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 来生做一棵树(三毛来生做一棵树读后感)

三毛说过的话,“来生愿站成一棵树,一半在…一半在………”求完整!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 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荫凉, 一半沐浴阳光。 全文: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 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荫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如果有来生,要化成一阵风, 一瞬间也能成为永恒。 没有善感的情怀, 没有多情的眼睛。 一半在雨里洒脱, 一半在春光里旅行; 寂寞了,孤自去远行, 把淡淡的思念统带走, 从不思念、从不爱恋;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 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 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 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 如果有来生, 希望每次相遇, 都能化为永恒 。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如果有来生,要化成一阵风,一瞬间也能成为永恒。没有善感的情怀,没有多情的眼睛。一半在雨里洒脱,一半在春光里旅行;寂寞了,孤自去远行,把淡淡的思念统带走,从不思念、从不爱恋;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 如果有来生,希望每次相遇,都能化为永恒 这是三毛《北飞的候鸟》里面的 后来经过姜岩引用
《来生做一棵树》 补充回答: 来生做一棵树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作者姜岩 可惜写出来这么优美伤感的文字的作者已经永远的逝去了. 北京,东四环,远洋天地楼盘。 2007年12月29日,她从24楼跳下自杀。因为她那个出轨并要求离婚的丈夫,因为一个小三。
三毛是这么说的: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三毛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三毛说过的话,“来生愿站成一棵树,一半在…一半在………”求完整!

三毛在写给自己中说: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求全部原话

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如果有来生,我要化成一阵风,一瞬间也能成为永恒。没有善感的情怀,没有多情的眼睛。一半在雨里洒脱,一半在春光里旅行;寂寞了,孤自去远行,把淡淡的思念统带走,从不思念、从不爱恋; 扩展内容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陈懋平(mào),后改名为陈平,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享年四十八岁。三毛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荫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如果有来生,要化成一阵风, 一瞬间也能成为永恒。 没有善感的情怀,没有多情的眼睛。 一半在雨里洒脱, 一半在春光里旅行; 寂寞了,孤自去远行, 把淡淡的思念统统带走, 从不思念、从不爱恋;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 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 东方有火红的希望, 南方有温暖的巢床, 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 如果有来生, 希望每次相遇, 都能化为永恒。 扩展资料 网络谣传三毛《写给自己》中收录的诗。 原文并非一首诗歌,而是一段话。出自于邱琼的小说《这一世木已成舟》,原载于红袖添香网站。 后被网络人继续添加,类似于《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被谣传为泰戈尔的诗句,实为集体创作一样。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女,原名陈懋(mào)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区)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 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 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实,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是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在她的作品中,没有一般爱情作品所描写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语,即使在《结婚记》里写到她与荷西婚前谈恋爱时的生活,最多也只写到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 三毛经历了灰暗的少女时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时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调。这种对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来,并对她日后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她用善良、忧伤、怜悯的目光关注自我,关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溢满了悲情的美丽。如在《哑奴》中,三毛成功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生活在深重苦难之中毫无人身自由,却又充满了爱和智慧的黑人奴隶形象。 三毛在文章中对人物和景物进行了大量的白描。她总是写原生态的自然本色,不加以任何人为的雕琢。三毛刻画的人物也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和语言进行白描来再现真实的人物形象的。三毛从生活的实际出发,表现出人物多方面矛盾统一的性格,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毛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她的文字里总是流露着女性的柔美和细腻。《沙漠中的饭店》是记述她和外国丈夫荷西吃中国菜的乐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没有成为他们和谐生活的障碍,相反却成为这对柴米夫妻快乐的源泉。 