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影评1000字观后感3000字

唐山大地震影评1000字观后感3000字

亲人,终究是亲人——电影《唐山大地震》影评

  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03时42分53.8秒,在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这场发生于凌晨人们熟睡之时的地震,使得绝大部分人毫无防备,造成24.2万人死亡,重伤16.4万人,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一。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著名的电影人冯小刚携众影星,联袂拍摄了这部以一家人生活为主线的、真实反映了唐山地震前后变化的影片——《唐山大地震》。其中为之称赞的是演员们高超的演技以及投入的演出。而冯导融入整部电影的细腻的表现手法更是炉火纯青。

  电影的开场以蜻蜓的大规模迁移为序幕,成为下面地震情节的预兆,是一个具有科学依据的端倪。电影正式开始后,导演运用了较为细致的场景描绘手法,再现了大地震前唐山地区本来祥和的生活景象,真实而不落俗套。

  唐山大地震的来临是在一个静谧的夜晚,而在这样一个令人窒息的灾难即将来历的夜晚,导演细致的描绘了一家四口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与之后大地震降临形成强烈的反差,也为接下来的情节烘托了神秘的氛围。夜,逐渐深了。刚下夜班的疲倦的人们互相道别,“明天见。”可明天又是什么时候呢。

  而灾难是一瞬间的事,天边突显的紫光,明艳而又诡异,刹那间,昏亮的路灯被摇碎,宛如一双强有力的手将它轻轻捏破,大地止不住的摇晃,人在晃,车在晃,房子也在晃;呼喊,奔跑,瞬间像是被灌满了的强风不绝于耳;砖瓦纷落,墙体摇摆,招牌掉落,这些平日里看似木讷的物体,此刻像是被地震的恶魔侵略了肉体摄入了灵魂,他们扭动着自己不结实的身体向人们赶来。他们砸中了跳楼逃生的人们,他们将路上的行人推向大地深陷的坑,他们将求助者无助的眼神果断地掩在身后,他们让所有人声嘶力竭的求助阻拦在生或死的其中一边永远不能相见。父亲的奔跑,母亲的急切,儿女断肠的呼唤,让这场暴风雨来得更加猛烈。墙,倒了;塔,断了;房,塌了;曾经的一切或美好或丑陋或善或恶都被藏在了满世的灰尘之下。剧烈的摇晃渐渐停息下来,恶魔累了,他似乎是在欣赏着自己的杰作,可人们又怎会停下他们救援的脚步,无声的眼泪,唤不回亲人的灵魂。人们纷至沓来,用双手,用棍,用杠,撬开了一块块,不,是无数块的断裂的墙体。现在,母亲元妮面对的抉择是艰难的,一面是幼女,一面是幼子。而幼子被选中,幼女被弃的情节让我们的心里不禁为她感到一丝遗憾。然而一场大雨如浇灌花朵一般浇醒了女儿,她被解放军战士带走,又让我们深感安慰。我们要感谢导演为我们还原了这样一个真实的而又跌宕起伏的情景,也让我们九零后的新生代在银幕前潸然泪下,也不禁感慨演员的演技之高。

  元妮的抉择是任何人都不忍看到的。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都是母亲的心头肉,选择谁,都是用一命换一命。可是时间不允许,母亲选择儿子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宣判了女儿的死刑。但是生活是充满奇迹的,女儿方登在一场大雨中醒来被解放军带走,后来被另一对军人夫妻所收养之后成长,考上大学,认识了身为研究生的大师兄,怀了孩子却因为不想打掉而坚持生下,后来在外独自漂泊了六年再次见到自己已然苍老的父亲,之后又嫁给了他人为妻。这是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的三十二年人生历程,可是在这些年中,方登心中的怨恨却总是忘不掉,

  “救弟弟。”这三个字深深的烙印在她的心中挥之不去。因为这场23秒的大灾难,她坚持在二十二岁生下自己的孩子,因为这三个字,她32年都不愿回到家乡寻找亲人。地震,乃至于其他各种灾难,给人们所留下的物质毁灭可以努力来弥补,可是精神上的呢?要多少钱?要多少年?没有人敢给出一个言之凿凿的答案。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或许可以给上面的问题一个答案。时隔三十来年,汶川大地震又席卷了美丽而富饶的四川大地。方登凭借自己在医学院学到的知识来到这个学要帮助的地方进行救援。正巧碰上了已经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方达——当年自己用命换来的自己的弟弟。方达带姐姐回家。站在自己的遗像前,方登的心里一阵酸楚,母亲在自己面前无助的哭诉打动了她依然冰封的心。在墓园里,她看见了自己的墓碑,拒绝把自己的墓碑拆去,她说:“无论以后在什么地方,我都要回到这里。”能说出这番话的她,相比此时一定已经释怀了这颗漂泊了32年的心。她的泪水给了观众一个交代,一个答案:亲人,永远都是亲人。哪怕她是曾经放弃你生命的至亲,哪怕自你年幼就已经看不惯她的偏心,但她,他,他们终究是你的亲人,疲惫的心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真正的依靠,他们是最安全的避风港。方登梗咽的说:“看到我弟弟的时候我就在想,他还活着是一件多好的事。”

