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白守黑 和光同尘(知白守黑 和光同尘什么意思)

知白守黑造句

1、知白守黑出自《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2、河上公注:“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虽自知昭昭明白,当复守之以默默,如闇昧无所见,如是则可为天下法式。”后以“知白守黑”谓韬晦自处。 3、苏轼《谷庵铭》:“堂虽白矣庵自黑,知白守黑名曰谷。” 4、钱谦益《眼镜篇送张异度》:“知白守黑通重玄,眼有瘴膜得镜蠲。” 5、书法家和围棋高手经常说一句话,叫知白守黑。 6、在范曾的书中提到中国水墨画要知白守黑,主指在画中的黑白格式设计。 7、由彩陶黑与白的色彩组合,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知白守黑理念。 8、什么叫知白守黑?写书法,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写书法的人这么看。真正懂书法的人他眼睛一看,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所以叫你守住黑要知道白,这样就达到一种高级层次。 9、知白守黑意为内心光明行为洁白,却要以沉默昏暗自守而做到和光同尘。 10、老子的智慧,熔化在你我中间,熔化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行动当中,理念当中,大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小到我们公园里打拳、下围棋都是这样的智慧,他早就发现了知白守黑的道理。 11、我看下围棋的也是,要知白守黑,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立足一处,眼观全局,这是何等的境界。 12、知白守黑的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13、知白先生的“知白守黑”,是在白与黑之间,找到了一个现代转化的中间色,或者说,这是现代性必须经过的一道窄门:灰色,或者灰度。 14、知白守黑,运黑布白,构成了医院独特的艺术审美体系。 15、为天下之溪谷,则可常德充足,归于真朴,因此,人应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处柔守弱,唯如此,才是最符合人的自然之性。 16、再就是经营黑白,所谓计白当黑,知白守黑,注意画面黑白的安排处理及虚实相生的变化。 17、孔门诗论对志情言喻兴观群怨的阐释是显其有,老庄知白守黑道法的入化是尚其无。 严寒造句 严寒怎么造句 用严寒造句大全 挫折是严寒中的一颗蜡烛,让我们感觉到家的温暖;挫折是迷路时的一盏照明,照亮我们的心房;挫折是照明前进的指南针,让我们在迷途中寻找到方向。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一股股寒流一步步向我们逼近,这使我们不得不加厚了衣服,更注意保暖了。虽然天非常冷,北风呼啸,寒风刺骨,但仍掩盖不住我们孩子那心里高兴的心情。 他们东边是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 严寒酷暑对我们来说算什么,我们都是大风大雨中走过来的。 在严寒的时候你一定要多穿一点衣服 汽车市场纺不景气也是表明零售业情况不佳的主要标志,因为零售业与降雪和严寒并无明显的关联。 一个严寒的冬天,他的妈妈在一个干农活的黑奴住纺小屋里,生下了他。 饥饿和刺骨的严寒完成了敌军没有能够做到的事情--打败一支大军。 我因为严寒没出去看电影。 天气的严寒,人情的冷淡我们都要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 我还喜欢菊花的高风尚节,赞美它的不畏严寒,欣赏它那风雪怒放的精神,敢于百花争艳,敢于风雪搏斗,它的勇气更令我深深折服。 冬色爷爷送走了大地的严寒,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 登高山务攻绝顶,赏大雪莫畏严寒。 在那酷冷严寒的季节,星期天是个悲哀的日子。 经过了那个严寒的冬天,当春天来到的时候,人们对于流畅的空气,是怎么也呼吸不够的。 温暖的衣服能抵挡冬日的严寒。 如遇上旱年,涝年或冬季严寒,它们就可能死亡。 花朵在严寒中凋谢。 这些手套是为严寒地区制造的。 冬天,松树、腊梅向我们展示了不怕严寒,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冬天,大雪把过冬的虫卵冻死了,为来年丰收打下基础;大雪也给冬季作物送来了及时雨;大雪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欢乐!冬天真美!我爱冬天 用遐想造句 遐想怎么造句 冥思遐想造句 用遐想造句 遐想怎么造句 冥思遐想造句闭上眼睛,海阔天空地遐想一番吧。 足见她正在遐想。 我珍惜阳光,因为她给我温暖;我珍惜绿叶,因为她给我生机;我珍惜星空,因为她给我遐想。 在空旷的草原上,望着无边无际的天空,让我产生无尽的遐想。 静夜中的木屋呵,当我走出门外,总有清爽的芬芳扑面而来。那朦胧的星光,那黑乎乎的远山,那黑乎乎的林木,总是引起我无限的遐想。 这些雪花真是美。我听着美妙动听的旋律,看着温情脉脉的精灵,不得不把我引进遐想的大门。我看着白色的雪花,就想起了姹紫嫣红的牡丹,纯洁的百合,还有十里飘香的桂子花 为了侦破这个案子,探长整日静坐,冥思遐想。 我坐在湖边,遐想乘坐一叶小舟,在水光潋滟的湖面上飘荡。 她的话唤起菲利浦更加浪漫的遐想。 她仿佛显得更加撩人遐想。 他把豌豆一扫完毕后,呷着姜汁啤酒,安坐一会,遐想着科利的艳遇。 望着辽远的夜空,我不仅产生无尽的遐想。 他躺在床上思索着,他的朋友坐在一旁冥想着,两人都陷入了遐想之中。 他遐想着时光的飞逝。 闭上眼睛,海阔天空地遐想一番吧。 他把头靠在印刷机的架上,尽情遐想。 儿子进了门,这才把他从遐想中拉回来。 最后,我感谢她,因为她在我的生命中撒下美妙的遐想。 不可否认,一切伟大的艺术都具有使人遐想到进入天外世界的魅力 多瑙河水在每个转弯处都会激起人们的遐想,仿佛步入仙境。 简言之,这项研究证实了agn和恒星暴增之间的关联并非只是个遐想。 用信步造句 信步怎么造句 1.我信步走进厨房。 2.在一个夏日的早晨,阳光明媚,你信步在德国现代化的城市科隆。 3.起舞和谁共?香魂为我飞,信步成单影,额眉已双白。 4.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 5.记得我们在湖边,信步地走着。月光很柔美,像罩上了一层乳白色的朦胧。在我的眼帘,不远处就有两条系在一起的小白船相互依扶着,在微浪中上下跃动,与四周细小的粼光一同现出一片晶亮。 6.她信步而行,享受着湿漉漉的草地触及双脚的感觉。 7.这一方法不仅利用项树通信步中的规则性,而且利用了项树拓扑结构的规则性。 8.她信步穿过草坪,想着熟悉的愉快的事,把圣彼得堡深深压到心底。 9.阳春三月,信步公园,只见春色满园,令人心旷神怡。 10.红衣少女四处观望,信步而行,随意地跨上了一辆大车。 11.她在爱敏寺的教民眼里,就和在一个信步回家的乡村小镇的教民眼里一样,是一个外来的女人,是一个他们不认识的人。 12.今晚,我在书房坐得闷倦,出来散心,信步至此。 13.信步函馆山的坂道,寻找没来北海道是查看的地图上的一个个标记。 14.格里菲顺着蜿蜒曲折的金雀花路,信步向前,穿过了一片茂盛的野花和象厥类植物似的角豆树林。 15.我出去向东信步走去。 16.我信步走去,一边深深呼吸着空气,一边慢慢地踱着步,头上仍戴着那顶白色的厨师帽。 