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杀气最重的诗是哪一首?
杀气最重的自然是唐末黄巢的这一首《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出生于一个盐商世家,他并没有选择从事盐商行业,反而选择了科举这条路。因为他从小就很聪明,五岁就能作诗。估计当时家人以为是文曲星下凡了,自然重点培养。黄巢的自我感觉也不错,所以他也努力读书,结果,结果还是令人太失望了。 考了几次都是名落孙山,或许在没有书香的家庭孩子五岁作诗已经是很牛了,但在书香世家这不奇怪。 接连的打击使得黄巢最终放弃了读书的梦想,走了子承父业之路,成为盐商首领。 大唐少了一位举人,多了一位盐商。这对大唐来说没有任何损失,但是有时候机缘巧合之下却是引发大的变故,最终黄巢成了唐王朝的致命一击。 从专心读书的书生到回家继承父业,成为一个商人,而且是盐商,这一过程相信黄巢的思想斗争是很厉害的,怎么选择呢? 在这种情况下,黄巢写了这首诗,这一首诗丝毫没有落第之痛苦,相反是一股豪气冲天,再细细读来,结合黄巢一生却感觉这是一首杀气腾腾之诗。 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一般写法是写成八九月,黄巢这样写除了为了押韵之外,还能表达一种急切的心情,让人感觉是一种兴奋的说错话,调错词的感觉。 这么激动想做什么? 我花开后百花杀。 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结合他的经历,你可以理解成,老子成功了,你们就得完蛋,谁完蛋,自然是让黄巢落第的唐王朝了。现在你让我落第,我以后把你连根拔气,是不是突然有一种杀气腾腾的感觉出来了呢? 杀了之后怎么办? 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就是盛开的菊花香气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如果结合他的一生自然可以理解成,老子成了长安的主人,到时满城都是我的人。 所以这是一首杀气最重的诗。 结果好像预言一样,黄巢还真的做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过可惜的是他只写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却没有写之后怎么办,或许他的命运也如同他的诗一样,只有前半部辉煌,后半部只有落寞了,最后兵败生死。

古代杀气最重的诗有哪些?谁写的最有气势?
1、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3、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二首》 4、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高适《燕歌行》 5、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王维《老将行》 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7、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贯休《献钱尚父》 8、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述剑》 9、杀尽江南百万兵,腰前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朱元璋《愤题和尚诘问》 10、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 我觉得朱元璋和黄巢的最有气势,他们两个的诗中的杀气是真真正正的杀气。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人的身份:朱元璋,明朝的建立者,曾经带兵从南打到北,驱逐了元虏,让汉族重新统治天下;黄巢,唐朝的掘墓人,私盐贩子起家造反,一度攻破了长安城,吓得唐帝四处逃窜,为人残暴无比,起义过程中有数百万的百姓惨遭杀害。 这两人的诗不像其他的诗人一样仅仅只停留在文字阶段,他们是真正把杀气化入诗中,将杀气带到现实之中。朱元璋的《愤题和尚诘问》写于他和陈友谅在鄱阳湖血站之后,“杀尽江南百万兵”指的就是他在鄱阳湖上顺利地击败了陈友谅的事情,当时陈友谅部几乎死伤殆尽。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则写于他去长安参加科举落第之后,心中愤懑不堪,造反的种子也是在这一刻被种下的。
