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语文书课文(二年级上册语文书课文玲玲的画)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所有课文是什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如下:
二年级上册语文目录 1 小蝌蚪找妈妈2 我是什么3 植物妈妈有办法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语文园地一快乐读书吧识字1 场景歌2 树之歌3 拍手歌4 田家四季歌语文园地二课文24 曹冲称象5 红马的故事6 一封信7 妈妈睡了口语交际:做手工语文园地三课文3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9 黄山奇石10 日月潭11 葡萄沟语文园地四课文412 坐井观天13 寒号鸟14 我要的是葫芦口语交际:商量语文园地五课文515 大禹治水16 朱德的扁担17 难忘的泼水节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语文园地六课文618 古诗二首 夜宿山寺敕勒歌19 雾在哪里20 风21 雪孩子语文园地七课文722 狐假虎威23 狐狸分奶酪24 狐狸养鸡(一)25 狐狸养鸡(二)语文园地八 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文1 1 小蝌蚪找妈妈2 我是什么3 植物妈妈有办法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语文园地一快乐读书吧识字1 场景歌2 树之歌3 拍手歌4 田家四季歌语文园地二课文24 曹冲称象5 红马的故事6 一封信7 妈妈睡了口语交际:做手工语文园地三课文3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9 黄山奇石10 日月潭11 葡萄沟语文园地四课文412 坐井观天13 寒号鸟14 我要的是葫芦口语交际:商量语文园地五课文515 大禹治水16 朱德的扁担17 难忘的泼水节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语文园地六课文618 古诗二首 夜宿山寺敕勒歌19 雾在哪里20 风21 雪孩子语文园地七课文722 狐假虎威23 狐狸分奶酪24 狐狸养鸡(一)25 狐狸养鸡(二) 语文园地八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所有课文是什么?

