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版元宵节手抄报
不知不觉就到了元宵节了,小伙伴们的手抄报准备好了吗?如下我就为大家收集了简单版元宵节手抄报,欢迎阅读! 简单版元宵节手抄报1 简单版元宵节手抄报2 简单版元宵节手抄报3 篇一:元宵节作文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第一次,但是比较难忘的第一次是很少的。我学包元宵就是我永远不会忘记,因为从中我学到了做什麽事都要开动脑筋,并且要有耐心。 那天,老妈把元宵粉加热水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把芝麻、糖和油拌成馅,就等着包了。我也把手洗的干干净净,准备包元宵。我想这是很简单的事,把馅放到面里一团不就包好了吗。 老妈开始包元宵了。只见老妈先把和好的元宵面揉成圆团,然后把它捏成扁圆的面片,再把馅放进去,用大拇指按在上面,边捏边转,最后把它团一下,这样一个又大又圆的元宵就包好了。我也照着老妈的样子,把和好的面捏成圆片,放进芝麻衔馅包起来,可是我怎麽也包不到一起,面粘在我的手上,五指都张不开,馅弄得到处都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包好了一个元宵。仔细一看既不圆又不白,外面都是芝麻,简直不象样。老妈笑着说:“这哪是元宵呀,倒像一个花球,一下锅非煮成一锅汤不可。”我又包了一个,还是不行。我对包元宵失去了信心,想洗手不干了。这时老妈:对我说:“什麽事做起来都不那麽简单,包元宵也有窍门。我来教你。”老妈一边包一边讲;用左手托着皮,把馅放在皮上,大拇指按着馅,另外四个指头把皮往一起拢,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帮助往一起团,最后收口捏紧,一个又大又圆又百的元宵就做好了。“你要多动一动脑子,不能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多练一练就会做了。”在老妈的指导下我又开始包起来,一个比一个包的好,越包越熟练,越有信心。不只不觉我包了十几个。我终于会包元宵了,我非常高兴。 老妈开始煮元宵了,那有一个个圆溜溜的小东西在沸腾的水里跳来跳去,不断地翻滚,真像一个个白色的小皮球在跳舞。十几分钟后元宵就上了我家的餐桌。看着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元宵,我急不可待地夹起一个咬了一口,啊!里面的芝麻又香又甜,真好吃。特别是吃到我亲手包的元宵时,我的心怦怦直跳,真有些激动。 通过这次包元宵,我懂得了不管干什么事,只要动脑筋,下功夫,就没有办不到的事。 篇二:元宵节作文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我的耳边不断响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表情,两眼笑得都快眯成一道细缝儿。 晚上,我和二姐买了许多烟花,一起来闹元宵。我们先点燃“手持瀑布”,我小心翼翼地拿着,因为我从来没有放过“手持瀑布”这种烟花,尽管二姐一直劝我别怕,但我的心一直怦怦地跳个不停。“手持烟花”开始出花了!朵朵烟花就像天上飘着数不清的片片雪花,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又好像天上一闪一闪的小星星,还像淅淅沥沥地毛毛细雨,“手持瀑布”放出的烟花是那样的多,那样的长,那样的美,难怪商家取名叫“手持瀑布”呢!可是“手持瀑布”很快就用完了。我们又开始玩“地妞炮”,二姐点燃后,“地牛炮”飞快地起来,飞出来的烟花又圆又小,我想:“圆”和“小”合起来叫,不正是“元宵”两字的谐音吗?不知道是不是设计者专门这样做得,还是碰巧? 我们放完了自己买得烟花,觉得还不够过瘾,于是,我们直奔姑奶家看放烟花。到了姑奶家,她家已经摆好烟花,正等着我们呢。开始放烟花了,只见先是冒着小火星,马上,变成了白色菊花的样子,中间还不停的闪动着绿色的小点,然后,越来越高,越来越高,忽然,全体腾空而起,速变成了一片璀璨的降落伞,时不时冒出许多星星点点,有黄的、蓝的、绿的。五颜六色,从天而降,真是壮观极了,漂亮极了!随后,我们几个小孩又玩起了“七彩电火花”,一点燃,“七彩电火花”就发出了“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形状像飞溅起来的小水滴,四处乱飞。我一手拿着一个,高兴的跳起舞来,还不停地在空中写着“元宵节快乐”这几个字,沉醉在一片美好之中。好像连院里的几只小狗也被这美丽的场面所吸引,再也不像平常那样汪汪直叫,而是一直盯着美丽的烟花。 这个元宵节我们可是闹得够开心的,这一天,我可真高兴啊! 在去俱乐部广场的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把我和老妈淹没了。大路两边高高地挂起一串串的红灯笼,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广场上真是人山人海,主席台上锣鼓声阵阵,俱乐部正门上方是“开泰三羊留吉去,闹春灵猴送福来”的春联,正中挂着金猴托“福”。