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不责(智者不争,仁者不责)

不争就是争,争就是不争

文一藻 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善者不评。 人的一生,实际上是一个修口修心的过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一定要懂你,也不是每个人都与你意见要统一,所以,根本没有必要与他人争,无端端浪费时间与精力。 最高效的办法,就是不争。 赵王任蔺相如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不服,说:“我是赵国的将军,有攻城作战的功劳。而蔺相如不过是卑贱小民,只不过 因为能言善辩,地位便在我的上面。我觉得羞愧,忍受不了在他之下。” 于是,廉颇放言:“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后,便有意躲着廉颇。每次上朝,常声称病了,不想和廉颇争论高下。 蔺相如如此,连他门下的舍人都以此为耻。 对此,蔺相如解释道:“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威严?” 答:“当然是秦王。” 蔺相如接着说:“面对秦王,我都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愚笨,难道独怕廉将军吗?其实,我考虑的是,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出兵,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个人。现在如果我们两虎相争,势必会给秦国带来机会。” 后来,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中,他感到非常羞愧,于是就赤裸着上半身,背上荆条到蔺相如的府上请罪,二人从此结为生死之交。 当蔺相如遭到廉颇的敌视和语言上的攻击时,他没有嫉恨,是因为他的心中有国家。蔺相如的生命不是只有个人的荣辱得失,他的生命也因此而有了高度。 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 蔺相如知道,如果他和廉颇发生了矛盾,双方无论谁输,最终输的都是赵国。 蔺相如不争,是因为他的内在格局更大,他站在了国家的立场上,用宽大的胸襟化解了与廉颇的矛盾,最终,还赢得了一个朋友。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我们与他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不妨学学蔺相如的高瞻远瞩,用更高的眼界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许很多矛盾都会迎刃而解。 燕国的乐毅围攻齐国的两座城池,可是迟迟无法攻下。 于是,有人便向燕昭王进谗言:“乐毅足智多谋,攻打齐国,一口气攻下七十多座城池。现在只有两座城池攻不下,不是因为能力,而是他想仗着兵威降服齐国人心,南面称王。请大王好好想想。” 后来,燕昭王置办了酒宴,找出说坏话的人责备道:“先王倡导礼贤下士,可不是为了贪图土地留给子孙。齐国是无道的国家,当初趁着我们动乱时害死了先王。我即位以后,对此恨之入骨,所以广招贤臣,以求报仇。有能让我成功的,我愿意和他共同执掌燕国大权。现在乐毅为我攻下齐国,乐毅如果能拥有齐国,与燕国同为列国,结为友好的邦国,这是燕国的福气。” 于是,燕昭王处死了进谗言的人,还赏赐了服饰给乐毅的妻子和儿子,又赐给乐毅君王乘坐的车马,立乐毅为齐王。 乐毅不肯接受,上书以死盟誓。 当别人都怀疑乐毅有不臣之心,可是燕昭王却无条件相信,而且他并不介意乐毅单独称王。 “给的能力,比要更重要。” 燕昭王之所以能够得到乐毅这样的贤能,是因为他有给的能力,也有给的心。天,自有道。争,不一定得到;不争,也不一定失去。 能够不争的人,必然是心中知道了这一点。 这也许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大智若愚”吧。 ——END——
不争就是争,争就是不争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意思