《结婚记》则记录了她在沙漠中与荷西仓促结婚的戏剧性过程,种种滑稽可笑与庄严的结婚仪式交织在一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如果有来生百度百科-三毛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荫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如果有来生,要化成一阵风, 一瞬间也能成为永恒。 没有善感的情怀,没有多情的眼睛。 一半在雨里洒脱, 一半在春光里旅行; 寂寞了,孤自去远行, 把淡淡的思念统统带走, 从不思念、从不爱恋;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 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 东方有火红的希望, 南方有温暖的巢床, 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 如果有来生, 希望每次相遇, 都能化为永恒。 扩展资料: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女,原名陈懋(mào)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区)人。 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 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 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 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 网络谣传三毛《写给自己》中收录的诗。原文并非一首诗歌,而是一段话。出自于邱琼的小说《这一世木已成舟》,原载于红袖添香网站。后被网络人继续添加,类似于《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被谣传为泰戈尔的诗句,实为集体创作一样。 参考资料:如果有来生百度百科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 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 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 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 另一版: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荫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如果有来生,要化成一阵风, 一瞬间也能成为永恒。 没有善感的情怀, 没有多情的眼睛。 一半在雨里洒脱, 一半在春光里旅行; 寂寞了,孤自去远行, 把淡淡的思念统带走, 从不思念、从不爱恋;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 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 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 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 如果有来生, 希望每次相遇, 都能化为永恒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女,原名陈懋(mào)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区)人。 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 1991年1月4日,三毛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扩展资料: 网络谣传三毛《写给自己》中收录的诗。 原文并非一首诗歌,而是一段话。出自于邱琼的小说《这一世木已成舟》,原载于红袖添香网站。 后被网络人继续添加,类似于《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被谣传为泰戈尔的诗句,实为集体创作一样。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正街。幼年时期的三毛就喜欢读书,五年级下学期第一次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 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基础。并跟随顾福生、韩湘宁、彭万墀三位画家习画。三毛在她的散文《我的三位老师》中记录了这三位绘画老师。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昀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因未婚夫猝逝,再到西班牙。与分开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了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开始结集出书。 1976年5月,出版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 1979年9月30日,丈夫荷西因潜水中意外事件丧生,三毛在父母的扶持下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年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程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却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2日,她因子宫内膜肥厚,住进台湾荣民总医院,3日开刀完成手术。4日清晨,医院清洁女工进入7楼妇产科单人特等病房,打扫浴室的时候,看见坐厕旁点滴架的吊钩上,悬挂着三毛被尼龙丝袜吊颈的身体。她身着白底红花睡衣,现场没有任何遗书。法医推断三毛死亡的时间是凌晨2时。 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作家贾平凹评) 有些本来是含义美好的名词,用得滥了,也就变成庸俗不堪了。才子才女满街走是一个例子,银幕、荧幕上的奇女子频频出现也是一个例子。我本来不想把这种已经变得俗气的衔头加在三毛身上的,但想想又没有什么更适合的形容,那就还是称她为奇女子吧。“奇”的正面意思应是“特立独行”,按辞海的解释,即志行高洁,不肯随波逐流之谓也。(作家梁羽生评) 很多人批评三毛,认为她只是在自己的小天地作梦,我不以为然。基本上,文学创作是一个人性灵升华的最高表现,她既能升华出这样的情感,就表示她有这样的层次,这比起很多作家,我觉得她在灵性上要高出很多。(演员胡茵梦评) 三毛对生命的看法与常人不同,她相信生命有肉体和死后有灵魂两种形式。她自己理智地选择追求第二阶段的生命形式,我们应尊重她的选择,不用太悲哀。三毛选择自杀,一定有她的道理。 (作家倪匡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如果有来生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三毛在写给自己中说: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求全部原话

“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是谁写的?

