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感悟最好的一篇(道德经每一篇的感悟)

《道德经》感悟17-20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最好的统治者,人们仅仅知道有它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们亲近它、称赞它,更次的统治者,人们畏惧它,最次的统治者,人们轻蔑它,不值得信任,才有不信任的事情发生啊!是那样的悠闲啊,它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帖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感悟:《道德经》所有的道理,都是一个角度,一个层面贯穿所有的角度和层面的。比如本章,我们感觉这讲的是不同君王的治国水平,实际上至国家领导,下至个人,是无层不及的。对于个人来说,个人就是本身各种观念的统治者;对于家庭来说,父母就是统治者;对于公司来说,上级领导就是统治者……在此我们可对照一下自己处于哪种统治的水平。你是感到自在,自满,畏惧,还是蔑视呢?你统治者的心境如此,被统治者的心境也如此;相反,你被统治者的心境如此,即可看出统治者的心境和你是一样的。 1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大“道”被废弃,才出现了“仁义”。有了聪明才智,就有大的虚伪。家庭陷于纠纷,才有所谓孝慈。国家陷于乱,才有所谓忠臣。 感悟:宇宙的规律被忽视荒废的时候,才有了各种心机智斗,这就导致了虚伪的存在。也就是说当人们无法顺宇宙的规律为人处事,所有的二元对立的冲突就出现了。本章老子阐明“仁义”出现的根源所在。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译文:不用聪明和智慧,百姓才享有实在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百姓重新回到孝慈;抛弃了巧和利,盗贼才能消弥。以上三条作为理论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有所从属——单纯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感悟:老子那个时代的“智”也许是指“心机”、“计谋”,是自私自利的,因为我原来认知的“智”就是“道”,但老子讲到“弃智”“智慧出,有大伪”“使夫智者不敢为也”都是贬意的。这才说得通。所以没有了心机、计谋,百姓则能100%地收获自己创造的成果;没有了仁义(有仁义存在,即有仁义的对立面存在,没有的仁义,是指回归“道”),真正的孝慈就恢复了;“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无论是物质之贼还是精神之贼,都不容忽视,比如商界对LV包的吹捧,这种行为就是盗贼本身,导致很多女孩子为了得到一个身外之物而不惜一切代价,可悲啊。 20.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lěi,羸弱)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译文:抛弃学问,可以使人无忧。应诺与斥呵,相差有好多?善良与罪恶,差得了好多?别人所怕的,不能不怕,远古以来已如此,这风气还不知道何时停止!众人是那样无忧无虑的欢喜,好像参加盛大的筵席,像春日登台眺望那样畅适。独有我,却淡淡地,无动于衷,像还不会发出笑声的婴儿,疲倦地,竟像无家可归!众人都多余而丰饶,而我却处处不足。我这愚人的心肠啊,混混沌沌地!人们都那么明白,我却这样糊涂。人们是那精明,我却在一旁沉闷。辽阔啊,像无边的大海,无尽啊,像疾吹的长风。众人都有一套本领,独我又笨又无能。我跟人家不同之处,在于找到了根本。 感悟:本章描述了得道者和众人的思想行为的不同之处。这里的“绝学无忧”针对的是那些为了学习而学习的人而言,这些人的所学,控制的了他们的思想行为,而与“道”离得越来越远。而老子之所以跟众人不同,因为他得道了。