知者不惑:明智的人不会被迷惑。知:明智,智慧。 惑:疑惑,被世事所迷惑。 仁者不忧:有仁德的人不会因为心虚而忧虑。仁者:有仁德的人。不忧:不会忧愁善感。 勇者不惧: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惧:害怕。 出处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慈的人不会忧虑,勇敢的人不会恐惧。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第九》)【语译】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 修养,重要的有三点,缺一不可。智慧,我们要注意,"知"在东方文化里并不是知识。书读得好,知识渊博,这是知识。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聪明。研究佛学,就看出来了。照梵文的音译,"般若"这两个字,中文来解释,相当于智慧。当时我们翻译佛学经典中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其中的"波罗蜜多"、"般若"都是梵文译音。"般若"的解释是智慧,为什么不译成《金刚智慧波罗蜜多经》呢?因为中国过去翻译有"五不翻",外文有此意义而中文无此意义的不翻,为"五不翻"中的一种。现在对外国学生上课,就常有这种情形。譬如"境界"一词,外文里就没有这个字,勉强翻成"现象",但并不完全是境界的意义。"现象"是科学上的名词,"境界"是文学上的名词。譬如说有人常引宋代辛稼轩有名的词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就是境界,若隐若现。再说诗的境界,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好境界!如改作"飞机轰轰对愁眠"那是噪音不是诗了。李后主词的名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若是"月如团,红烧鸭子一大盘。"那就没有境界了。这是讲文学的境界。如把境界翻成现象,就只有"月如团,红烧鸭子一大盘",才是现象。又如中国文字的"气"如何翻译?西方文字不同,氧气、氢气、瓦斯气,究竟用哪一种起来代表?中国字就不同了,一个"电"字,就有许多的妙用。在外文就不得了,现在外文有十几万字,真正常用的几千字而已。外文系的学生可不得了,新字一年年增加,我看照这种情形下去,七八十年以后,谁知道要增加到多少字,将来非毁弃不可。而中国只要一个"电"字就够了,发亮的是电灯,播音的是电唱机,可以烧饭的是电锅、电炉,还有电影、电视、电熨斗,只要两个一拼就成了,谁都懂。外文可不行,电灯是电灯的单字,电话是电话的单字,所以他们的物质越进步,文字越增加,增加到最后,人的脑子要爆炸的。所以现在中文翻外文,就是采音译的方法,然后加注解。我们过去的翻译,不像现在,尤其南北朝佛学进来的时候,政府组织几千个第一流的学者,在一起讨论,一个句子原文念过以后,然后负责中文的人,翻译出来,经过几千人讨论,往往为了一个字,几个月还不能解决。古人对翻译就是那么慎重,所以佛法能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现在的人学了三年英文,就中翻英、英翻中,谁知道他翻的什么东西?所以翻来覆去,我们的文化,就是这样给他们搞翻了。当时"般若"为什么不翻成"智"?因为中国人解释"智"往往与"聪明"混在一起,所谓"聪明"是头脑好,耳聪目明,反应很快就是聪明,是后天的;而智慧是先天的,不靠后天的反应,天分中本自具有的灵明,这就叫智慧。他们考虑梵文中这个字有五种意义,智慧不能完全代表出来,所以干脆不翻,音译过来成"般若"。这里孔子说的"知者不惑"的"知",也等于佛学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聪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会迷惑。"仁者不忧",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境动摇,没有忧烦。"勇者不惧",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怕的。 但真正的仁和勇,都与大智慧并存的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意思

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善者不评出自

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善者不评出自曾国潘
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善者不评出自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意思是: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意思是:不断地求取知识,以减少自己对世界事物而产生的困惑。真诚地待人如己,不再为个人得失而忧愁。勇敢地实践前行,不再畏惧任何困难。出自《论语·子罕》。 扩展资料: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这是教自己的学生一种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论语·子罕_百度百科
诗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意思是: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出自孔子的《论语·子罕》。 原句是: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评析】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扩展资料 赏析: 这里孔子说的"知者不惑"的"知",也等于佛学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聪明。真正有智慧是对于事物的内在根本或规律了然于心,所以什么事情对于他当然没有了疑惑。 仁者,是做到了仁,已经仁在心中的人, 当他心怀天下,爱人济众,他再也不会因他个人的境遇而忧愁,不会因受环境动摇。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的意思是:“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出处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典故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司马牛请教如何去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不大明白,接着又问:“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称作君子了吗?”孔子的回答是:“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就是说,如果自己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当然,君子坦荡荡,不仅是一个行为端正的问题,同时也来自于人的内在品德。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仁爱、智慧和勇敢。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说人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广、胸怀坦荡。
这是孔子的话,从字面上解释就是有智慧的人不会对事情感到迷惑,仁爱之人不会忧愁和担心,而勇敢地人没有什么恐惧的。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那就是仁爱,智慧和勇敢。引申可理解为一个人要是有足够的道德修养,内心足够强大,没有什么能扰乱他平静的心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有仁爱心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产生害怕的心理。 此语出自《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意思是:

