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的诗歌风格(海子的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海子的文学特点

海子带着对诗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诗歌,走入永恒。他直接成为这种精神的象征。海子的诗歌精神即浪漫精神。它要求通过一次性行动突出原始生命的内核和本质。海子的诗歌就是这种行动,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宠廓的前景,我们开始从当下的现实抬起头来,眺望远方。天空和大海的巨大背景逐渐在我们身后展开。海子是一个抒情诗人。海子曾说过,抒情就是血。他的所有作品都呈红色,都是用血浸泡过的,都是经过了火烙后生成的。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个海子》,表现出诗人一生的热爱和痛惜,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对于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动和关怀。海子的诗歌世界是非常复杂的,他的诗歌观念是对古代史诗、近代抒情诗、浪漫主义诗歌和现代主义诗歌理念的综合。从思想上,他接近于一个存在主义者;从情感上,他接近于一个浪漫主义者;从精神上,他接近于一个“狂人”式的先知;从认知方式上,他又是一个充满神性体验色彩的理想主义者。在诗学观念上,他深受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相信“酒神体验”的力量,相信“大地”原始伟大的本质力量;在艺术观念上,他又特别认同凡高、荷尔德林那种疯狂的气质。  海子的抒情诗写得很美,充满了神启式的灵悟意味,笔下的事物放射着不同凡响的灵性之光。海子的诗中还充满着一种绝望的、执着地认同死亡的情感,但这种绝望并不显得颓废,而是显得非常壮美,这与他的内心气质和后来的命运是有关的,在《春天,十个海子》中,他写道:“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在光明的景色/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为了什么?//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这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面对大地上自然的海子在春天到来时自动绽放出的生机,面对大自然的杰作,海子感到渺小、迷惘和缄默,并感到了死亡的降临。“倾心死亡”是海子对艺术和生命的一种终极式的哲学理解,是使他的作品焕发出神性与不朽力量的原因之一。 海子诗歌的起点是生命元素。他自称他的长诗创作是出于某种巨大元素的召唤。这些生命无素潜藏在文明的深处。用哲学的语言表达就是本体和实体。海子在他的笔记中写道,诗“要直接面对实体。”“诗应是实体强烈的呼吸和微微的颤抖。”“诗人的任务仅仅是用自己的敏感力和生命之光将黑乎乎的实体照亮”。海子的实体与意象派诗人的“实体”有着根本的不同,后者只是对具象的强调。海子的实体是沉睡在我们文化中的原始生命和精神。在创造之日,实体活动起来,成为主体。诗作为主体行动体现在但丁、米开朗琪罗、落士比亚、歌德的创作中。他们与原始力量之间的关系是造型的,史诗的关系。原始的主体力量的流动造就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健全最高贵的文化,造就了史诗、悲剧和建筑。海子的诗自觉地承受了这一实体的命运,这一命运以太阳为象征。他的诗表达不是个体对这一原始本体的追求,不是对文化的历史性起源的再造,而是本身作为主体的行动,歌唱,燃烧。在这样一个本体焚烧的世界,现代世界的人与世界,精神与自然的紧张第一次得到和解。大地上死去的一切得到复活。天空和河流绽露出亲切的微笑,仿佛庆祝人类浪子的回归。呈现在海子诗中的世界无疑是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它是原始生命通过人类的语言创造的另一个世界。它顽强地群临于这个世界之上。它的光芒照见了这个世界的荒谬和黑暗。这种创造正是浪漫主义的精神。  因此,海子的浪漫主义不是主观抒情,不是自我陶醉,甚至不是心情,感性和性灵的体现和表达。海子明确地表示“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这不是为了逃避现代主义者的指责,而是表明他的诗与通常的抒情诗歌有着很大的不同。海子诗中的抒情因素不是自我的抒发,而是实体的歌唱。海子谈到一种“热爱景色”的抒情诗人,他们把宇宙当作庙堂。他所挚爱的梵高和荷尔德林是这一类诗人的典范。海子的浪漫精神不是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简单复归,更不是中国传统的庄禅之道的发扬,而是从生命元素和主体意志出发,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所体现的形式文明的清算和扬弃。在现代主义者眼中,土地已经死去。代替土地的是肤浅的,永不餍足的欲望。这种欲望不是出自主体的意志,不是出自充实、而是出自贫乏。导致土地丧失的是启蒙的理性精神。理性主义之斧砍斫生命之树。原始的生命蜕化为文明的形式。现代主义者只能抱住形式的外壳,拼命镌刻诗歌。因而构成现代主义诗歌的是智性的碎片和创造的盲目。后现代主义者明确表示对诗歌精神和创造主体的抛弃,于是现代主义以最后的一跃,也耗尽了自己最后可能。对于表象和修辞的过分热爱是一种文明走向没落的征象。后现代主义诗歌表现出的无可奈何的超然和冷漠正是这样一种没落的情绪。海子不是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相反,他的诗歌道路始终处在现代主义的重重包围之中。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坚持诗歌精神和主体意志,坚持原始生命对现代世界的抗辨,就是一种孤独而悲壮的英雄主义行为。
海子的文学特点