二年级语文上册坐井观天课文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坐井观天》,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我为二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坐井观天》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二年级语文上册《坐井观天》课文原文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二年级语文上册《坐井观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 1、规范书写8个生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小黑板、青蛙和小鸟的图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读熟全文,勾画生字,标注自然段。初步认识生字条中的3个生字。 2、读熟“读读抄抄”中的词语。 3、通过查资料或向家长请教,了解有关天文的简单常识,如:地球、月亮、太阳、宇宙的大小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查找资料,不对资料的多少作要求,只引导、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学习课外知识。) 4、用“ ?”标出不懂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在识字4这一课里,我们认识了不少成语,你还记得哪些?(自由说,可以说自己在课外收集的成语。) 2、谈话:这些成语常常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坐井观天”的故事。(板书课题) 3、读题,释题。(板画一口井)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补充课题: 坐井观天。 2、小黑板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及课后“读读抄抄”中的词语,指名教读。自由读,巩固记忆。 3、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检查。重点教读“信”。 4、提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7个) 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5、引导质疑:读了课文,你有哪些词不懂,哪些问题弄不明白?(在黑板旁边简单标注。) 你能帮助同学解决这些困难吗?(解决较简单的问题。)其他问题咱们一边读书一边解决。 三、朗读感悟,初解寓意 1、图文结合,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思考:青蛙和小鸟在干什么?(争论或对话、谈话。) 口头填空:青蛙坐在(),小鸟落在()。(板画青蛙和小鸟或贴图片。) 2、自由读课文,用直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青蛙和小鸟的话。 3、指名分角色读对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无边无际”和“井口那么大”) 4、你认为谁的看法对?分组讨论: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5、集体交流:引导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 带学生体验: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然后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 “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不相信的语气)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劝告的语气) 6、过渡:看来真的是青蛙弄错了。聪明的小朋友再帮青蛙找找,他还有什么错?(引导理解小鸟和青蛙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7、指导朗读三次对话: (朗读提示: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语气。 分角色朗读。同桌练习,指名读,男女生对话。 四、启发思维,引导总结 1、读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小结。) 2、老师归纳小结寓意。 3、明白了“坐井观天”的意思,你有什么想法? 谈话: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可千万别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学生讲“坐井观天”的故事。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二、续编对话,拓展思维 1、回忆:青蛙和小鸟谁的看法对?青蛙为什么会错? 2、听了小朋友的话,青蛙打算跳出井口看看。想一想,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⑴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续编第四次对话,并分角色表演。 ⑵全班交流续编的对话。 三、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生字,认读。 2、观察字形,书空笔顺。重点提醒:双耳旁是两笔完成的,要写得高而窄;“还”的笔顺规则,先写“不”,再写“辶”。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提出需要老师重点示范的字。 4、在书上描红,再临写两个字,老师巡视纠正。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听写8个生字,同桌订正。 2、提出记忆有困难的字,师生共同突破难点。 3、在作业本上书写生字,并组词。 4、完成课后“读读抄抄”, 巩固所认的字和所写的字。 五、课外阅读指导 1、读识字4,想一想,课文还与哪些词语的意思相同或相近。(如: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2、你们读了哪些成语故事,和小伙伴交流交流。 【板书】二年级语文上册《坐井观天》教学反思一 教海无涯!尤其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 “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我一句二期课改的经典名言早就耳熟能详,昔日中山小学某女教师讲的那堂参赛课仍历历在目,当初感到她并无多少出众之处,甚至自己可更胜一筹。然自己上一堂后,方有更多感想,课前我虽殚精竭虑,课后却倍感不适。 二 本节课是我自已备的,上网查了人教版的教案,借鉴了“用书本卷起来看天”这一个方法。课堂结构是这样处理的: 1、迷语导入。 2、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读,听磁带) 3、讲解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请学生个人读,分角色读,小组读) 4、学生带头饰表演课本剧。 5、讨论青蛙跳出井口后会怎样说。 6、你想对井底之蛙说些什么? 本节课教具的准备比较充分,时间的把握较为合理,下课铃一响,正好上完。 三 “学生读得过少”许多教师在课后提出了这一中肯的建议。是的,我也有这样的感想。因为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读不出感情,读得不入情入境,读得很生硬,特别是在演一演的时候,学生对着黑板念,说明了明显对课本不熟悉,反过来,如果多读,让学生反复读,就不会是这个效果。 “讲得太烂,分析过细”是本节课又一个缺点,是的,我的出发点是把所有的作业都渗透进去,让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同步辅导》。缺忘记了语文是一门美的教学,要让学产生美的享受才能使学生喜欢上语文,小学生不同于高中生,他们不需要大量的题目讲解,题型分析。 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新大纲突出了“读”的地位,突出了读的目的性,突出了读的层次性。整体感知是前提;有所感悟是基础;培养语感是关键;“披文入情,充盈着丰富的情感生活,是语文教学的个性与灵魂”新大纲提出这一点特别针对“重分析,轻感悟”,而我在教学学实践中恰恰犯了这们一个普遍性的错误。 五 如果再上一次的话,我将会一改教案为如下构思方式: 1、谈话导入。(大家都注视着老师,老师从大家的眼睛里读到了纯洁,好学,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样《坐井观天》这个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们来说说从这个题目中,从这双眼睛里你看出了什么?) 2、整体感知。(学生自己轻轻读,听录音带。) 3、学生默读,找出文中的三次对话。学生读出来告诉大家。 4、分别讲解三次对话,让学生划出来,引导学生读,学生说,学生争论。对于读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先读顺,再读出青蛙,小鸟的语气。) 5、演一演。要求学生绘声绘色地演,入情入境地演,可以让两组来尝试,比比谁最棒。比的过程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6、讨论青蛙跳出井口后会怎样?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二年级语文上册坐井观天课文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大禹治水》课文

《大禹治水》是人教社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朗读者是杨海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大禹治水》课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禹治水》课文原文: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治水经过: 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鲧治水失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舜帝说:“禹!你也谈谈高见吧。”禹拜谢说:“是啊,君王,我说些什么呢?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皋陶说:“哦,到底是些什么工作?”禹说:“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了田间小沟,使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我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和肉食。还发展贸易,互通有无,使民众安定下来,各个诸侯国开始得到治理。”皋陶说:“是啊!你这番话说得真好。” 以后禹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大禹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 他还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禹大刀阔斧,改“堵”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它各地。 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大禹治水》课文