公元820年,黄巢出生在一个盐商家庭,从小便善于骑射,因为家中有实力,于是也给他请了先生教授知识,从小黄巢便懂得吟诗作赋。虽然出生在一个盐商家庭,而当时的社会重农轻商,虽然盐商很有钱,但是连丝质的衣服也不能穿,各个方面的地位也不高。而当时改变自己命运的方法只有科举考试,黄巢对于自己的才学也很有信心,但虽然黄巢的才能在本地很有名,但是和整个大唐的才子相比就显得不值一提了,而黄巢随后也多次落榜,心中对于唐朝政府的怨恨之情越来越深。 在最后一次科举失利之后,黄巢彻底失去了信心,最后写出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恨。诗的名称为《不第后赋菊》,虽然诗名中带有菊花,但是短短的四句诗当中却蕴含着很重的杀意:“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的这首诗中,将广大被压迫的民众比喻为菊花,并且赋予了菊花非常高雅的气节,而百花喻指的是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整首诗的意境非常奇特,读起来也非常豪气,而黄巢也将用行动来说明自己说的话是真的。 唐末起义当时的唐朝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荣光,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势力骤减,朝廷横征暴税,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公元874年,关东发生了大旱,朝廷不仅没有赈灾而且还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被逼无奈只好加入农民起义军当中。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薛崇,次年起义军首领王仙芝战死,黄巢被推为义军首领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乾符六年(879年)正月,黄巢率大军包围广州,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东都留守刘允章迎黄巢军入洛阳。占领洛阳之后,黄巢的脚部也没有停止,因为距离他诗中的长安只有一步之遥。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三日,黄巢率军攻入长安,最终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 虽然黄巢发动的反封建的战争,但是他在战争当中的一些行为实在让人不齿,比如大肆杀害百姓,在攻入长安之后又杀害唐朝的宗室成员与百官,为的却是发泄当年屡次落榜的恨意,所以平心而论,黄巢并不能称之为一个英雄。
1、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3、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二首》 4、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高适《燕歌行》 5、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王维《老将行》 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7、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贯休《献钱尚父》 8、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述剑》 9、杀尽江南百万兵,腰前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朱元璋《愤题和尚诘问》 10、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我觉得朱元璋和黄巢的最有气势,他们两个的诗中的杀气是真真正正的杀气。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人的身份:朱元璋,明朝的建立者,曾经带兵从南打到北,驱逐了元虏,让汉族重新统治天下;黄巢,唐朝的掘墓人,私盐贩子起家造反,一度攻破了长安城,吓得唐帝四处逃窜,为人残暴无比,起义过程中有数百万的百姓惨遭杀害。 这两人的诗不像其他的诗人一样仅仅只停留在文字阶段,他们是真正把杀气化入诗中,将杀气带到现实之中。朱元璋的《愤题和尚诘问》写于他和陈友谅在鄱阳湖血站之后,“杀尽江南百万兵”指的就是他在鄱阳湖上顺利地击败了陈友谅的事情,当时陈友谅部几乎死伤殆尽。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则写于他去长安参加科举落第之后,心中愤懑不堪,造反的种子也是在这一刻被种下的。
杀气最重的李白的《从军行》最后一句,独领残兵千骑归,写出了一名带领残兵回营的画面。最有气势的是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突出了英雄们的浩然正气。
杀气不在边 杀气不在边,凛然中国秋。 道险不在山,平地有摧輈.河南又起兵,清浊俱锁流。 岂唯私客艰,拥滞官行舟。 况余隔晨昏,去家成阻修。 忽然两鬓雪,同是一日愁。 独寝夜难晓,起视星汉浮。 凉风荡天地,日夕声飕飗.万物无少色,兆人皆老忧。 长策苟未立,丈夫诚可羞。 灵响复何事,剑鸣思戮雠。