海子诗歌的语言特点.详细

总体而言海子文风质朴飘逸,用词简练(可以看出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由于海子在农村长大,诗中便常常出现麦芒、田野、农民的身影,也常常以此为题材来作诗。而海子的诗歌里另一不能忽视的就是字里行间都始终散发着的一种忧郁、或者说还有对生命的热爱。当然作为朦胧诗人,他便习惯使用各种意想来达到抒情效果,田野、麦子、雨水、石头、人(例如说在《日记》里面的姐姐),这些景物的运用往往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感觉。
海子可以这么讲是属于田园诗人,他的语言自然,朴实,又充满想象。海子,完美主义者。(一点小观点)
海子的诗意向简单明净,灵动美好
我喜欢海子
海子诗歌的语言特点.详细

海子的流派风格介绍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间起,开始有人把海子拉进“朦胧诗”的圈子。 在我的印象里,无论在时代上还是诗歌风格上,海子都和朦胧诗人相去甚远。从朦胧诗最早的一些选本中,我们都读不到海子的诗,看不到海子的名字。海子虽然和朦胧诗人的一些代表诗人有过偶然的接触,但受到的影响也是几乎没有。在写作手法上,海子的很多手法都是原创型的,这和朦胧诗的常用技法也有极大差别。 看到海子和西川诗人等的关系,也许把他列为第三代更合适。但实际上,海子并不属于任何诗歌流派,我愿意把他看成一个自新诗诞生以来,少有的一个独立自足、具有世界性眼光的天才型诗人。
海子简介 海子,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1964年3月出生,农民的海子。童年的海子深深的感悟着家乡,爱着乡土与祖国。海子诗歌的意象中“泥土”“土地”“麦子”都是对于家乡,对于乡土,对于淳朴的赞美与热爱。 少年海子学习刻苦,1979年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时候海子开始写诗。关于海子的事业,海子是一个不暗世俗的人,所以没人一些人的所谓平步青云,开始的时候海子被分配到家乡一法院,但是由于海子不习惯那种巴结相卫的环境,又返回学校。海子的职业生涯一直很坎坷,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 海子对于物质上的生活很随便,按骆一禾的话说,海子家中除了书还是书,唯一的就是一太收音机。但是海子“却知道昌平哪一家出版社最便宜”。海子一直追求着一种圣洁,是对精神的执着。海子游历过很多地方,在西藏,海子说“西藏,一块孤独的岩石”。那时候,是海子最快乐的时期。 海子以诗歌为生命,中国无史诗,海子一生为诗歌而拼搏,海子说“我考虑真正的史诗”。海子是热爱生活的,但正是这种热爱让海子在无限的无奈与疲惫中挣扎,海子也是斗争的,一切都那么激烈。西川说,海子“冲击极限”。 海子生前有2个挚友,西川和骆一禾,海子生前有很多朋友,伟岸或者顾成。 1989年3月28日,年轻的海子殉诗。面朝山海关,在中国最古老的西风中走向更远的远方。 在海子的追悼会上,曾在海子生前反驳过他的诗人多多失声痛哭。
我觉得海子不属于任何流派。 海子的诗主要特点是抒情风格自由率真,洋溢着对崇高生命的关怀和对美好事物的眷恋,有一种童真梦幻的吸引力。 但对死亡的敏感也使海子的一些诗带有一层神迷抑郁的悲观色彩。
海子不是,属于80年代的第三代诗歌群体,但他自成一家,顾城属于朦胧派,两人不是同一流派。
抱歉 我不认为海子算是个诗人..特别是面朝大海只是一味追求押韵 ....
海子的流派风格介绍

