让路,我怎麼过去呀,」小孩说道:「从来只有马车给城堡让路的,哪有城堡给马车让路的,」孔子没想到这小孩这麼会说话,非常吃惊,就表扬他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懂的事情可真不少。」小孩回答:「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水,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在地上跑,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什麼大小之分吗,」孔子听了这话更是钦佩,忍不住感叹道:「真是後生可畏啊!」 4、有教无类 只要有人想学习,就应该教育他,而不要管他是什麼出身、什麼品性,这就是「有教无类」。这个主张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他也是这麼做的。他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子贡是商人,颜涿聚当过强盗, 子张是做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国籍也各有不同,曾子是鲁国人,子张是陈国人,子游是吴国人;学生性格也有很大差异,高柴愚笨,曾参迟钝,仲由鲁莽。有人问子贡:「孔子的学生怎麼这麼杂,」子贡回答:「老师自身很端正,想来的人都不拒绝,想走的也不阻止,所以很复杂。」而「杂」正体现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5、以渔夫为师 一天,孔子与众弟子在树林里休息,孔子弹琴自乐。附近河岸边的船上有个老渔夫,他问孔子的弟子:「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子贡说:「他就是以仁义、忠心而闻名的孔圣人啊。」渔夫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啊。」孔子听到後,立刻走到渔夫面前,尊敬地拜了拜他,说:「我从小就开始求学,现在都69岁了,还没听过如此高深的教导,因此来向您请教。」渔夫毫不客气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孔子听了很受启发,不断地点头。最後,孔子谦卑地对渔夫说:「遇到先生真是我的幸运,我愿意做你的学生。」 6、孔子学琴 孔子不但是春秋时的大教育家、思想家,还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他会弹奏许多种乐器,还会作曲、唱歌。他跟师襄学过一首曲子,曲名叫《文王操》。孔子练习很多天後,师襄说:「你的曲子弹得已经很好了。」孔子说:「我知道这首曲子怎麼弹了,可是还没学会技法。」孔子又练了许多天,师襄又说他弹得可以了,孔子说自己尚未掌握乐曲的主旨。又过了很久,师襄认为孔子确实弹得可以了,但是孔子还是不满足。他反覆地弹奏这首曲子,直到体会出曲子所要表现的主题才罢手。孔子的这种不厌学习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师襄。 7、韦编三绝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孔子曾说过他的学问都是通过刻苦钻研得来的。 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从十五岁开始,孔子便发愤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得到处找人请教。只要能解答自己的疑问,不管什麼人他都可以拜为老师。他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老百姓;请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请教过头上梳著小辫儿的儿童。 因为虚心好学,学无常师,三十岁时孔子便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 那时还没有纸张,制作书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签,刮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刻字,称为「竹简」。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写成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书的内容全部写上去以後,再用牢固的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片按顺序编联起来,就可以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叫做「韦编」。由於一片竹简只能写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书的字数很多的话,那就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经》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因此相当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下了很大的工夫,才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还只是基本了解它的内容。接著,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然後,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後,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同时也为了给弟子们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易经》。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再读。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很让人感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易经》的文字与内容了。」 孔子一生还编著了不少书籍,其中有《诗》、《书》等几部书,还有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的史书《春秋》。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8、不耻下问 生於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学问渊博,有弟子三千,在当时便被人们尊奉为「圣人」。 当时的人,从普通百姓到王公大臣,甚至是国君,有什麼不懂的问题都喜欢向孔子请教,在他们眼中,孔子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然而,孔子并没有因为众人的推崇而骄傲自满,他总是认为「三个人在一起走路,总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因而愈加谦虚谨慎。 