《道德经》感悟17-20

道德经感悟

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本章大概的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所以要有所取舍。 对于十二章的这几句话,我深有感触。 特别是现代这智能手机的社会,你可以看到全世界的美景,美图,美女,美食,电影,电视,娱乐节目。看到最后不仅是眼花缭乱,还伴随着眼睛干涉和疲劳,近视不断地加深,成年人老花年轻化发展。我家就是开眼镜店的,接触了大量这样的顾客,就算是我们家里的人不是高度近视眼,就是老花越来越严重,整个就是一个致盲的趋势啊。 那些流行的摇滚音乐,迪厅的DJ舞曲,步行街上,很多店放着为招揽顾客而放的流行歌曲,听多了,就是噪音了。流行歌曲越来越追求音效与节奏,以及非常多的打击乐。听多了,我们已不能静下心来品鉴真正的好音乐:诸如古典的和经典的音乐。 至于追求味道,为何火锅如此受欢喜,因为其浓香、辣、麻等重口味不断地刺激着味蕾。像烤鱼,鱼鲜的本味也不足以打动味蕾,总之不浓香,不麻辢、不丰富不足吸引食客。还有海鲜,野味,令好食者趋之若鹜,最后导致各种病毒也蔓延,怪病滋生。 还有一有点饿就就吃,特别年轻人,动不动就一杯奶茶,一杯冰淇淋,好像很时尚。有很多人说:男人在外面打工吃10元钱的快餐,而女人喝16、17元的奶茶不带眨眼的, 同时大量的甜食为肥胖和糖尿病埋下伏笔。现在的零食花样百出,不断吸引着爱吃的你买买买。等到吃正餐时提不起食欲,味觉也不再灵敏,很多妈妈感叹变不出花样满足家人的胃口。 纵情的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从现在来讲,特别是从事卖鱼,杀猪,杀狗等生意的,是看着一条条生命在你手中挣扎和嚎叫中地死去,面对动物在失去生命时的挣扎和惊恐,有些人已完全麻森,甚至会是一种快感。那你的珍贵的慈悲心也渐渐麻木了,怎还会去体会别人的痛苦,又如何去谈爱他人,我们的世界人与人的关系也将变得越来越冷漠。如果是君王,则更难体会国家的安危和老百姓的疾苦了。 当你拥有奇珍物品时,内心是无法平静的,因为总担心着损坏,被人惦记,还要放置到保险箱、还要安装监控设备或者专门再打造一个安置它的家具等等。另外,还要担心贬值,喜新厌旧而花时间处理,总之增添了不少的麻烦。甚至出现家庭成员为了争夺宝物又要演绎多少反目成仇的故事呢?而它对于我们的意义又有多少呢?而往往所有的好东西,当你一旦拥有就变得越来越不再珍贵! 所以老子就提出,作为统治者应该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否则哪有时间去体会老百性的疾苦和需求,甚至还走上亡国的道路。比如,唐明皇就是耽于对杨贵妃的美色而招致藩镇割据越演越烈,之后就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史。 对普通人也一样,稻盛和夫在《活法》这本书中说:我们现今的生活纷乱如麻,正处于前途未卜的不安分的时代,而正是处于这样的乱之中,更要重新审视人生的活法。 而两年来的疫情如巨石一般砸进每个人的生活让我们对幸福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我们不得不按下暂停键,重新审视人生,发现原来真正重要的东西屈指可数。 “断舍离”理念这些年一直都很流行,就是因为比起古代,我们普通人也处在物质过盛的时代,而推销过度又吸引着我们冲动性地买进我们原本不需要的东西。这些物品正是来满足我们的五味,满足我们耳朵、眼睛及身体的各种享受。 当我们的家中,塞满了各种物品,也正说明了我们的思想上也被塞满了各种想法以及各种欲望。所以,在这个时代,也确实需要一些动作来去除我们不需要的东西,让我们的空间变大,让我们的思绪变得灵敏,感受断舍离后的好心情和轻盈感。 其实本人是特别喜欢简单生活,在断舍离的指导下,家里不喜欢储存太多的无用之物,有些可以用的就结缘出去,家里清清爽爽,眼睛所触及是整洁干净及必要之物。这样让自己的大脑轻松,思路清晰。 我也是一个素食者,刚好最近18天来,每天吃一餐,体会是:当一天吃一餐时,首先充满了感恩,其次,不论是白米饭,还就是南瓜叶做的菜,我都觉得充满了奶香和甜香。 而音乐,歌舞、过度的化妆美容以及追求服饰等,我是基本绝缘,否则你容易沉湎其中,浪费宝贵的时间。特别是现在浪费了太多青少年时间的网络游戏,它刺激容易上瘾,真的是害人不浅。 这些五官的刺激不能给我们带来长远的快乐,而且永无满足之时,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心神不断地向外驰散、竞争。那么最后的结果,出现了各种疾病,尤其心理上的疾病越来越多,其实这些疾病跟我们的欲望炽盛是息息相关的。 而我们共同的欲望所感的自然灾害也越来越频繁,很多人在感叹,这地球怎么了? 当然经典上,特别是佛经里就有指出:洪水就是因为人的贪欲引起的,火灾是因为嗔心引起的,泥石流就是因为疑心引起的等等。一些寺院的山门上就写着“莫向外求”,告诉我们改造内心才是改造命运、改造世界的根本所在,这个再一次提醒我们,是凶是吉,先问问我们的心怎么了? 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足矣。古来的修行人,为断除对住房的执念,是在树下住(而且每个晚上不能在同一棵树下住)、林间住、坟头住,穿的衣服则不超过三件,吃的当然是乞食而来,而且要挨家挨户不能挑。 比起他们,我们已经是很富有了,那我们是否有一颗知足的心,知足常乐,这四个字我们体会了吗?我们感恩当下所拥有的幸福吗?还是觉得理所当然。 如果有一天,我们们真在在这个平台获得很多财富时,恰恰是考验我们对财富的认知时刻!面对财富,我们要提前拷问我们的灵魂:怎样才算真正拥有财富,我能驾驭财富吗?能发挥财富的价值吗?古人说:德不配位,必有殃灾。是单纯地用来消费满足自己,甚至炫耀于他人,从别人的艳羡获得最低等的快感?还是布施他人,做曾经想帮助比我们困难的、弱小的等等一些利他的事情。 我们要提醒的是:千万不要迷失自己的本性,不要让财富过多地于满足于自私的五欲上,否则就是:味觉失灵,听觉失灵,感觉失灵,最后,无所适从,失去前进的动力,失去了高尚的目标,不光体会不到人生和世界的更高层次的美好,还可能因为德不配位而获得殃灾。 学了这一章,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把我们的五官和心收摄起来,警惕我们自己是否经常在看电影,娱乐,游戏,美食等享受上花去了太多的精力和财富? 同时,我们要去反思,更高层次的快乐是什么,怎样从欲望的泥潭里拔出来,超越自己内心的欲望。 这是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意义所在,一日不读圣贤书,则面目全非,我们去靠近圣人,循序渐进,去模仿他们的言行,体会道的智慧和慈悲的力量,最后的快乐就是:朝闻道,夕可死矣! 通过共同学习,宝成团队引领着我们的内心要与圣人的道去相应,去学习他们尤其对财富的态度和做法,因为我们面临着要承接巨大的财富。 从关爱家人,关爱弱势群体开始,让财富去实现原来我们想帮助他人做点事的动机,从而激发我们生命的真正的智慧与慈悲的力量,去做对社会、他人最有价值的事情,让生命变得无限美好!