公元820年,黄巢出生在一个盐商家庭,从小便善于骑射,因为家中有实力,于是也给他请了先生教授知识,从小黄巢便懂得吟诗作赋。虽然出生在一个盐商家庭,而当时的社会重农轻商,虽然盐商很有钱,但是连丝质的衣服也不能穿,各个方面的地位也不高。而当时改变自己命运的方法只有科举考试,黄巢对于自己的才学也很有信心,但虽然黄巢的才能在本地很有名,但是和整个大唐的才子相比就显得不值一提了,而黄巢随后也多次落榜,心中对于唐朝政府的怨恨之情越来越深。 在最后一次科举失利之后,黄巢彻底失去了信心,最后写出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恨。诗的名称为《不第后赋菊》,虽然诗名中带有菊花,但是短短的四句诗当中却蕴含着很重的杀意:“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的这首诗中,将广大被压迫的民众比喻为菊花,并且赋予了菊花非常高雅的气节,而百花喻指的是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整首诗的意境非常奇特,读起来也非常豪气,而黄巢也将用行动来说明自己说的话是真的。 唐末起义当时的唐朝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荣光,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势力骤减,朝廷横征暴税,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公元874年,关东发生了大旱,朝廷不仅没有赈灾而且还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被逼无奈只好加入农民起义军当中。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薛崇,次年起义军首领王仙芝战死,黄巢被推为义军首领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乾符六年(879年)正月,黄巢率大军包围广州,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东都留守刘允章迎黄巢军入洛阳。占领洛阳之后,黄巢的脚部也没有停止,因为距离他诗中的长安只有一步之遥。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三日,黄巢率军攻入长安,最终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 虽然黄巢发动的反封建的战争,但是他在战争当中的一些行为实在让人不齿,比如大肆杀害百姓,在攻入长安之后又杀害唐朝的宗室成员与百官,为的却是发泄当年屡次落榜的恨意,所以平心而论,黄巢并不能称之为一个英雄。
1、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3、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二首》 4、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高适《燕歌行》 5、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王维《老将行》 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7、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贯休《献钱尚父》 8、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述剑》 9、杀尽江南百万兵,腰前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朱元璋《愤题和尚诘问》 10、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我觉得朱元璋和黄巢的最有气势,他们两个的诗中的杀气是真真正正的杀气。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人的身份:朱元璋,明朝的建立者,曾经带兵从南打到北,驱逐了元虏,让汉族重新统治天下;黄巢,唐朝的掘墓人,私盐贩子起家造反,一度攻破了长安城,吓得唐帝四处逃窜,为人残暴无比,起义过程中有数百万的百姓惨遭杀害。 这两人的诗不像其他的诗人一样仅仅只停留在文字阶段,他们是真正把杀气化入诗中,将杀气带到现实之中。朱元璋的《愤题和尚诘问》写于他和陈友谅在鄱阳湖血站之后,“杀尽江南百万兵”指的就是他在鄱阳湖上顺利地击败了陈友谅的事情,当时陈友谅部几乎死伤殆尽。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则写于他去长安参加科举落第之后,心中愤懑不堪,造反的种子也是在这一刻被种下的。
杀气最重的李白的《从军行》最后一句,独领残兵千骑归,写出了一名带领残兵回营的画面。最有气势的是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突出了英雄们的浩然正气。
杀气不在边 杀气不在边,凛然中国秋。 道险不在山,平地有摧輈.河南又起兵,清浊俱锁流。 岂唯私客艰,拥滞官行舟。 况余隔晨昏,去家成阻修。 忽然两鬓雪,同是一日愁。 独寝夜难晓,起视星汉浮。 凉风荡天地,日夕声飕飗.万物无少色,兆人皆老忧。 长策苟未立,丈夫诚可羞。 灵响复何事,剑鸣思戮雠。

古代的诗里面最有杀气的诗是哪一首?
