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论文五年级(小学数学论文题目大全精选)

数学小论文800字 五年级

数学小论文 今天,我们全家去超市购物。我们来到超市,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我的眼睛都花了。突然,我看见货架上摆着我最爱吃的奥利奥小饼干。其中,一种是用塑料袋子装的,一种是用小纸桶装的。我看了看,发现每袋只要1.8元,而小桶装的一桶却要4.5元。于是,我毫不犹豫,随手拿了两袋1.8元的那种,放进了购物车。我推着小车,边走边美滋滋地想着:这两袋小饼干才3.6元,而那一桶就4.5元,这种袋装奥利奥小饼干实在太便宜了!这时,妈妈走了过来。我迫不及待地把刚才的事告诉了她。妈妈一听,笑了,她提醒我说:“萌萌,你再算一算,看看到底是哪种便宜?”我不解地问:“袋装的只要1.8元,桶装的要4.5元,买一桶的价格可以买两袋还多呢,难道不是袋装的便宜吗?”妈妈耐心地说:“便宜不便宜可不能光看价钱,还要看重量的呀!你们不是学过小数吗?应该会算的!你算算吧!”于是我看了看两种饼干的重量,喃喃自语了起来:“袋装的,净重20克,用1.8元除以20,那一克就是0.09元。桶装的,净含量55克,用4.5元除以55,那一克就是0.08多元。”“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兴奋得大叫起来,急忙对妈妈说:“应该是桶装的便宜!”接着我把算的过程讲给了妈妈听,妈妈听了直夸我聪明,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妈妈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超市里啊,一般情况都是量多的比量少的便宜。你不能只看价钱,还要看看净含量哦!比如:洗衣液一斤12元,而两斤却是45元。夹心饼干125克3.4元,而375克只要8.7元!如果你买每个东西都这样想想,那我保证你和别人买同样的东西,你却省了钱。” 原来买东西还有这么多数学学问,还那么有趣。看来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做一个有心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三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小屁孩,自己写!
数学小论文800字  五年级

五年级数学下册小论文

关于数学的小论文: 以前,我一直以为学习”求最小公倍数”这种知识枯燥无味,整天与”求11和12的最小公倍数”类似这样的问题打交道,真是烦死人,总觉得学习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没有什么用处。 然而,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那是前不久的事了,爷爷和我一起乘坐公共汽车去青少年宫。我们爷俩坐的是3路车,快要出发的时候,1路车正好也和我们同时出发。 此时爷爷看着这两路车,突然笑着对我说:”小溦,爷爷出个问题考考你,好不好?”我胸有成竹地回答道:”行!””那你听好了,如果1路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3路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车至少再过多少分钟后又能同时发车呢?”稍停片刻,我说:”爷爷你出的这道题不能解答。”爷爷疑惑地看着我:”哦,是吗?””这道题还缺一个条件:1路车和3路车的起点站是同一个地方。” 爷爷听了我的话,恍然大悟地拍了一下自个聪明秃顶的脑袋,笑着说:”我这个‘数学博士’也有糊涂的时候,出的题不够严密,还是小溦想得周全。”我和爷爷开心地哈哈地大笑起来。此时爷爷说:”那好,现在假设是同一个起点站,你说说用什么方法来解答?”我想了想,脱口而出:”再过15分钟。 因为3和5是互质数,求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就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3х5=15),所以15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也就是两路车至少再过15分钟能同时发车。”爷爷听了夸我:”答案正确!100分。””耶!”听了爷爷的话,我高兴地举起双手。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啊。
五年级第二学期以来,我们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和分数乘法的等。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单元里,有许多典型的题目,而这些题目通常会导致我们思维混乱从而做错。下面,我就来分析一道多次出错的题目。 题目是这样的: 一个长方体鱼缸,长6米、宽2米、深1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玻璃? 我是这样做的: (6×2+2×1+6×1)×2-6×2 分析我的做法: 我先算出整个鱼缸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缺少的那个面(上面)的面积。因为鱼缸要养鱼,所以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往往都是上面作为缸口,所以要减去上面的面积。 方法多种多样,做这一道题还有另一种方法: (2×1+6×1)×2+6×2 分析这样的做法: 已知鱼缸共有5个面,其中前面、后面是一组,左面、右面是一组,可以先算出前、后、左、4个面的总面积,再加上下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鱼缸5个面的面积,也就是鱼缸的表面积。 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像这样类型的题目,往往容易出错的有2点。一是不联合实际想,把鱼缸的表面积当做6个面来计算;二是虽然知道鱼缸只有5个面,但却不知道少的面面积应当怎么算。 我的建议: 当你做到这种题目时,应该画一画图来帮助你,并在图形上标明长、宽、高对应的数目,这样题目就一目了然,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了。另外,还要注意单位是否一致! 以上就是我对“鱼缸问题”的分析与见解
这里有 http://wenku.baidu.com/view/0e887ff59e314332396893f8.html
你不拿货卖是ヾ(❀╹◡╹)ノ~ヾ(●´∇`●)ノ哇~哦利润空间锁困了就进入太用力酷我极速蜗牛太庸俗哦空
12345678912345678900
五年级数学下册小论文

