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国启动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

中国是什么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原意是指国都、京师,后指华夏族、汉族活动及其文化所及的地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立国号曰“夏”,自此中国历朝都立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作为其简称,国名远播世界各地,成为世人所向往的东方文明国度。 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又称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颜色为红色,象征革命。旗面左上方有五颗黄色五角星,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环拱于大五角星,且都有一个角尖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和全国各族人民对党的衷心拥护。 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行政区划 中国现行的行政区,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划分的。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省、自治区下分市、县、自治州、自治县;市、县、自治县下分镇、乡、民族乡;乡、镇以下设村。 中国目前有4个直辖市、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23个省、2个特别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单位、2859个县级行政单位。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中国就是我们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古代,人们所说的“中国”,并不是现在的“中国”。古代的“中国”,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国”的代名词。在我国的文献中,“中国”一词有六种含义: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2、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因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一般都处在各诸侯国的中间,所以叫“中国”。后来又发展为凡是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区都叫“中国”。3、指中原地区。4、指国内、内地。清朝就把内地叫“中国”。5、指诸夏族居住的地方。诸夏地区不仅居住着汉人,也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人们把这个地区叫“中国”。6、指诸夏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从汉代起,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历史上“中国”的范围,除了王朝之外,还应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和部落。19世纪以来,“中国”则指我国的全部领土,与古代的不同。“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个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之中,所以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它同时又是政治、经济中心。在古代,“中国”没有作为正式的国名出现,因为那时的王朝或政权,只有国号,而没有国名。他们所说的“中国”,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从这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二字,最早来自于对夏朝描述的文献记载,而目前出土的西周何尊青铜器,其铭文中有“宅兹中国”,是最早出现“中国”二字的考古实物及文字记录。 “中国”一词,最初并不是国家或者地理的概念。“中国”,最早是国家治理的概念。天子之国自居于天地之中,是以我为主,以我为尊,天大地大,天子最大,以天子为中,以天子国为中央之国。天子中央之国,群领其他华夏族后裔诸夏之国,威镇番外夷国。古代夏商周开始,就始称“中国”,是泱泱中央之国,王权国家,天子之国自居于天地之中,诸夏等诸侯藩国围守在外,四夷等外族国居于中国外围四边偏僻荒野之地,迁凶族于诸夏国与夷国之间,“以华变夷”,用文明同化野蛮,用先进统领落后。“裔不谋夏,夷不犯华”,这,就是最初的“中国”。而后,“中国”又特指天子所居之国,“首都”,“宅兹中国”,“天下之中”,世界的中心。又特指中原国家,国家概念。又特指中原,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地理概念。又特指中华彊域。又特指中华民国。又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有意思的是,历史上少数民族国家也自称“中国”,接受了天子中央之国的国家治理概念,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北魏、前秦、辽国、金国、大理国等。现在来看“中国”,原来远不是当年的“华夷之辩”!“中国”,是最早的多民族国家治理概念!原来,我们的祖先,当年也曾遇到多民族问题,我们的祖先,是如此的聪明!“中国”,就是中央大一统的思想原型,代表以文明为核心的广域认同。先有思想,统一了思想,后才有夏朝的大一统,秦朝的大一统,甚至是少数民族匈奴的大一统。“中国”,对于我们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就是繁荣稳定,就是国家自信,不管是曾经,还是现在,都有着巨大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中国,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1]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到了汉代通过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国主体民族的基础。后又通过与周边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断攀升,宋代中国人口突破一亿,清代时期人口突破四亿,到2005年中国人口已突破十三亿。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中国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
中国是什么

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受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的国家,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实现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国家,是一个对世界有特殊贡献的国家,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通过人民政府的艰苦奋斗,通过中华民族的勤劳工作,中国已经成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科技自信、国防自信、产业自信、人民自信的世界大国 第一,中国是世界凝聚力最强大的国家。第二,中国是世界制度优势最明显的国家。第三,中国是不断复兴的世界超级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简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国徽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首都北京,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多个,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35798平方千米。中国同14国接壤,与8国海上相邻。省级行政区划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世界遗产数量全球领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6年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实行改革开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2020年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也是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被认为是潜在超级大国之一。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6%),习惯上把其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55个少数民族中,100万人口以上的有壮、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布依、侗、瑶、朝鲜、白、哈尼、黎、哈萨克、傣18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达1800万人;10万至100万人口的有畲、僳僳、仡佬、拉祜、东乡、佤、水、纳西、羌、土、锡伯、仫佬、柯尔克孜、达斡尔、景颇15个民族;不足1万至10万人口的有撒拉、布朗、毛南、塔吉克、普米、阿昌、怒、鄂温克、京、基诺、德昂、乌孜别克、俄罗斯、裕固、保安、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不含台湾省高山族人口)、珞巴22个民族,其中珞巴族人口最少,不足3000人。 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的中下游和东北平原。55个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但分布的地区却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3%,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云南省居住着20多个民族,是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一个省份。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以及朝代更迭等原因,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形成了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这种局面,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广泛交流,以及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客观条件。
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

名词解释“中国”