“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是三毛写的,是三毛《写给自己》中的诗。 一、作者简介: 三毛,原名陈懋平,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宝贝》等。其之所以在中国知名,一半在文字,一半在她独特壮阔的生活方式。白先勇曾评价:“三毛创造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瑰丽的浪漫世界;里面有大起大落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引人入胜不可思议的异国情调,非洲沙漠的驰骋,拉丁美洲原始森林的探幽——这些常人所不能及的人生经验造就了海峡两岸的青春偶像。” 二、《如果有来生》原文: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荫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如果有来生,要化成一阵风, 一瞬间也能成为永恒。 没有善感的情怀, 没有多情的眼睛。 一半在雨里洒脱, 一半在春光里旅行; 寂寞了,孤自去远行, 把淡淡的思念统带走, 从不思念、从不爱恋;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 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 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 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 如果有来生, 希望每次相遇, 都能化为永恒。 三、主要作品: 文集:《倾城》、《温柔的夜》、《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送你一匹马》等。 剧本:《三毛全集:滚滚红尘》共出版发行作品23部有声作品:《三毛说书》《阅读大地》《流星雨》 译作:《刹那时光》《兰屿之歌》《清泉故事》《娃娃看天下》(共两本) 诗:《朋友》 四、人物评价: 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绚丽,它的光灿,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为它是一朵云。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被文明捆绑着的人,多惯于世俗的繁琐,迷失而不自知。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
“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是三毛《写给自己》中的诗《如果有来生》。 诗词正文 如果有来生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荫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如果有来生,要化成一阵风, 一瞬间也能成为永恒。 没有善感的情怀,没有多情的眼睛。 一半在雨里洒脱, 一半在春光里旅行; 寂寞了,孤自去远行, 把淡淡的思念统统带走, 从不思念、从不爱恋;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 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 东方有火红的希望, 南方有温暖的巢床, 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 如果有来生, 希望每次相遇, 都能化为永恒。 作者简介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女,曾用名陈懋(mào)平,后改名为陈平,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区)人,中国现代作家。 1967年,先后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并创作了散文集《雨季不再来》。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随后与荷西结婚。1976年2月,移居加那利群岛;5月,出版第一部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讲述夫妻二人在沙漠的生活经历。1977年到1979年,先后发表《哭泣的骆驼》《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等散文集。1980年,荷西意外逝世后回到台湾定居。1981年,出版散文集《梦里花落知多少》,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1982年,根据中南美洲旅行经历所创作的散文集《万水千山走遍》出版。1987年,出版散文集《我的宝贝》,展示她所收藏的一些物品。1990年,创作的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出版 。1991年1月4日,在台湾荣民总医院逝世,终年四十七岁 。
出自三毛的现代诗歌《说给自己听》。书说:如果有来生, 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 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阴凉, 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 从不寻找。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女,原名陈懋,中国现代作家,浙江定海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 三毛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 三毛创作特点: 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实,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是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在她的作品中,没有一般爱情作品所描写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最多也只写到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 三毛经历了灰暗的少女时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时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调。