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画家(席勒是诗人还是画家)

席勒作品受到哪次历史事件影响深远?

《泰坦尼克号》,《定军山》,《爵士歌王》,《生死恨》,《侏罗纪公园》,《阿凡达》,《浮华世界》,《欢欢笑笑》,《真实的谎言》,《歌女红牡丹》,《阿甘正传》,《火车进站》,《玩具总动员》,席勒作品受到那次历史事件影响深远。
1915年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勒被陆军征召。------埃贡·席勒(奥地利画家) 出于很现实的因素: 钱 。1915年,席勒与富家二小姐爱迪丝·汉斯(Edith Harms)订婚,而一直对席勒忠实的情人维拉妮·维拉尼·诺依齐(Valerie Wally Neuzil)则被席勒抛弃。 因为爱迪丝的财力,可以让他服兵役时,在兵营附近租房、购买作画工具,让他可以不必因为服兵役而放弃画画—— 这个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的事情 。 但是,这就意味着,他必须 放弃维拉妮 。 而席勒的妻子呢?事实上这位富家的小姐 并不懂他的艺术 。 爱迪丝对席勒说: 我不喜欢你把我画成这样,我要维护我作为妻子的尊严。 我想象中的婚姻不是这样的,永远跟着你跑,从一家旅馆到另一家,我要离开你。 她怀有爱情,但永远比不上维拉妮的伟大。 这位不羁的绘画天才,婚后在画妻子的时候,却难得收敛。 整齐的衬衣 、 严谨的条纹 、 乖巧的鞋子 ……对一位热衷于用扭曲的线条展现爱欲的画家来说,席勒的艺术生命似乎萎顿了。 随之而来的,是生命的枯萎。 1918年秋天,西班牙感冒席卷欧洲,席勒感染身亡,年仅28岁。
席勒作品受到哪次历史事件影响深远?

德国诗人席勒的简介资料

席勒是德国十八世纪著名的诗人,是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德国诗人席勒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席勒生平简介席勒全称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十八世纪著名的诗人、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在多个领域内都获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是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性的人物,也是德国仅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一生虽然比较短暂,但是却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1759年11月10日,席勒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小城马尔赫尔的贫穷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 1768年,席勒进入拉丁语学校学习。 1773年。席勒被公爵强制选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 1776年开始,席勒开始发表抒情诗。在军校期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 1777-1781年,席勒完成了剧本《强盗》的创作。 1782年,在曼海姆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评价席勒是德国的莎士比亚。 1782-1787年,席勒写出了悲剧《阴谋与爱情》(1784年)、《欢乐颂》(1785年)诗剧《唐·卡洛斯》(1787年)等。 1787,年,席勒来到魏玛。 1788年,席勒任耶拿大学历史教授。 1787-1796年,席勒几乎没有进行任何的文学创作。 1795年,席勒发表美学论著《论人类的审美教育书简》。 