这首碑文,叫做七杀诗。古语有云: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而其却反其道而行之,全诗如下: 天生万物以养民,民无一善可报天。 不知蝗蠹遍天下,苦尽苍生尽王臣。 人之生矣有贵贱,贵人长为天恩眷。 人生富贵总由天,草民之穷由天谴。 忽有狂徒夜磨刀,帝星飘摇荧惑高。 翻天覆地从今始,杀人何须惜手劳。 不忠之人曰可杀!不孝之人曰可杀! 不仁之人曰可杀!不义之人曰可杀! 不礼不智不信人,大西王曰杀杀杀! 我生不为逐鹿来,都门懒筑黄金台, 状元百官都如狗,总是刀下觳觫材。 传令麾下四王子,破城不须封刀匕。 山头代天树此碑,逆天之人立死跪亦死! 此碑文杀气极重,而张献忠乃明末一反贼,杀人无数,危害一方,只是不知何人竟为此人立下这滔天杀气般的碑文? 张献忠(1606-1647年),字秉忠,号敬轩。他是与李自成齐名的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是"大西"国的开国皇帝。张献忠出身于贫苦家庭,从小聪明倔强,跟着父亲做小生意,贩卖过红枣,也当过衙门中的捕快,后又来到延绥镇当了一名边兵。 张献忠生性刚烈,爱打抱不平,为此几乎丢了性命。崇祯年间,他组织农民军起义,1640年率部进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自立为皇帝,年号大西。 1646年,清军南下攻川,张献忠引兵拒战,最终战死在了西充凤凰山。他的大西国比李自成的大顺朝倒是长命一些。
是唐代黄巢的有一首诗。叫不第后赋菊,诗句内容是这样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是农民起义军黄巢所写,里面暗含冲天杀气。还有李白的那首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首诗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流行”也可为杀气十足!还有朱元璋的一首诗不惹庵示僧:杀尽江南百万兵,腰前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顾哓哓问姓名。 这些诗虽然也是杀气十足,但是都不能称为最有杀气的一首诗,那么最有杀气的那首诗是什么呢?小编很快就会说到!但这首诗到底是何人所作,一直有很大的争议!有人说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写的,但是后人也质疑这不是张献忠所写,而是清朝统治者为了抹黑他让朝中大臣写的!这首诗就是《七杀碑》!
我觉得是岳飞的《满江红》。 《满江红》 宋朝 岳飞 原文: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译文: 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 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一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看出岳飞对于踏破我山河胡掳的恨意是那么的深切,读来荡气回肠,那种北马啸西风的壮烈,那种满腔热忱的悲慨,那种尸横遍野的血腥,那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凌云豪气与冲天壮志,可谓人虽去远,声犹在耳。
说起古代最有杀气的古诗,我就回想起李白的这首《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李白这一首《侠客行》,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这首诗120个字,却清晰地勾画出具有一身豪情侠气的侠客形象。其中最出名的两句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足以显示出这首诗的杀气十足。 十步就可以杀一个人,杀一千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可以看出来这个人武艺高强,但同时也散发出令人恐惧,杀气十足的感觉,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冷冷的杀气。 而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二十字,也高度概括了排忧解难、不图名利、尚义气、重承诺等等的高尚人格。诗人是以“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思想,加以歌赞的。 大家都觉得李白是一个烂漫主义诗人,其实李白他从小就有了“仗剑走天涯”的豪情,所以他才能够写出如此带有杀气的诗句。读着这首诗,仿佛自己漫步荒野,等待着那些图谋不轨之人的出现。
因为这上面没有说是否是非要中国的古诗。所以我今天写一首日本的诗。 三千世界鸦杀尽,与君共寝到天明。九尺二间掌灯过,唇红犹附火吹竹。 一个日本人写的,就是幕府末期的高杉晋作创作的一首诗。非常的诡异,非常的日本。 他说的是什么呢?就让这三千世界的太阳,永远沉没,我和你躺在地下,永不醒来。只是为了纪念你在我面前绝色和艳美。就让那印在吹竹上的唇印,因死亡永恒。 为什么说这首诗的杀气非常重呢?高山晋作是一个著名的武士。他的一生非常的短暂,充满的都是斗争,战争气,杀伐气。而且有的是一种向死的决心。总之他的存在就是为了搞事情。 而且这种极端的武力殉死精神,可以说是贯穿了他的一生。 三千世界鸦杀尽,他是要将全世界的太阳和代表太阳的乌鸦都杀掉,让这个世界一片黑暗,然而和心爱的人长眠在地下,这是死亡的永恒来之前,他要的就是那种血腥的艳丽的杀戮。 有人说这是写给一个青楼妓女的情诗,我愿意为了你赴汤蹈火,杀尽全世界。有人说这是写给他志同道合的战友的。一起将这个世界毁灭,然后留给自己永远的相守和永恒。 这首诗带着魔鬼一样的锐气和瑰丽。读下来往往让人不寒而栗。好在他20多岁就在战争中因病挂了。如果他活着,他绝对是一个侵略分子。而且是那一种冷酷而残忍的。
是唐代黄巢的有一首诗。叫不第后赋菊,诗句内容是这样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是农民起义军黄巢所写,里面暗含冲天杀气。还有李白的那首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首诗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流行”也可为杀气十足!还有朱元璋的一首诗不惹庵示僧:杀尽江南百万兵,腰前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顾哓哓问姓名。 这些诗虽然也是杀气十足,但是都不能称为最有杀气的一首诗,那么最有杀气的那首诗是什么呢?小编很快就会说到!但这首诗到底是何人所作,一直有很大的争议!有人说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写的,但是后人也质疑这不是张献忠所写,而是清朝统治者为了抹黑他让朝中大臣写的!这首诗就是《七杀碑》!