五年级学生数学小论文300字左右

写作思路:要直接简化任务语言。在叙述中,我们要把直接叙述变成间接叙述,尽可能简化人物语言。这样,即使情节连贯,又使语句“简练”。 今天,我和爸爸坐地铁来到油坊桥去玩,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我们先来到地铁,发现地铁有19站,每一站每一站要2分钟,中间停车的时间是1分30秒,这时爸爸给我出了一个难题:如果从经天路到油坊桥一共需要多少分钟?我想了一会儿:“19减去1等于18,18乘以2等于36,18乘以1分30秒等于1小时12分钟。 1小时12分钟加上36分钟等于1小时48分钟。”爸爸听后笑了笑说:“你的算法不太简便,先把19减去1等于18,这样就知道一共有18个停车时间,然后用2分钟加上1分30秒等于3分30秒,再用3分30秒乘以18个站就等于1小时12分钟了!你说这种方法是不是比你的方法简便?” 通过这次坐地铁我明白了生活中虽然有着许许多多的数学,但是有些数学题不简便,等着我们去简便的算它,以后我必须认真的学习数学解答更多的数学难题。
数学的色彩 清晨,鲜红的太阳露出半个笑脸,和谐的阳光洒满人间,我的心情真是好极了。突然接到爷爷的电话,叫我巧算九块五加九十九块五,我马上告诉爷爷:九加九十九,再加一,不就等于一百零九吗?爷爷说我的算法还不算巧,如果凑整减零头就好算得多。我马上打断爷爷的话,告诉他:10+100-1=109(元)。这时爷爷夸我,说我还算灵巧。这是早晨的数学题,我把数学定为红色。上午,爸爸从银行交完电费回来,叫我计算电费。用电量是从1079-1279(度),每度电单价是0.38元,我用心算整好200度,我把单价变为分数是38/100,列式:200×(38/100),先约分再乘,等于76元。爸爸说没错,和电脑算得一样。我很得意,这时已近中午,我把数学定为黄色。下午,我和妹妹在家里切西瓜,把半个西瓜再均匀地切两刀,其中的两份就是2/3,我问妹妹这两份是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妹妹开学才上一年级,当然不会算,我告诉她把西瓜整体看作1,第一分率是1/2,它的分率是2/3,相乘的结果就是这两份是整个西瓜的2/6,约分后就是1/3。这时我想爷爷曾说七色阳光为白色,那么,这个数学就定为白色吧。夜晚在蓝色的星空下,我和妈妈在一起看电视,我怎么也弄不懂考古学家是怎样从腿骨的化石推算出大艾尔恐龙的身高呢?妈妈说这蓝色的数学等你长大了,本事大了自然就会了。 生活中的数学简直是太多了,真是绚丽多彩,它随时在你身边出现。我爱数学,我要学好数学。
0是一个神秘的数字,它像宇宙中的奥秘一样,让人捉摸不透。0也是一个重要的数字,如果你一不小心,多添了一个0或少加了一个0的话,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这次的数学考试,让我真正领略了0的重要性。当考卷发下来的时候,99分!我立即寻找错误点。结果令我目瞪口呆。原来是4500÷90这道题。“怎么可能这么简单的题我也会出错?”我心里嘀咕道。想起当时在口算45000÷90这道题时,我轻而易举地写下50,还十分自信,可到头来一计算原来得500,差了一个0。这是多少不应该的呀!不该错的也错了,想必0是多么重要呀!如果我以后当了公司的财务总经理,别人来提钱,本来要提10000元,我却多加了一个0--100000,在帐单上仍然记了10000元。那这90000元我向谁来要呀!这一切后果都得我承担啊。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在工作上、学习上都要一丝不苟,要不然后果非常严重。
写的不错,是不错,很好 ,可是有的地方写错了 ,我就不说出来了, 希望我进步 。
五年级学生数学小论文300字左右

五年级数学小论文500字!!!