17.过后,她信步走进微机室。在那里,小阿拉迪刚从耳机中得知,他的拉丁语动词变位练习成绩优良。 18.至于午餐,在从我办公室信步可至的范围内,大约有家店,每家店大约有种食物可吃。 19.离了道观,他也不再骑乘双雕,信步而行,游山玩水,借以舒畅胸怀。 20.赢得战争的胜利可能有许多方法,正如剥一个猫皮有很多方法一样。我们有些人坚信正确使用逗号的重要性,另外一些人则相信润滑油或煤气,相信步行舒适或一块洗皮革的肥皂,我们热衷于寻求特殊的灵丹妙药,却忘记了剥猫皮的方法就是去掉它的皮。赢得战争的方法就是打败敌人 21.漫长的一生中,即使可以久远地闲庭信步,轻染花香,无牵无挂,无怨无忧又如何?那终究不是我的幸福。我的全部幸福在于与赢政的相遇。倘若没有他,合欢树下千年如一日的守望依旧苍白如纸。 22.她们疾走职场,信步人生,有世事练达的智慧,也有烂漫天真的赤子之心。 23.信步穆静的学院庭院之中,不能不使人感觉到一种恬静和学术的气氛。 24.我们在那里驻扎了一个月,而当月亮渐亏,我感到疲惫不堪,就在街道上信步而游,来到了城中的神社的花园里。 25.我日日彷徨,心急如火,啸狂兄却胜似闲庭信步。 26.三月沐风,空山凝云。与友信步闲游,极目远眺楼外青山,残阳冠于其顶,艳阳沸血,掩旁之柏翠,尽显其色:又似一含醉之绝世舞姬,粉面桃花,醉眼迷离,秀口吐芳。 27.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 28.信步漫游在绿色的原野, 29.我一把抓过我的吉他,信步走到了台上,唱完了《比利男孩》的三段歌词,每次都漏掉了F弦,最后在礼貌的掌声中鞠躬退场。 30.一进镇,便闻到了一股江南风味。跨过卧龙桥,信步在北栅街,河埠头,三两妇女拿着木槌捶打着衣服。岸上,煤炉冒出的缕缕白烟缭绕上升。 31.在台上,蕾哈娜滑行跳跃信步走,她变成了一个舞蹈流行明星,而她并不太擅长舞蹈每次移动,她的伴舞都会紧紧地围上去像是在保护她。 32.他信步走到警官跟前问路。 33.她自己还没辨清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就已经不知不觉地信步走到这儿了。 34.燃烧的岁月,已将父亲的青春焚尽,但那坚强的信念,仍在父亲额头闪光,父亲在我心目中永远高大伟岸,父亲的爱护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 35.没有怎么考虑,她就信步到了第邦街。 36.在非洲,你没法信步闲庭似的走在乡间排遣思绪。 37.他们一边抽烟,一边继续信步溜?。 38.我就象偶尔进入教堂里边的其它游手好闲者一样,信步顺着两旁的通道往前走。 39.阳春三月,信步公园,只见春色满园,令人心旷神怡。 40.春雨来时,我信步走上了小路,呼吸新鲜的空气,接触春的气息,心情格外舒畅。 41.这时卡尔顿先生也信步来到,不过加上他也才两个客人。 42.她们疾走职场,信步人生,有世事练达的智慧,也有烂漫天真的赤子之心。 43.还是一卷工笔勾勒?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春风轻柔,杨柳垂丝皆画,不知是谁的纤纤素手,将这千条万条的柳丝染上了青翠,嫩黄?信步雨后的古桥上,芬芳素雅,仰望斑驳的松枝间,月朗星稀。 44.他信步走了进来,对谁也不加注意。 45.掌握以下个诀窍,虽不敢说能让人胜似闲庭信步,但至少可以保证顺利通过安检,从而即时登机。 46.这两位年轻人东扯西拉,随便闲聊,信步穿过条条街道。 47.远眺眺望凝眸信步心扉胸怀襟怀神情尽兴陶醉。 48.漫长的一生中,即使可以久远地闲庭信步,轻染花香,无牵无挂,无怨无忧又如何?那终究不是我的幸福。我的全部幸福在于与赢政的相遇。倘若没有他,合欢树下千年如一日的守望依旧苍白如纸。杨千紫 49.春雨来时,我信步走上了小路,呼吸新鲜的空气,接触春的气息,心情格外舒畅。
知白守黑造句

知白守黑怎么造句

1、知白守黑出自《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2、河上公注:“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虽自知昭昭明白,当复守之以默默,如闇昧无所见,如是则可为天下法式。”后以“知白守黑”谓韬晦自处。 3、苏轼《谷庵铭》:“堂虽白矣庵自黑,知白守黑名曰谷。” 4、钱谦益《眼镜篇送张异度》:“知白守黑通重玄,眼有瘴膜得镜蠲。” 5、书法家和围棋高手经常说一句话,叫知白守黑。 6、在范曾的书中提到中国水墨画要知白守黑,主指在画中的黑白格式设计。 7、由彩陶黑与白的色彩组合,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知白守黑理念。 8、什么叫知白守黑?写书法,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写书法的人这么看。真正懂书法的'人他眼睛一看,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所以叫你守住黑要知道白,这样就达到一种高级层次。 9、知白守黑意为内心光明行为洁白,却要以沉默昏暗自守而做到和光同尘。 10、老子的智慧,熔化在你我中间,熔化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行动当中,理念当中,大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小到我们公园里打拳、下围棋都是这样的智慧,他早就发现了知白守黑的道理。 11、我看下围棋的也是,要知白守黑,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立足一处,眼观全局,这是何等的境界。 12、知白守黑的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13、知白先生的“知白守黑”,是在白与黑之间,找到了一个现代转化的中间色,或者说,这是现代性必须经过的一道窄门:灰色,或者灰度。 14、知白守黑,运黑布白,构成了医院独特的艺术审美体系。 15、为天下之溪谷,则可常德充足,归于真朴,因此,人应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处柔守弱,唯如此,才是最符合人的自然之性。 16、再就是经营黑白,所谓计白当黑,知白守黑,注意画面黑白的安排处理及虚实相生的变化。 17、孔门诗论对志情言喻兴观群怨的阐释是显其有,老庄知白守黑道法的入化是尚其无。
知白守黑怎么造句

和光同尘的精髓是什么

“和其光,同其尘”:什么叫“和其光,同其尘”?“光”在老子这有特殊的讲法,只有在老子《道德经》里,“光”和“明”是分开讲的,“明”是光源,发光的本体;“光”是知白守黑,和光同尘。 尘是世俗红尘之意,是柴米油盐,是人情世故,是高低贵贱,是成败得失。而光,是宇宙终极真理,是那个“一”,是造物主的智慧。我们生于尘世,却仰望星空,探寻宇宙真理,要做到和光同尘,先要有光,即通过个人思考、修炼,最终得道,然后才能进行“和光同尘“,即把宇宙终极真理与世俗生活相结合,融通万物。这正是道家思想之精髓,即平衡、自然,既是光也是尘,既是黑又是白,既是高又是低,无亲疏、利害、贵贱之分。
和光同尘的精髓是什么

谁知道"知白首黑,和光同尘"是什麽意思?

