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听课记录40篇简短(小学听课记录40篇简短数学)

求小学听课记录,简单就行,不用太多

班级五(1)班教师周林文课题文件操作教学过程简单记录:一、引入 教师:小明为了参加电脑绘画比赛,画了6幅画,他把它们保存在“我的文档”里,他想请大家帮他挑选一张送去评选,把他复制到“优秀绘画作品”文件中,可他不会对文件进行操作,大家一起来学习文件操作,帮他完成这个任务。二、新授板书:第21课 文件操作 1、选定文件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演示连续选定和不连续选定文件,让学生观看图标排列和变化。)教师:鼠标器每次只能选中一个文件,怎样才能选中连续和不连续的多个文件呢?板书: 1、选定文件连续选定Shift不连续选定Ctrl分别讲解操作方法。学生练习选定多个文件。(学生也可从课本中获取操作方法,P84“试一试”。)今天我想同时打开多张图画,观看时在任务栏切换,就很方便的浏览他的作品了。只要在选定多个文件后按一下回车键、双击或右击选择“打开”就可以打开多个画图窗口,大家试一试。请各个小组对每张画评分,挑选最好的一张。学生自主练习,分组讨论,评定图画。各小组汇报结果,确定最优的图画。 2、复制文件教师:最好的画确定下来,下面就把小明的这张画复制到D盘“优秀绘画作品”文件夹中。在学习画图的复制的时候,我们操作的过程是:选定——“编辑”——复制——目的地——粘贴,文件的操作类似,只是要对目的文件夹中再粘贴。板书:2、复制文件演示操作过程。学生练习,用刚演示的方法完成文件的复制。提出问题:你能想出另外一个复制文件的方法吗?小明想把这幅画复制到软盘中,应该怎样操作呢?(小组分别讨论、操作,鼓励发现新的操作方法。)小组汇报、小结:哪一种操作最简便?3、移动文件教师:我们已经把需要的画复制到“优秀绘画作品”这个文件夹中,小明还在D盘建立了“小明的文件夹”,他想把“我的文档”中的最好画移动到他建立的文件夹中,怎样完成呢?板书:3、移动文件演示操作方法。选定——“编辑”——剪切——目的地——粘贴学生练习,用刚演示的方法完成文件的移动。提出问题:你能想出另外一个移动文件的方法吗?小明想把这幅画移动到 软盘中,应该怎样操作呢?(小组分别讨论、操作,鼓励发现新的操作方法。)小组汇报、小结:哪一种操作最简便?引导学生比较移动与复制操作中观察目标盘的变化。4、删除文件教师:在“我的文档”里剩下的都是没有用的文件了。下面老师给大家演示删除一个文件。(用编辑菜单中删除命令。)边演示边讲解,介绍回收站的作用,还原文件和清空回收站的操作。提出问题:能选定连续或者不连续多个文件进行删除吗? 你还知道哪些删除文件的方法?清空回收站后能再还原文件吗?(注意不能随意删除文件。) 学生自主练习删除和撤消删除操作。三、小结(略) 听课后的意见及建议:教师能紧紧抓住学生的需要,以“任务驱动”的方法引入本课的内容,让学生产生了迫切的内需力,并且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情感需求:选“最好的作品”上交比赛,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来完成自己的目的。在设计中各各环节紧紧相扣,承上启下,遥相呼应。让学生自主地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赛,获知不同方法的不同用途与不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主评价。师在传授过程中演示方法用得较多,缺少让生探索的意识。在过程中,缺乏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操作的点评几乎没有,鼓励性的、表扬性的话语也没有,对于各种方法的内在联系,对于知识的各种迁移,教师没有起到适时点拔,从而费时费力,对于“教”的方法的应用,少了些趣味性,连续性。
求小学听课记录,简单就行,不用太多

小学课堂教学听课记录评价表范文(五篇)

小学听课记录 篇1 上课铃响后,学生还是比较吵闹,教师立刻采取措施——这堂课采取小组加分制,这决定今日小组作业的多少,放学的快慢;刚才第二小组坐的最端正,加三分。 一、导入新课 1、大家一齐齐读课题——“长相思”预备起。 2、“长相思”是词牌名。这首诗还是词,词又叫长短句,字数不对称,有长有短。 二、生字词 朗读古诗,回答诗中哪个字是多音字——“畔” 三、进入新课 1、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首诗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2、讨论中有什么问题 (学生):“风一更雪一更”什么意思? (教师):哪个同学能够帮一帮他 除了这句不懂,还有什么不懂?好,都懂了,我来考考大家。 3、逐句品读 “风一更雪一更”,读到这一句时,你能想象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样的? (学生):当时下着鹅毛大雪……凛冽的寒风迎面吹来 (教师):还有其他表达吗? “山一程水一程”,读到这一句时,你能想象当时士兵们经历了什么,当时的环境是怎样样的,行军路上他们走过了什么地方 (学生):士兵们走遍了千山万水……山崖险峻,河上结冰,可是他们都没有放下。 (教师):还有其他表达吗?错了并不可怕,教师欣赏你开动脑筋。 这些环境描述都突出了什么——行军之难 当时诗人想到了故乡的什么呢?可是行军之地仅有什么? 四、总结 本诗用了什么手法——借景抒情叙事抒情 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作业 小练笔:假如你是纳兰性德,经历了行军之难。请你把当时行军的环境具体描述下来。 小学听课记录 篇2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二、复习旧知: 1、这些词语还认识吗?(钓鱼、从未见过、允许、遵守规定、铭刻) 2、回忆课文写了什么?你能这些词语说出来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钓鱼”、“放鱼”) 三、进入新课: 第一板块: 1、由学生的回答开始,教师:钓鱼和放鱼的孩子的此刻的情景吗? 2、引导读课文一到四小节: a、(出示课件:汤姆——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他设计的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日前……)他在理解采访时他对父亲让他放掉……表示感激)我们就来看看这位设计师…… b、引导读读课文一到四小节。学生读课文。(要求自由读) 3、读书交流:一到四小节,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踊跃) 1) 课文写…… 2) 我感受到那里景色很美; 3)你明白涟漪是什么意思(教师不经意的随便问),我们把“涟漪”能够读得再美一些,齐读“涟漪”这一句; 4)我读懂了他们高兴:两个感叹号。 5) 我读懂了他们钓到的鱼很大:弧形(读出“大”来),还有谁明白这条鱼很大?(大家伙)并且是大鲈鱼。 6) 引导读:“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三人) 7) 此时,传来了爸爸的声音。我们来读读课文中爸爸的语言。(学生读书) a。 出示课件:父子的对话:爸爸:“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b。 引导学生朗读这些话语:a、分主角;b、抓重点词语; c。 