五年级数学小论文500字! 今天,我和妈妈在做数学题。妈妈问我:“阳阳,你会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吗?”我自以为是地说:“当然会了,这么简单!”妈妈拿出8个完全相同小正方体,摆成一个正方形,问我:“总面积怎么算?”我用直尺量了量,一个正方形的一条边大约是3厘米,我说出算式:“一条边3厘米,那么一个正方形的一个面就是3×3=9(平方厘米),一个正方形有6个面,就是9×6=54(平方厘米),8个就是54×8=432(平方厘米)。”妈妈好像很沮丧,说:“你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既然是组合图形,有些面肯定会重合了!”我恍然大悟:“对哦。”我又重算了一下:重合了1、2、3、4、5……24个面,24×9=216(平方厘米),432-216=216(平方米)。现在对了吧?过了一会,妈妈又摆出了另一种组合图形,这个图形上下8个,左右都是2个,前后都是4个,问我:“面积怎么算?”我说:“用12×6=72(平方厘米)就是上面的面积,再用6×3=18(平方厘米)就是左边的面积,再用12×3=36(平方厘米)就是前面的面积,最后用(72+18+36)×2=252(平方厘米)。”妈妈说:“没有发现一些规律吗?”我看了看,真有嘞!“每个正方体它的上面是什么下面就是什么,左边是什么右边就是什么,前后也一样。”我有些感触。妈妈欣慰地笑了,说“我的女儿真聪明!” 哦,原来如此,组合图形的面积算好前面后面就不要算了,算好上面下面就不要算了,算好左边右边就不要算了。太好了,以后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就很方便了,你们学会了吗
巧用平均数,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做过简单有趣的数学问题吧,今天我和大家来分享一题罢问题有¥6超重,鹅卵石他们的重量是8.5千克6千克4千克4千克3千克2千克要求他们分别放在三个背包里,最要求,最终的一个背包尽可能近一点,请写出最终的背包的石头是多少千克,请同学们动手开始吧,接下来我来解答8.5+ 6:00 +6+4+4+3+2 ( ÷3等于9.17千克,这时三个背包的平均数,所以最终的肯定要超过9.17千克,如果¥1中联部,不是整数体育课块平均数为整数,所以最小最重的背包重量只能是9.5 千克10千克在这六个重量中,正好有6+46+4单8.5千克与其余的¥5中做的另一块都不可能得到9.5千克的重量最重的背包的证明,不可能是9.5千克,那么悲观中就可能最小就是10千克,六个重量重正好有个是6+4等于10或4+4+4+2等于10 24+4+2等于10也就是说,可以取到10千克,剩下的石头中4+3+2等于9000客衣个背包中8.5千克,所以这样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10千克,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了吗?
五年级数学小论文500字!!!

五年级数学小论文450字!