知白守黑是一个成语,拼音是zhī bái shǒu hēi,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出自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译文: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 和光同尘,汉语成语,拼音是hé guāng tóng chén,意思是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出自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和其光,同其尘。”译文:蕴藏自己的光彩,混同自己于尘世之中。 扩展资料: 老子明确反对用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的规范约束人,塑造人,反对用这些说教扭曲人的本性即不要按照圣贤所制定的清规戒律去束缚人们,而应当让人们返回到自然素朴状态,即所谓“返璞归真”。 老子主张用柔弱、退守的原则来保身处世,并要求“圣人”也应以此作为治国安民的原则。告诫人们要居于最恰切、最妥当的地位,面对社会纷乱争斗的场面。含有持静、处后、守柔的意思,同时也含有内收、凝敛、含藏的意义。
知白守黑: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和光同尘: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我觉得要真正理解 和光同尘 不仅仅从语境 字面去了解 真传一句话 假传万卷书 和光同尘应该跟前面的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 跟后面的 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联系起来理解 而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智慧 老子说的不是教诲 而是 一种清静无欲 的状态 一种在特定的时光环境下的感受 体悟境界 假如当时的老子静坐在室内 四周寂静无声 下午和煦的阳光照进来渲染了一片光亮 微小的飞尘在明亮中飞舞 这一番景象被老子看见了 感受了 他静心凝神 驱除杂念 静静的感受这一时刻时空的静止 感觉自己的思绪飞出躯体 融化在光亮里 附和着光亮 跟飞尘一起飞舞 天地万物融为一起 无我 无他 他说的仅仅是那种他达到的境界 你到了你就理解了什么是和光同尘 你没到 你就是言者弗知 塞其兑,闭其门 是和光同尘之前的逐渐进入状态 老子说的应该是进入玄妙大同境界的感受 是心法体会 不要矫枉过正 咬文嚼字 事事都要往儒家人德的方向去牵强附会
知法犯法、合污同流
没有绝对的黑与白,很多问题都是立场角度不同,但心里一定要有一杆是非曲直的秤,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谁知道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有:根深蒂固、功成身退、上善若水、天长地久、目迷五色等。 一、根深蒂固 [ gēn shēn dì gù ] 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也说根深柢固。 出处:先秦·李耳《老子》:“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译文: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柢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 二、功成身退 [ gōng chéng shēn tuì ] 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译文:人一旦有所成功,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法则。 三、上善若水 [ shàng shàn ruò shuǐ ] 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文: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四、天长地久 [ tiān cháng dì jiǔ ]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一样长,形容永久不变(多指爱情)。 出处:《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译文: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久。 五、目迷五色 [ mù mí wǔ sè ] 形容颜色又杂又多,使人看得眼花。也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令人分辨不清。 出处:《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
一、玄之又玄释义: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自:《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这个道不是一般玄妙,是一个很深奥很玄妙,而且还是玄妙又玄妙,是能通宇宙万物奥妙一个法门。 二、有无相生 释义: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 出自:《道德经》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译文: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三、功成不居 释义: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道德经》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译文: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成名就而不自我夸耀。 四、和光同尘 释义: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出自:《道德经》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译文: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 五、上善若水 释义: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道德经》全文出现成语57个,其中出自原文的43个,出自其他文章的14个。 一、出自原文的: 1、玄之又玄:《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后多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2、功成不居:《道德经》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3、和光同尘:《道德经》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4、天长地久:《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5、功成身退:《道德经》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身:自身,自己。指成功之后就抽身回来。指功业建立起来就辞去官职大功告成之后,就辞去官职。 