道德经感悟

道德经感悟 关于道德经的感悟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一,则能“修道”成功。 《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 ,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 。“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仅是浅略的阅读两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窥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德明道。
道德经感悟 关于道德经的感悟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精选14篇)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欢迎欣赏!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篇1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二是意识。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这种秩序表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爱。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可以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理想,因为"天不负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面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面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知道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篇2《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现在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篇3《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意义。道家强调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必须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须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知道终极的总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可以,其他的东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篇4老子在[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就指出;“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字面上来理解是;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那就不是恒久的道。名可以用语言表述出来的名,那就不是恒久的名。真正的恒道,恒名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老子道的主旨,是研究宇宙的起源,寻找万物的始,和母。恒道,和恒名是众眇之门,玄之又玄,我们只能用心去体察。老子又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过来说是;道是来源于大自然,是大自然法则,是各种运动规律的体现。宇宙万物都来源于道,是道的体现。道周行而不殆,是宇宙万物之根本。是宇宙万物之母。按现在物理学的质,能守恒定律来分析;物质不可能平空产生,也不可能平空消失。它只能以一种物质形态,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形态,或由质量转化为能量,或由能量转化为质量。物质是处在无限运动,无限变化的序列中。物质就其本质上来说;它既没有产生的一天,也没有消失的一天。但物质就其运动周期和演化周期而言;物质又是有生有灭的。任何一个天体或任何一个物体,都有它们产生和形成的一天,也都有它们必然要灭亡和消失的一天。一切天体或物体,各种种类的生物或生物个体,它们都处在生与死的轮回中,处在周期性的运动中,并都有一定的周期率。物质在无限循环运动中永存,物质基本微粒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即便宇宙,星系等一切天体都消亡,物质基本微粒不会消失,它们仍然以某种不为我们所知的存在形式而存在。这些微粒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会再次组成宇宙。宇宙在这样无限轮回中永生,无始无终。老子的道很好的揭示了这样的规律;道既是指物质微粒本身一,又是精神的;是,大自然的法则,万物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宇宙万物都是从物质的最基本微粒一,从这个一中派生出来的。所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人生方面,老子也有独到的见解;[道德经]第二十章中说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飓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世上人或显得智巧光辉,或显得严厉苛刻。都好象自己很有本领。而象老子这样懂得道的人,反而显得愚钝暗末;纯朴诚实,甚至显得愚陋,笨拙。但这正是遵循道而行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在智慧,财富,死亡方面老子也有独到的见解;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感觉,每当我们做到了知人,知己,我们就显得比较就聪明,事情就做得比较好。知道了知足,我们就感到富有和充实。