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的祭祖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别人询问祭祖典礼的事,几乎把每个细节都问到了。当时人有讥笑他说:「谁说『邹人之子』(孔子的父亲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把孔子称为『邹人之子』)懂得礼仪,他来到太庙还不是什麼事都要向别人询问~」 孔子听了那人的讥讽,一点也没有感到羞耻,反而微笑著回答道:「我对於自己不明白的事,必定会向别人虚心请教,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如果明明不知道,却假装知道,而耻於向别人请教,那我就永远不会懂得礼仪了。」 孔子为了增长学问和见识,曾向许多人拜师学习。他向郯子请教过官名,向苌弘学习过音律,跟师襄学习过操琴,还向老子请教过《周礼》中的有关道理。在当时,郯子、苌弘、师襄这些人的名声都远在孔子之下,然而孔子仍旧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学问日益精进,成为一位对後世有著深远影响的儒学大师。 当时,卫国有一个大夫名叫孔圉,他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深受卫国国君的尊敬。孔圉死後,卫国国君为了让後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那种勤奋好学、谦虚谨慎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在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有很多,凭什麼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呢,」 孔子听了微笑著说:「孔圉勤奋好学,头脑聪明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即使对方的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也一点都不因此而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十分恰当的。」经过孔子的一番解释,子贡终於心服口服了。 9、学礼於老子 老子与孔子同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曾经在周朝担任文官,负责古代图书典籍的收藏和管理工作。孔子则一面讲学,一面求学拜师。孔子二十七岁时,不远千里从鲁国来到洛邑求见老子。相见後,孔子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请教关於周礼的问题,老子一一作答。孔子又说出在鲁国恢复周礼的打算。老子却认为学礼虽是必要的,但要全面恢复周礼,恐怕是办不到的。因为随著社会的发展,一些周礼已不合时宜了。孔子听後,深表佩服。後来,孔子说:「我的学问之所以有长进,就是因为得到了老子的教诲。」 10、编撰《春秋》 孔子是春秋时的鲁国人,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天下大乱,周天子的地位形同虚设,礼法遭到严重的践踏。看到这种混乱的局面,孔子非常痛心,他认为,只有恢复周礼,天下才能大治。於是,他带领众多弟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一个诸侯愿意采纳他的主张,孔子最终失意而返。回到鲁国後,孔子呕心沥血地编订史书《春秋》。《春秋》是著名的儒家经典,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在书中,他严厉斥责诸侯无视礼法的行径,体现出一种褒善贬恶的政治理性。《春秋》面世之後,世间多了许多「成仁取义」的志士,让历代「乱臣贼子」惧怕。 因此有人说:「孔子编《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几则小故事中窥见孔子其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丧家之犬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3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明知不可而为之”, 这段故事虽无孔子,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4子见南子南子,卫灵公的夫人,宋国人,富有风情,绯闻颇多。南子也是一个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来了,得好好见一见, 《史记》说:(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这就是"子见南子"。按理,这一次会见,不过是极普通的一个追星族与名人的见面,然而,不少史籍都对此予以记载,其奥妙何在?这是因为子路不悦的缘故。子路这人也怪,自己的老师去见了一个漂亮的女粉丝,有什么值得小题大做的呢?然而,子路也不是一般人啊,他的不悦肯定有其道理,况且,因子路不悦,导致他的老师竟然反复对天发誓:"天厌之"。5.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帽子)。」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 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 颜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孔子的故事: 1: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丧家之犬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3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明知不可而为之”, 这段故事虽无孔子,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4子见南子南子,卫灵公的夫人,宋国人,富有风情,绯闻颇多。南子也是一个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来了,得好好见一见, 《史记》说:(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这就是"子见南子"。按理,这一次会见,不过是极普通的一个追星族与名人的见面,然而,不少史籍都对此予以记载,其奥妙何在?这是因为子路不悦的缘故。子路这人也怪,自己的老师去见了一个漂亮的女粉丝,有什么值得小题大做的呢? 然而,子路也不是一般人啊,他的不悦肯定有其道理,况且,因子路不悦,导致他的老师竟然反复对天发誓:"天厌之"。