6、金玉满堂:《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7、目迷五色:《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迷:迷乱。五色:指青、红、黄、白、黑。五色纷呈,使人眼花缭乱。形容颜色又杂又多,因而看不清楚。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令人分辨不清。亦作“五色目迷”。 8、宠辱若惊:《道德经》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惊:惊惶不安。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9、听而不闻:《道德经》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10、涣然冰释:《道德经》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像冰遇热消融一般。比喻疑虑、误会、隔阂等一下子消除。 11、虚怀若谷:《道德经》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虚:谦虚;谷:山谷。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12、芸芸众生:《道德经》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芸芸:形容众多;众生:原指一切生物,后指许多人。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后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13、余食赘行:《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14、知雄守雌:《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雄:雄强;雌:雌伏,不倔强。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 15、知荣守辱:《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守:安于。虽然知道怎样可得到荣誉,却安于受屈辱的地位。 16、知白守黑:《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17、天道好还:《道德经》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天道:古人指上天的意志。还:回报。指上天对人的善恶会有公平的回报,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18、自知之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透彻的了解自己(多指缺点)的能力。 19、欲取姑予:《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姑:暂且;与:给与。要想夺取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他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20、无中生有:《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把没有的说成有。指凭空捏造。 21、大器晚成:《道德经》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器:古时指贵重的器物,现比喻大才。晚:长期。成:制成。原意是指贵重的器物需要长期的雕琢才能制成。现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22、大音希声: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魏源本义引吕惠卿曰:“以至音而希声,象而无形,名与实常若相反者也,然则道之实盖隐于无矣。” 23、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24、若存若亡:《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25、知止不殆:《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殆:危险。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26、知足不辱:《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27、大巧若拙:《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若:似。拙:笨拙。指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 28、大辩若讷:《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29、出生入死:《道德经》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含褒义,用于赞扬人英勇无畏。 30、祸福相依:《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指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31、长生久视:《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祗,长生久视之道。” 久视:不老,耳目不衰。形容长寿。 32、深根固柢:《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柢:树根。使根基深固,不易动摇。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33、轻诺寡言:《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言,多易必多难。” 诺:答应、许诺,寡:少,轻易答应别人的要求而很少守信用。 3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35、慎终如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慎:谨慎;如:象。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36、俭故能广:《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平素俭省,所以能够富裕。 37、哀兵必胜:《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38、寸进尺退:《道德经》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前进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39、被褐怀玉:《道德经》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被:通“披”。