我觉得是岳飞的《满江红》。 《满江红》 宋朝 岳飞 原文: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译文: 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 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一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看出岳飞对于踏破我山河胡掳的恨意是那么的深切,读来荡气回肠,那种北马啸西风的壮烈,那种满腔热忱的悲慨,那种尸横遍野的血腥,那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凌云豪气与冲天壮志,可谓人虽去远,声犹在耳。
说起古代最有杀气的古诗,我就回想起李白的这首《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李白这一首《侠客行》,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这首诗120个字,却清晰地勾画出具有一身豪情侠气的侠客形象。其中最出名的两句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足以显示出这首诗的杀气十足。 十步就可以杀一个人,杀一千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可以看出来这个人武艺高强,但同时也散发出令人恐惧,杀气十足的感觉,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冷冷的杀气。 而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二十字,也高度概括了排忧解难、不图名利、尚义气、重承诺等等的高尚人格。诗人是以“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思想,加以歌赞的。 大家都觉得李白是一个烂漫主义诗人,其实李白他从小就有了“仗剑走天涯”的豪情,所以他才能够写出如此带有杀气的诗句。读着这首诗,仿佛自己漫步荒野,等待着那些图谋不轨之人的出现。
因为这上面没有说是否是非要中国的古诗。所以我今天写一首日本的诗。 三千世界鸦杀尽,与君共寝到天明。九尺二间掌灯过,唇红犹附火吹竹。 一个日本人写的,就是幕府末期的高杉晋作创作的一首诗。非常的诡异,非常的日本。 他说的是什么呢?就让这三千世界的太阳,永远沉没,我和你躺在地下,永不醒来。只是为了纪念你在我面前绝色和艳美。就让那印在吹竹上的唇印,因死亡永恒。 为什么说这首诗的杀气非常重呢?高山晋作是一个著名的武士。他的一生非常的短暂,充满的都是斗争,战争气,杀伐气。而且有的是一种向死的决心。总之他的存在就是为了搞事情。 而且这种极端的武力殉死精神,可以说是贯穿了他的一生。 三千世界鸦杀尽,他是要将全世界的太阳和代表太阳的乌鸦都杀掉,让这个世界一片黑暗,然而和心爱的人长眠在地下,这是死亡的永恒来之前,他要的就是那种血腥的艳丽的杀戮。 有人说这是写给一个青楼妓女的情诗,我愿意为了你赴汤蹈火,杀尽全世界。有人说这是写给他志同道合的战友的。一起将这个世界毁灭,然后留给自己永远的相守和永恒。 这首诗带着魔鬼一样的锐气和瑰丽。读下来往往让人不寒而栗。好在他20多岁就在战争中因病挂了。如果他活着,他绝对是一个侵略分子。而且是那一种冷酷而残忍的。

古代杀气最重的诗是哪一首?是谁写的有什么背景?
