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成语
1、书声琅琅: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2、读书三到: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3、萤窗雪案:为勤学苦读的典实。 4、牛角书生: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5、十年寒窗:形容长年刻苦读书。 6、宿学旧儒: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7、十载寒窗:载:年。指长期苦读。 8、唇腐齿落:比喻读书讽诵极为勤苦。 9、五车腹笥:比喻读书多,学识渊博。 10、书读五车: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11、闭户读书: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12、腹载五车: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13、立地书橱: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14、雪天萤席:比喻不分寒暑,刻苦读书。 15、书声朗朗: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16、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17、世代书香:世世代代都是读书的人家。 18、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19、书香门户: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20、书香门第: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 21、三余读书: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22、摊书傲百城: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 23、伴食中书:指执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 24、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的典实。 25、两脚书橱: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26、山陬海筮: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 27、枕典席文:谓以典籍为伴,勤于读书学习。 28、道学先生: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29、读书种子: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30、弃书捐剑:比喻胸怀大大志的人不屑于小事。 31、五行并下: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32、书画卯酉:犹言上下班。卯时签到,酉时签退。 33、映雪读书: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34、七行俱下:读书,同时读七行。比喻非常聪明。 35、充栋盈车:堆满屋子,装满车。形容书籍很多。 36、昼耕夜诵: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读书勤奋。 37、书生之见:指读书人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见解。 38、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积蓄财产,不如学点技术。 39、诗书发冢: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40、枕籍经史:枕着经典,垫着史书。形容专心一意读书。 41、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42、闭门读书: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形容专心埋头苦读。 43、手不释书:犹手不释卷。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44、据鞍读书: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45、枕经籍书:枕着经,垫着书。形容酷嗜读书,以书为伴。 46、尽信书不如无书: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47、寝馈书中:馈:吃饭。读书很专心,吃饭睡觉都忘记了。 48、仰屋着书:仰:脸向上;着:写。形容一心放在着作上。 49、目不识书: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50、诗礼人家: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 51、目不识书:指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52、硕学通儒: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53、书同文,车同轨:车轨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国家统一。 54、书不尽意:指文辞难充分达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55、飘零书剑: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 56、布衣韦带: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57、秉笔直书:秉:持,握住。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58、博览群书: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59、奋笔疾书: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60、映月读书: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61、不刊之书: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 62、磨穿铁砚: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 63、文弱书生: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64、白面书生: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65、磬笔难书:极言事实多,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磬,通“罄”。 66、春诵夏弦:指应按季节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后泛指读书学习。 67、借书留真:指借别人的书,抄写后留下正本,把抄本还给别人。 68、折节读书: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习,发愤读书。 69、有脚书橱:比喻学识渊博的人。也指脱离实际食古不化的书呆子。 70、琴棋书画:弹琴、弈棋、写字、绘画。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71、灾梨祸枣:从前印书用梨木或枣木刻板。形容滥刻无用不好的书。 72、读书破万卷:破:突破;卷:书籍册数。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73、囊萤照读:用口袋装萤火虫,照着读书。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74、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75、燕颔儒生:有封侯之相的读书人。亦用以称美志在建立军功的士人。 76、一箪一瓢: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77、乡书难寄:乡书:家书。家书很难寄回家中。比喻与家乡消息隔绝。 78、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部分国:好处。读书总有好处。 79、照萤映雪:利用萤火虫的光和白雪的映照读书,形容刻苦地读书精神。 80、临池学书:临:靠近,挨着;池:砚池;书:书法。指刻苦练习书法。 81、书通二酉: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 82、史不绝书:书:指记载。史书上不断有记载。过去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 83、暗室求物:在没有光亮的房间寻找东西。比喻读书不得要领,难见成效。 84、焚书坑儒: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85、书不尽言: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86、胜读十年书: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87、大书特书:书:写。大写特写。指对意义重大的事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 88、穿壁引光:穿:凿通;引:引进。凿通墙壁,引进烛光。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89、画荻教子: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90、读书得间: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91、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92、十年窗下: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9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94、傲贤慢士: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95、朝经暮史: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史:指历史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形容勤奋读书。 96、大璞不完: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97、琅琅上口: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98、然荻读书: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99、诗礼之家:诗:指《诗经》;礼:指《周祀》、《仪礼》、《礼记》。旧指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 100、洋洋盈耳: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读书的成语及解释