1796年之后,席勒创作了《华伦斯坦三部曲》(1799年)、《玛丽亚·斯图亚特》(1801年)、《奥尔良的姑娘》(1802年)、《墨西拿的新娘》(1803年)、《威廉·退尔》(1803)等等。并且写出了大量的诗歌。 1805年5月9日,席勒与世长辞,结束了自己46年的人生之旅。席勒的评价席勒评价一:席勒是一位天才型的人物。席勒早年曾经学习拉丁文,后来14岁的时候被强制选入军事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就是在这所被诗人舒巴特称为“奴隶养成所”的学校中,席勒没有被训练成为一个奴隶,而是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早在1776年席勒17岁的时候就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后更是在年仅22岁的时候写出了旷世名作《海盗》。席勒被报纸评价为德国的莎士比亚。席勒能够在22岁的年龄说出大多数人想要表达的内容,实在称得上是一位天才。 席勒评价二:席勒是一位资产阶级反专制斗士。席勒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了自己反专制的思想,《海盗》就是这样一部反专制的作品,同时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更是资产阶级要求民主、进步的思想的真实体现。席勒的作品中反映出的思想内容在当时具有非常强烈的先进性,正是因此,所以席勒才得到了进步力量的追捧。 席勒评价三:席勒虽然是伟大的,但是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还是有着时代的局限性的,席勒的反专制思想,资产阶级民主进步思想还是具有相当强烈的妥协性的。席勒在自己的美学作品《论人类的审美教育书简》中,表达了自己对疾风骤雨般的资产阶级暴力革命的抵触情绪。从这里可以看到席勒的思想的局限性和妥协性。席勒与克里姆特的关系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个极具艺术天分孩子,如果能在一个领域内大展宏图,则说明其背后必定有良师益友对其进行谆谆教诲。还有从思想到技巧,均不遗余力的倾心教导。而席勒与克里姆特的关系,正如同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但是,席勒与克里姆特的关系,却并非那么简单。二十世纪初十岁出头的席勒,就对克里姆特产生了强烈的崇拜之情。并通过各种渠道终于找到了自己慕名已久的老师。尽管两人相差将近三十岁,但是他们具有高度相似的创作理念,前卫时尚的理念,大胆艳丽的色彩,对性的探究,对人性的抨击等等,两人一拍即合,一同创作了许多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 三角恋,抄袭门,这些种种在世人看来不好的传闻,使得席勒和克里姆特的关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从两个人的绘画作品中可以发现,他们不止一次的共用同一个缪斯,而这些女性模特,根据传闻也都和席勒和克里姆特拥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然而,席勒能作为二十世纪奥地利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克里姆特作为他的良师自然功不可没。正是克里姆特精心的知道与独特的见解,使得席勒打破传统绘画理念的制度推陈出新,走进了表现主义的新天地,表达了自己的个性,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从这点上来说,席勒与克里姆特的关系可谓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猜你喜欢: 1. 古典名曲军队进行曲推荐 2. 音乐家舒伯特的简介 3. 历史人物贝多芬简介 4. 奏鸣曲(Sonata)简介 5. 歌德简介资料
德国诗人席勒的简介资料