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善者不评

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 作者:洞见·一梨 富兰克林说,傻瓜的心,在嘴里;聪明人的嘴,在心里。 人这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修口修心的过程。 肤浅的人,总以为,言语胜人、刻薄刁钻是本事; 成熟的人,却明白,不语也是智慧,沉默自有力量。 01 智者不争 作家李尚龙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他要飞往外地,由于天气原因,他所乘的航班被取消。 李尚龙随着起哄的人群,和机场的工作人员争辩,场面一度陷入混乱。 这时,他身旁的朋友说了句,“这样继续争辩下去,能解决问题吗?” 李尚龙恍然大悟,立刻转身冲出去,改签了最近的航班。 等他们准备登机时,打口水仗的人群才开始涌向改签处,可惜的是,已经没有当天的票了。 卡耐基曾说:“在争论中获胜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没有结果的事,一味争论,只会自寻烦恼;无关紧要的人,始终强辩,只会自我消耗。 浪费的时间,本该交给重要的事;难得的好心情,应该留给值得的人。 曾国藩求学期间,总有一位同学来“找茬”。 看到他的书桌靠窗,这位同学说:“光线都被你挡住了,我们还怎么看书啊?” 曾国藩也不争论,只是默默将桌椅搬到了角落。 深夜,曾国藩还在用功读书。 那位同学又提意见:“这么晚还不让我们休息,明天怎么上课?” 曾国藩听后,从此只在心里默念。 不久,曾国藩中了举人,那人又说:“带走了我的好风水,才考中举人,还不是沾了我的光!” 很多同学为曾国藩抱不平,可曾国藩却不以为意。 是啊,常与同好争高下,谁与傻瓜论短长? 事情有轻重缓急,认知分三六九等。 在鸡毛蒜皮的琐碎上,争高下,只会拉低格局;与层次不同的人,辩输赢,只会浪费口舌。 一笑而过,远比唇枪舌剑更有姿态;心平气和,远比针锋相对更显魅力。 欲成大树,莫与草争;将军有剑,不斩苍蝇。 02 仁者不责 相信在生活中,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话: 孩子磕磕绊绊,丈夫控诉妻子,“连个孩子都看不好,你还有什么用!” 学生屡教不改,老师情绪崩溃,“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工作出现纰漏,上司不分青红皂白,“能干干,不能干就滚!” 一句句指责,是一把把钢刀,说者轻飘飘,听者却心如刀绞。 久而久之,吵着吵着,彼此的感情变淡了;骂着骂着,自己的口碑就沦陷了。 老子曾言:“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凡事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非一味推责,始终怪罪他人,发难周遭。 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有一位悲观厌世的年轻人,来到一座寺庙,希望得到方丈的指点。 年轻人问:“大师,大千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复杂了,不是尔虞我诈,就是虚伪以对,实在是没意思。我该怎么办呢?” 方丈沉默不语。这时,树上鸟儿啼鸣,零星的鸟粪落下,刚好落在了他的肩上。 年轻人怒不可遏,指着树上的鸟儿,放声叫骂:“你这该死的鸟,没长眼睛吗?” 方丈听罢,微笑着说:“施主,你想要的答案,就在你的手中。” 年轻人不明就里,看了看自己的手,原来,指向别人的同时,还有三根手指正指向自己。 方丈说:“树木本就是鸟儿栖息的地方,鸟儿无错,怪只怪我们站错了地方。凡事多从自身找找原因,你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有一句话说:人的眼睛很容易看到别人出的错,却很难看到自己的后脑勺。 其实,我们苛责他人时,最该问问自己: 别人的错误,自己真的不用承担责任吗?他人的过失,自己就能保证不犯吗? 埋天怨地,只会暴露自己的无能;百般责难,只会廉价自己的担当。 《增广贤文》里说: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成年人最大的成熟,是明白,与其挑剔别人,不如警示自我。 03 善者不评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这样一段话: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博主回复道:“一个愿意喷香水的人,就证明她热爱生活,一个愿意打扮后出门的人,一定对这世界充满温柔的期待,所以,不要干涉别人的选择,也没必要批判他人的生活。” 人生在世,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守住自己的欢喜就好,没必要惊扰他人的幸福。 不随意给人贴标签,不戴有色眼镜看人,不评价,是克制自我的修养,更是兼顾他人的善良。 老话说:“未知全貌,不予评价。” 其实,很多时候,即便我们真的知道真相,也没必要大肆声张。 曾看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老太太拎着一个大牌包包来机构鉴定。 店家略微严肃地问:“阿姨,您买这个包,家里人知道吗?” 大妈回答:“知道啊,这是儿媳妇送我的。” 店家松了口气,笑着回应:“哦,这包质量不错,您还可以继续背。” 大妈急了,“可是我们小区的张大姐说,这个包有问题,我还不知道问题在哪儿!” 店家摆手:“那她肯定是看错了,这包没问题,我也不收您鉴定费了,回去吧。” 从始至终,店家都没有像那位张大姐,戳穿假包的真相,更没有八卦地批判儿媳妇的行为。 年轻时,我们总以为“语不惊人死不休”才算本事,可年岁渐长就会懂得,守口如瓶,更是修行。 别人的苦,我们可以爱莫能助,但没必要大肆声张; 别人的生活,我们可以一知半解,但不该添油加醋; 别人的选择,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至少能做到尊重和包容。 知人不评人,知事不声张,给他人以善良,给岁月以慈悲。 不争辩,是不纠烂事的格局,更是专注自我的智慧; 不责备,是宽以待人的胸怀,更是躬身自省的修养; 不评论,是将心比心的情商,更是悄无声息的善良。 愿你我都能明白,眼睛总盯着别人的故事,就会忘记书写自己的精彩。 要做自己生命里的主角,而非他人故事的看客。 与朋友们共勉。
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善者不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