  这部影片中极为值得欣赏的是冯导给予观众的那一瞬间的关于地震的震撼,震后的无助和深入人心的痛苦。徐帆和张静初的表演最为可圈可点,对于人物的形象和心理刻画在细节处理上甚为恰当。

  除了对于表演者的评价,这部影片的意义我想应该不仅仅在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无私奉献精神,更是在于血浓于水的亲情的呼唤。亲人,终究是亲人,这句话贯穿了这部影片,成为影片的情感线。23秒,32年,这是这部影片的宣传标语。我想哪怕是千年,万年,亿年,哪怕到海角天涯,亲情都是一块永远不倒的灯塔,守护每一个回家的灵魂。

  《唐山大地震》电影的观后感,影片引发的深思

  冯小刚导演的新片《唐山大地震》上映后获得了超出预料的票房。但我们所关注的并不是票房数额,而是影片上映后带给我们的社会效应和留给人们的心灵的震撼。在怀着虔诚的心态噙着

  冯小刚导演的新片《唐山大地震》上映后获得了超出预料的票房。但我们所关注的并不是票房数额,而是影片上映后带给我们的社会效应和留给人们的心灵的震撼。在怀着虔诚的心态噙着泪水看完一遍又一遍影片后,留给我最震撼心灵的一句台词就是“没了才知道没了”。

  “没了才知道没了”——这么朴素的一句话,字字千金,它看似简单明了,却富含哲学意境。它是影片主人公李元妮在经历了大地震所带给她沉重的伤害后,从心底迸发出的感叹和无奈。一场大地震使她痛失丈夫和女儿,四口人变成了两口人,对于家庭妇女而言该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一夜之间整个唐山被夷为平地,原本和和美美的四口之家,如今已不复存在,一切都“没了”。是大地震惊醒了他们安详舒适的美梦,打碎了他们平静甜美的生活。这场灾难来得那么迅猛,以至于她还没有来得及看着熟睡的女儿进入梦乡,还没有享受够丈夫那宽阔温暖的胸膛,便匆匆地接受了这生离死别的残酷现实。所以她才由衷地发出了那句看似平静却是心潮澎湃的感叹:“没了才知道没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没有如此感叹呢?

  古语讲“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就是说的这句话的含义吗?父母活着时,我们没有尽到应尽的孝道,等到你想去尽孝道时,父母已不在人世了。所以我们应珍惜和父母在一块的时光,不要让落日的夕阳再去感受凄凉。父母是生养我们的最亲爱的人,侍奉老人,孝敬父母,且不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儿女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我们的心灵得以升华,感情得以充实的重要素材。不要等到父母“没了”的时候“才知道没了”。

  爱人亦是如此。茫茫人海中,上天就注定了你们是一对。若说世间有缘分,那么就要珍惜这千里姻缘。“千年修得同船渡,万年修得共枕眠”。可见能够结为夫妻成就百年之好是多么不容易,所以我们就要珍惜缘分,爱护爱人,同心同德,才能白首偕老,才能“一起坐着摇椅慢慢地变老”,共享最浪漫的时光。否者,待到我们青丝变白发时,才会感叹道:“没了才知道没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时光荏苒,一去不复返。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没有什么再比得上时间的金贵了。充分合理的利用时间,人生才会变得丰富多彩,才能书写人生最华丽的乐章。所以我们要趁着年轻,脚踏实地地干事创业,才无愧于我们的人生。否者,等到头发花白、腿脚蹒跚时我们再想做事,那就太晚了,只能望着落日的余辉感叹着时光:“没了才知道没了”。

  万事万物都有着它自己的发展轨迹和方向,都在经历着从多到少,从有到无得变化过程。正像我们的地球资源一样,它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它也有着消亡的过程。所以我们要爱护地球——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要合理利用、科学开采地球资源。否者,把地球“惹怒了”,它会“毫不吝啬”地再“送”你一个“唐山大地震”,到时候,你后悔也来不及了,面对着遍地废墟,你也会像影片中的李元妮一样感叹道:没了才知道没了!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里面的内容很感动,开始围绕的是一个家庭发展的,在一个晚上人们入睡了,地震悄悄来了,把每个地方搞得一团糟,把所有人吓得失魂落魄。把房子一块块压在人们身上。其中有一块大石板压在两个孩子身上,救援队的叔叔对那两个孩子的妈妈说:“只能救一个。”母亲坚决救两个叔叔说:“女儿在东边,儿子在西边,挠东边压西边,挠西边压东边。”最后母亲含着泪痛苦决定救儿子,那时姐姐也听见了,最后儿子救出来了,姐姐也救了出来,母亲以为姐姐死了就放在他爸爸身边,爸爸为了救姐弟俩跑进去被压死了。但姐姐神奇的醒来了她却失去了家人的信息。过了好几年了,姐姐长大了在她几次寻找下,她找到了家人。虽然故事的结局很完美,但许多因为地震失去了亲人变成了孤儿。

  我真希望这些灾难不要在地球上再发生了,这样人们才能过上安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