求画家席勒的详细简介

埃贡·席勒(Egon Leo Adolf Schiele) 20世纪初奥地利绘画巨子,表现主义画家,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代表。1890年出生于奥地利图尔恩,1918年因瘟疫(西班牙留感)逝于维也纳。1906年16岁的席勒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在从维也纳分离派领导人、装饰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指导下学习,在线条和构图上得益于他的优雅的装饰手法。后来他结识了科柯施卡。他的画最初受学院派和印象派影响,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受克里姆特和科柯施卡之后,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这表明他受到新艺术派——青年风格阿拉伯式图案的强烈影响。如果说克里姆特的艺术是从象征主义走向表现主义,而席勒则已走进纯粹的表现主义天地。埃贡·席勒20岁时便已经达到了其艺术创作的成熟期。1910年创作了首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现主义作品,随后又在短暂的8年时间里创作了许多惊世骇俗的作品。席勒后期的艺术不仅受到瑞士的霍德勒影响,还直接受尼采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启迪。他毫不掩饰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人的心理和情感,他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都不是静态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形态都像处在惊恐不安状态,生的欲望和死的威胁交织成可怕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形体瘦长,那冷峻刚直的线条令人震颤,他强调形象清晰的外轮廓,喜欢用红、黄和黑色来表现强烈的情绪。他除对人物表情动作的夸张刻画外,着意描绘人物神经质的情绪。为了创作他处于紧张不安的人物情态,他还深入到疯人院去研究精神病人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出一种类似哑语的动作表情,令人感动不已。他的画风压抑、沉闷、常以颓废、神经质般的病态人物造型入画。其代表作有《家庭》、《雨孩》、《向日葵》、《斜卧的女人》等。但希勒并不拘泥于前人的既定模式,而是强调装饰的表现,在创作作中完全按自己创造的形式增加一种显著紧张的、激动的直线和渲染,以加强感情的力量。这种方法被他使用到一组特殊的男女裸体画,也同样用于风景画中。他一开始就把感情集中在人体上,以炽热的、不安的色情题材表现轰动一时。在10年里,他坚持进行了难以置信的创作,1909年起,他的作品先后在维也纳国际展览会、米特克美术馆艺术沙龙、德国科隆市特别联盟、慕尼黑的戈尔茨陈列馆以及哈根的福克斯旺博物馆等处展出过。1912年,希勒曾因被控以色情污染文化艺术,而被短期监押在新林格巴监狱。对于这些诽谤,他有一句名言“否认性的人才是真正的淫秽,因为他们以最下作的方式侮辱了生他们的父母。”1915年第一次大战中他被征入奥地利陆军,他在军中仍继续作画,达到多产和高水平。他的艺术风格在表现派中是独一无二的。虽然他的才能没有被充分承认,但他并非默默无闻,评论家罗斯勒尔和他友善,并鼓励几位赞助人收藏他的作品。1918年,维也纳分离派展览会还专门为他开辟了一间特别展室。其重要作品包括1911年的《给自己算命的人》、1912年的《枢机主教和修女》和1917年的《拥抱》等。此外,他还印有一些石版画。1918年西班牙感冒席卷欧洲,1918年10月31日,席勒也被这次瘟疫夺去生命,走完了仅28年的艺术之路,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 Gustav Klimt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1918)维也纳分离派绘画大师奥地利画家。1862年7月14日生于维也纳郊区布姆加特,1918年2月6日卒于同地。早年受业于维也纳工艺学校。1890年加入维也纳美术家协会。作品吸收古埃及、希腊及中世纪诸艺术要素,将强调轮廓线的面和古典主义镶嵌画的平面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富有感染力的绘画样式。代表作为《埃赫特男爵夫人》。1897年退出维也纳美术家协会,另组织维也纳分离派。其他作品还有藏于奥地利美术馆的《接吻》。个人主要经历父亲从事金银雕刻兼铜版工艺,克里姆特是他七个儿女中的长子,在这个工艺美术家庭的熏陶下,他与两个弟弟一起进入维也纳奥地利工艺美术馆附属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毕业后进行壁画、壁饰的艺术创作。 1905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这个有着悠久艺术传统的城市,已成为美术家协会会员的克里姆特组织发起了一场旨在反对学院派美术泥古不化的保守势力,以“维也纳分离派”为称号,力求进行艺术创新,提倡世界各民族美术相互吸取营养,发展艺术家个人的风格。他早年的画风承习了英国拉斐尔前派和法国印象派的传统,自创立“分离派”后,开始把亚述、希腊和拜占庭镶嵌画的装饰趣味引入绘画中,用“孔雀羽毛、螺钿、金银箔片,蜗牛壳的花纩、色彩或光泽”,创造了一种“画出来的镶嵌”绘画,使作品中的绘画和工艺性达到了极点。   克里姆特是1 9世纪下半叶象征主义绘画中“维也纳分离派”的杰出领袖,是一位既具独特艺术个性,又以强烈民族风格见长的绘画大师,他所认为的“只有通过艺术,不断渗透到生活中去,艺术家才能找到基础,以取得进步”的观点与他的艺术实践证明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是相当敏锐的,这正是他所以能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成功之处。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另有,画家埃贡·席勒,摄影师劳伦斯·席勒,艺术家苏山·席勒,足球明星乌维·席勒,经济学家卡尔·席勒等。 Gustav Klimt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1918)维也纳分离派绘画大师奥地利画家。1862年7月14日生于维也纳郊区布姆加特,1918年2月6日卒于同地。早年受业于维也纳工艺学校。1890年加入维也纳美术家协会。作品吸收古埃及、希腊及中世纪诸艺术要素,将强调轮廓线的面和古典主义镶嵌画的平面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富有感染力的绘画样式。代表作为《埃赫特男爵夫人》。1897年退出维也纳美术家协会,另组织维也纳分离派。其他作品还有藏于奥地利美术馆的《接吻》。
求画家席勒的详细简介