关于读书的成语 臧谷亡羊:〖解释〗《庄子·骈拇》载,臧、谷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 臧谷亡羊:《庄子·骈拇》载,臧、谷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 源头活水: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映月读书: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映雪读书: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引锥刺股: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一箪一瓢: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摇头摆脑:脑袋摇来摇去。形容骄傲自得或自得其乐的样子。亦以形容读书吟诵的姿态。 昼耕夜诵: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读书勤奋。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出处】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解释】谚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示例】~,经过五年的刻苦努力,他熟 枕经籍书:枕着经,垫着书。形容酷嗜读书,以书为伴。 枕籍经史:枕着经典,垫着史书。形容专心一意读书。 枕典席文:谓以典籍为伴,勤于读书学习。 折节读书: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习,发愤读书。 照萤映雪:利用萤火虫的光和白雪的映照读书,形容刻苦地读书精神 招贤纳士: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摘句寻章:摘取、搜寻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洋洋盈耳:〖解释〗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燕颔儒生:有封侯之相的读书人。亦用以称美志在建立军功的士人。 寻章摘句: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雪天萤席:比喻不分寒暑,刻苦读书。 雪窗萤几:《文选·任昉〈为萧扬州作荐士表〉“集萤映雪”李善注引《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晋书·车胤传》:“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后即以“雪窗萤几”比喻勤学苦读。 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五行俱下:谓读书敏捷神速。 五行并下: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五行并下: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五车腹笥:比喻读书多,学识渊博。 文弱书生:〖解释〗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徒读父书: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孙康映雪: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宿学旧儒:〖解释〗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硕学通儒: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书香门第: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 书通二酉: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后因以此为喻。 书声朗朗:〖解释〗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书声琅琅: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书读五车: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世代书香:世世代代都是读书的'人家。 士农工商:〖解释〗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十行俱下: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极快。 十年寒窗:形容长年刻苦读书。 十年窗下: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诗礼之家:诗:指《诗经》;礼:指《周祀》、《仪礼》、《礼记》。旧指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 诗礼人家: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 舍策追羊:放下手中书本去寻找丢失的羊。比喻发生错误以后,设法补救。语本《庄子·骈拇》:“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陆德明释文:“筴,字又作策,初革反。李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 舌战群儒: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山陬海筮?:【出处】清·王晫《今世说·德行》:“宦辙所至,山陬海筮,有以读书能为文者,必枉车骑过之。” 【解释】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示例】【故事】 三余读书: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然荻读书: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七行俱下:读书,同时读七行。比喻非常聪明。 牛角书生: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牛角挂书:比喻读书勤奋。 囊萤照书: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囊萤照读:用口袋装萤火虫,照着读书。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纳士招贤:〖解释〗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目不识书: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磨穿铁砚: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 两脚书橱: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立地书橱: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立地书厨: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老虎借猪,相公借书:相公:旧指读书人。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据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 琅琅上口: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匡衡凿壁:《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后以“匡衡凿壁”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部分国:好处。读书总有好处。 据鞍读书: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九儒十丐:儒:旧指读书人。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 尽信书不如无书:〖解释〗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集萤映雪:集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积雪囊萤:积雪:南朝孙康映雪读书。囊萤:晋代车胤把萤火虫装在口袋里,借荧光读书。形容刻苦攻读。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解释】积蓄财产,不如学点技术。【示例】【故事】 浑浑沉沉:广大貌。《淮南子·兵略训》:“天化育而无形象,地生长而无计量,浑浑沉沉,孰知其藏。”