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是什么意思解释(立秋谚语及意思解释)

谚语是什么意思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和谚语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 举例1、有福同享,有难同当。2.邻居好,赛金宝。3.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4.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5.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6.交人交心,浇花浇根。7.岁寒知松柏,患难见交情。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9.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10.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11.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12.宁喝朋友的白水,不吃敌人的蜂蜜。13. 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14.朋友千个少,敌人一个多。15.仇人相见,分外眼红。16.弱敌不可轻,强敌不可畏。二、时间与金钱17.不怕慢,就怕站。18.机不可失,时不再来。19.时间像生命,一刻值千金。20.花儿凋谢不再开,光阴一去不再来。21.今朝有事今朝做,莫将忙事待明天。2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23.追赶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宠爱他;放弃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冷落他。 24.浪费时间,等于缩短生命。三、求知与学艺25.无事不登三宝殿。26.精益求精,艺无止境。27.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28.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29.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3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31.水不流会发臭,人不学会落后。32.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33.不怕学不成,只怕心不诚。3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35.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36.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37.早起多长一智,晚睡多增一闻。38.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四、学习方法39.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40.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多练)41.好学深思,心知其义。(多思)42.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多问)43.三人行,必有我师。(多问)44.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记)45.书本不常翻,犹如一块砖。(多读)4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47.常说嘴里顺,常写手不笨。(多写)五、美好与丑恶48.人过留名,雁过留声。49.老鼠过街,人人喊打。50.多行不义必自毙。51.家丑不可外扬。52.三分像人,七分像鬼。53.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六、勤劳与懒惰54.勤劳是个宝,一生离不了。55.一分耕耘,一分收获。56.细水长流,吃穿不愁。57.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58.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59.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60.勤人睡成懒人,懒人睡成病人。61.不怕家里穷,只怕出懒虫。62.饭来张口,衣来伸手。63.天上掉下馅饼来。七、诚实与虚伪64.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65.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66.挂羊头,卖狗肉。67.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68.猫哭老鼠假慈悲。69.当面是个人,转脸是个鬼。八、谦虚与骄傲70.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71.满招损,谦受益。72.取人之长,补己之短。7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74.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75.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76.满瓶不动半瓶摇。77.好汉不提当年勇。九、礼貌与修养78.大人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79.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80.君子一言,驷马难追。81.喊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82.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83.学文化,从字母开始;讲文明,从小事做起。84.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非。85.江山易改,本性难移。86.上梁不正下梁歪。87.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十、生活哲理88.人心齐,泰山移。89.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90.人在人前闯,刀在石上荡。91.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92.离家十里路,各处各乡风。93.办酒容易请客难。94.不怕一万,就怕万一。95.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96.树挪死,人挪活。97.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98.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99.人无横财不发,马无夜草不肥。 100.心慌吃不成热粥,骑马看不好《三国》。
谚语[yàn yǔ] 详细解释长期流传下来的寓意丰富、文词固定简炼的古训、俗语。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三:“故一时谚语有‘台官不如伶官’。” 明 唐顺之 《又与洪方洲书》:“近来觉得诗文一事只是直写胸臆,如谚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 巴金 《秋》四三:“ 觉英 却在旁边笑起来,一面背诵谚语挖苦 淑华 道:‘大懒使小懒,小懒使门槛,门槛使土地,土地坐到喊!’”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和谚语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词汇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民间流传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
谚语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谚语举例说明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分类: 一、气象 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 1、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2、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 3、燕子外迁,地旱天干。 4、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二、农业 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 1、枣芽发,种棉花。 2、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4、春雷响,万物长。 三、卫生 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 1、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2、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3、食能以时,身必无疾。 四、社会 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 1、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五、学习 多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人们发奋学习。 1、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2、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扩展资料 实例: 1、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2、读一书,增一智。 3、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4、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5、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6、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7、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8、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9、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10、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11、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谚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间谚语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和谚语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例子:气象谚语   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如:   1.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2.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农业谚语   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   1.枣芽发,种棉花。   2.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4.春雷响,万物长。 卫生谚语   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如:   1.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2.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3.食能以时,身必无疾。   4.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5.食不言,寝不语。社会谚语   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   1.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2.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5.狭路相逢勇者胜。    6.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7.擒贼先擒王。 学习谚语   多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人们发奋学习。如:   1.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2.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不胜枚举。 举例: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如, 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燕子外迁,地旱天干。
歇后语被称为民间口头文学,它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歇后语是汉语独有的文字游戏,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有时也称作“俏皮话”。歇后语是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关一部分是比喻或说出一个事物,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是真意所在。在使用歇后语时,往往要先抖包袱,把关一部分隐去,待听者稍做思考后,再说出“谜底”,其含义出人意料,显得轻松俏皮。如果在使用歇后语时不说出后半部分,那就成为谜语了,达不到语用效果。而以上的这两个例子并不存在歇后语的语用效果,所以,并不具有歇后语这些主要特点,充其量只是对它们意义做出了比较清楚的解释而已。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 和才智。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
1、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2、水里泛青苔,天有风雨来。3、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4、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5、云低要雨,云高转晴。6、云绞云,雨淋淋。7、黑蜻蜓乱,天气要旱。8、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9、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10、星星明,来日晴。11、扑地烟,雨连天。12、水缸穿裙,大雨淋淋。13、星星稀,好天气。14、直闪雨小,横闪雨大。15、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16、蚂蚁搬家早晚要下。17、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18、炸雷雨小,闷雷雨大。19、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20、雷轰天边,大雨连天。21、泥鳅静,天气晴。22、燕子低飞要落雨。23、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24、泥鳅跳,雨来到。25、黑云接驾,不阴就下。26、星星眨眼,有雨不起。27、鸡进笼晚兆阴雨。28、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29、蜻蜓飞得低,出门带笠。30、咸物返潮天将雨。31、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32、青蛙叫,大雨到。33、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34、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35、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十雾九晴。36、雷轰天顶,虽雨不猛。37、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38、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衣。39、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40、星星密,雨滴滴。41、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42、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43、柱石脚下潮有雨。44、草灰结成饼,天有风雨临。45、云下山,地不干。46、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47、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48、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夜星繁,大晴天。
什么是谚语举例说明