“死而不亡者寿”,是身虽死,而道乃存;生是从大自然中来,死是回归到大自然中去。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鼓盆而歌,送妻升遐。认为,生死如春,夏,秋,冬四时交退,死不是什么悲痛的事,而是回归大自然的好事,所以,庄子鼓盆而歌,为妻子送行。道家也有句名言;生从何来,死向何往。宇宙是从物质的最基本,无数微粒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过一个足够长的时间,它会回归到这些物质的最基本微粒中去。连宇宙都有消亡的一天,何况人呢?所以,不要把死亡看得那么可怕,我们要顺其自然,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之。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篇5《道德经》洋洋洒洒不过五千言,却深深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历史发展,它洗涤了不少迷惘的心灵,直至今天老子的思想仍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纽约时报更将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其地位可见一斑。之前听人说中层人士学论语,高层人士学老子。其思想的高深令许多成功者与企业的老总所推崇,而且越来越多的老外在研究老中,首当其冲就是老子。我曾上当当网查过,竟然有许多外文版本。作为中国人有打心底的那份自豪感。鲁迅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有不少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被动,柔弱不强势。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顺其自然,无私无我的治理,并非无所作为,无为是为了更好的有为。“有”所以能够给人便利是因“无”发挥它的作用,无的作用更大。老子认为无就是有,有就是无。但两者不能划等号,因为无是万事万物的根源,无创生出有。我认为就像周易阴阳哲学中的一而二,二而一。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两者并不矛盾。功夫之王李小龙习武到最后悟出武术最高境界“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其实也是源于老子的思想。例如,杯子中间的空虚才能产生盛物的作用。若杯子里已经有物体,则无法再盛物了,我们经常讲的空杯心态,就是说不要持“盈”,水太满就要溢出来,甚至是倾覆之患。《新三国演义》中有一集讲到曹丕与曹冲的故事。曹冲一贯聪明伶俐,深受曹操喜爱。曹丕为争取世子之位,竟下毒杀害弟弟曹冲。司马懿看在眼中,他说“真正聪明的人是不表露于外的”。我们尚且不论这段历史的真实性,故事表明一般常人只追求事物的显象,求全求盈,因而引起无数的纷争,人应处柔守柔,谦下退让。老子说委屈能保全、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弄的迷惑。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你不去跟人争,别人也不会跟你争。这正是不争是争的道理。所以大智若愚,一个智者应表现愚鲁,太聪明就会招人嫉恨。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十分崇拜老子。他带领德国队夺得大力神杯后却突然隐退,许多人不解,而后的记者采访才表明了心迹,他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身退并非隐匿行迹,引身退去,而是敛藏、不露锋芒、不占据功劳。一个人成功之后,不能得意忘形,应保持平和,淡然处之才能长久。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有完善人格的人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从来不跟大自然相争,停留在卑下人人都厌恶的地方。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有道德的人为人谦下,谦虚反而能赢得爱戴。处处为别人着想反而能成就自己的理想。“非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就是说明这个道理。我们经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最早应出于老子“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之王”。低洼才能得以充盈,你在低处高看别人,别人反而更尊重你。水能方能圆,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像水一样,能融入任何容器当中。我认为容纳的根源在于理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就会避免自己的怨恨跟无谓的争执。也许有人会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打工一族,老子的大道真的那么重要吗?其实不管重要与否,他已经深深影响了我们每个中国人,还有部分老子的外国“粉丝”。人的修养要靠后天培养,没人天生就很有涵养。无论你想干大事业还是只想好好为人做事,都先要修身,而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上纯属个人领悟,道家思想在清朝学者纪晓岚看来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我只是理解了一些皮毛,人会因为自身人生阅历的增长而不断成长,相信终究会深入理解老子想灌输给人们的思想,从而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篇6道之所道,德之所德,道德也。无道之道,无德之德,无道德也,万物之所以有道而自生,皆因有道而有德也。万物之所以无道而自灭,乃是无道而无德也。万物自生而长生,乃是有道而有源也。万物自生而不能长生,乃有道而无源也,道之所源,玄也,玄之所源,众妙之门也,众生有道而自生,而不长生;有道无源也,有道有缘且有源者,有道至极,而求得长生也。众生求道善心者,皆有道之人也。天下人者,有人有道而有德也,有人有道而无德也,然有人无道而无德也;有人有道而有德,真善美也,有人有道而无德,一般也,人无道而无德然不真不美不善也。天地不仁爱者,以万物为平等也;圣人不仁爱者,以百姓为众生也。