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名言(孔子教育名言名句大全)

孔子的教育名言

有些故事注定我只是配角,有些人只是我世界里的过客,有那么些天我活在思念里看着蓝天,泪水浸湿了窗台的一边,一天一天,一年又一年最终将整个窗蔓延,在不透风的罅隙间,只有青苔呈现见证岁月匆忙捉不到边。 孔子的教育名言 1、 知耻近乎勇。 ——孔子 2、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论语》 3、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丘 《论语》 4、 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 《论语》 5、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 《论语》 6、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 欲不逾 矩。 ——孔子 《论语》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论语》 8、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 《论语》 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论语》 10、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 在斗 ;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丘 《论语.季氏》 1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论语》 1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 《论语》 13、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 《论语》 1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论语》 1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论语》 16、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论语》 17、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论语》 18、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 《论语》 19、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 《论语》 2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丘 《论语·卫灵公》 21、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22、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 子 《论语 》 2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论语》 2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 《论语》 2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26、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丘 《论语》 27、 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 28、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 《论语》 29、 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 《论语》 30、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 《论语》 31、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论语》 3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孔丘 3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论语·里仁》 34、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 论语》 35、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 《论语》 36、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孔子 《论语》 37、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 《论语》 38、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 39、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孔丘 40、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 《论语》 1、孔子曰:“有教无类。” 2、孔子曰:“因材施教。” 3、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孔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 6、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8、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9、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0、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2、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3、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4、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5、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6、孔子曰:“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7、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8、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19、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 知耻近乎勇。 ——孔子 2、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论语》 3、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丘 《论语》 4、 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 《论语》 5、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 《论语》 6、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 欲不逾 矩。 ——孔子 《论语》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论语》 8、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 《论语》 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论语》 10、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 在斗 ;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丘 《论语.季氏》 1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论语》 1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 《论语》 13、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 《论语》 1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论语》 1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论语》 16、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论语》 17、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论语》 18、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 《论语》 19、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 《论语》 2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丘 《论语·卫灵公》 21、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22、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 子 《论语 》
孔子的教育名言

孔子说的有关教育的名言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孔子语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孔子语录: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孔子语录: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孔子语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孔子语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孔子语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孔子语录: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孔子语录: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孔子语录: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孔子语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子《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1、 知耻近乎勇。 ——孔子 2、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论语》 3、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丘 《论语》 4、 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 《论语》 5、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 《论语》 6、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 欲不逾 矩。 ——孔子 《论语》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论语》 8、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 《论语》 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论语》 10、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 在斗 ;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丘 《论语.季氏》 1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论语》 1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 《论语》 13、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 《论语》 1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论语》 1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论语》 16、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论语》 17、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论语》 18、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 《论语》 19、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 《论语》 2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丘 《论语·卫灵公》 21、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22、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 子 《论语 》 2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论语》 2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 《论语》 2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26、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丘 《论语》 27、 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 28、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 《论语》 29、 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 《论语》 30、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 《论语》 31、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论语》 3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孔丘
孔子说的有关教育的名言