谚语什么意思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谚语册信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埋伏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根据州液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1)气象谚语。气象谚语是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等。 (2)农业谚语。农业谚语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枣芽发,种棉花”、“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 (3)生活谚语。生活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等。 (4)社会谚语。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持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等。 扩展资料: 谚语包括歇后语,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结构形式的民间谚语,它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假托语,是比喻;后面是目的语,是说明。分为寓意的和谐音两种。谐音歇后语,例: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寓意歇后语,例: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歇后语主要用来表现生活中的某种情景和人们的某种心理状态,如“芝麻掉进针眼里--巧透了”。往往具有幽默讽刺意味,比如“老虎戴数珠--假慈悲”。比喻形象,讽刺尖锐,表现力很强,有人甚至把歇后语比作俗语中的“杂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谚语
熟语的一种。群众中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多数是人民群众长期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用简单通俗的话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如“众人拾柴火焰高”拦毁“春雨贵如油”。 谚语类似简简备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数不胜数。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咐宽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2011年5月23日,谚语(沪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1月11日,谚语(陕北民谚)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1、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如: 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 燕子外迁,地旱天干。 2、条条大路通罗马 在古代,确实条条大路都可以通往罗马。罗马人共筑8万公里(5万英里)公路,西起英国,途经西班牙和北非,东至多瑙河和幼发拉底河。第一条大道是亚壁古道(the Appian Way),修筑于公元前312年。 凯撒大帝(Emperor Caesar Augustus)在罗马中心广场竖了一块纪念碑,叫做“金色里程碑”(Milliarium Aureum),那8万公里的公路就是以此碑为中心向四周修建延伸的。 如今,“条条大路通罗马”用来形容“要达到同一目的,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而这个寓意早在12世纪就已经开始使用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谚语 百度百科-条条大路通罗马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穗悔物分,大前姿体有以下几种:气象、农业、卫生、社会、学习。 扩展资料: 1、气象谚语。气象谚语是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等。 2、农业谚语。农业谚语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枣芽发,种棉花”、“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 3、生活谚语。生活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猜液早,八十不觉老”等。 4、社会谚语。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持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谚语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团慧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扩展资料 一、有关朋友与敌人的谚语 1、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告闹。 2、邻居好,赛金宝。 3、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 二、有关勤劳与懒惰的谚语 1、勤劳是个宝,一生离不了。 2、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袜或罩 3、细水长流,吃穿不愁。 三、 礼貌与修养 1、大人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 2、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3、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谚语
谚明埋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伍凳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和谚语相激橘蚂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
谚语什么意思

谚语是什么意思

谚语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常用谚语: 1、人要靠五谷养,田靠粪土长。 2、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3、马好不再叫,人美不在貌。 4、近邻不可断,远友不可疏。 5、常用的铁不锈,常练的人不病。 6、全是生姜不辣,全是花椒不麻。 7、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8、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 9、父望子成龙,子望父升天。 10、先胖不会胖,后胖压塌床。
谚语是什么意思

“谚语”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什么?

谚语,指民间流传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是长期流传下来的寓意丰富、文词固定简炼的古训、俗语。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三:“故一时谚语有‘台官不如伶官’。”
谚语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yàn yǔ,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汉语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2011年5月23日,谚语(沪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11月11日,谚语(陕北民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综述谚语[1] [2] 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几种:气象、农业、卫生、社会、学习。 分类气象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如: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燕子外迁,地旱天干。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农业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枣芽发,种棉花。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春雷响,万物长。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江南)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北方)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江南)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立冬有风,立春有雨;冬至有风,夏至有雨(山西)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闽南)立冬打雷要反春(北方)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北方)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北方)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北方)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客家)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闽南)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闽南) ……
“谚语”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