部编二年级上语文课文《日月潭》

导语: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它在台湾省中部的山区。下面和我一起来看部编二年级上语文课文《日月潭》,希望有所帮助! 日月潭原文 作者:吴壮达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它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光化岛。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日月潭风光秀丽,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 《日月潭》教材分析 《日月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是一篇写景的短文,描绘了我国宝岛台湾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日月潭是台湾省的一个大湖。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作者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日月潭的瑰丽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日月潭的位置环境、名字由来以及清晨、中午、雨天的景色。第一自然段有三句话,概括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第二自然段描写了日月潭的形状,通过两个形象的比喻句:“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写明了日月潭名字的由来。第三自然段写清晨,日月潭被晨雾包围着,朦朦胧胧的,景色宜人。第四自然段描写了日月潭中午、雨天的'景色。“太阳高照”、“清晰”写出了晴天日月潭美得明朗;“蒙蒙细雨”、“轻纱”、“朦胧”几个词语点明了雨天日月潭美得宛如仙境。在这样的对比中,感受到日月潭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给人们带来的不同美感。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了全文,赞美日月潭风光秀丽、是旅游胜地。 课文中配有一幅日月潭风景的照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作者简介 吴壮达(1911—1985),原籍广东省莞城墩头街,1911年8月出生于澳门,翌年,回莞居住。1932年在中山大学附中高中毕业,是年夏,升入中山大学文学院社会系。因其酷爱研习地理,故兼修理学院地理系各项课程,1936年夏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和地理学系。曾任湖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讲师,其时国家政治腐败,经济萧条,毕业后只谋得在广州芳村小学代理教师职务。不久,其父在莞病逝,壮达离职回莞,失业。至l939年春,邑人李杨敬任湖南省民政厅长,壮达被荐往湖南谋职1942年,经吴尚时介绍,到广东连县任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史地系副教授,讲授“地学通论”、“中国地理”等课程。1944年任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讲授“经济政治地理”、“边疆问题”。之后任吉林长白师范学院史地系教授。1947年秋,壮达应台湾省立农学院之聘,任地理学教授。在台湾任教期间,得以对台湾地理作实地考察,积累了不少资料,为其以后从事台湾地理研究提供有利条件。在台任教只一年,1948年秋,应聘到广西南宁师范学院史地系任教授。 解放后,1950年3月调广州,任广东文理学院(后改为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及地理研究所所长,至1985年病逝,垂35年。这期间是吴壮达获得学术成就及荣誉时期。他在“华师”先后开设外国经济政治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台湾地理、苏联地理等课程,同时致力于台湾地理研究,著有《台湾》、《台湾地理》、《台湾的开发》、《台湾省农业地理》等书,对台湾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城市、交通、民族等方面提供了系统而宝贵的资料。他还应邀参加了《辞海》1979年修订版的编纂工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林业卷》、《中国名胜辞典》的编纂工作,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台湾省卷)主编。吴壮达毕生致力于地理教育事业和地理学研究工作,曾任广东省政协委员,历任广东地理学会理事、台湾省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经济地理科学与教育研究会顾问等职。 1985年8月25日在广州病逝。
部编二年级上语文课文《日月潭》

二年级上册语文书内容有哪些?

语文(二年级)上册图书目录: 一、第一单元 1、秋天的图画。 2、黄山奇石。 3、植物妈妈有办法。 4、古诗两首。 二、第二单元 5、一株紫丁香。 6、我选我。 7、一分钟。 8、难忘的一天。 三、第三单元 9、欢庆。 10、北京。 11、我们成功了。 12、看雪。 四、第四单元 13、坐井观天。 14、我要的是葫芦。 15、小柳树和小枣树。 16、风娃娃。 17、酸的和甜的。 五、第五单元 18、称赞。 19、蓝色的树叶。 20、纸船和风筝。 21、从现在开始。 六、第六单元 22、窗前的气球。 23、假如。 24、日记两则。 25、古诗两首。 七、第七单元 26、“红领巾”真好。 27、清澈的湖水。 28、浅水洼里的小鱼。 29、父亲和鸟。 八、第八单元。 30、我是什么。 31、回声。 32、太空生活趣事多。 33、活化石。 34、农业的变化真大。 相关内容: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白话译文: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
二年级上册语文书内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