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名言道德准则星空(康德名言道德准则星空意思)

康德头顶的星空原句是什么?

康德头顶的星空原句是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此句出自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在该书中,康德首次确定了精神的永存和上帝的存在。 此句出自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在该书中,康德首次确定了精神的永存和上帝的存在。书中讨论了生活中的至善问题,康德认为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去寻找快乐,而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原句是,唯有头上的星空,还有心中的道德律,越思考越敬畏。整个都是在讲理性,将思维存在的原理,站在人的角度对万事万物就行理性思考,其中尤其是对于人的理性存在,批判得尤其多。 每次打开康德的著作,就好像徜徉在星海,尽管浩瀚难懂,但在其中,却能明显感觉到那种自由,真正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无所不为的自由。
康德头顶的星空原句是什么?

康德说的“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的英文原句是什么?

这句话是没有英文原文的,因为康德是德国人。这句话的英文翻译是:Two things fill the mind with ever new and increasing admiration and awe, the more often and steadily we reflect upon them: the starry heavens above me and the moral law within me. 德文原文是:Zwei Dinge erfuellen das Gemue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je oe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aeftigt:der bestirnte Himmel ue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 意思是: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扩展资料: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句话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是世界公认的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是近代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深深影响着近代西方哲学。他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他的“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部著作。
康德说的“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的英文原句如下: Two things fill the mind with ever new and increasing admiration and awe, the more often and steadily we reflect upon them: the starry heavens above me and the moral law within me. 康德,1724年出生在柯尼斯堡,1746年离开大学,他一辈子没有结过婚,也一辈子没有离开过他居住的小城——柯尼斯堡。他的生活极其单调,但是单调乏味到极其有趣味的地步。 康德有一个习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思考/写作/上课,同样在固定的时间散步。他的时间选的非常精确,以至于一条街的人都以康德教授的散步时间,来调他们的钟表。 后来有材料表明,打破了康德教授日常作息规律的原因,是他那几天在读卢梭的《爱弥儿》因为读得太投入了,所以就没有散步。康德受牛顿的影响非常之大,1755年他曾经出版过的一本书叫做《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这本书运用牛顿力学基本原理,后来被拉普拉斯修正,形成了宇宙起源方面非常《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星云学说也成为宇宙形成学说,重要的一个流派。以至于康德曾说:给我物质,我就用它创造出整个宇宙来。
There are two kinds of things, the more profound and lasting we think about them, the greater the wonder and awe they evoke will fill our hearts. This is the starry sky and the moral law in my heart. 中文: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法汉译文:“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伊曼努尔·康德,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 康德是德国哲学革命的旗手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以他的批判性哲学为基础,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实现了将人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完成古典法哲学向现代法哲学转变和发展史上革命性变革。同时,康德对人的自由和权利的实现和维护、以及私法和公法等法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丰富的法哲学思想,对于后代法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Two things fill the mind with ever new and increasing admiration and awe, the more often and steadily we reflect upon them: the starry heavens above me and the moral law within me. 网上摘的,康德不是德国人吗?他墓上真是英文?
There are two things in the world which shocked our heart and soul deeply.One is the highest moral standard in our heart while another is the brillian sky with stars up above our head. ------------------------Immanuel Kant
康德说的“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的英文原句是什么?