褐:泛指粗布衣服。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40、天网恢恢:《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网:天道之网。恢恢:广大的样子。天道像个广大的网,作恶者逃不出天道的惩罚。后多用来形容作恶者终究难逃国法的制裁。 41、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原指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的生活。后泛指相互之间彼此隔绝,不相往来。 42、小国寡民:《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国家小,人民少。 43、安居乐业:《道德经》第八十章:“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二、源自其他文章,本文引用的14个: 1、无为而治:《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2、视而不见:《道德经》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 3、少思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寡:少;欲:欲望。指仆人的欲望很小。 出自:《庄子·山木》:“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 4、委曲求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委曲:曲意迁就。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也指为了顾全大局而让步。 出自:《汉书·严彭祖传》:“何可委曲从俗,苟求富贵乎!” 5、不得已而为之:《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恬淡为止。” 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6、富在知足:《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有了财富之后,要知道满足,不要贪得无厌。 出自:汉·刘向《说苑·谈丛》:“富在知足,贵在求退。” 7、虽死犹生:《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四而不亡者寿。”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出自:晋·常璩《汉中士女志·文姬》:“先公为汉忠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8、淡而无味:《道德经》第三十四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淡:薄,与“浓”相对。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9、物极必反:《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出自:《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鹖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10、欲益反损:《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 益:得益;损:损害。原想有所得益,结果反受损害。形容事与愿违。” 11、损之又损:《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而益,为道而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形容极为谦虚。 12、赤子之心:《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后厚,比于赤子。” 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13、取长补短:《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14、结绳而治:《道德经》第八十章:“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原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会清平,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老子的《道德经》全文出现成语53个,其中出自原文的39个,出自其他文章的14个.详情如下: 【玄之又玄】 原文 《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功成不居】 原文 《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和光同尘】 原文 《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天长地久】 原文 《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功成身退】 原文 《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金玉满堂】 原文 《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目迷五色】 原文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宠辱若惊】 原文 《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听而不闻】 原文 《老子》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虚怀若谷】 原文 《老子》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芸芸众生】 原文 《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余食赘行】 原文 《老子》第二十四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知雄守雌】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知荣守辱】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知白守黑】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天道好还】 原文 《老子》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自知之明】 原文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欲取姑予】 原文 《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无中生有】 原文 