广场东半边是小朋友们表演的歌舞,西半边老年人正在扭秧歌,小朋友们的精彩表演赢得片片掌声,老爷爷老奶奶夸张幽默的动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看得正入迷,忽然一道雪亮的瀑布从天而降,原来是广场上空倒挂的烟花被点燃了,接着地上的火树也开出了五彩夺目的.花。半空中是“银河落九天”,地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真好比人间仙境一样!忽然不远处又传来“咚”的一声巨响,一个礼花腾空而起,在空中绽放开一大朵五颜六色的花,哇,真是太美了!礼花弹一个接一个地飞上天,又在天空中变幻成各种形状:有的是杨柳垂下万丝绦,有的是蝴蝶振翅翩翩舞,更奇妙的是有的礼花弹在空中变出了一串串红灯笼,然后随风飘飘悠悠飞向远方。 礼花在空中绽放,地上是欢乐的海洋,又是一个全家团圆的日子。我望着天空中又大又圆的月亮,想起我的爸爸却远在千里之外的大西北,为公司去开发新的市场。我知道还有许多的叔叔阿姨都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能与家人团圆。我默默地祈祷:希望这些礼花能给爸爸捎去我的祝福,给那些叔叔阿姨带去亲人们的美好祝愿!
元宵节手抄报简单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习俗是差不多,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特点。和我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大全简单 ,欢迎借鉴! 元宵节手抄报大全简单1 铁公鸡(打一成语)——一毛不拔 爱好旅游(打一成语)——喜出望外 盲人摸象(打一成语)——不识大体 蜜饯黄连(打一成语)——同甘共苦 会计(打一成语)——足智多谋 逆水划船(打一成语——力争上游 快刀斩乱麻(打一成语——迎刃而解 翘翘板(打一成语)——此起彼落 遇事不求人(打一成语)——自力更生 脱粒机(打一成语)——吞吞吐吐 四通八达(打一成语)——头头是道 一块变九块(打一成语)——四分五裂 节日焰火(打一成语)——五彩缤纷 乖(打一成语)——乘人不备 相声(打一成语)——装腔作势 超好牙刷(打一成语)——一毛不拔 打边鼓(打一成语)——旁敲侧击 感冒通(打一成语)——有伤风化 鲁达当和尚(打一成语)——半路出家 皇(打一成语)——白玉无暇 举重比赛(打一成语)——斤斤计较 纸老虎(打一成语)——外强中干 美梦(打一成语)——好景不长 农产品(打一成语)——土生土长 无底洞(打一成语)——深不可测 逆水划船(打一成语)——激流勇进 伞兵(打一成语)——从天而降 兔子请老虎(打一成语)——寅yín吃卯mǎo粮 照相底片——颠倒黑白 平原门下客三千——胜友如云 桁héng(打一成语)——行将就木 圆寂(打一成语)——坐以待毙 哑巴打手势(打一成语)——不言而喻 仙乐(打一成语)——不同凡响 零存整取(打一成语)——积少成多 初一(打一成语)——日新月异 暗中下围棋(打一成语)——皂白不分 并重(打一成语)——恰如其分 八十八(打一成语)——入木三分 元宵节手抄报大全简单2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汤圆不是包,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或煮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手抄报大全简单3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早在XX多年前西汉就有,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节日。该节经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习俗起源于道教“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发展而延长、扩展。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高潮。至清代,又增加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手抄报大全简单4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吉日良辰。汉明帝为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扩大及道教文化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变迁,元宵节风俗习惯早已有较大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习俗起源于道教“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发展而延长、扩展。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高潮。