我个人认为李白的《侠客行》是古代杀气最重的诗,是李白在唐玄宗时期所写的一首诗。
应该是《不第后赋菊》,唐代的黄巢,讲述的是在他最后一次科举失利之后彻底失去了信心,最后写出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恨。
古代杀气最重的事就是侠客行;是李白在天宝三年所写的,而且当时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错的,但是社会上游侠之风盛行,尤其是当时人们喜欢借助崇拜侠义风气,这也导致这首诗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与尊重。
杀气重的诗,往往和诗人所处环境、社会地位有很大关系,他们借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通过诗词,让人读起来感觉杀气扑面而来。 杀气很重诗歌中有这三首最具有特色,黄巢《不第后赋菊》、李白《侠客行》、朱元璋《不惹庵示僧》,细读这三首诗歌,朱元璋诗最具有杀气,结合他们所处背景及经历,来探讨下。 李白《侠客行》:只展现游侠意气风发一面 在李白《侠客行》一诗中,最经典一句莫过于“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不过读起来只是让人觉得热血沸腾,恨不得投身到江湖中,做个游侠男儿。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年,在游齐州时有感而作,唐朝经济发达,商贸流通直通西域,在这种情况下,十分崇尚游侠之风,可以周游天下,打抱不平。李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本身除勤苦读书“观百家”外,还能“十五好剑术”,但终究自身只是一个读书人 《侠客行》一诗虽有杀气拂面之感,但只是诗人向往那种生活,一种自我憧憬幻想而已,读后只能轻轻拂衣而去,就没有太多感受。 黄巢《不第后赋菊》:杀气已来,而却没有到 在黄巢的《不第后赋菊》诗中,“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一句“百花杀”让人感觉杀气迎面而来,给一种很强破坏场面,不过这种压迫感只在幻想之中,没有实现而已。 黄巢自幼聪慧,但参加唐朝科举考试,却屡次不中,面对李唐王朝黑暗、腐败吏治,再加上科举不利,黄巢愤而写下此首诗,来展现自身抱负,决心推翻李唐王朝。只是此时黄巢还是一介书生,“满城尽带黄金甲”还在数年之后才实现。 朱元璋《不惹庵示僧》:生死大战之后的杀气,迎面而来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朱元璋这首诗写于,他和陈友谅在鄱阳湖水战之后,他带人在江南周边游玩时,晚上借宿于一处寺庙,主持刚开始看不起朱元璋等人,朱元璋才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 在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大军中,朱元璋经过多年征战厮杀,军事势力已经不容小觑,和张士诚、陈友谅开始逐鹿中原。在这三方势力中,张士诚最富有、陈友谅军事实力最强,不过朱元璋决定先消灭陈友谅。 于是只有20军队的朱元璋,和号称百万大军的陈友谅,鄱阳湖水域爆发的一场规模非常大的水战。虽然双方对比悬殊,但朱元璋全体将领殊死奋战,采用机动灵活战术,以少胜多,最终陈友谅被飞箭射杀,仅有部下陈荣率余部五万余人投降朱元璋。 在这场战争中,朱元璋以少胜多,但残酷战斗场面,让几十万人全部葬送于潘阳湖。而此战也让朱元璋基本奠定统一全国大业基础,在问鼎天下指日可待、经历沙场归来情况下,朱元璋写下这首杀气冲天的诗。
应该是《不第后赋菊》,唐代的黄巢,讲述的是在他最后一次科举失利之后彻底失去了信心,最后写出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恨。
古代杀气最重的事就是侠客行;是李白在天宝三年所写的,而且当时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错的,但是社会上游侠之风盛行,尤其是当时人们喜欢借助崇拜侠义风气,这也导致这首诗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与尊重。