这种对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来,并对她日后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用善良、忧伤、怜悯的目光关注自我,关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溢满了悲情的美丽。 三毛在文章中对人物和景物进行了大量的白描。她总是写原生态的自然本色,不加以任何人为的雕琢。三毛刻画的人物也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和语言进行白描来再现真实的人物形象的。三毛从生活的实际出发,表现出人物多方面矛盾统一的性格,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毛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她的文字里总是流露着女性的柔美和细腻。《沙漠中的饭店》是记述她和外国丈夫荷西吃中国菜的乐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没有成为他们和谐生活的障碍,相反却成为这对柴米夫妻快乐的源泉。《结婚记》则记录了她在沙漠中与荷西仓促结婚的戏剧性过程,种种滑稽可笑与庄严的结婚仪式交织在一起。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本名陈平,祖籍浙江舟山市定海区,生于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中国台湾当代女作家、旅行家。 1967年,先后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并创作了散文集《雨季不再来》。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随后与荷西结婚。1976年2月,移居加那利群岛;5月,出版第一部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讲述夫妻二人在沙漠的生活经历。1977年到1979年,先后发表《哭泣的骆驼》《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等散文集。1980年,荷西意外逝世后回到台湾定居。1981年,出版散文集《梦里花落知多少》[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1982年,根据中南美洲旅行经历所创作的散文集《万水千山走遍》出版。1987年,出版散文集《我的宝贝》,展示她所收藏的一些物品。1990年,创作的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出版。1991年1月4日,在台湾荣民总医院逝世,终年四十七岁。三毛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蓝色生死恋》中,小恩熙说,下辈子,我要当一棵树。当两个少时的记忆,在静谧却思绪翻飞的夜里,突然重合的时候,冲破了仅有的困意,我坐起来思考:假设,真的有轮回,为什么她们愿做这棵树? 树·原型树木,一种高大的木本组织植物,由“枝”和“杆”还有“叶”呈现,可存活几十年。这是它的生物学概念。然而,充满想象力的我们,不难发现,它的躯干就如同我们的四肢;它的枝叶就是我们的手臂;根部就是我们的双足。它像极了我们人的躯体。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他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被到。”我们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象征性表现。象征是无意识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所有的象征都具有深远的无意识意义。树人合一,形状相似。这大概是我们常常以树自比的原因之一。树·象征她们想成为一棵树,可以说她们将树作为了寄托与象征。象征是原始本能驱动力的转化。这些象征试图把人的本能能量引导到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中去。树木的传说很多,古代人认为树是超自然的物种,倾注了许多神灵赋予给它的创造力,成片的树林组成的森林自然成为了神秘莫测与力量转换的象征。还有很多民族都用树来象征生命力,象征民族的力量源泉。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在他们文明初开的时代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树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各民族都依据自己的文化流传着关于树木的神话传说。而对于三毛们来讲,她们的这种象征,更多的是在心理学意义上。一方面它表达和再现了一种受到挫折的本能冲动,渴望得到满足的愿望,这与象征是欲望的伪装的解释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象征也是人的精神的表现,它是人的天性的各个不同侧面的投影。 树与她树是稳固的。从种子洒落在大地,雨水灌溉,生根发芽开始,这个棵树注定了一生都在这里。这里有它熟悉的一切,一起长大的小花、小草,一起"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树兄弟,还有那树下,爱讲故事的老爷爷。它喜欢着这份稳定。然而这对于从19岁开始,留学西班牙,之后,奔波于德、美,以及西属撒哈拉,笔名也因《三毛流浪记》而起的,流浪的三毛来说,这份稳定,太可贵,她想要"站成永恒”。对恩熙来说,也是如此。一个漂亮的女孩,一个俊俏的男孩,一前一后的沿着铁轨走着。女孩突然说,下辈子你想要当什么?然后自问自答到:如果可以的话,我下辈子想当一棵树,一棵树可以一直在一个地方,即使死了,也没有人会给它换地方。《蓝色生死恋》中经典的儿时离别场景。当时,只知道这位小姑娘要离开自己的家人了的悲伤,长大后才理解了她对这棵树的情感寄托,她想要一家人一辈子的不分离。树是健康的。绿叶,焕发着勃勃生机。这是三毛需要的。在西属撒哈拉,孤独的她遇见了荷西,以为可以长厢厮守的人,然而命运弄人。荷西离开了。晚年的三毛更是饱受身体的苦痛。或许这也是她想成为的树。树是一世的轮回,是生命的延续。自古以来便被看作是有灵性的。三毛是相信有来生的,她相信着轮回。了解三毛的人,可能也知道,她自认是通灵的。三毛曾说过:“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灵魂叫人先从背后开始叫。”自从三毛挚爱的丈夫荷西死了之后,她经常“感”到荷西回来看她,她也常与荷西 “沟通”,有人看过她与荷西 “沟通”的方式之一,就是找一僻静的角 落,掏出一枚10元的硬币,以手掌压在地板上轻轻磨撑着,她闭着眼睛,集中精神,口唇翕张,喃喃地不知在念什么,硬币一圈一圈地磨着,约莫5分钟光景,她 就可以感应到荷西的灵魂在与她的脑波联系。 在她书中,更是多次提到,她经常做梦感知将要发生的事。这样看来,她或许是喜欢树的灵性。树,更是孤独的。不言不语,一种独自坚持。它,内敛,沉思,永不争论。这是此世三毛的形象。人就是这样,只有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才能开心的过活。喜欢你,才能把我当作你。但是三毛的这份孤独自持,更是骨子里就有的。其实,树还有很多的象征意义,但是,它于你于我或许有更加独特的意义。除此,都只是树的广泛意义的象征。一个事物可能只是一种物质,但当我们的心理与它的特征相吻合,它就具备了象征意义。也就是哲学上讲的内外因共同其作用的结果吧。他们的诗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这首写意的小诗,传颂至今。当人们面对生活的无力时,总会想到。然而,至今却没人可以肯定它的作者到底是谁。有人说,这首诗,有着三毛的坚强与孤独;有人却说,海子也有着这样的孤傲品质;更有人说,这是姜妍的墓志铭。其实,不理争辩,我看到的是,原来他们也曾渴望,成为这棵树。如果有来生,你想成为什么呢? 不管,愿你能如愿。