治大国者,如若烹小鲜也,往来者,皆是君贵而民轻也,而非圣君出世,而君轻民贵也,然则制度如此,而无可奈何也,然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茫茫寰宇,自盘古者开天辟地也,而众生有之。万物者皆有阴阳而来循环往复其道无穷也。天下之道,众生皆在道中也,男者爱钱,女者爱美,然则男者不爱钱,女者自爱也,然则天下大同,众生皆归于其道也。然则女者爱美之心自古有之矣。然则众生只知爱美,而不知善者乃美也,道德之经,其道无穷,善者看之,乃更善也,智者看之,更智也,众生看之而众生皆悟起道也,吾观道德之经,其道无穷也,而自知,众生皆在道中也。小童,期盼天下众生皆有有道而有德也。道之所以是道,德之所以是德,是道德的意思,没有道的道,没有德的德,没有道德。万物之所以能自生,是因为有道才能自生,都是因为有道有德万物才能生存,万物之所以没有到自生自灭,是因为万物没有道没有德呀,万物能够自己生存而且能够长生,而是因为有道而且达到道的源头了。万物能够自己生存而不能够长生,而是因为有道而没有达到道的源头啊,道的源头是玄门,玄门的源头是众妙之门,玄门是是维度,维度的源头,才是万维之度。众生有道而且能够自己生存,却不能够长生。是因为有道而没有达到道的源头呀,能够知道道的人而且是有缘人并且还知道道的源头所在,有道极致的发展,才能够知道长生,众生有求道之心和有善心的人,都是与道有缘之人。天下的人,有的人有道德而且有德行,有的人有道德而且无德行,然而有的人却是没有道德,没有德行;有道德而且有德行的人是真善美呀,有的人有道德而且无德行,只是一般人呀,有的人有道德而且无德行,那他就不真不美不善呀,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贯平等,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贯平等。治理国家,就像烹小鲜一样,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只是知道君王贵重而看轻百姓,只有圣明的君王出现了,才知道,君主轻而百姓贵重了,可是,这是因为制度就是这样,没有别的办法呀,然而人类取法于大地,大地取法于天德,而天德取法于道统,道统取法于自身。茫茫宇宙之中,先是盘古开天辟地,然后才有的众生。众生都是有阴阳的,但是循环往复,都是因为道没有尽头呀。天下的道理,天下的众生都在道的世界中,男人喜欢钱,女人爱美,但是男人不喜欢钱,女人自爱的话,那就是世界大同了,众生都回归道的运行中了。然而女人爱美之心,自古以来就有了。但是众生只知道爱美,却不知道善良的人是真正的美丽呀,道德经,其中的道理没有尽头,善良的人看到它会更加善良,有智慧的人看到它,会更加有智慧,众生看到它,那么众生都可以悟道了,我看道德之经,知道其中的道理没有尽头,而且自己知道,众生都在道的世界中,小童,盼望天下的人们和众生都有道德和德行呀。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篇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人之所?骸9始赣诘馈>由频亍P纳??Y。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由??r。夫唯不??。故?o尤。老子的第八章堪称是老子文字被引用率最高的篇章,然而翻了几种注释,感觉所作的解释都似有偏颇。老子思想不可否认是出自周易,或者说老子文其实是对周易部分思想的进一步解释。孔子作十翼,为周易经文作传,老子文其实也有这个意味,只是因为并非全篇作注,所以另成一书,但其思想是对周易唯物部分的继承。所以从周易的角度来看待老子的文字,实有此必要。解释老子第八章前,我们需要先思考两个概念:“善”与“争”。老子所讲的善与道德无关,是指趋向于好的方向意思,或者我们也可以直接理解为“好”,仅仅即指事物发展的状态。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违逆的意思,不争,即不与自然之道相违逆。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此处并非在讲水,而是以水作为象征来讲解自然规律的上善之道。水性避上而趋下,总是从高处向低处流,这是水的本性。水滋润万物生长,而不与万物争其功用以自长,这也是水的本性。“处众人之所恶”,此处是指水之性。水避上而趋下之性,人所恶之。所以老子此处其实已经指出人性与水性之不同,而并非让人去学习水之性情。水之性因与人之性所不同,所以为人所恶,然而这是水的存世之道,我们看水性之不好,而在水,却是其功用,其性质,所以老子讲,我们眼里的不好,于水来说,却合乎了自然规律的上善之道。生活中我们常觉得别人的处世行为大有问题,其实在对方来看,因受其个体性情,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其行为是出自本能的自然行为。也许以对方看来,我们自己的行为也大有问题,而我们的行为,也是受着个体性情,教育环境影响的自然之道。在自己看来,自己的行为都是合乎情理的。老子此处讲水,是希望通过水的象征来引发人们对人之性情的沉思,水的上善之道是这样的,那么人的上善之道又是什么呢?读至此处,我们必须有一个区分,就是老子通过水来引发人们对自身处世的思考,而非让人去学习“水”避上趋下,处众人之所恶的性质。如果我们以为此处老子在教人学习水的存世之道,那么就完全违逆了老子的教诲。老子在讲过水的上善之道后,在下文是给出了人的上善之道的。“居善地。心善?Y。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由??r。”这几条就是人顺从自然规律的上善之道。居善地的居字,不只是住处,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于世间停留处,皆可理解为居。我们说最好的居处在哪里呢?老子说是“地”,这里的地是大地吗?我看不只如此。天地相对应,天为虚,地为实,老子回答的地,也同水一样,是作为一个象征提出的。地是什么,这个可能就需要我们去周易当中寻找了,因为老子思想出于周易。所以我认为老子地的解释有两个,一是有形的地,我们需要从有形的地去理解其象征形而上的意义。二是周易所解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讲的善居之处,最好的居住状态,答案便是地或者说有地德之处。 心善?Y,内心的最佳状态是什么样的呢?老子同样以象征的方式回答了一个“?Y”字,这个?Y字很好解释,因为老子在第四章中就讨论过。“道?_而用之。或不盈。?Y兮似万物之宗。”完满的心态,应该像深渊,像杯子一样的形状,虚空而不是满溢。清空内心不需要的东西,去接纳万物之美,而不是让世间的烦杂在内心里拥挤。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道德经》中的名句,你感悟最深的有哪些?

