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心理学是以心理学为基础、以管理应用为实践、以组织实验为依托,塑造管理者领导魅力的学科;重新审视管理者的误区,突破管理瓶颈,改善管理氛围;培养管理工作中让别人说“是” 的能力-----让否定、拒绝、抵抗、放弃变成认同、接纳、支持、执行;应用于领导、管理、沟通、团队、策划、营销等诸多领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领导力所需要达到的三个重要“高”度。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01 高境界
1. 国际性的视野
高境界需要具备远见卓识的能力。什么是远见卓识?实际上就是基于市场的洞察力。每年全国约有15万家民营企业倒闭,如此巨量的“关门潮”不仅仅反应了企业应对变化的迟缓、产品单一、市场趋势等,更体现在盲目上马项目、资金、过多的经验主义等问题上。在市场的波动起伏之下,许多企业错过了新的发展机遇,最终丧失竞争优势,濒临倒闭。
殊不知,我们正处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发展并非意味着企业需要做得更多更好,而是需要做不一样的事情。IBM公司就是这样的一个经典案例。
1956年晶体管的发明和1959年集成电路的发明激发了计算机行业技术进步的新浪潮,IBM以其4000人的研究开发阵容和50亿美元的开发经费投入,大力利用这些新技术成果,最终以70%的占有率近乎垄断了美国大型计算机市场。
到了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行业面临着一个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然而,IBM的高层经理却由于满足于公司以往的巨大成功,而没有意识到市场中的潜在威胁。
技术进步、竞争对手的兴起以及质量和服务的平衡,还有IBM固执地认为个人电脑根本不是一个市场,只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小玩意,这种想法使得巨人IBM在竞争中迅速被击败,受到了严重的市场份额侵蚀。
在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下,IBM作出了一项重大决策,为了应对变革,IBM成立了新的项目小组,逐渐改进了对技术的认知,摆脱了“老大”的意识和压力。在脱离束缚后,很快就聚集了一批颇有创新精神和勇气的年轻人,通过夜以继日的研发,终于开发出了重新占领市场的PC电脑,随即成为了行业标准。
但是市场的竞争之激励,是出乎很多人的想象的。好景不长,大型企业的弊病也在IBM这位巨人身上频繁的体现。创新和进取,逐渐被保守取代时,新的危机出现了。
IBM发展的竞争对手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追赶和超越的步伐。康柏、宏基等公司迅速发起挑战,逐步蚕食了IBM的霸主地位,终于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成为了新的市场领袖。
危机频现的IBM,聘请了郭士纳担任CEO,这位传奇领袖,自从1993年4月接管公司起便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大量换血,替换了公司6成以上的管理人员,大胆启用新人,为公司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郭士纳采取与其前任的分权改革相反的方法,这位新董事长重申了IBM商标的价值以及集中使用营销力量的必要性。他反对将公司的各事业分部改组为独立单位;与此相反,他强调整体作战,强调各部门间资源、技能和思想的更大程度的共享。
新的环境、新的管理人员、新的理念,为新的公司提供的新的动力。确立了使命感的IBM重新焕发了活力,“IBM的使命是成为世界上最成功和最重要的信息技术公司。成功,意味着帮助我们的老客户通过我们的技术解决他们的问题,同时成功地把我们卓越的技术介绍给新客户。我们仍将是信息产业‘重要发明的基本源泉’。”这句长长的企业使命愿景被提出。
效果很快就体现了出来,加强了同顾客的联系,IBM公司1996年向市场投放的一种新大型机几个月内就被抢购一空。公司在承接若干大型项目的投标竞争中,以80%的平均中标率打败了许多竞争对手。郭士纳使IBM这个大象奔跑起来了。
IBM可以说是全球企业史上少有的一家在两次衰落中兴起的企业,堪称是一家企业“活化石”。其非凡的经历说明:在市场处于变革期时,企业家洞察市场变化所形成的远见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预见市场的变化,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才能带领企业走向持续成功。
2. 心态
高境界的另一个体现,是心态。心态就是看问题的角度。善于从不利环境中找到有利因素,善于从黑暗中找出亮点。
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的处理问题方式。例如有的人认为自己是悲观者,而有的人却偏乐观;有的人喜欢高举高打,有的人低调行事。大家都认可对待人生需要恰当的心态,往往在面对顺境时人们普遍容易觉得这是自己赢得的,而面对困境时却哀怨命运的不公。
领导者负责管理企业,同样也会遇到所有“人”会遇到的问题。在遇到问题时,是通过自身的心态调整,发扬正面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心理暗示,最终引导向好的方面发展?还是顺应了不利的局面,认为这是“天要亡我”,而任由事情发展?显然,造成的结果是全然不同的。
许多领导人具备超凡的人格魅力,拥有很强的意志力和气场,善于通过眼神、手势、语言来影响其他人、鼓舞士气。能给环境注入个人的正面能量,带来希望,才是企业(项目小组)长期持续奋斗下去的精神动力。
当传递正面的能量,鼓舞士气,激发人的活力时,完全可以把不好的事情变成好的事情,让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得到解决。这就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 利益分配
1)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看问题要看远一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经营企业必须兼顾长短利益:没有短期利益,很难走到未来;没有长期利益,最终会导致短期利益受损。虽然所有的运作都是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但是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利益,则是企业平衡分配的重要过程。
职业经理人加盟一家新企业,或者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经常会出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平衡的问题。如果选择短期利益,就不应该考虑股权和期权;如果选长期利益(股权和期权),短期利益就不应太计较。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一个人只能重点选择一个方面。
2)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出一种看问题的角度。经常听到“要从大局考虑”这类的话。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说,你不能太注重局部利益,必要的时候要牺牲局部利益来保证整体利益的获得。就好像在战场上有时不要太在乎一城一池的争夺,寸土必争在有些时候不一定是个好策略。
我们强调个人利益跟集体利益同样重要。
在企业发展中,企业的进取离不开员工的贡献,员工的收益提高离不开企业的蓬勃发展。在这样一个相辅相成的局面里,只有存在双赢或者双输的局面——要么一起进步,要么一起落后。不存在单方面赢的状态。
试想一下,企业获利,员工收入不增加,这样的优秀员工能长期在这样的企业中工作吗?同样的,员工收入不停提高,企业却没有利润,无钱可赚,长此以往,企业拿什么给员工提高收益?
一家大型汽车公司,有些零配件是自己做,那么有时候就可能会牺牲局部零配件事业部的利益,确保整车利益。但总部考核零配件事业部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一点。零配件事业部如果定位成战略性亏损,那么就不能以利润来考核它,而要允许它存在一定的亏损。但零配件企业的员工利益应该得到一定保障,最起码达到全集团平均水平。这一点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