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扩展资料: 一、地势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 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二、地形特点 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百家的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 《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国,卫国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到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学派的"春秋三世说"。《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地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中国一词的含义中国二字有京都、京师之意。最早这么用中国一词的便是《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经绥四国”。据说这几句诗是规劝暴君周厉王的,让他先从爱护京都的人民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安定天下。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苌,特意为“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注:“中国,京师也。”《孟子》中记载了一段齐王对大臣说的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照现在的意思,不过是想在京城中给孟夫子盖间房子而已。汉末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日中国。” 中国一词指古时华夏民族聚居的区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大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或称中夏、中华。当然也被称为中国。这些称呼,实际是指黄河流域一带。如《史记·楚世家》载:“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当时的楚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所讲的中国实际上就是对黄河流域的几个国家的统称。而华夏民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含义相同。初时本指河南省极其附近地区,后来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晋书·宣帝纪》:“孟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中国”指立国于黄河中下游的魏国),甚至把所统辖的地区,包括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方, 也全部称为“中国”。《史书·天官书》:“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 中国(Madhya-desa)。古地名。即恒河中下游一带的中印度,佛教徒译称“中国”。见《法显传》。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始专指我国家全部领土,不作他用。今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中国历史简介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汉朝以后,虽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也自称“中国”,但是并不代表它们就是中国政权。因为他们这个自称的“中国”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即使历史上的某个政权自称中国政权,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国政权。根据史料,日本也常常自称“华夏”、“中华”。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载奈良时代藤原广嗣在公元740年(唐代开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虾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乱,野心难驯。往古已来,中国有圣则后服,朝堂有变则先叛”。二战结束,日本天皇在《终战诏书》中还把日本称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国显然是两国。判断历史上一个政权是否是中国政权,主要看它与前一个中国政权的关系,是以国内政权更换的形式取代前一个中国政权,还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取代前一个中国政权。 中国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民族与文化的概念。中国是华夏汉族建立并以华夏汉族为主体的国家。古代中国人历来就有抵抗外侵、保卫家园的光荣传统,一旦有外族入侵,便会英勇反抗,绝不允许外来入侵者篡夺中华正统的地位。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岳飞的“精忠报国”,每一次遭受外侵,古代中国人都奋起抵抗,无一不验证了这一光荣传统。孔子在论语中评价管仲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意思是,有了管仲,华夏没有亡于外族。什么叫“披发左衽”? “披发左衽”的反义词,就是“束发右衽”,也就是华夏汉族的发型服装,是华夏汉族和华夏汉文化的代表。可见,孔子也是把华夏汉族和华夏汉文化视为中华正统,不容外族取代中华正统。所谓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这里的“夷狄入中国”指的是归化、内附中国,决不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征服中国。 满清入关,大儒学家顾炎武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之辨。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学者黄宗羲所言,“明亡于闯贼,乃亡国也,亡于满清,则亡天下”。“亡天下者,衣冠易改,披发左衽矣”。这里的“亡国”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权消亡,这里的“亡天下”则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沦亡。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可见,明朝的民众,已经把满清入关与以前的改朝换代严格区分开来。以前的改朝换代,只是中国内部的政权更换,满清入关,则被视为外侵。 辛亥革命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中国国号。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①古时“中国”含义不一。或指京师为“中国”。《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中国,践天子位焉。” 裴驷集解:“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或指华夏族,汉族地区为中国(以其在四夷之中)。《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又《礼记·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而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含义相同。初时本指河南省极其附近地区,后来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晋书·宣帝纪》:“孟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中国”指立国于黄河中下游的魏国),甚至把所统辖的地区,包括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方, 也全部称为“中国”。《史书·天官书》:“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始专指我国家全部领土,不作他用。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③中国(Madhya-desa)。古地名。即恒河中下游一带的中印度,佛教徒译称“中国”。见《法显传》。
古代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后者的涵盖范围更广。古代称呼中国(现在范围),一般概以神州、九州之类的称呼。
“中国”一词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出现得很早,运用得也很普遍。这一称最早出现于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初期。在1963年出土的一件西周武王时期文物上,有铭文“余其宅兹中或”等字样。据考古和文字学专家考证,“中或”就是“中国”。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作“域”或“帮”解。“中国”就是“中央之域”或“中央之帮”。 在古代文选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的含义:一是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即首都。如《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缓四方”(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孟子、公孙丑》: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我要在国都为孟子修房子,让它教养君臣的弟子);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是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古代华夏族、汉族居住的地区或建立的国家。国华夏族、汉族多在黄河南北建都,并不断扩大活动范围,因而称黄河中下游为“中国”,与“中土”“中华”“中州”“中原”等词含义相同。秦朝以后,“中国”一词的含义有了改变。在汉代,人们常把汉族建立起来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起来的中原王朝也称“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中国”,把南朝却称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为“中国”而不承认对方为“中国”严格的说,古代“中国”是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这就是说,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如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国”字样,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所指的中国。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全国解放后,我们也把“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名词解释“中国”

中国是什么国家?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国徽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首都北京,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人口总量 2021年5月11日上午10时,国家统计局通报,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全国人口中,男性人口为723339956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38768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是什么国家?

中国全称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简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国徽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首都北京,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扩展资料 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到了汉代通过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国主体民族的基础。后又通过与周边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断攀升,宋代中国人口突破一亿,清朝时期人口突破四亿,到2005年中国人口已突破十三亿。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
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中国人常以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自居。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中国在历史上有很多称谓,只是在每个历史阶段有所不一。举例说,在1919年-1949年以前,是称之为中华民国,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就称之为中国,其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全称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