1、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而生活也是缺不了数学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用正多边形拼成的各种图案,例如,平时在家里、在商店里、在中心广场、进入宾馆、饭店等等许多地方会看到瓷砖。他们通常都是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其实,这里面就有数学问题。在用瓷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上,相邻的地砖或瓷砖平整地贴合在一起,整个地面或墙面没有一点空隙。这些形状的地砖或瓷砖为什么能铺满地面而不留一点空隙呢?例如,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三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平面图形。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外角和是360度。用6个正三角形就可以铺满地面。再看正四边形,它可以分成2个三角形,内角和是36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90度,外角和是360度。用4个正四边形就可以铺满地面。正五边形呢?它可以分成3个三角形,内角和是54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108度,外角和是360度。它不能铺满地面。……由此,我们得出了。n边形,可以分成(n-2)个三角形,内角和是(n-2)*18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n-2)*180÷2度,外角和是360度。若(n-2)*180÷2能整除360,那么就能用它来铺满地面,若不能,则不能用其铺满地面。瓷砖,这样一种平常的东西里都存在了这么有趣的数学奥秘,更何况生活中的其它呢?至于文艺、体育,也无一不用到数学.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文艺大奖赛节目中看到,给一位演员计分时,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就剩下的分数计算平均分,作为这位演员的得分.从统计学来说,“最高分”、“最低分”的可信度最低,因此把它们去掉.这一切都包含着数学道理.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说的:近100年来,数学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在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用“无处不有数学”来概括数学的广泛应用.可以预见,科学越进步,应用数学的范围也就越大.一切科学研究在原则上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可以断言:只有现在还不会应用数学的部门,却绝对找不到原则上不能应用数学的领域
巧 分 苹 果 在四年级的奥数课上,有一个学习专题是“年龄问题”。课后老师出了一道思考题给我们,我苦思冥想了好久,都没有解出答案。我又仔细地研究了有关“年龄问题”和“逆推问题”的解题思路,终于茅塞顿开,有了答案。题目是这样的:三个兄弟分别收到了奶奶给他们寄来的苹果。每人收到的苹果个数是他们三年前的岁数。三弟是个聪明的孩子,他向两个哥哥提出了一个交换苹果的建议:他说:“我只要留一半苹果,还有一半送给你们对方;然后要二哥也留一半,把另一半让我和大哥平分;最后也要大哥留下一半,把另一半让我和二哥平分。”两个哥哥没有怀疑这建议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都同意三弟的要求。结果大家的苹果数都变成相等了,每人各分到8只苹果。问:三兄弟每个人的年龄是多少岁?我的解题思路是这样的,从最终的结果向前推断,即:最终的交换结果是每人得到了8个苹果,所以大哥在分出自己的苹果前是16只苹果,而二哥和三弟各有4只苹果。二哥在分出自己的苹果前有8只苹果,大哥有14只苹果,三弟有2只苹果。由此可知,三弟在分出苹果前有4只苹果,二哥有7只苹果,大哥有13只苹果。最后一定要注意题目中“每人收到的苹果个数是他们三年前的岁数”这句话,再分别加上3,所以现在三弟是7岁,二哥是10岁,大哥是16岁。 怎么样,数学中的趣味还是很多的吧!
娱人娱己 该法规及附件一番热闹和刚才发的话说的明白过,是第八次,十八春,是不错的市场的水泥厂但是才半年市场
数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而生活也是缺不了数学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用正多边形拼成的各种图案,例如,平时在家里、在商店里、在中心广场、进入宾馆、饭店等等许多地方会看到瓷砖。他们通常都是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其实,这里面就有数学问题。在用瓷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上,相邻的地砖或瓷砖平整地贴合在一起,整个地面或墙面没有一点空隙。这些形状的地砖或瓷砖为什么能铺满地面而不留一点空隙呢?例如,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三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平面图形。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外角和是360度。用6个正三角形就可以铺满地面。再看正四边形,它可以分成2个三角形,内角和是36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90度,外角和是360度。用4个正四边形就可以铺满地面。正五边形呢?它可以分成3个三角形,内角和是54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108度,外角和是360度。它不能铺满地面。……由此,我们得出了。n边形,可以分成(n-2)个三角形,内角和是(n-2)*18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n-2)*180÷2度,外角和是360度。若(n-2)*180÷2能整除360,那么就能用它来铺满地面,若不能,则不能用其铺满地面。瓷砖,这样一种平常的东西里都存在了这么有趣的数学奥秘,更何况生活中的其它呢?至于文艺、体育,也无一不用到数学.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文艺大奖赛节目中看到,给一位演员计分时,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就剩下的分数计算平均分,作为这位演员的得分.从统计学来说,“最高分”、“最低分”的可信度最低,因此把它们去掉.这一切都包含着数学道理.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说的:近100年来,数学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在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用“无处不有数学”来概括数学的广泛应用.可以预见,科学越进步,应用数学的范围也就越大.一切科学研究在原则上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可以断言:只有现在还不会应用数学的部门,却绝对找不到原则上不能应用数学的领域 赞同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  一、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巧“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
五年级数学小论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