席勒怎么死的

20世纪初奥地利绘画巨子,表现主义画家。 埃贡.席勒出生于奥地利的图尔恩,逝于维也纳。16岁的席勒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在克里木特指导下学习,并结识了科柯施卡。他的画最初受学院派和印象派影响,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当他结识克里木特和科柯施卡之后,作品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这表明他受到新艺术派--青年风格阿拉伯式图案的强烈影响。如果说克里木特的艺术是从象征主义走向表现主义,而席勒则已走进纯粹的表现主义天地。1915年第一次大战中他被征入奥地利陆军,他在军中仍继续作画,达到多产和高水平。他的艺术风格在表现派中是独一无二的。由于幼年丧父的不幸遭遇,席勒的人生带有严重的畸形条理。比如他的风景画,笔下的房屋总是拥挤不堪,像征着画家头脑里马不停蹄的理念正在煎熬,画面的色彩也富有诱惑力,可能是对于生命的爱戴与干枯感情的统一表现。一副描绘母与子的绘画,一位母亲躺在地上,脆弱的儿子正在吮吸着母亲的乳房,并且是庇护在母亲的怀抱中,像征着画家的恋母情结。席勒是一位病榻上的艺术家。他的人生观是点到为止的。比如他的一张自画像,也是使人不寒而栗,目光就像一位酒鬼,还有瘦弱的身体,其他部位。恐怖。席勒画面中的人物,无论在精神上抑或是在肉体上,给人的感觉是无所投靠,更无所投奔,而画面表现这一困窘情状的主要人物形象是画家他自己。席勒是西洋绘画历史上自丢勒和伦勃朗之后画自画像最多的画家,有一百多幅。但他的画面上既没有丢勒自画像的庄严和威仪,更缺乏伦勃朗自画像的深邃和个人尊严。在席勒的自画像中,主人以各种神经质,癫狂,变态,病态的姿势和动作坦然地表现内心世界,画家毫不顾忌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约束,毫无拘束、不加思索地闯入伦理的禁区,仿佛精神不仅已经涣散,而且根本就已经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画家毫不犹豫地承认这一状态,并将其夸张地表现出来,用充满节奏的线条,简约的色彩,把握准确且充满韵律的结构。因为人物没有思想的表现,画面就成了灵魂的直接创作,灵魂感知感觉后的行为。席勒画面的人物仿佛就是企图通过释放性欲追求解放,但这是一场徒劳的努力。认识自身,感知自身,挑战自身,最后接受自身是西方人的一个认识发展的普遍过程。 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建筑及绘画大师阿尔贝尔第(Alberti)将绘画艺术看成上帝威力的直接化现。他认为,绘画虽然以模仿为主(那时),但将被模仿的对象美化和升华,审美过程由此产生,这是人类精神得以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此,人们开始注意到事物、自然的美。阿尔贝尔第急不可待地说:“所以我要像诗人一样对我的朋友们大声疾呼说,那个变成水仙花的美少年实际上是绘画的发明者。”(西方古典神话中,少年纳西斯在水中发现自己的美貌,自恋而不能自拔,遂落水变成水仙花。)文艺复兴打开了人类寻找自我的大门,艺术家在镜子中找到了最冠冕堂皇的形象,不论是达?芬奇,丢勒,抑或是伦勃朗还是别的大师,肖像,尤其是画家自己的肖像,成了美术史上一大现象,到席勒这里,这场自我寻找的绝望和幻灭成了唯一的表象。西方人对自我的推崇到尼采时已经登峰造极,在《查拉图士特如是说》,有这样一段话:“兄弟,在你的思想和感情后面,有一个强大的君主,一个陌生的智者——那就是自我,它住在我们的身体里面,它就是我们的身体。”这段话在当时的维也纳,慕尼黑和柏林的知识分子中间非常流行,自我就是一切成了很多艺术家和作家的创作及生活的根据。上帝被宣布死亡,为了寻求精神的支持,便努力地发掘个人意识,同时,人人拥有的身体给人绝对平等的感觉,但社会不平等又给人沮丧和挫折感,上帝走后的真空无法由个人填满,尼采的预言无法兑现,人们开始走极端,由此造成的精神混乱和神经分裂在席勒的绘画中得到了典型的体现,不论自画像,还是主题绘画作品,贯穿画面的精神是出乎常规的。