是三毛写的,全文是这样的: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酒落荫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如果有来生,要化成一阵风, 一瞬间也能成为永恒。 没有善感的情怀, 没有多情的眼睛。 一半在雨里洒脱, 一半在春光里旅行; 寂寞了,孤自去远行, 把淡淡的思念统带走, 从不思念、从不爱恋;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 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 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 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 如果有来生, 希望每次相遇, 都能化为永恒。
“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是谁写的?

三毛在写给自己中说: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求全?

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如果有来生,我要化成一阵风,一瞬间也能成为永恒。没有善感的情怀,没有多情的眼睛。一半在雨里洒脱,一半在春光里旅行;寂寞了,孤自去远行,把淡淡的思念统带走,从不思念、从不爱恋;扩展内容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陈懋平(mào),后改名为陈平,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享年四十八岁。三毛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本名陈平,祖籍浙江舟山市定海区,出生于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中国台湾当代女作家、旅行家 [1-2]。 1967年,先后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并创作了散文集《雨季不再来》。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随后与荷西结婚。1976年2月,移居加那利群岛;5月,出版第一部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讲述夫妻二人在沙漠的生活经历。1977年到1979年,先后发表《哭泣的骆驼》《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等散文集。1980年,荷西意外逝世后回到台湾定居。1981年,出版散文集《梦里花落知多少》,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1982年,根据中南美洲旅行经历所创作的散文集《万水千山走遍》出版。1987年,出版散文集《我的宝贝》,展示她所收藏的一些物品。1990年,创作的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出版 [2-3]。1991年1月4日,在台湾荣民总医院逝世,终年四十七岁 [4]。
三毛在写给自己中说: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求全?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出自三毛哪本书?

1、出处:三毛的《如果有来生》。 2、原文: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 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如果有来生,要化成一阵风,一瞬间也能成为永恒。 没有善感的情怀,没有多情的眼睛。 一半在雨里洒脱,一半在春光里旅行; 寂寞了,孤自去远行,把淡淡的思念统统带走。 从不思念、从不爱恋;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 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 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 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 如果有来生,希望每次相遇,都能化为永恒。 扩展资料: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女,原名陈懋(mào)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区)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正街。 幼年时期的三毛就喜欢读书,五年级下学期第一次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基础。并跟随顾福生、韩湘宁、彭万墀三位画家习画。三毛在她的散文《我的三位老师》中记录了这三位绘画老师。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如果有来生 百度百科-三毛
出自姜岩的《北飞的候鸟》 来生做一棵树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和三毛《妩媚的花园》
三毛流浪记,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如果有来生bbhbybbh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出自三毛哪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