孔子的故事: 1: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丧家之犬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3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明知不可而为之”, 这段故事虽无孔子,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4子见南子南子,卫灵公的夫人,宋国人,富有风情,绯闻颇多。南子也是一个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来了,得好好见一见, 《史记》说:(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这就是"子见南子"。按理,这一次会见,不过是极普通的一个追星族与名人的见面,然而,不少史籍都对此予以记载,其奥妙何在?这是因为子路不悦的缘故。子路这人也怪,自己的老师去见了一个漂亮的女粉丝,有什么值得小题大做的呢?然而,子路也不是一般人啊,他的不悦肯定有其道理,况且,因子路不悦,导致他的老师竟然反复对天发誓:"天厌之"。5.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帽子)。」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 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 颜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寓言:狂喜勿语,语必浮夸;暴怒勿言,言必伤人。
1、三十而立 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父亲死得早,家里很穷困。孔子的母亲带著他,靠给人洗衣服、做针线维持生活。而孔子从小就勤奋好学,他一边干活,一边学习,读了很多诗书,并学会了各个国家的礼仪。 随著孔子的学问越来越深,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慢慢地有许多人来向他求教学习。在孔子30岁那年,他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塾。只要是诚心来学习的人,不分贵贱,孔子都用心教导。 由於孔子知识渊博,而且课也讲得好,所以他的弟子越来越多,他的私塾最终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支持。 2、诲人不倦 孔子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他教导过许多学生,号称「孔门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是一位良师,他讲课时总是力求把要点讲清楚,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於启发,他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特长都开发出来。因此,孔子的学生思想都很活跃,而且许多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颜回、子路等学生,在当时就是很有名望的人。正是由於孔子学问高深,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後人才把他尊称为「孔圣人」。 3、後生可畏 一次,孔子坐著马车经过一条小路,半路上遇到一个孩子用泥土堆了个城堡,挡住了去路。孔子就问他:「你不让路,我怎麼过去呀,」小孩说道:「从来只有马车给城堡让路的,哪有城堡给马车让路的,」孔子没想到这小孩这麼会说话,非常吃惊,就表扬他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懂的事情可真不少。」小孩回答:「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水,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在地上跑,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什麼大小之分吗,」孔子听了这话更是钦佩,忍不住感叹道:「真是後生可畏啊!」 4、有教无类 只要有人想学习,就应该教育他,而不要管他是什麼出身、什麼品性,这就是「有教无类」。这个主张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他也是这麼做的。他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子贡是商人,颜涿聚当过强盗, 子张是做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国籍也各有不同,曾子是鲁国人,子张是陈国人,子游是吴国人;学生性格也有很大差异,高柴愚笨,曾参迟钝,仲由鲁莽。有人问子贡:「孔子的学生怎麼这麼杂,」子贡回答:「老师自身很端正,想来的人都不拒绝,想走的也不阻止,所以很复杂。」而「杂」正体现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5、以渔夫为师 一天,孔子与众弟子在树林里休息,孔子弹琴自乐。附近河岸边的船上有个老渔夫,他问孔子的弟子:「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子贡说:「他就是以仁义、忠心而闻名的孔圣人啊。」渔夫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啊。」孔子听到後,立刻走到渔夫面前,尊敬地拜了拜他,说:「我从小就开始求学,现在都69岁了,还没听过如此高深的教导,因此来向您请教。」渔夫毫不客气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孔子听了很受启发,不断地点头。最後,孔子谦卑地对渔夫说:「遇到先生真是我的幸运,我愿意做你的学生。」 6、孔子学琴 孔子不但是春秋时的大教育家、思想家,还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他会弹奏许多种乐器,还会作曲、唱歌。他跟师襄学过一首曲子,曲名叫《文王操》。孔子练习很多天後,师襄说:「你的曲子弹得已经很好了。」孔子说:「我知道这首曲子怎麼弹了,可是还没学会技法。」孔子又练了许多天,师襄又说他弹得可以了,孔子说自己尚未掌握乐曲的主旨。又过了很久,师襄认为孔子确实弹得可以了,但是孔子还是不满足。他反覆地弹奏这首曲子,直到体会出曲子所要表现的主题才罢手。孔子的这种不厌学习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师襄。 7、韦编三绝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孔子曾说过他的学问都是通过刻苦钻研得来的。 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从十五岁开始,孔子便发愤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得到处找人请教。只要能解答自己的疑问,不管什麼人他都可以拜为老师。他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老百姓;请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请教过头上梳著小辫儿的儿童。 因为虚心好学,学无常师,三十岁时孔子便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 那时还没有纸张,制作书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签,刮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刻字,称为「竹简」。