至清代,又增加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手抄报大全简单5 元宵节俗形成有一个较长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风俗有着重要推动意义。 元宵节手抄报大全简单6 一块板儿搭两旁,一头低来一头高。小朋友们都爱它,一上一下真好玩。 (打一娱乐设施) 谜底/答案:跷跷板 身穿大红袍,串起像鞭炮。你咬它,它不叫,它咬你,汗直冒。 (打一蔬菜) 谜底/答案:红尖椒 一个铁娃娃,没爸没有妈。生来最聪明,干啥他都行。 (打一物) 谜底/答案:机器人 一个大哥三只眼,每天路口来值班。人们看着它眼色,要是乱闯出危险。 (打一交通设施) 谜底/答案:红绿灯 长方形红色糕,不能吃来不能咬。商店里面买不着,建筑工地能看到。 (打一建筑材料) 谜底/答案:红砖 一个娃娃白又胖,头上戴个瓜皮帽。冬天地上静静坐,不怕冷来就怕热。 (打一物) 谜底/答案:雪人 一盏红灯圆又大,每天早晨空中挂。光芒四射照大地,到晚上不见它。 (打一自然界景物) 谜底/答案:太阳 有时圆圆,有时弯弯;有时像香蕉,有时像小船。 (打一自然界景物) 谜底/答案:月亮 像糖不是糖,能用不能尝。遇水就起泡,去油又去脏。 (打一生活用品) 谜底/答案:洗衣粉 四四方方一宝宝,洗澡时候发泡泡。你越洗来它越小,等你洗完不见。 (打一生活用品) 谜底/答案:肥皂 一个老师不说话,他肚里学问大。你若有啥不明白,赶快就去请教它。 (打一学习用品) 谜底/答案:字典 一物生得妙,看哈哈笑。矮子能变高,瘦子能变胖。 (打一娱乐用品) 谜底/答案:哈哈镜 屁股一冒烟,直冲九重天。人造小星星,靠它送上天。 (打一现代科技物) 谜底/答案:火箭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 (打一食物) 谜底/答案:花生 一间小房子,有门没有窗。送你上下楼,每天忙不停。 (打一交通工具) 谜底/答案:电梯 一间房屋四四方,没有门来有扇窗。里面唱歌又演戏,一天到晚变花样。 (打一家用电器) 谜底/答案:电视机 帅小伙,满脸毛,长身材棒棒好。 (打一生活用品) 谜底/答案:牙刷 大姐长真漂亮,身穿桔红花衣裳。七颗黑星上面镶,爱吃蚜虫饱肚肠。二妹最爱嗡嗡唱,百花园里忙又忙。后腿携带花粉筐,装满食品喂儿郎。三姐身披黄衣裳,腰儿细来腿儿长。飞到田间捉害虫,尾巴毒针塞刀枪。(打三益虫) 谜底/答案:瓢虫,蜜蜂,黄蜂(马蜂) 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 (打一物) 谜底/答案:桥 一个老头,不跑不走;请他睡觉,他就摇头。 (打一物) 谜底/答案:不倒翁 上不怕水,下不怕火;家家厨房,都有一个。 (打一生活用品) 谜底/答案:锅 圆筒白浆糊,早晚挤一股,兄弟三十二,都说有好处。 (打一生活用品) 谜底/答案:牙膏 白嫩小宝宝,洗澡吹泡泡,洗洗身体小,再洗不见。 (打一生活用品) 谜底/答案:香皂 有面没有口,有脚没有手,虽有四只脚,自己不会走。 (打一家居用品) 谜底/答案:桌子 颜色白如雪,身子硬如铁,一日洗三遍,夜晚柜中歇。 (打一厨具) 谜底/答案:碗 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打一植物) 谜底/答案:荷花 独木造高楼,没瓦没砖头,人在水下走,水在人上流。 (打一常用物) 谜底/答案:雨伞 身穿大皮袄,野草吃个饱,过严冬天,献出一身毛。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绵羊 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只要一分开,衣服就扯破。 (打一植物) 谜底/答案:蒜 两只小口袋,天天随身带,要是少一只,就把人笑坏。 (打一服饰) 谜底/答案:袜子 屋子方方,有门没窗,屋外热烘,屋里冰霜。 (打一家电) 谜底/答案:冰箱 人脱衣服,它穿衣服,人脱帽子,它戴帽子。 (打一居家用品) 谜底/答案:衣帽架 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 (打一人体器官) 谜底/答案:手指 眨着小眼睛,挂在夜空中,一闪,一闪,亮晶晶。 (打一自然物) 谜底/答案:星星 身上节节高,分成一段段。看着像竹竿,吃着比蜜甜。 (打一植物) 谜底/答案:甘蔗 劈不开,剪不断,洗不净,鱼儿却喜爱。(打一资源) 谜底/答案:水 电脑不可少,上网更重要。是鼠倒是鼠,但却不怕猫。 (打一电子产品) 谜底/答案:鼠标 是伞不遮雨,飘在天空里。高空向下跳,安全到陆地。 (打一物品) 谜底/答案:降落伞 像糖不是糖,有圆也有方。帮你改错字,劳累不怕脏。 (打一学习用品) 谜底/答案:橡皮 一个东西屋里爬,灰尘见它就害怕。它在屋里爬一遍,能把灰尘全吃下。 (打一家用电器) 谜底/答案:吸尘器 丁零零,丁零零,一头说话一头听。两人不见面,说话听得清。 (打一通讯用品) 谜底/答案:电话 泥里来,火里烧,有红有青像块糕。它用处可真大,你快猜猜它是啥? (打一建筑材料) 谜底/答案:砖 空中有只鸟,要用线牵牢。不怕风儿大,就怕大雨下。 (打一玩具) 谜底/答案:风筝 有座桥,不算高,你上我下真热闹。上桥一级一级爬,坐着一溜就下桥。 (打一娱乐设施) 谜底/答案:滑梯 一匹马儿好,天生不会跑。你若骑上它,只会前后摇。 (打一娱乐设施) 谜底/答案:木马 马路边上它站岗,甘愿淋雨晒太阳。张着嘴巴把话讲:“果皮纸屑交给我,不要扔在大街上。” (打一卫生设施) 谜底/答案:果皮箱 有长来有短,有方来有圆。能架大桥能造房,小朋友们喜欢玩。 (打一玩具) 谜底/答案:积木 兄弟四五个,各进各门。若是走错路,就要笑死人。 (打一衣服饰物) 谜底/答案:纽扣 弯弯像弹簧,花花袋里装。要吃很方便,开水烫一烫。 (打一食物) 谜底/答案:方便面 糖是皮来果是馅,一串一串红艳艳。冬天吃它不难买,夏天和它难见面。 (打一食物 ) 谜底/答案:糖葫芦 兄弟两个瘦又长,扭在一起下池塘。池塘里面打个滚,捞起变得黄又胖。 (打一食物) 谜底/答案:油条 看看没有,摸摸倒有。像冰不化,像水不流。 (打一物) 谜底/答案:玻璃 一物真奇怪,专把钢铁爱。遇上就粘牢,分开使劲拽。 (打一物) 谜底/答案:磁铁 一张小方画,无脚走天下。四周是锯齿,佳音传天下。 (打一通讯用品) 谜底/答案:邮票 螺旋桨,头顶转,直起直落真方便。细尾巴,大脑袋,好似蜻蜓飞上天。 (打一交通工具) 谜底/答案:直升飞机 说你呆,你不呆,推你一下你一歪。叫你躺下去睡觉,你却仍然站起来。 (打一玩具) 谜底/答案:不倒翁
欢度元宵节手抄报
正月十五的晚上叫元宵节,古代称为上元,元宵节就是上元的晚上,含有本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汉朝时,朝廷在这一天祭祀道家的太乙天神,从黄昏直到天明,所以晚上能够破例不戒严,准许老百姓观看。下面是欢度元宵节手抄报,欢迎参考阅读! 欢度元宵节手抄报1 欢度元宵节手抄报2 欢度元宵节手抄报3 欢度元宵节手抄报4 欢度元宵节手抄报5 欢度元宵节手抄报内容1:元宵节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和焦饣追(即烤饼),到宋代有盐豉汤和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 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欢度元宵节手抄报内容2:元宵节灯谜 1)写的真牛 (《三国演义》人名一)文丑 2)一生巧安排 (《水浒传》人名一)牛二 3)与牛僧儒作对 (《红楼梦》人名一)马道婆 4)面对丑妖主 (《西游记》人名一)牛魔王 5)一来四处皆生意 (电影演员一)牛犇 6)自有傲气在其中 (《水浒传》人名一)牛二 7)人已白首还在干,了不起!(说岳人物一)牛皋 8)奉献一生为人民 (相声演员一)牛群 9)犇(人名一)牛群 10)到江东了此一生,了此一生(电影人一)吴子牛 11)且退让一时,宁鼠辈居首耳(《水浒传》人名一)牛二 12)一生离别君未归(人名一)牛群 13)枕畔槐安一梦,梦尽似解庄生(《西游记》人名一)牛魔王 14)彩笺妙笔赋牛年(三国人名一)文丑 15)大人执牛耳(清朝人名一)朱耷 元宵灯谜:成语篇 1. 逆水划船(打一成语)——激流勇进 2. 伞兵(打一成语)——从天而降 3. 兔子请老虎(打一成语)——寅yín吃卯mǎo粮 4. 照相底片——颠倒黑白 5. 平原门下客三千——胜友如云 6. 桁héng(打一成语)——行将就木 7. 圆寂(打一成语)——坐以待毙 8. 哑巴打手势(打一成语)——不言而喻 9. 仙乐(打一成语)——不同凡响 10. 零存整取(打一成语)——积少成多 11. 初一(打一成语)——日新月异 12. 暗中下围棋(打一成语)——皂白不分 13. 并重(打一成语)——恰如其分 14. 八十八(打一成语)——入木三分 15. 超好牙刷(打一成语)——一毛不拔 16. 打边鼓(打一成语)——旁敲侧击 17. 感冒通(打一成语)——有伤风化 18. 鲁达当和尚(打一成语)——半路出家 19. 皇(打一成语)——白玉无暇 20. 举重比赛(打一成语)——斤斤计较 21. 纸老虎(打一成语)——外强中干 22. 美梦(打一成语)——好景不长 23. 农产品(打一成语)——土生土长 24. 无底洞(打一成语)——深不可测 欢度元宵节手抄报内容3:欢度元宵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来临啦。看家家户户都洋溢着红彤彤的笑脸来迎接元宵节的到来。有的人家挂着大红灯笼……各式各样、丰富多彩。把整个家属院照的如同白天一样。 傍晚,我来到外面,已经有好多小伙伴了,每个人都拿了许多烟花。 不知是谁放了一个飞毛腿导弹,“咚”一声,吓了我们一跳,随后,在天空散开,好看极了。 没多久,秧歌队来了,人们穿了各种服装,举着花灯,有的人脸上还化了妆。在秧歌队进院子的时候,我站在屋顶上,点燃了一个飞毛腿导弹,可谁知道,总是点不着,无奈之下,我将它扔到了一边,点燃了一个小礼花,等到秧歌队出去了,再去点它,点着了。这回,它不向天空中飞,开始乱窜,我赶忙把它按在地上,可谁知道,它还不乱窜了。“咚”一声,向前飞了出去,撞在了对面的墙上,我再一次把它捡了起来,它不再捣乱了。 逗得秧歌队的人,都心不在焉的扭秧歌,看我放的礼花。我又拿了一个飞毛腿导弹,这次一下就点着了,可它还是和我作对,我这回毫不客气的教训了它一顿,它开始学乖了。 秧歌队走了。大人们都要回家了,可我们这些小朋友,却还在放烟花。