一说,“沉”当为“沆”字。参阅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二》。 画荻教子: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含英咀华: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挂席为门:汉初丞相陈平,好读书,在未发迹时,家里很穷,挂着破席子当门。见《史记·陈丞相世家》。后以“挂席为门”指隐士居处。亦形容贫穷或居处简陋。 腹载五车: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焚膏继晷: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废书而叹: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 读书种子: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读书三到: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读书破万卷:破:突破;卷:书籍册数。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读书得间: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读不舍手:舍:舍得,愿意。读书读到有兴趣时舍不得放下。 道学先生:〖解释〗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大璞不完: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唇腐齿落:比喻读书讽诵极为勤苦。 春诵夏弦:指应按季节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后泛指读书学习 穿壁引光:穿:凿通;引:引进。凿通墙壁,引进烛光。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朝经暮史: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史:指历史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形容勤奋读书。 才贯二酉:二酉yǒu:指大酉山、小酉山。据《太平御览》卷四引《荆州记》裁:传说大酉、小酉(在今湖南沅陵县)二山藏书很多。因以才贯二酉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镜花缘》一六回:“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学富五车了。” 布衣韦带: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博览群书: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病国殃民:使国家受害,人民遭受苦难。明·桑绍良《独乐园》楔子:“只因误用了王安石,创立新法,招呼党类,病国殃民,天下骚然。”亦作“祸国殃民”。郭沫若《不读书好求甚解》:“你们的动机不怕就出于利国福民,然而你们的结果必弄到~。”

与“书”或“读书”有关的成语5个,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与“书”或“读书”有关的成语有:凿壁偷光、悬梁刺股、读书得间、书香门第、书香世家等。 一、凿壁偷光 [ záo bì tōu guāng ]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匡衡小时候勤奋好学,可是自己家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蜡烛,但是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二、悬梁刺股 [ xuán liáng cì gǔ ] 形容刻苦学习。股:大腿。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译文:苏秦读书的时候想要睡觉,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脚边。 三、读书得间 [ dú shū dé jiàn ] 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飏翁!你真可谓读书得间了!你说的一点不错。” 四、书香门第 [ shū xiāng mén dì ] 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如今眼看书香门第是接下去了,衣饭生涯是靠得住了。” 五、书香世家 [ shū xiāng shì jiā ] 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出处: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三章:“刘眉尽管把鼻子都气歪了,也还是保持着书香世家的风度。”
书香门第 开卷有益凿壁偷光映雪读书世代书香书香门户书香世家 意思百度查一下吧
书香门第 开卷有益凿壁偷光映雪读书世代书香书香门户书香世家 意思百度查一下吧

形容读书的四字成语及解释
1、舌战群儒: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2、洋洋盈耳: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3、一箪一瓢: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4、枕经籍书:枕着经,垫着书。形容酷嗜读书,以书为伴。 5、折节读书: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习,发愤读书。 6、山陬海筮: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 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8、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9、目不识书: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10、两脚书橱: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11、读书破万卷:破:突破;卷:书籍册数。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12、五车腹笥:比喻读书多,学识渊博。 13、白面书生: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14、布衣韦带: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15、臧谷亡羊:《庄子·骈拇》载,臧、谷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 16、匡衡凿壁:《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后以“匡衡凿壁”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17、书声朗朗: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18、世代书香:世世代代都是读书的人家。 19、画荻教子: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20、宿学旧儒: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21、五行并下: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22、纳士招贤: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23、源头活水: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4、招贤纳士: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25、舍策追羊:放下手中书本去寻找丢失的羊。比喻发生错误以后,设法补救。语本《庄子·骈拇》:“臧与榖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榖奚事?则博塞以游。”陆德明释文:“筴,字又作策,初革反。李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 26、映雪读书: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27、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8、读书得间: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29、焚膏继晷: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30、映月读书: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31、暗室求物:在没有光亮的房间寻找东西。比喻读书不得要领,难见成效。 32、十年寒窗:形容长年刻苦读书。 33、文弱书生: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34、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积蓄财产,不如学点技术。 35、尽信书不如无书: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36、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37、书读五车: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38、摘句寻章:摘取、搜寻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9、九儒十丐:儒:旧指读书人。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 40、据鞍读书: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41、老虎借猪,相公借书:相公:旧指读书人。