汤姆为什么要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d。 汤姆不肯放鱼的原因是什么?(听课疑问:孩子们,别人回答问题时,你静静坐着脑子里在想什么?) e。介绍“规定”,问:“明白了吗?” f。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朗读,强调语气(斩钉截铁):“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当遵守规定。”先分别指读,之后邀请男子汉齐读; g。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用“不管……都……”说说生活中的事情。(学生表达,教师评价) 四、小结板书:自觉遵守规定。 第二板块: 五、相信爸爸的这句话对大家的启发必须很深,我们一齐来读这句话:“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当遵守规定。”(齐读) 六、引导学生分主角读课文,其他学生做评委(第五小节开始—— “规定”)引导学生提提议:读得怎样样? 七、出示没有提示语的对话,要求学生把刚才的提议“用起来”; 八、提出新的要求:“加入动作、表情、道具”增强表达效果;出示课件配合,师生配合 九、爸爸和小汤姆争论的结果如何?此时的心境如何?(邀请数名学生回答) 第三板块: 十、教师小结学生回答。从“后悔”过渡到下文。 十一、讨论:后悔吗?(要求学生帮帮忙) 十三、教师总结全文,出示课件:“转眼间……不出所料……道德只是个很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是实践起来却很难……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 十四、同学们,……出示课件:“是取失去的是一时的利益,得到的美德是一生的财富。”要朗读求学生这句话; 十五、再次朗读:“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当遵守规定。” 小学听课记录 篇3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2、(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评:复习导入时,经过看填空题背第一段,指名读《华山》,既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景,又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显示了教者设计教案时的匠心。】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3、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边读边找)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评:教者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评: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师在此处播放华山的录像,画简笔画,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华山的“高”这一特点。】 齐读。 4、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5、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评:重视词语的积累,能结合课文资料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显得水到渠成。】 二、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1)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2)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仅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3)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4)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5)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 ——(指课题)咏华山。 3、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4、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1、供给课前收集的描述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评:教者能打破课堂局限,将学生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本事。】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岁 华 齐 1、学习“山字头”,领读。 2、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3、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4、生描红,师巡视。 小学听课记录 篇4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板画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今日我们到浩瀚的大海去看真正的鲸。(播放录像) 3、看到这翻腾、跃动的鲸,你最想明白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指名读 肚 肺 腭 胎 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月字旁 生:都是身体的某一部位。 3、教师指导书写生字。 请学生上台把这些生字写在板画上。 4、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读书情景,读中纠正字音,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关键句,懂得读书时要抓住重点。 (1)鲸有一个十分大的特点,用了个字把它写在手掌上。 大,把一段话读成一个字,了不起。 (2)指名读第2自然段,把它读成一句话。 鲸是哺乳动物,不属于鱼类。 (3)指名读第4自然段 这节第一句话与其它自然段有什么不一样?(设问) 三、学习第三世界自然段,了解鲸的大,认识说明方法。 1、能换一个词说鲸大吗? 生:巨大 生:庞大 生:庞然大物 2、异常大、十分大、极其大,大家说了很多大的词,你看,课文有这样写大吗?把写大的词句找出来。 为什么同象比? 生:象是这陆地上最大的动物。 你能真的能到鲸的嘴里去吗? 生:那是假设 3、聘请高级解说员介绍一下鲸的大。 4、第一自然段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这短短的一段话作者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写鲸的大?