庆贺元宵节的手抄报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有耍龙灯,闹花灯的习俗。下面是元宵节二年级手抄报,和我一起看看看吧。 庆贺元宵节的手抄报1 庆贺元宵节的手抄报2 庆贺元宵节的手抄报3 庆贺元宵节的手抄报4 庆贺元宵节的手抄报5 庆贺元宵节的手抄报6 庆贺元宵节的手抄报7 庆贺元宵节的手抄报8 庆贺元宵节的手抄报9 庆贺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1: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叫“上元节”及“灯节”,是一个已有二千年的历史佳节。 走进厨房,只见母亲穿着围裙,把和好的面切成几块,又把他们用擀面杖擀了几下,往里面放进一些陷,这些陷根据自己的口味可调成,黑芝麻、豆沙、五仁、桂花等。包好后再把它放进油锅里炸。只见母亲穿着围裙,把和好的面切成几块,又把它们用擀面杖擀了几下,往里面放进一些馅儿,这些馅根据自己的口味可调成黑芝麻、豆沙、五仁、桂花等。包好后再把它放进油锅里炸。只见母亲用漏勺把汤圆捞起来,翻了几下,又重新放入锅里,汤圆炸至金黄色便可出锅了。吃的时候再撒些白糖、熟芝麻,味道酥软香甜,好吃极了。 民间有逛灯会、社火表演、喝酒、猜谜、放烟花等活动,俗称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的时候,全家要吃一顿团圆饭,最重要的是要吃汤圆,意喻为全家人新的一年里团团圆圆。虽说汤圆不太耐看,但吃的却有滋有味。汤圆又称元宵,它的种类很多,味道有香、甜、酸、辣、咸五种,其中做法又包元宵和摇元宵两种。食用方法分为煮、炸、蒸三种。我最爱吃母亲做的炸元宵。 吃完晚饭,我和母亲来到人民广场看烟花表演,我们焦急而又耐心的等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人越来越多,最后挨挨挤挤,人山人海。过了许久,轰隆一声,礼花像一条蛇蹿上深蓝色的天空,顿时在天上绽开,像一个大菊花,瞬间又消失了。接着,礼花接二连三地升上夜空。有的像彩带,有的像花朵,有的像一个个心,有的像一个个流星雨。元宵节的天空成了烟花的海洋,百花齐放,好不漂亮。此外,元宵灯会也别有一番情趣喔。看那里,三头六臂的哪咤三太子飞了上来,只见他脚踏风火轮,手拿尖枪,混天凌和乾坤圈,好不威风呀。 瞧,唐僧师徒四人也赶来凑热闹,只见孙悟空踩着筋斗云飞在半空中,右手握着金箍棒,左手反搭了一个凉棚,唐僧则骑在马上,双手合十,一幅仁慈相。猪八戒自然是大腹便便,懒懒散散。沙僧肩挑行李,头戴紧箍,脚踏实地。白龙马身上驮着一个唐僧,但它仍然春光满面,意气风发。 欢乐的元宵节,酥软可口的汤圆,美丽无比的烟花,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幸福带来了生活的美好,也给我们孩子们留下了快乐的童年。 我的家乡是一个极偏僻的小村落,家乡正月十王并不叫元宵节,而叫小年,意思是过了正月十五,年就过完了,十五是最后的狂欢,过了十五,就该下地干农活,紧张地春播春种了。正月十五是最大的祭礼祖先的日子,要比清明节更隆重。一直感觉,家乡正月十五小年要远比春节热闹。 过小年是从黄昏开始的,家家户户都用面蒸好了灯碗,就是把面做成灯的形状,有时候还蒸成小鸡、小鸭、小狗的形状,在灯碗中间放入香油,插一根灯捻,点燃了。小鸡灯确定放在鸡窝上面,保佑小鸡平安多产蛋。鸡可是困难时期人们改善生活,换零钱最重要的家禽,绝对不能怠慢。母亲蒸的鸡灯确实是最漂亮的,一个大公鸡旁边两个小母鸡,后面还有几个小鸡蛋。鸭灯碗摆放在碗里,把碗摆在水缸的水面上,狗灯碗押运在大门口,任务当然是看家护院,其他很多重要的地方都要摆上灯碗,祈求吉祥,正月十五放灯碗成了孩子们最高兴的事情。 当母亲把家里的灯碗摆好后,姨父、父亲还有舅舅就带着孩子们上坟点灯了,家乡都是土葬,死去的亲人墓地都在一块,老人岁数大了就会设计好自己的埋葬地。我们在爷爷奶奶以及死去的亲人坟上挖个小坑,放上点燃的灯碗,舅舅和父亲总会在爷爷奶奶的坟前跪上很大的一段时间,成家的哥哥们也会到爷爷奶奶的坟前单独为他们放灯碗。烧纸时就会点燃爆竹和烟花,好让地下的亲人不寂寞,感受到活着的亲人的思念。 祖坟燃放烟花爆竹是最后的高潮,家乡位于一条江边,江水经常泛滥,家乡的先辈们搬到这里安定下来的时间并不长,所以,第一代人的后辈大多都出5代,所以无论张家或是李家祖,都清晰存在,祖坟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燃放烟花爆竹的规格就会特别高,一家祖坟的爆竹要连续燃放几个小时。每到此时,几个村子就会爆竹声连成一片,烟花把夜晚装点得五光十色,分外绚烂。此时,老人就会教导孩子们邻里为善,都是一个祖先,同一个根。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忘祖是对人最大的辱骂,而正月十五的小年祭祖活动,是中华民族血浓于水、认祖归宗的民族向心力的一种体现。