《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大器晚成】 原文 《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若存若亡】 原文 《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知止不殆】 原文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不辱】 原文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辩若讷】 原文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巧若拙】 原文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出生入死】 原文 《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福祸相依】 原文 《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长生久视】 原文 《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祗,长生久视之道.”【深根固柢】 原文 《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轻诺寡信】 原文 《老子》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原文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 原文 《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俭故能广】 原文 《老子》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哀兵必胜】 原文 《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寸进尺退】 原文 《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 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寸进尺退,卒无所成.”【被褐怀玉】 原文 《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原文 《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想往来】 原文 《老子》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 原文 《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无为而治】 引用 《老子》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视而不见】 引用 《老子》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少思寡欲】 引用 《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委曲求全】 引用 《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不得已而为之】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恬淡为止.”【富在知足】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虽死犹生】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淡而无味】 引用 《老子》第三十四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物极必反】 引用 《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欲益反损】 引用 《老子》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损之又损】 引用 《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而益,为道而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赤子之心】 引用 《老子》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取长补短】 引用 《老子》第七十七章:“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结绳而治】 引用 《老子》第八十章:“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有:功成身退、上善若水、天长地久、目迷五色、金玉满堂等。 1、上善若水 [ shàng shàn ruò shuǐ ]基本释义: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出处:春秋 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白话译文: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所以它就接近于道的境界。2、功成身退 [ gōng chéng shēn tuì ]基本释义: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出处:春秋 老子《道德经》:“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白话译文:大功告成之后,功绩、名声均已取得,然后自行隐退,这是上天安排的道路。3、天长地久 [ tiān cháng dì jiǔ ]基本释义: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一样长,形容永久不变(多指爱情)。出处:春秋 老子《道德经》:“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白话译文: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4、金玉满堂 [ jīn yù mǎn táng ]基本释义: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出处:春秋 老子《道德经》:“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白话译文: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5、目迷五色 [ mù mí wǔ sè ]基本释义:形容颜色又杂又多,使人看得眼花。也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令人分辨不清。出处:春秋 老子《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白话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