最早知道《道德经》这部经典,应该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当时给我留下印象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名言。然后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到了大学,对儒释道三家乃至诸子百家的经典,就更加入迷。下面就分享几句《道德经》中感悟最深的句子: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这个“道”,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还是诸子百家,讲的都是“道”。这个“道”就是宇宙万物最原始的那个东西,所有的一切事物,都包含在“道”中,都离不开“道”,所以说“百姓日用而不知”。但是究竟什么是“道”呢?又很难用言语表达出来,因为只要用言语表述出来,就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永恒的“道”了。 就连“道”这个“名”,也只是暂时勉强而起的一个名字,并不是永恒的“名”。所以开篇这两句话,老子就告诉我们,不要执着文字相,一定要跳出圈外读这部经典,不要掉进文字相里面出不来了。 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道德经.第二章》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人的美丑,是没有什么固定标准的,一个人在你的眼里很漂亮,但在别人眼里,可能就不漂亮了,这是因人而异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就算是同一个人,你心情好的时候,可能怎么看都很漂亮,但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怎么看都不顺眼。所以不管是人还是事物的美丑,是无法定下一个普遍的标准的,我们看大自然的各种动物、植物、万事万物,你说哪个美?哪个丑?没有分别呀,各有千秋,各有各的看点。 可是人一旦强行定下一个美的标准,那自然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这等于人为造成了对立,本来没有美丑之分,现在有了。那谁愿意丑呢?没人愿意丑,大家都向美的标准看齐,都学美的样子,这其实就不美了,没准儿学个四不像,甚至把好好的身体搞坏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个典型。 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我们姑且把人的悟性分为三种:上等、中等、下等。悟性最上等的人,他听了“道”的理论,马上就明白了,就会积极地去实践,把这些理论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而悟性中等的人呢,他听了“道”的理论,半信半疑,有时候相信比较多一点,有时候怀疑比较多一点,有时候也会去实践一下,但不久又放弃了,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一类人。悟性最下等的人在听完“道”的理论后,他完全听不懂,他以为你在讲故事,开玩笑,所以就会哈哈大笑起来,如果他要是不笑,那反而就不足以称为“道”了。 一部《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可以说句句都是经典,句句都意趣无穷,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道德经》中的名句,我感悟最深的是“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意思是看起来挺滑头的人,没准却是真正刚正不阿的人;看起来很笨拙的人,没准是天下最灵巧的人,只是平常人看不懂;看起来木讷寡言,没准是最有辩才的人。 这告诉我们物极必反,凡事不能只看表面,最坏的往往是最好的,最好的也往往是最坏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知耻近乎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都是里面脍炙人口的句子。
第一,“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第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第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句句经典
《道德经》中的名句,你感悟最深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