你可以一无所有,但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就是亲人,就会得邻居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就是我家乡正月十五的小年夜。 春节刚过,一年一夜的元宵节就来临啦。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我家乡,元宵节这几天可热闹啦! 庆贺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2: 龙灯时而在大街小巷穿梭,时而在广场上进行精彩表演。龙灯迎到哪里,哪里就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锣鼓声声,鞭炮声震耳欲聋,天空布满了五彩斑斓的礼花,人人欢呼雀跃……龙灯一直要迎到正月十五才结束。正月十六的夜晚,人们要把龙灯舞到溪河边或有水的沟边,把龙放在地上,进行烧龙仪式。把龙燃烧完后,将灯龙残骸送入水中,浇水冲去,意为送龙归海。这样,元宵舞龙灯才算真正结束。 古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还没到正月十五,人们就早早地开始扎花灯,作灯头,准备元宵节的舞龙活动。正月十三那天,从早到晚,你都能听到大街小巷里传来“哐——哐——哐——”的锣鼓声,这是在告诉大家“今天晚上要开始迎龙灯了。”民间也叫“起灯”。于是,家家户户都行动起来,在大门上方挂上两盏喜气洋洋的大红灯,准备好烟花爆竹,有些大户人家还要准备几个大红包,好在晚上龙灯迎过来的时候包给舞龙队。天色刚暗,就有龙灯开始出村,村民们做的龙灯式样很多,有板凳龙,就是在一条板凳上固定好两盏描着精美图案的灯笼,把这样几十条板凳连在一起,加上庞大缀满精美小灯笼的“龙头”,就成了一条漂亮的龙灯;有的每人举一根木杆,木杆顶端是一节圆圆的布满“龙鳞”的红灯笼,再用红色拉花把几十节“龙身”连在一起,就成了一条活灵活现的龙;还有的龙灯是用布做成的……随着天色渐渐黑下来,越来越多的龙灯迎出来了。小孩子兴奋地举着自家的小灯笼,呼朋引伴,跟着龙灯走。 在家乡,元宵节晚上吃元宵是必不可少的。元宵我们也叫“汤圆”,用糯米粉搓成圆形,里面常用豆沙、肉作馅,有团圆美满意。 元宵节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别提有多美了! 家乡的元宵节真热闹。我喜欢家乡的元宵节! 正月十五这一天,我们全家人回家乡欢度元宵节。 俗话说得好: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的家乡虽然偏僻,但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几乎都回家,所以家乡到处人来人往,欢声笑语。 进家片刻后,我随母亲去点香。我们要点的可不是普通的香,它有一根柱子那么粗大,一米多高,而且这一柱香非常精致漂亮,表面有一条张牙舞爪的龙盘着,那条龙栩栩如生,正要腾空而起,真是“神龙盘玉柱”。到了大宗祠,这里早已香烟袅袅,许多人都在拜佛,以求平安。我们来到自己的那一柱大香前,只见盘在香上的龙张着大嘴,好象要来一招“灵龙吐珠”,又像是对我们说:“主人,你们终于来了,我已经等很久了,快把我点上吧!”大伯和二伯合力将桶和香搬到一边。接着二伯拿出随身带着的一瓶油,倒在香的最上面,然后点着火。顿时,微小的火苗就迅速变大,变成一条火龙。很快油燃烧完,火灭了,“龙香”上不停地升起缕缕烟雾。 点完香,我们又来到二伯家门口,吊上鞭炮,等待欢庆游行的队伍的到来。听二伯讲,村里有个习俗,就是每逢元宵佳节的时候,乡里都组织迎春游行,游行的队伍来到哪家门前,哪家就要放鞭炮。所以游行的队伍所过之处,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二伯正谈着,游行队伍已经来到门口,只见长长的游行队伍像一条长龙,东不见头,西不见尾,踏着平坦的村道缓缓向前进。有的吹横笛,有的弹琴,有的打鼓,还有的扛锦标,锦标上写着“万事如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吉祥大字。我正看着,父亲已经点响了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鞭炮声伴着欢庆队伍动听的.笛声、琴声、鼓声,组成了一首欢庆元宵的歌。 望着缓缓离去的游行队伍,我想:元宵的庆祝活动,不正象征着人民的日子蒸蒸日上,祖国繁荣昌盛吗?看到这样热闹非凡、欢声鼎沸的景象,我情不自禁地在心里大喊:“我的家乡,我爱你!” 今天是大家期盼已久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家是不是在桌前一边吃着香甜的汤圆,一边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呢? 我们家乡,每年的元宵节都要放烟花,看花灯,今年也不例外。晚上,我和父亲母亲来到街上看花灯。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 提起元宵佳节,除了汤圆,我想更多人会想起赏灯。而在我的家乡,正月十五上午的游街“闹元宵”却更被人们看重。 清早五点多钟,便有大批人马在水镜广场聚集。