(板书:多种说明方法)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鲸是哺乳动物,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刚才我们在研究鲸大的特点,那课文仅仅是介绍这个特点吗? 2、片断出示,同学们看看与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为什么要用2个很长? 生:一个很长不够。 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体会“很长”、“渐渐”、“完全”、“整个”等词的意思。 同学们,这些词一个都不能少,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 (板书:精确的语言表达) 3、再读这段话,把刚才我们忽视的词强调出来。 4、出示句式:我们明白鲸适应了海洋的生活,可是,你可别忘了。 五、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展开辩论。 1、读第4、5节,了解鲸的习性。 2、围绕齿、须鲸的特点,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说本事。 点评: 林教师一上来就缩短了与学生的距离,充满活力的语言,加上精彩的画面,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 林教师别具心裁的运用小转盘让学生发现这些生字的规律,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对这些字的记忆,还让学生明白了这些生字分别指鲸的哪个部位。 带着问题阅读,让学生学会思考。 由浅入深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这一环节的设计,很好的调动学生的进取性,既发展了学生思辩本事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本事。 板书: 作比较 多种说明方法 列数字 假设 精确的语言表达 总评: 林教师的课太生动了,学生自始自终坚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多么难得呀! 林教师教于学到达和谐完美的统一,灵活运用合理地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还采用带问题朗读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此精彩的课,让我一辈子难忘。 小学听课记录 篇5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明白教师写的是什么吗?)齐读课题:荷花。 2、语言渲染: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描述赞美荷花的诗文数不胜数,我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苏轼等都曾吟咏过荷花。人们称荷花为“花之君子”。 今日,我们来一齐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文章的题目就叫“荷花”。 3、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我看过的荷花。I(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在学习课文前,教师也想和你们一齐伴着美妙的音乐,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荷花的美丽风姿。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播放背景音乐) 二、初读课文,熏陶情感: 1、引起阅读兴趣:教师发现,同学们刚才在听、在看的时候都快入迷了。从你们的表情中教师看提出来,大家都被美妙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深深地吸住了。你们是这样看荷花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下头,我们一齐来欣赏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看看叶爷爷能给我们带来怎样完美的享受?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l)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除了读准字音之外,还要看清字形。(2)把句子读通顺。(3)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检查自读情景: (1)出示词语: 挨挨挤挤 莲蓬 花骨朵 饱胀 翩翩起舞 舞蹈 蜻蜓 昨夜 好梦 破裂 一幅 衣裳 (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充分朗读,激活语感: (1)解决了这些读书时的“拦路虎”,我们就能够美美地读一读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啦。有谁愿意大声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呢?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对于举手的同学,对他们的自信或勇敢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说说叶爷爷是怎样看荷花的?(迫不及待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3)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看荷花时,教师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我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再组织学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我喜欢的方式读出不一样的感受和韵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 (初读时的充分诵读,就是为了使学生读透课文,为感悟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的多了,学生理解的也就多了,教师需要讲解的也就少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便是这个道理。现今,我们也常说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但仅仅靠讲读课文时的那点“读”是远远不够的。