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00字1500字阅读心得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00字1500字阅读心得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一)

  读了《遇见未知的自己》,一直认为读该类书便是需要人生指导的人。终究,事实并非如此,生活在喧嚣匆忙世界中的我们,需要这样一股使心灵归于静谧的清流。总在想,我是否也能有机会遇见在我心中的智慧老者,穿越心事的重重黑纱,遇见全新的自己……

  故事是从一个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区,一个没有手机、没有汽油的孤单女人开始。

  该故事的主角若菱,名校毕业,拥有令人羡慕的高薪白领工作,但心中却不时的自问:为什么我不能拥有想要的生活?为什么我不快乐?为什么我如此之不幸,没有父母的爱,失去丈夫的爱,终日面对婆婆的尖刻、冷漠,就连企盼拥有一个自己的孩子都是如此奢侈的想法(多年不孕),惶论拥有任何生活的任何寄托?我该如何当自己生命的主人?在一个下雨的寒冷冬夜,若菱巧遇一名智慧老者,在与智者数度交谈的过程中,她渐渐填补不快乐、挫败的心灵缺口,找寻回最真实勇敢的自我。

  想来,这个智慧老者只是另外一个自己的载体罢了。我们永远都难以知道自己真正该怎么活、真正渴望的是什么。所以一次次我们错过了隐身于思想深处的另一个自己。总在尝试着改变些什么,可是生活会毫不保留地告诫我们,既然改变不了,就唯有适应。

  人生其实很简单,最终追求的莫过于“真我、喜悦、和平”罢了……最欣赏本书中的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我们内心透射出来的结果。

  向世界竭力证明自己的价值,是每个人时刻都在想的事情。易地而处,活于世上,我们真的不需要对世界作出任何解释,世界只接受我们对自己的评价罢了……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2):知“己”

  十分感谢德芬老师在这本书中同我们心与心的交流,我的眼界因此而顿开不少,在此谈谈个人所获的小感。

  1.道可道,非常道。如果你对一样事物不清楚,别人对你说再多也是徒劳无益。正如书中所言“如果月亮代表我们真正的自己,而且它是无法用言语具体描述清楚的东西,那么我们所有用言语去描述它的尝试,就是这根指向月亮的手指,而不是真正的月亮。” 我想,“所谓的人人心中皆有佛,只不过佛尚未醒而已”也是出于这个道理

  2.快乐与喜悦不同。快乐取决于外境,因此而有增减。然喜悦来自于内心,恒定而持久。因此,若要幸福,则要往内求,而非往外。

  3.父母既然爱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而非限制与打压他们。管教与管束,这其间有微妙的区别,但前者来自于对孩子的爱,后者来自于自身的需求。至于家长到底是出于哪种目的,则要冷静地质问自己才能获得答案,否则会产生错误的见解。那么怎么做才恰当呢?作为父母,你可以把你知道的,你认为对的、正确的东西和他们分享,但是背后不要设定一个预期的结果(比方说:你一定要听我的)。这样的话,对方比较能接受。若对方不接受,则做出模范令他们受到影响后心甘情愿地接受。总之,不要强迫。有人问:孩子不听我的,出事咋办?答:一个人的命活多长,是老天的事,一个母亲再怎么努力去保护孩子都是无法与天命抗衡的。而且,一味的保护与限制,即便孩子的生命安全,但是他失去了追求自我价值的自由。肉体还在,灵魂却丧失了灵动,这与活死人有何分别? 所以,孩子想做一件事,无论好坏,都不要强迫。即便事后头破血流,至少他做了,而且这是他自己的事。

  4.我们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意识作为目睹一切的观察者,即真我。它不生不灭,是所有思想、情绪、感觉与知觉的见证。我对它的理解是,当我们放下思绪,内心充满宁静祥和便能感受到它。然而要时刻感受到它便是难事。因为面前有几道难克的障碍,依次为: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同/角色扮演。对于障碍,我们去除不了,就像我们没办法去除黑暗,但我们可以用觉知之光去照亮它。 对于身体,我们可以通过瑜伽,食疗等方法让它保持健康并通过冥想来接触真我。另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觉察自己的身体感受到活在当下。 对于情绪,我们要承认已发生的事实,且无论因事实而带来的情绪的好坏,我们都要学会全身心地去接纳它。 至于思想,它总会让我们会忽略当下而沉浸在自我的思维当中,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冥想、感受身体与外界的联接而放下它,达到定静、关照。 对于身份认同,你先要看到你自己认同于某样东西,也许你没办法立刻放下。但是如果你能彻底了解到你认同的那些东西,其实不是你,也不是属于你的,你就有可能从这个向外境追逐的噩梦中醒来。无论是财富,金钱,外貌,荣誉抑或地位,既然是上天或别人赋予你的,也必然意味着可能被剥夺。