老人,小孩,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人都在队伍里满面春风。打腰鼓、划旱船、扭秧歌,无人不迫切地表达着自己的欢喜。游行队伍从大街小巷走过,路边观看的人摩肩接踵。调皮的小孩,拿出过年没放完的鞭炮,“刺啦”一声擦燃往人群里一丢,吐吐舌头跑掉了。只剩下母亲无奈的苦笑、抱歉的赔罪及众人宽容的笑声。狮子在街上上蹿下跳,长龙在人海中上下翻腾。夹杂着震天撼地的锣鼓声,欢乐的气氛沸腾到了极点。 庆贺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3: 吃完汤圆,我们又来到广场观看礼花。只见深蓝色的天空布满了五彩斑斓的礼花,开放的礼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昼一样,把元宵之夜变得无比美丽,我简直被迷住了。 元宵是团圆的日子,自然少不了一顿丰盛的午宴。宴席通常在中午十二点开始,万家鞭炮齐鸣,当满城的地面都被喜庆的红色铺满时,人们便开始吃饭了。汤圆当然必不可少——每逢元宵,奶奶的汤圆最令我挂念——奶奶不会夹馅,所以总是把汤圆揉成一个个小团。但这一点都不影响它的味道:煮好后盛起来,一人面前一碗汤,加上白糖和炒好的芝麻,绝不亚于蒋雯丽代言的那“味美香甜甜”的“三全凌汤圆”。 月亮渐渐西落,我依依不舍得离开了。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我相信,随着祖国的日益发达,今后的元宵节一定会更好、更令人们期盼! 这就是我家乡的元宵节! 今天是元宵节,但是元宵节的祝福在昨天就络绎不绝得到来了——那是因为在我的家乡(临海),我们的传统是正月十四过元宵节。 这说起来还有个传说——和民族英雄戚继光有关。据说当年戚继光在我们家乡(台州)抗倭时,曾打算过完元宵节攻打倭寇,战机密被泄露后倭寇决定元宵节当晚趁百姓过节、戒备放松时大举进攻台州府城——临海。戚继光又截获了倭寇的信息,决定将计就计,于是通知全城百姓提前一天(正月十四)过元宵节。正月十五,过罢节的百姓躲了起来、众将士在临海县城设下埋伏,倭寇进犯时整个城市红灯笼高挂一派过节气象,但是已人去城空,戚家军来了个瓮中捉鳖,大败倭寇。倭寇向白水洋流窜,恰被潜伏在白水洋上峰岭的戚家军再次予以重击。这就是着名的上峰岭战役。后来百姓为了纪念戚继光,就将元宵节改为正月十四过了。 这个传说是我小时候学校组织去上峰春游参观戚继光纪念祠堂时,当地的百姓讲给我听的。传说归传说,究竟是否如此我就不知道了。没有人去追根究底、溯流探源,但是习俗却一代代传下来,认定就是“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 说起糟羹,可能有人又不知道了。元宵节,一般的地方习俗都是吃元宵。可是在我家乡,我们元宵节吃的是糟羹。那也是我们独特的习俗。糟羹分咸羹和甜羹两种,咸羹我们方言又名“菜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来米粉、豆面,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甜羹,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呵呵,好多年没有吃了,这么一说,口水就出来。哎呀呀…… 当然,元宵节观灯、舞狮子、踩高跷也是习俗,还是很热闹的。我小时候有一个父亲自制的高跷,每年元宵节都会拿出来玩的,可惜呀,后来被我们弄坏了! 这就是我们这边元宵节的习俗了。元宵节真热闹,真开心。
元宵节手抄报作品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下面是元宵节手抄报作品,欢迎参考阅读! 元宵节手抄报1 元宵节手抄报2 元宵节手抄报3 元宵节手抄报4 元宵节手抄报5 元宵节手抄报内容1: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元宵节又名“灯节”或“灯夕”。北魏时期,道教笃信“三元神”,其中包括“上元天官(天官大帝)”、“中元地官(地官大帝)”及“下元水官(水官大帝)”三位神灵,他们的生日,分别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也有人认为,它是汉代宫廷的一种祭典演变而来。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夕或灯节,是民间多彩多姿的节日,也是春节最后的一天,自此以后一切恢复常态,所以民间热烈庆祝,故有小过年之称。 相传早于汉文帝期间,已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及至汉武帝创建“太初历”,进一步肯定元宵节的重要性。元宵节的节期,随着历代的发展而不断延长,相传唐代的元宵只持续三日,到宋朝则延长至五天,及后到明朝,更增加至十天,即由初八开始活动,直至年十七才结束。 中国传统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平时在白天亦难出门,更何况是夜晚,难得元宵节当晚可以破禁,自然会尽享欢娱,等待异性来结识,所以不少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都以元宵佳节为题材。 