一节课,教师要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又要让学生读中感悟,时光根本是不允许的,结果仍然是教师“包办代替”——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所以,在初读时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读透课文,过了这一关,到精读课文、品读课文时,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4)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段中不理解的词义,如: ①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②挨挨挤挤: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齐。 ③清香:清淡的香味。 ④饱胀:饱满得发胀。 ⑤破裂:出现裂缝。 ⑥姿势:身体呈现的样貌。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出示问题,指导再读: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的时候一般是有比较充分严密的思考和准备的,文章中是有思路即内在脉络可寻的。我们阅读欣赏文章的时候,如果能够遵循作者的思路,就有可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立意和作者的寄托。 大家能不能理清楚这篇课文的脉络,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按照观赏荷花的顺序主要写了“看荷花”和“想荷花”两大部分或者说“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 (在新的教学思想下,我们不提倡以往的给课文划分段落。其实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需要一个死的划分,就如这篇文章,能够分为“看荷花”和“想荷花”两部分或者“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甚至还会有其他的划分方法。但把握思路、理清脉络也是需要的,只是在方法上、思想上灵活一些,只要有道理就能够,不必再追求一个死板的、固定的答案。) 4、小结:文章叙述、描述、抒情,脉络清晰,层层深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荷花之美,把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这篇文章。 5、配乐齐读全文。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查阅《古诗通》、询问家长、上网查询”等方法搜集古代咏荷的名诗名句。 人生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向都是光明的。——萧楚女(1)、教师听课记录评价表通用的评语(三篇) (2)、幼儿园中班听课记录评价表范文 (3)、初中英语听课记录评语及建议范文 (4)、初中英语公开课听课记录范文(四篇) (5)、初中英语听课记录模板范文(两篇) (6)、小学数学教师听课记录模板(两篇) (7)、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优缺点及建议(三篇) (8)、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评语及建议(三篇) (9)、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评语及建议范文(三篇) ;
小学课堂教学听课记录评价表范文(五篇)

教师小学数学的听课记录

教师小学数学的听课记录 篇1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 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 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 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 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 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 70+20=90 50-20=30 4、 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 举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 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 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 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 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 练习 1、 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 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 总结 何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教师小学数学的听课记录 篇2 (一) 师:一走进咱们四(九)班,我的心里就感到非常温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的同学用热情的话语问候我;有的同学用甜甜的笑脸迎接我;还有的'同学用端正的坐姿面对我,让我迫不及待的想和你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之旅。首先让老师见识一下你们的数学功底。(出示课件: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生:括号里最大能填7。 师:为什么想到填7呢? 生:因为316里面最多有7个40。 师:说的真好,老师想请几的个同学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完成后面几题。 师:看来这几道题对于同学们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请再看几道题,你们能快速 的说出商是几吗?(出示课件:想一想,商是几) 生 : 商是8。 师:为什么想到商8呢? 生:因为165里面有8个20。 师:165除以20商是8,那么175除以20 185除以20商分别是几呢? 生:8和9。 师:除数都是20,为什么165除以20 175除以20商是8而185除以20 商却是9呢? 生:因为165 175里面最多都有8个20,而185里面最多却有9个20。 (二)学无止境 1.学习例3(1) 师:说的太好了,看来咱们四(九)班的同学数学功底的确很扎实,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带你们到商场逛逛,这是一个文具专柜(出示课件)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个笔袋21元,一个台灯62元,一个计算器29元,一个足球38元。 师:说的真完整,小红也在逛商场,她来到这个文具专柜,提了这样一道数学问题(出示课件)谁来读一读? 生:我有84元,可以买多少个笔袋? 师:能帮她解决吗? 生:能。 