然而,由于身体并不是终极,甚至连精神也还不能成为存在的终极,个人的彷徨和战栗就不可避免地成了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人再也不是文艺复兴时候美的至尊,而是一团生理系统紊乱、精神荒诞不经的危机。对尼采趋之若骛的青年艺术家们大约没有想到,这位哲学狂人对他们简直不屑一顾:“现代艺术家在心理上接近歇斯底里,性格上也反映出这一病态……生活中任何鸡毛蒜皮都会被他们大肆渲染,简直好像在跟人算帐,哪里是人,他们简直是一群全无廉耻的家伙,到处肆无忌惮地拉屎。”自我认识是人类认识能力的飞跃,自恋者是人类自我认识的开始,而模仿绘画的发明者就是自恋者。至于席勒画面人体所表现的混乱和危机,无非反映了人的心灵在那个时代异化的开始,异常能量触电般地席卷每一个个体。其实,只有表现这股能量才能熄灭这魔一般的能量。席勒富有挑衅性的人体和情爱场面不久后的确开始偃旗息鼓,二十出头的席勒,经历了这场情欲暴虐的历练,开始变得平静,平常,甚至世俗。他以极为不光彩的手段摔掉了自己多年的女友和模特儿,同有殷实家庭背景的女子结了婚。模特儿女友从此对他嗤之以鼻,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女友便报名上了前线,成为红十字救护队的一名护士,不久得猩红热死在前线。席勒是艺术家,虽然也参了军,但属于保护对象,留在了大后方的维也纳。大战结束之际,他和年轻的妻子双双前后三天死于西班牙流感。埃贡?席勒出生于下奥地利州的土仑小城,父亲是火车站站长,母亲是家庭主妇,而席勒因为从小画画出色,很小便被称为神童,尤其得到父亲的宠爱。父亲的早逝对年幼的席勒在心灵上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中学还未毕业,经学校老师和神父的大力举荐,虽然不为母亲理解,但还是得到了母亲的支持,席勒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维也纳美术学院。后来因接触分离画派代表画家古斯塔夫?克里木特,他的画风大大改变,很快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形成了自己的画风,社会的诽谤和批评也接踵而来。很长时间内,席勒被传统道德观定格在性心理变态这一范畴,属于“色情狂患者”,“心理不健全的画家”,“灵魂有暗伤”,“是个不正常的人”。但奥地利著名作家勒德雷尔(Lederer)却说:“在所有我认识的人当中,席勒是最正常的。”席勒甚至因猥亵少年罪坐过一个月的监狱,而给他判刑的法官自己便是一个色情狂,这位为此不能自拔的法官甚至在自己的办工桌抽屉里面也存放色情杂志。蹲监狱的席勒倒却轻松,认为这“不是惩罚,而是清洗。”为此画了一幅画:从牢房门看出去的监狱过道,有扫帚等清洁工具;或者“桔子是我的房间唯一的亮点。
席勒怎么死的

席勒代表作

席勒的代表作品:《斜卧的女人》、《死神和少女(漂浮者)》、《干洗房》。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年~1918)奥地利绘画家,师承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维也纳分离派重要代表,是20世纪初期一位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
埃贡·席勒代表作品: 《斜卧的女人》、《死神和少女(漂浮者)》、《干洗房》
写有悲剧《斐哀斯柯》《阴谋与爱情》,诗体政治悲剧《唐·卡洛斯》,诗歌《欢乐颂》等。古典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诗剧《华伦斯坦》三部曲、《玛丽亚·斯图亚特》、《奥里昂的姑娘》《墨西拿的新娘》《威廉·退尔》等,以及大量诗歌。此外,他还著有《三十年战争史》《美育书简》《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等历史学和美学著述。席勒和歌德一起把德国古典文学推向高峰,为德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席勒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