元宵节是个热闹的节庆,活动很多举其重要者如下: (一)上元祈福 民间将自然界分成三界,即天界、地界和水界,并予人格化。因此称为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称三官大帝。正月十五上元为天官大帝生日。天官的主责是赐福,所以,民间在清晨备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祈求赐福。 (二)元宵祭祖 上元节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不过当时称做“浮圆子”,到明朝才改称“元宵”每家做元宵、煮元宵。古时为年头佳兆,吃汤圆以象征家福。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然后阖家团聚,吃元宵,已是团圆幸福。 (三)迎花灯 元宵节又称灯节,所以花灯是元宵节的中心活动。民间称花灯为「鼓子灯」,因为过去小朋友所提的灯型似鼓锣。元宵花灯种类很多,如寺庙的彩灯、店铺的走马灯及儿童的鼓仔灯等。式样种类很多,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形象灯如关刀灯、兔灯、水果灯、半灯等;另一是活动灯,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现在多为电动花灯,如状元游街、八仙贺寿、桃园结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传统。 (四)猜灯谜 以往灯谜都在寺庙里举行,因为寺庙乃民众闲暇时聚集的场所,而且有花灯竞赛与展示,所以从前都在花灯下榜上一个谜面,到元宵夜由庙里相关人员主持猜灯谜,场面热闹而温馨,因为可以得个奖品回家,算是小过年的吉祥兆头。现代猜灯谜的型态有揭诸在报章、杂志上的,有电视转播某个寺庙的灯谜大会,也有在某些节目中穿插的灯谜,型态多样化,可满足民众不同的需要。这也反应现代社会中过传统节庆的多元型态。 (五)舞龙舞狮 全国各地在元宵节都有龙灯,龙是一种吉祥的神话动物,也是民族的图腾。台湾早期的龙灯,长约七、八丈,在竹鼓上贴纱,作为龙形的灯龙,在龙头和龙身里,点上十几枝蜡烛,然后绑在木棒上,由十几个人抬着走,由龙头追逐龙珠而起舞,姿态优美,称为“弄龙”。十五夜各地的狮阵也一起出动,称为「弄狮」,并表现功夫,其目的在驱邪祈安,并有贺年贺节的喜庆意义。 舞龙舞狮时锣鼓喧天,鞭炮声不绝,更为元宵节带来热闹的气氛。 元宵节手抄报内容2:元宵节的习俗 张灯结彩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 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到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 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元宵节手抄报内容3:难忘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的日子,它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美好,元宵节作文:难忘的元宵节。可还有一些人却远离自己的家乡、亲人,如武警战士,他们为国家的安宁,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为给远离家乡的武警叔叔们送去欢乐与祝福,元宵节这天,我校“童鹰”小交警社团组织我们与武警叔叔们一起欢度节日,小学生作文《元宵节作文:难忘的元宵节》。我们先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活动现场。一到制作台前,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洗干净手一边学阿姨婆婆的样子搓起元宵,一边怀着兴奋的心情等待着武警叔叔们的到来。“来来!”不知是谁喊一声,只见武警叔叔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一进门,他们就把军帽整齐地排在桌子上,然后和我们一起热热闹闹地搓起元宵。不一会儿,一个个圆溜溜的元宵就搓成。 “烧好咯,烧好咯!”随着社区婆婆的叫声,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元宵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赶忙把元宵端到武警叔叔手上,他们互相谦让着……看着叔叔们开心的笑脸,吃着自己亲手做的元宵,我们的心里满是自豪。 时间像飞箭过得真快。武警叔叔们要回队,我们赶紧站成一排,大声地说:“武警叔叔再见,元宵节快乐,后会有期!”大家听全笑。 这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元宵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