生:84÷21=4(个)(师板书) 师:你真厉害,直接口算出了结果,这道题的除数和被除数都比较小,一眼就能看出商是几,如果除数和被除数都比较大,不能直接口算应该怎么办呢、 生1:估算。 生2:可以用笔算。 师:(板书课题)前面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这里除数21不是整十数应该怎样想商呢?把21看成多少来想商呢? 生:把21看成20来想商。 师:为什么要看成20呢? 生:因为21最接近整十数20。 师:可以商几呢? 生:商4。 师:为什么想到商4? 生:因为84里面有4个20。 师:(板书4)4应该写在个位上,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个4行不行,我们应该用4去乘20还是去乘除数21呢? 生1:去乘20。 生2:去乘21。 师:这道题的除数是多少(21)所以应该用4去乘21等于84(板书竖式),再考考大家这个84是怎么来的?(生回答4×21)乘来的积等于被除数这个商行不行? 生:行。 师:积可以等于或者小于被除数,但不能大于被除数。(完善板书) 2 学习例3(2) 师:小明来到了文具店,小红也来了,我们来看看小红提了一道什么数学问题?(出示课件)谁来读一读? 生:我有430元钱,可以买几个台灯? 师:能解决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试着笔算一下(出示课件) 生独立做师巡视,发现两种不同的做法并请学生板书到黑板上。 师:做好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黑板上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这是两位同学做的,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同学的,他写了两个竖式,我们来听听他的想法。 生1:我先把62看作60,因为430里面有7个60,所以商7,然后用7去乘62积是434,我发现积比被除数大,说明商大了,把商调小到6,6乘62积是372,余数是58。 师:说的真好,我们再听听这位只写了一个竖式的同学的想法。 生2:我首先把62估成60,想到商7,用7去乘62的时候发现商大了就直接在原来的地方改商了6。 师:原来他们想的一样,都是先想到7,发现商7大了就调小到了6,同学们想一想商为什么会偏大呢? 生:因为我们把除数看小了,所以商容易偏大。 师: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完成板书,同学们说想的过程我来写。(师总结 估 试 乘 调 四个字) (三)百炼成钢 1 算一算 师:你们真厉害,这么快帮小明和小红解决了问题,老师这也有两个问题你们有信心解决吗? 生:有。 师:(出示课件并读题)请一二组解决第一个问题,三 四组解决第二个问题,比一比那一组的速度快。 学生独立做师巡视,把列了两个竖式的同学的本子放到投影仪上请学生说想法。 师:我们也可以像有些同学这样做(把只写了一个竖式的同学的本子放到投影仪上) 他们把想商和试商的过程放在心里,直接写出准确的商,我们以后做熟练了就可以直接这样做。 2估一估 师:同学们是不是特别的有成就感,在逛商场的时候帮到了这么多人,接下来我们到商场七楼的儿童乐园去玩一玩(出示课件 儿童乐园)儿童乐园的门票不是用钱购买的,它是靠智慧获取的,我看有些同学心动了,心动不如行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课件帮小动物找家)请一组帮蓝色的房子找到主人,二组帮绿色的房子找到主人,三组帮黄色的房子找到主人,四组帮红色的房子找到主人。 学生分小组完成后汇报结果。 3比一比 师:顺利闯过第一关后我们快来看看第二关(出示课件 根据试商的情况谁能说出准确的商。) 生抢答。 师:集体的力量可真大,我们靠集体的智慧获取了门票,我宣布咱们四(九)班全体同学都可以免费进入到儿童乐园。(出示课件 儿童乐园门开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在儿童乐园玩耍的情景。 4改一改 师:同学们玩好了吗?请睁开眼睛可能又要请你们帮忙了,体育用品专柜的售货员阿姨遇到了难题(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改一改) (四)拓展延伸 师:看来任何问题都难不倒你们,老师这里还有一道挑战题你们敢挑战吗? 生:敢。 师:是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呢?我们一起来挑战一下吧!(出示课件)这道题被除数是两位数,十位上是6,个位上的数字被遮挡了,想一想商可能是几?请小组讨论一下。 生1:可能是4。 师:是4行吗? 生:不行,如果是4 ,4乘22的积是88,被除数十位是6,积比被除数大。 生2:可能是1。 师:是1行吗? 生:不行,如 果是1,积是22 ,余数比除数大。
教师小学数学的听课记录

如何写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我们一般分为几块 第一块:记录教学流程(记录时力求简洁,思路清晰)如一,复习导入{采用什么方式,什么情境导入什么内容}二,探究发现(主要记录老师的探究过程,教师设计的主要线索,学生的学习行为)三,练习巩固:何种方式,小组合作还是老师巡视,练习的内容等四:全课小结五,板书设计第二块:谈这节课中教师教学的优点和突出点 第三块:教师教学中存的不足
如何写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母鸡一课的听课记录

小学生四年级上册语文《母鸡》老舍是作者。 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①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这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讽刺了母鸡的炫耀。聋子本来是不怕吵的,作者用“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讨厌母鸡的情绪。②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这三句话都是在写母亲,对母亲的赞颂之情在逐句加深。作者为母鸡身上所表现出的母爱所震撼,认识到天地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英雄。这是对普天下所有母亲的赞颂。③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作者用“不敢”来表明自己对母鸡情感的变化。他此时已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是情感的升华。(2)对词语的理解。如怨如诉:形容没完没了地抱怨、诉说。本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形容母鸡拉长音的叫声影响人的情绪,令人讨厌。趁其不备:趁人不防备的时候。文中指母鸡在欺负自己的同类时是出其不意地下毒手,非常凶狠,让人厌恶。警戒:戒备。文中指母鸡为了保护小鸡的安全,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并不畏任何强敌,随时准备作战,表现了这位鸡母亲的负责、慈爱、勇敢与辛苦,也表达了作者的敬意。 鸡雏:幼小的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母鸡一课的听课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