康德的那句很经典的话是什么啊?,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覆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 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 ——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墓碑铭文 拓展资料: “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1992年第2次印刷,第141页) 韩水法汉译文:“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77页) 邓晓芒汉译文:“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 李秋零汉译文:“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著作全集》第五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冯晓虎《学习康德好榜样》:“有两事充盈性灵,思之愈频,念之愈密,则愈觉惊叹日新,敬畏月益:头顶之天上繁星,心中之道德律令。” 十八世纪的哥尼斯堡,一座庭院外的林荫道上上,每天午后三点半,总是会悠然走来一个身高不足五英尺,凹胸凸肚,右肩内曲,左肩下斜,歪搭着头的小矮子。 他身上永远穿着一套灰色的装束,手里永远提着一支灰色的手杖,后面永远跟着一位忠诚的老仆人,永远为他准备着一把雨伞。这一主一仆是如此的守时,以致于市民们在与他们亲切地打招呼的同时,总忘不了趁机校正自己的手表。这就是哲学家康德和他的仆人拉普。 一位传记家赞叹道:“康德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最规则的动词。”是的,而且这还是一个从不与其他词搭配的动词。康德毕生既没有过远离故土的经历,也没有过结婚生子的愿望。他只知道日复一日地沿袭着自己的时间表,简直像一部最精确可靠的机器。 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的康德的一天是这样进行的:五时康德起床,穿着睡衣去书房,先喝两杯淡茶,再吸一斗香烟。七时康德去教室上课。课后他又换上睡衣回到书房看书。十三时康德再次更衣,与朋友共进午餐。饭后十三时三十分,康德便踏上那条被后人称为“哲学家之路”的小道,哲学家开始散步了…… 康德的私宅是在校任教后不久才买下的,共两层。书房里摆着两张普通的书桌,墙上挂着一幅卢梭的画像。康德的私人书籍并不多,各种书加起来也不过五百本。 正是在这种朴素、单调的环境下,康德度过了他平凡、刻板的一生。名誉、权力、利益、爱情……,世人渴求的一切都与他终身无缘。海涅甚至下结论说:康德没有什么生平可言。康德直到八十岁时才告别人世,在当时的确是罕见的高龄了。不知道这是否该归功于他那整齐划一,保守而有节制的生活。 然而有一次,康德读到卢梭的《爱弥尔》,简直是如获至宝,不忍释卷,一连几天足不出户,把自己的作息安排表忘了个一干二净。这是一次例外,而且是广为人知的康德的仅有的一次例外。 叔本华认为任何人在哲学上如果还未了解康德,就只不过是一个孩子。 康德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生于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今天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康德出身一个家境贫寒,子女众多的马鞍匠家庭。他的祖辈是十七世纪从苏格兰迁来欧洲大陆生活的。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1745年毕业。离开大学后康德去乡下一个贵族家庭任职家庭教师。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任讲师。1770年康德被评为教授,1786年升任校长。在校期间他先后当选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和科恩科学院的院士。1797年康德辞去大学的教学工作。1804年2月12日康德逝世。 以1770年为标志,康德的一生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在前期他主要研究自然科学,重点是数学、天文学和化学,主要成就有正负数理论和星云学说,在其他学科方面也深有造诣;后期他则主要研究哲学,还涉及宗教、逻辑学和人类学等领域。 作为自然科学家,康德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为辩证法奠定了科学上的基础。1754年康德发表《对地球从生成的最初在自转中是否发生过某种变化的问题的研究》,提出地球自转速度因潮汐摩擦而变慢的假说,后来得到证实。1755年康德发表《宇宙发展史概论》,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观点出发,提出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含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向认为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观点挑战。后来拉普拉斯也提出了类似的假说,后人合称为康德——拉普拉斯假说。 尽管康德在自然科学上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但他还是以哲学家的面目出现在大多数后人的心中,或者说他还是凭着哲学论着的影响铭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歌德说:“当你读完一页康德的著作,你就会有一种仿佛跨入明亮的厅堂的感觉。”康德在其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留下了三部划时代的杰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另外他还着有《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言》(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1785年)和《永久和平》(1795年)等书。 