杀气重的诗,往往和诗人所处环境、社会地位有很大关系,他们借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通过诗词,让人读起来感觉杀气扑面而来。 杀气很重诗歌中有这三首最具有特色,黄巢《不第后赋菊》、李白《侠客行》、朱元璋《不惹庵示僧》,细读这三首诗歌,朱元璋诗最具有杀气,结合他们所处背景及经历,来探讨下。 李白《侠客行》:只展现游侠意气风发一面 在李白《侠客行》一诗中,最经典一句莫过于“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不过读起来只是让人觉得热血沸腾,恨不得投身到江湖中,做个游侠男儿。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年,在游齐州时有感而作,唐朝经济发达,商贸流通直通西域,在这种情况下,十分崇尚游侠之风,可以周游天下,打抱不平。李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本身除勤苦读书“观百家”外,还能“十五好剑术”,但终究自身只是一个读书人 《侠客行》一诗虽有杀气拂面之感,但只是诗人向往那种生活,一种自我憧憬幻想而已,读后只能轻轻拂衣而去,就没有太多感受。 黄巢《不第后赋菊》:杀气已来,而却没有到 在黄巢的《不第后赋菊》诗中,“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一句“百花杀”让人感觉杀气迎面而来,给一种很强破坏场面,不过这种压迫感只在幻想之中,没有实现而已。 黄巢自幼聪慧,但参加唐朝科举考试,却屡次不中,面对李唐王朝黑暗、腐败吏治,再加上科举不利,黄巢愤而写下此首诗,来展现自身抱负,决心推翻李唐王朝。只是此时黄巢还是一介书生,“满城尽带黄金甲”还在数年之后才实现。 朱元璋《不惹庵示僧》:生死大战之后的杀气,迎面而来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朱元璋这首诗写于,他和陈友谅在鄱阳湖水战之后,他带人在江南周边游玩时,晚上借宿于一处寺庙,主持刚开始看不起朱元璋等人,朱元璋才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 在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大军中,朱元璋经过多年征战厮杀,军事势力已经不容小觑,和张士诚、陈友谅开始逐鹿中原。在这三方势力中,张士诚最富有、陈友谅军事实力最强,不过朱元璋决定先消灭陈友谅。 于是只有20军队的朱元璋,和号称百万大军的陈友谅,鄱阳湖水域爆发的一场规模非常大的水战。虽然双方对比悬殊,但朱元璋全体将领殊死奋战,采用机动灵活战术,以少胜多,最终陈友谅被飞箭射杀,仅有部下陈荣率余部五万余人投降朱元璋。 在这场战争中,朱元璋以少胜多,但残酷战斗场面,让几十万人全部葬送于潘阳湖。而此战也让朱元璋基本奠定统一全国大业基础,在问鼎天下指日可待、经历沙场归来情况下,朱元璋写下这首杀气冲天的诗。

古代杀气最重的诗是哪一首
说起这首天下第一杀气诗的作者估计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他即不是文人也不是诗人,而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文盲”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幼年家境贫寒,没念过多少书,只是略通文墨而已,但这首史上杀气最重的诗确实出自朱元璋之手。 史上第一杀气诗 朱元璋创作的这首杀气很重的诗名为《不惹庵示僧》,这首诗是朱元璋在一次游览不惹庵的过程中留下的,全诗的内容为: 杀尽江南百万兵, 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汉, 只恁哓哓问姓名。 朱元璋这首诗的内容浅显易懂,杀气扑面而来,虽然工整,但更像是一首打油诗。整首诗主要只说两个事,一是朱元璋自夸为英雄好汉,二是抱怨山僧不识英雄。 这首诗写于1364年,当时的朱元璋还没开国,而且就在去年刚与陈友谅军决战并且打败了陈友谅军。所以朱元璋这首诗的前两句“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倒不是吹牛,顶多就是“百万兵”在数量上有点夸张而已。 至于诗的后两句则是说当时朱元璋一行人来到不惹庵办事,寺里人见朱元璋一行人身带兵器,对朱元璋他们有所戒备,表现的很害怕并且上前询问身份。但是朱元璋并不愿意留下姓名,不料寺里人接二连三的询问朱元璋,最后朱元璋不厌其烦地提笔在墙上留下了这首诗。 明朝开国后,宋濂和刘伯温等人编修《明太祖文集》,这首《不惹庵示僧》收录在《明太祖文集》第20卷中,是朱元璋开国前真实创作过的一首诗。该诗虽然谈不上文笔和内涵,但杀气确实是十足的,恐怕历史上再难找到第二首杀气这么重的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