海子诗歌的风格是什么?

“诗宗三子”是海子、书生霸王、文心子。海子是太阳,书生霸王是月亮,文心子是星星。 三人都是平民艺术家,是属于大众的通俗的。前者虽然未开宗立派,但是却因为卧轨自杀而名动后世。后二位,书生霸王开创了“新国风”现实主义诗词创作,诗友多响应之,乃创立“彼岸诗社”。影响颇大。文心子乃后起之秀最为著名,号称“才子狂人”、“白衣卿相”、“谪仙龙隐”的另类。文心子,八十后一代,开创“千寻体”或“千寻派”风格,主张诗词在于表达情感自由放纵,不拘一格,颇似苏辛豪放派后劲。综观三位,虽然都是诗人,虽然所写诗歌虽不同体,但同样表达了最低下层的知识分子的激情和落魄。文心子被誉为“才子词人”柳永在世,不正说明了这一点么?我更觉得文心子是海子的来世。
海子所生活的土地和他所受教育的文化影响形成了海子善良、质朴、自强而又执著、敏感、多思的精神气质和赤子情怀;他所受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和对自身,人类和宇宙的思考,对诗歌使命的追问,对终极价值的探寻结合在一起熔铸成海子远大的诗歌理想。海子诗歌内涵所折射出来的诗歌为后工业文明社会里不断被物质化、欲望化的粗糙灵魂注入了细腻的精神反思。
当时我正在读研究生,那一年我关注过诗人之死吗?想到这里我常常会变得疑惑起来。 但上世纪90年代初,海子的诗与海子的死却确确实实进入了我的视野。那时候我已从山东的那座大城回到山西那座小城,80年代的青春狂热中还残留着一个读诗的尾巴。也许是在一次与朋友的通信中,我们谈到了海子。朋友告我,有一本《海子、骆一禾作品集》已经出版,但因编者自费出书,不得不把邮购信息广为散发,以弥补落下的经济亏空。得此消息,我立刻就决定邮购一本。不久,书寄来了,扉页上写着几行小字:“赵勇评正/周俊/九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金陵”。周俊是此书的编者之一,他们不但费尽千辛万苦推出了这本作品集,还得把它推销出去;不但要推销,书上还要签字留名。这种一丝不苟一下子就让我感动起来。
含蓄,典雅,富有深意
朦胧,深意,意想
海子诗歌的风格是什么?

海子的诗歌有什么特色?