孔子有关教育的名言

孔子的教育名言 1、 知耻近乎勇。 ——孔子 2、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论语》 3、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丘 《论语》 4、 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 《论语》 5、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 《论语》 6、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 欲不逾 矩。 ——孔子 《论语》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论语》 8、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 《论语》 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论语》 10、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 在斗 ;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丘 《论语.季氏》 1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论语》 1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 《论语》 13、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 《论语》 1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论语》 1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论语》 16、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论语》 17、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论语》 18、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 《论语》 19、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 《论语》 2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丘 《论语·卫灵公》
孔子有关教育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 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成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2、智育重法。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一般来说,知识的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孔子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圣人”外,绝大多数的人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论语.季氏》)。“学习”一词就来自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见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给学习者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才能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这一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单纯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相比,无疑更正确、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文。 3、德智并重。孔子是历来主张智育与德育并重的。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立志于“道”,执守于“礼”,遵循于“仁”,而博览、涉猎、游学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他的教学内容也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在智育与德育之间,孔子既重视智育,更重视德育,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做学生的人,在家便要孝顺父母,出外便要敬爱尊长,做事则要谨慎而又诚实可信,能与众人友好相处而又亲近有德的人,如此躬行实践,注意道德修养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德、智并重,但是将道德修养放在了学习的前面,而且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也确实注重德育为先,他对弟子的教育,始终贯穿着道德的主线。我们只有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真正扭转“以考试成绩定成败”的指向,将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都列入升学考试之中,尤其是后者要定出相应的有权威的指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重智轻德现象。 二、教学态度 为了实践和演绎“礼”与“仁”,孔子一生都在身体力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他的教学态度也是极端严肃、极端认真的。他说:“当仁,不让于师”。他承认“青出蓝而胜于蓝”的道理,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所以他倡导“教学相长”、“不耻下问”,经常虚心地向弟子学习,在《沂水春风》中我们可以读到孔子与弟子们平等对话、和谐交流、心灵共鸣的教学情景。还教育弟子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学而不厌。他教导弟子们要努力好学,提出“六言”(品德)、“六蔽”(弊病):“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所以子贡说孔子:“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教育弟子要学无止境,“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要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2、诲人不倦。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更可体现出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论语》中两次记录了孔子说“诲人不倦”。在孔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直体现着“诲人不倦”的精神。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办学,四十多年间从不间断地进行教学活动,即使在他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没有中断过。为此,孔子一生培养了许多学生。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本着耐心说服的态度,有的学生思想品德较差,起点较低,屡犯错误,他也不加嫌弃,耐心诱导。如子路,是“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被人视为庸人,孔子却不厌其烦地教育、引导子路,最终将他培养成才。这也是孔子诲人不倦的结果。并且孔子对弟子无所隐瞒,“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在教育弟子时,孔子要求弟子不只是接受自己的教育,还要广泛地以贤者为师、以能者为师。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有教无类。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主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谓“有教无类”,从字面上讲,就是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具有全民教育主义的思想。可见孔子收徒的学费是十分低廉的“十条肉干”,这使得孔子的学生成份构成主要以贫贱子弟居多。根据考证,孔子的学生中,除了极个别的学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等之外,其余大多数皆出身贫寒,如子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像个地鄙流氓;子张乃“鲁之鄙家也”,同样出身贫贱;特别是颜回,据《论语》所载,居陋巷,箪食瓢饮,死后连下葬需用的椁都得靠同学们赞助,是孔子学生中最为贫困者。孔子把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老百姓,这就是把仁爱的对象扩展至所有的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人作为存在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都有着其内在的价值与尊严,都有着不同于动物且优于动物的潜能与可能性,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与可能性。教师自己要长年累月,默默耕耘,为培养后一代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认真教学培养学生为天职。 三、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教”与“学”是紧密相连、难以分割的,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孔子的教学方法可谓独树一帜,别具匠心。 1、重视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时候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加以演习或实习,如礼、乐、射、御等,使之学得更为牢固。这些是符合人们认识的规律的。孔子在实践中学习,使技艺不断进步,如在比箭时能老到地指出:“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论语?八佾》)孔子这里所讲的射应该是演习礼乐的射,而不是军中的武射,因此以中不中为主,只要中“鹄”(中心)即可,不必射穿,各人的力气大小不一样,掌握用力要适度,没有反复演练的实践,懂得这一道理是不可能的。在实践中学习,不断获得教益,达到新的境界。 2、注重启发。“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指教导学生,不到学生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要使学生能够联想、对比,知一方而推之其他三方。这里含有两种意思,一是学生要有强烈的求知愿望,一是学生要有解决疑难的迫切要求。这时加以指点,其效果当然很好。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即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切实转变观念,让学生具有真正的主体性,要恰当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掌握好一个“度”,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3、激发兴趣。《论语》的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要使学生愿意学习和乐意学习,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迷上了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他又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乐于学习的重要。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还对别人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从这些议论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就是非常乐于学习的人,正因为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学得进,学得好,成为博学多识的人,所以孔子认为要想使学生学好,首先要让学生“乐学”。 4、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孔子的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孔子认为温故知新是做教师的基本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精神。温故知新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第一,故即古,指的是过去**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新是指今,指的是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他要求学生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历史知识,又要认识当代社会实际。温故知新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从已知到未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已有知识是认识的成果,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孔子要求学生在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联想,扩大知识范围或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第三,温故知新也就是温故创新。温故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学校教育中、社会生活中创造、创新。 5、切磋问答。孔子的教学主要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例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这就是交互式教学的一个范例。“循循”,有次序,“诱”,引导。可见孔子善于有次序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知识,并亲自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举一反三,步步深入”,这同时也是治学的一种重要门径。以这种方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分析水平和自学水平。它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符合学生在认识上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6、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一口气读完不过脑子,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如《先进篇》中,记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陪孔子坐时进行的一场讨论,就是突出一例。弟子们不仅毫无拘束地自述志向,还反问了孔子一些问题,孔子加以指点。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先有一定的知识材料作凭借,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把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学会,还要教给他们如何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 7、因材施教。现代科学认为,“材”就是人的思想、性格和智力,而每个人智力迸发的领域的广狭、时间的早晚、表现形式及程度都大不相同,因此必须因“材”施教。孔子弟子的受教时间不同、年龄相差较大、各人情况相异。但是,孔子都了解他们。弟子们的道德、品行、学习态度、学业进展与特点、个性(“辟”、“卤莽”)、天赋(“愚”、“鲁”)、经济状况,乃至居处(“陋巷”)、饮食(“一箪食”、“一瓢饮”)、生活习惯(“昼寝”)等。《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思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思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发问人的特点给出不同的解答,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典型应用。只有这样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具体情况具体指导,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进而全面提高智力水平,发挥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差异,充分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相应的指导,充分培养学生的智力,不能作统一的要求,不要抹杀学生的个性。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孔子说的“尊师重教”的名言有哪些?

尊师重教名言参考如下: 1、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2、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才;没有人才,就啥也没有。3、把完善的教育留给,就是最佳的遗产。4、师者,人之模范也。5、教育是廉价的国防。6、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7、师道既尊,学风自善。8、教育是伟大的事业,人类的命运决定于教育。9、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10、善莫大于大学教育,恶莫大于无教育之大学。11、教育,是民族最伟大的生存原则,是一切社会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12、把你的孩子培养成崇高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使他幸福。这是财富所不能及的事。我是凭经验这样说的。13、疾学在于尊师。14、教育是一种艰巨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15、有的崇高地位,这是用不着证明的真理。16、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1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8、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19、能及的事。我是凭经验这样说的。20、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至于善。21、成人的个性在童年成长。22、片言之赐,皆事师也。23、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24、为学莫重于尊师。2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6、教化之本,出于学校。27、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2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9、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30、教育对于人的灵魂,如同雕刻之于大理石。哲学家、圣人、英雄、智者、善人或其他伟大人物,往往以一个庶民身份埋没着,经过适宜的教育而被捕发掘出来。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8、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9、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0、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孔子说的“尊师重教”的名言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