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写成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书的内容全部写上去以後,再用牢固的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片按顺序编联起来,就可以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叫做「韦编」。由於一片竹简只能写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书的字数很多的话,那就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经》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因此相当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下了很大的工夫,才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还只是基本了解它的内容。接著,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然後,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後,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同时也为了给弟子们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易经》。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再读。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很让人感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易经》的文字与内容了。」 孔子一生还编著了不少书籍,其中有《诗》、《书》等几部书,还有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的史书《春秋》。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8、不耻下问 生於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学问渊博,有弟子三千,在当时便被人们尊奉为「圣人」。 当时的人,从普通百姓到王公大臣,甚至是国君,有什麼不懂的问题都喜欢向孔子请教,在他们眼中,孔子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然而,孔子并没有因为众人的推崇而骄傲自满,他总是认为「三个人在一起走路,总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因而愈加谦虚谨慎。 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的祭祖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别人询问祭祖典礼的事,几乎把每个细节都问到了。当时人有讥笑他说:「谁说『邹人之子』(孔子的父亲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把孔子称为『邹人之子』)懂得礼仪,他来到太庙还不是什麼事都要向别人询问~」 孔子听了那人的讥讽,一点也没有感到羞耻,反而微笑著回答道:「我对於自己不明白的事,必定会向别人虚心请教,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如果明明不知道,却假装知道,而耻於向别人请教,那我就永远不会懂得礼仪了。」 孔子为了增长学问和见识,曾向许多人拜师学习。他向郯子请教过官名,向苌弘学习过音律,跟师襄学习过操琴,还向老子请教过《周礼》中的有关道理。在当时,郯子、苌弘、师襄这些人的名声都远在孔子之下,然而孔子仍旧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学问日益精进,成为一位对後世有著深远影响的儒学大师。 当时,卫国有一个大夫名叫孔圉,他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深受卫国国君的尊敬。孔圉死後,卫国国君为了让後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那种勤奋好学、谦虚谨慎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在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有很多,凭什麼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呢,」 孔子听了微笑著说:「孔圉勤奋好学,头脑聪明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即使对方的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也一点都不因此而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十分恰当的。」经过孔子的一番解释,子贡终於心服口服了。 9、学礼於老子 老子与孔子同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曾经在周朝担任文官,负责古代图书典籍的收藏和管理工作。孔子则一面讲学,一面求学拜师。孔子二十七岁时,不远千里从鲁国来到洛邑求见老子。相见後,孔子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请教关於周礼的问题,老子一一作答。孔子又说出在鲁国恢复周礼的打算。老子却认为学礼虽是必要的,但要全面恢复周礼,恐怕是办不到的。因为随著社会的发展,一些周礼已不合时宜了。孔子听後,深表佩服。後来,孔子说:「我的学问之所以有长进,就是因为得到了老子的教诲。」 10、编撰《春秋》 孔子是春秋时的鲁国人,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天下大乱,周天子的地位形同虚设,礼法遭到严重的践踏。看到这种混乱的局面,孔子非常痛心,他认为,只有恢复周礼,天下才能大治。於是,他带领众多弟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一个诸侯愿意采纳他的主张,孔子最终失意而返。回到鲁国後,孔子呕心沥血地编订史书《春秋》。《春秋》是著名的儒家经典,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在书中,他严厉斥责诸侯无视礼法的行径,体现出一种褒善贬恶的政治理性。《春秋》面世之後,世间多了许多「成仁取义」的志士,让历代「乱臣贼子」惧怕。 因此有人说:「孔子编《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几则小故事中窥见孔子其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丧家之犬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3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明知不可而为之”, 这段故事虽无孔子,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4子见南子南子,卫灵公的夫人,宋国人,富有风情,绯闻颇多。