与那些风云一时随即又被遗忘的诗人相比,海子是幸运的,海子生前是寂寞的,处于艺术和生活的边缘,作品仅仅发表50首,死后却声名日隆,不但诗集连连出版,诗界频频纪念,而且被推举为20世纪为数不多的中国诗歌大师之一,甚至有人提议把他每年的祭日定为中国诗歌节。 海子在近乎疯狂的诗歌创作之中,不断创新,一方面继承我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不断吸取西方文化的有利因素,使他的诗歌达到很高的境界。近来“海子热”升温不止,对于海子诗歌的价值,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有两点是大家讨论得比较多的,一是海子诗诗歌中的意象美,再一个就是海子诗歌的精神世界。 (一)海子诗歌中的意象美。 意象,是新诗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海子的诗歌意象具有独特、成熟、贴切、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特点,值得人们关注。 许多读者津津乐道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中的意象明显具有亲切、温暖的特点:“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是,这在海子的诗歌中,并不算特别突出的作品,诗歌中所嵌入的一些意象,大海,喂马,劈柴,春暖花开,闪电,河流等等,仅是些普通的意象。而在海子的许多诗歌中,却随处闪烁着他所独创的诗歌意象:大地,自然,麦地,麦子,月亮??这些活跃在他心灵深处的普通词汇,被他随手拿来,赋予其鲜活的意义。 海子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农村养育了他,因此,诗人对农村怀着深厚的不可言说的感情。长久的农村生活及特殊的农村情感,使“麦子(麦地)”这一农村特有的事物深深地根植于诗人的内心。诗人笔下的麦子,并不等同于普通的麦子,它没有地点、没有具体时间的限定,好像在天空与大地之间,一片空灵,给人以联想的空间,形象单纯而又高度概括,它甚至超越了单调和贫乏,具有了母题的性质。麦子(麦地)在海子的笔下,时常转换角色,使诗歌具有了灵动和宏大的特性,并有意识地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诗人西川曾说:要深入谈论海子其人其诗,以及他作为一个象征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与社会所产生的意义与影响,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是的,真正的诗人海子,一直就在思考着生存的本质与生存的意义,以自己才华横溢的诗歌诠释着人类生存的价值,在其长诗《传说》的题记中诗人写到:“在隐隐约约的远方,有我们的源头。磨难中,句子变得简洁而短促。那些平静淡泊的山林在绢纸上闪烁出灯火与古道。”无疑,海子的诗歌是我们这个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诗歌意象创造性的使用,将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有着非凡的启示。 (二)海子诗歌的精神世界。 海子曾打过着这样的比喻,“海鸥是上帝的游泳衣,在飞。”“山楂树是高大女神的自行车”。海子用先知的口吻来写诗,他常常走到风景的背后,对生命进行描摩和畅想。在其诗中,生命用火来象征,“就像火走在柴中”。与火相对应的意象群有太阳、灯、黎明、黑暗、月亮、马、水、风等,这是能穿透一切,达到一切的神秘的生命大磁场。海子在他的诗歌中传递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一种审美的精神境界。从根本上说,这种视角是对整个人类文化的透视。这种创作视角,使他的诗歌意象很容易摆脱生活中一般形象的束缚,走向纯粹的诗。 在学术界,海子诗歌的哲学意义和美学贡献被不断发掘,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其诗歌透露出的昂扬生命力、积极情怀和明亮色彩为中国诗坛带来了丰蕴的温暖感受,并在美学层面上实现了不小的超越。这正是他的诗作常被大声朗诵,而且不给人消极沉溺之感,反而对生命产生无限憧憬与向往的深刻原因。因此,海子诗歌有着宽博的精神世界,完全突破了大量浮光掠影的当代平庸之作,学术界也在为挖掘这位年轻诗人的精神财富做着极大努力。从九十年代至今,关于海子诗歌的解读和评论不断出现于各种书刊杂志,研究人员从能大量背诵其诗的青年学生到耄耋老学者,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逐年加大。 海子不仅使诗歌作为纯文学形式得到了新的美学提升,同时在字里行间思考了更宏大的主题。他对人类生命以及文明发展怀着深深的不满和焦虑,在日益物质化、欲望化的今天,海子通过诗歌的途径为拯救精神失落的生存状态做了一次带有终极性质的尝试。正因为如此,他的深刻反思和执著关注才具有了无上的价值和尊严。
海子的诗歌有什么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