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据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 42、白面书郎: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43、才贯二酉:二酉yǒu:指大酉山、小酉山。据《太平御览》卷四引《荆州记》裁:传说大酉、小酉(在今湖南沅陵县)二山藏书很多。因以才贯二酉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镜花缘》一六回:“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学富五车了。” 44、十行俱下: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极快。 45、十年窗下: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46、闭门读书: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形容专心埋头苦读 47、引锥刺股: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48、傲贤慢士: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49、立地书橱: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50、道学先生: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51、大璞不完: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52、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53、诗礼人家: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 54、昼耕夜诵: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读书勤奋。 55、挂席为门:汉初丞相陈平,好读书,在未发迹时,家里很穷,挂着破席子当门。见《史记·陈丞相世家》。后以“挂席为门”指隐士居处。亦形容贫穷或居处简陋。 56、士农工商: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57、燕颔儒生:有封侯之相的读书人。亦用以称美志在建立军功的士人。 58、寻章摘句: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59、牛角挂书:比喻读书勤奋。 60、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61、书香门第: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 62、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部分国:好处。读书总有好处。 63、穿壁引光:穿:凿通;引:引进。凿通墙壁,引进烛光。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64、徒读父书: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65、读不舍手:舍:舍得,愿意。读书读到有兴趣时舍不得放下。 66、废书而叹: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 67、孙康映雪: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68、浑浑沉沉:广大貌。《淮南子·兵略训》:“天化育而无形象,地生长而无计量,浑浑沉沉,孰知其藏。”一说,“沉”当为“沆”字。 69、照萤映雪:利用萤火虫的光和白雪的'映照读书,形容刻苦地读书精神 70、枕籍经史:枕着经典,垫着史书。形容专心一意读书。 71、唇腐齿落:比喻读书讽诵极为勤苦。 72、读书种子: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73、诗礼之家:诗:指《诗经》;礼:指《周祀》、《仪礼》、《礼记》。旧指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 74、枕典席文:谓以典籍为伴,勤于读书学习。 75、腹载五车: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76、朝经暮史: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史:指历史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形容勤奋读书。 77、七行俱下:读书,同时读七行。比喻非常聪明。 78、三余读书: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79、琅琅上口: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80、雪天萤席:比喻不分寒暑,刻苦读书。 81、牛角书生: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82、闭户读书: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83、春诵夏弦:指应按季节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后泛指读书学习 84、五行俱下:谓读书敏捷神速。 85、集萤映雪:集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86、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87、囊萤照书: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88、病国殃民:使国家受害,人民遭受苦难。明·桑绍良《独乐园》楔子:“只因误用了王安石,创立新法,招呼党类,病国殃民,天下骚然。”亦作“祸国殃民”。郭沫若《不读书好求甚解》:“你们的动机不怕就出于利国福民,然而你们的结果必弄到~。” 89、含英咀华: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90、硕学通儒: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91、博览群书: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92、书声琅琅: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93、磨穿铁砚: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 94、读书三到: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95、然荻读书: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96、积雪囊萤:积雪:南朝孙康映雪读书。囊萤:晋代车胤把萤火虫装在口袋里,借荧光读书。形容刻苦攻读。 97、摇头摆脑:脑袋摇来摇去。形容骄傲自得或自得其乐的样子。亦以形容读书吟诵的姿态。 98、八百孤寒:八百:形容很多;孤寒:指贫寒的读书人。许许多多贫寒的读书人。

关于读书的成语
词语: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一、囫囵吞枣 [ hú lún tūn zǎo ] 释义: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经消化理解,笼统接受。 出处:元・白珽《湛渊静语》:“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个枣也。” 译文:客人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伤不到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二、不求甚解 [ bù qiú shèn jiě ] 释义: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出处:晋·陶潜(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译文: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成语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人学习不深入 三、浅尝辄止 [ qiǎn cháng zhé zhǐ ] 释义: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 出处:清·鼓养鸥《黑籍冤魂》:“此物非不可尝;苟文人墨客;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 译文:这个东西并非不可以尝试,如果是文人墨客稍微尝试一下,用来陶冶性情,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害怕困 笔顺 四、浮光掠影 [ fú guāng lüè yǐng ] 释义:水面上的反光,一掠而过的影子。比喻对事物观察不细致,印象不深。 出处:唐·褚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译文:缕缕阳光轻轻浮在水面,随着时光会慢慢消去,个中的倒影随波逐流,无所适从。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宾语、状语、定语;含贬义 五、走马观花 [ zǒu mǎ guān huā ] 释义: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也说走马看花。 出处: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译文: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成语用法:作谓语、状语、宾语;含贬义,指走过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