南子也是一个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来了,得好好见一见, 《史记》说:(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这就是"子见南子"。按理,这一次会见,不过是极普通的一个追星族与名人的见面,然而,不少史籍都对此予以记载,其奥妙何在?这是因为子路不悦的缘故。子路这人也怪,自己的老师去见了一个漂亮的女粉丝,有什么值得小题大做的呢?然而,子路也不是一般人啊,他的不悦肯定有其道理,况且,因子路不悦,导致他的老师竟然反复对天发誓:"天厌之"。5.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帽子)。」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 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 颜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孔子的故事,很短的,50字以内
1、有一天 孔子去拜访老子,问:“先生,请问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老子不仅不满的张大了嘴。 孔子以为老子没有听见,又问了一遍。 老子又把嘴巴张的更大了。 孔子不解,提高了嗓门,又问了一遍。 老子这把嘴巴全部张开,只见里面只剩下了几颗牙齿。 孔子说,谢谢先生,学生受教了,柔弱胜于刚强。 2、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 ”没有。“ ”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 ”是“,退而学诗。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 ”还没有“。 ”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 ”是“,退而学礼。 3、有一天,孔子和弟子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 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孩子说:“我叫项襄。7岁!” 孔子对学生们说:“项襄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4、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5、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 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 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
孔子的故事: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孔子东bai游,见田里放着农具,却不见农夫,便拾du起锄头,围着zhi一颗秧苗,费力的锄了起来。 不一会儿,dao农夫回来了,一见大怒,愤愤的说:“你为什么锄我的秧苗?”孔子感到很奇怪,便指着秧苗说:“你看,我锄的明明是草啊。”没想到农夫更加恼火的说:“我种的就是喂马的草!” 孔子不禁目瞪口呆。
一天,孔子和徒弟颜回在吃饭,孔子看到颜回用手抓锅中的米粒,孔子说应让长辈先吃,颜回说看到米粒脏了自己才吃,孔子叹息了一声,说,人靠的是眼睛,但有时候眼睛靠不住,只能靠人心,但人心有时候也靠不住啊!
孔子的故事: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孔子东bai游,见田里放着农具,却不见农夫,便拾du起锄头,围着zhi一颗秧苗,费力的锄了起来。 不一会儿,dao农夫回来了,一见大怒,愤愤的说:“你为什么锄我的秧苗?”孔子感到很奇怪,便指着秧苗说:“你看,我锄的明明是草啊。”没想到农夫更加恼火的说:“我种的就是喂马的草!” 孔子不禁目瞪口呆。
一天,孔子和徒弟颜回在吃饭,孔子看到颜回用手抓锅中的米粒,孔子说应让长辈先吃,颜回说看到米粒脏了自己才吃,孔子叹息了一声,说,人靠的是眼睛,但有时候眼睛靠不住,只能靠人心,但人心有时候也靠不住啊!
孔子有什么著名故事?
1.名正言顺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当了鲁国的中都宰。孔子做了一年,很有成绩。被提升为管理建设工程的司空;不久,转而为司寇,管司法工作。这样,孔子参与政治的抱负终于实现了。孔子五十六岁那年,又由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他参与国政仅仅三个月,鲁国的风俗就大大变了样。孔子的成就使齐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八十个美貌的女子,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教她们学会舞蹈,加上一百二十匹骏马。一起送给贪图享乐的鲁定公,以腐蚀他的意志;这一计果然奏效,鲁定公沉湎于歌舞淫乐之中,不再过问政事了。孔子的学生子路见到这种情况,便对孔子说。“老师,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吧!”孔子回答说:“鲁国现在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礼法把典礼后的烤肉分给大夫们.那我还可以留下不走。”结果,鲁定公违背常礼,没有把烤肉分给大夫们。于是,孔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卫灵公问孔子,他在鲁国得到的俸禄是多少。孔子回答说是俸米六万斗。于是,卫灵公也给他这个数的俸米。跟随孔子的学生们见有了安身之处,都很高兴。子路尤其高兴,问孔子道:“卫国的君主等待你去治理国政,你首先干些什么?”孔子略为思索了一下,说:“我以为首先要纠正名分。”子路不客气他说:“老师未免太迂腐了,这有什么纠正的必要呢?”孔子反驳说:“您真粗暴!君子对他所不知道的只有疑在心中。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讲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乐教化也就兴办不起来;礼乐教化兴办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不知如何是好,连手脚都不晓得往何处摆了。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有道理可以说得出来,讲出来的道理也一定要行得通。”不久,有人向卫灵公说了孔子不少坏话,卫灵公就派人监视孔子的出入。孔子怕继续留在这里出事,在卫国只居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2.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