  5.吸引力法则。同性相吸,异性相克。

  6.冰山理论。意识只占我们认知的1%,潜意识则为99%,潜意识的力量远比我们所想象的强大得多。因此,想要改变自己,光读两本书,感悟一些道理还真不够,这需要长期的身体力行,一点点地磨练自己。

  7.对于坏习惯的“上瘾”。“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联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情绪模式。而当你产生某种情绪时,体内就会产生叫胜肽的物质,为感应器所接收。它就像毒品一样,如果你很久没发脾气,你就会想办法发脾气。”这让我联想到了受虐狂和虐待狂,我觉得于此有联系。而我也有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弃倾向...必须改!

  8.我们的意识就像一匹马车,表意识为马,潜意识为车夫,而真我则为乘客。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但实际上却身不由己。我同意前两者的定义,但对于真我为乘客的定义则不甚明了。

  9.不去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论。别人拿什么标准来过滤信息,你想管也管不着。而且无论他们说些什么,受到影响的也只是小我。所以,要学会接纳小我的缩减和被打击。

  10.对于负面情绪的正确处理。对于负面情绪,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打压与回避,而是正式承认它的存在,全心地接纳它,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对于孩子也一样,比方说孩子为了一件玩具耍小性子,一般家长起初会耐下心,但之后都会不耐烦地凶孩子,孩子这时才会听话。然而,那只是情绪的压抑,压抑的东西不会消失。日后孩子长大了,便同样会以转移的方式逃避情绪,比如酗酒等。 那该怎么办呢?教会孩子对于情绪的认同。以此为例:我知道你很想买这个玩具,爸爸遇到喜欢的玩具也很想买。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买下来,它就再也见不到其他小朋友了,我们跟它招手说再见,下次再来看他好不好啊? 例子不一定有说服力,因为这是我想象的...但关键在于先情绪认同,后行为引导。不要凶孩子。

  11.对于已发生的事实,我们要学会臣服。如果你不接受它,就好像拿头去撞一面墙壁,希望把它撞开却无济于事,结果因抗拒事实而受苦。而臣服的好处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你便能集中剩余的注意力关注到当前的事物,反而能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

  12.事情都是中立的,而我们的想法则形成了我们对于事物性质判定的印象。其过程如下:事件导致看法,看法导致结果。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来自于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每个负面情绪的背后,都有一个支持它的思想。比如说:爬楼梯到7楼的寝室。一种看法:楼梯好长啊,累死了 结果:不想爬,乘电梯。 另一种:爬楼梯挺好的,每天都可以借此来锻炼身体。吃力便是锻炼的见证。而且万一有危险下楼梯也可以增加自己的报名率。 结果:有电梯也不乘,爬楼梯。

  13.自己的价值是自己给的,不能把这个权力让给他人。我称之为“自由”。

  14.你的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要想有收获,就非得努力不可。所以凡事不能想得太美好,对于失败要有心理准备,然后全力以赴,静待结果。

  15.要想心想事成,就要有发自内心的渴望,并真实、清楚地了解自己想要的东西,且进行观想,并付诸科学的方法与持续的努力。最好的观想时间是早晨将醒未醒,晚上将睡未睡之时,因为那个时间与潜意识最为接近。

  16.每个发生的事情都是一件礼物。好的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坏的教会我们人生的道理。

  17.最后的最后,知行合一。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范文(3)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老朋友推荐的,它算是一本心理类的书。最喜欢里面的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很多时候,我们更多的去关注别人,却忽略了自己。

  它主要讲述了名校毕业生的女白领若菱在生活中经历的起起伏伏,以及她与一位老者的对话,由此教我们去探寻内心深层的自己,让我们逐渐去了解认识内心更存粹的自己,让我们离最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近。

  在书中,作者从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同四个方面去讲述,并切实有效的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通过团队性咨询,个别的疗愈,或者是练习体验的方式来帮助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难题,进一步疗愈自己的内心。无法预测未知的自己,只能用自己的勇气解决当下的问题,期待未知的自己和生活。遇事时,多看看自己,从自己找原因,认清最真实的自己。曾经修的一门心灵修养课,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我至今还记得,人最重要的是认识自我,发现自己,探寻未知的自己。

  其实,无论在书中,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相信:“这世界上从来没有自己消失的问题,当碰到问题时,就得面对,处理,放下,解决。”如果当你看完这本书,你可能会更加相信,任何事情,跟自己的勇气比起来,真的不算什么。

  很多时候,不同的人面对问题,想法不尽然一样,但一样的是:成功的那些,往往是能够克服自己的怯懦,提起勇气解决问题的。希望看到这些的你,亦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