康德在三部批判巨著中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思想。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把人类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类,分别对应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他认为凭感性可以认识数学,凭知性可以认识物理学,而凭理性却无法认识“形而上学”。数学和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现象世界,而“形而上学” 研究的对象是“自在之物”。现象世界是世界的显现,可以认识;“自在之物”是世界的本体,无法把握。他还提出了四组著名的“二律背反”,指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世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所谓上帝、灵魂和自由都是无法确知的,或者说是无法证明的。“形而上学”不能作为一门真正的学问而存在。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提出了道德不是以符合个人或他人的幸福为准则的,而是绝对的,即人心中存在一种永恒不变,普遍适用的道德律。道德是“绝对命令”,是“应当如此”。道德应该符合正义而不是个人幸福。但他又提出人可以感觉到意志自由,生命长存。上帝永远指导着世间万事万物,上帝万能,灵魂不死,有德之人最终能够得到最大的幸福。 在《判断力批判》中,他批评并融汇了当时各派的美学观点,开创了独特而复杂的美学体系。他指出艺术源于天才,上帝创造一切。美应该从大自然和人的道德中寻找。可以说,康德在第一部书中否定上帝,却在第二部书中证实上帝,又在第三部书中寻找上帝。康德以他的三部《批判》实现了他理想中的真、善、美的统一,构筑起三位一体的神圣的哲学殿堂。 康德把他的时代称为“批判的时代”。他一方面批判莱布尼兹~沃尔夫的“形而上学”体系,批判封建神学;一方面又批判无神论、唯物论,为神学向科学争得一席之地,试图调和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矛盾。 康德创立了德国的古典唯心论,发起了德国的资产阶级哲学革命。海涅在《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写道:“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因此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一群出色的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的国土上,就像用魔法呼唤出来的一样。”德国的唯心论的发展正是费希特批判康德,谢林批判费希特,黑格尔批判谢林的过程。而黑格尔辩证法的起点也正是康德哲学。 黑格尔哲学解体后,许多德国大学的哲学又发展为新康德主义,他们的口号是“回到康德”。而十九世纪后期直至二十世纪中现代哲学中的新实在论、现象主义等思潮也可从康德哲学溯源。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句话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康德之所以是世界上公认的哲学大师,不但因为他作为近代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承前启后,还在于他在探索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以及人的意志的道德选择——为自己立法。康德关心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头上的星空是宇宙论问题,心中的道德律是人类学问题;头上的星空是必然性的问题,心中的道德律是自由的问题。康德后来把他一生的探索归结为三个问题:一是能够知道什么,二是我应该做什么,三是我能期望什么。这三个问题可以归结整个康德的哲学核心。康德生活于18世纪,在这个时期,有两个历史性的巨人对康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是创立经典力学的牛顿,他揭示了整个世界处于引力场中,处于必然性之中的真理性命题。另一个就是契约论的完善者卢梭。契约论经霍布斯奠基,洛克的发展,由卢梭对其进行了完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重要性在于它为近现代民主政体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卢梭认为,科学的发展就是人类道德的堕落,人本质上是自由的。成立国家社会都需要经过契约,卢梭的学说直接引发了法国大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果说牛顿改变了自然世界的景观,那么卢梭可以说是改变了政治和伦理的世界。而他们的学说却是矛盾的。必然就意味着否定自由,自由就意味着否定必然。”康德就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康德的三个问题归结起来归根到底是要回答“我是什么”这个千古的哲学问题。因为,没有人的存在,这个世界还有没有意义?恐怕没有。因为有人的存在,这个世界才成为我的世界;世界提供材料,我赋予世界以意义。二者互相结合,这就是康德的哲学。 康德哲学是由三大批判组成的,认识论是基础,目的是伦理学,伦理学是他哲学体系的目的。在他看来,人在世界上的优先地位,并不是由知识所决定的,而是由道德所决定的。就是人为什么比动物优越的所在。人比动物优越,不是人有知识,也不是人有意识和理性,而是人有道德。在此意义上说,伦理学高于认识论。把道德和认识进行比较,认识不能离开经验,但道德必须要脱离经验,他说的是一种经验性存在。什么叫经验性存在?他说,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要遵循必然性支配。人作为生物体,你必须符合生物体的一般生存原则,在社会当中生活,要遵循社会生活的规则。但是康德认为,道德并不产生于经验性存在当中,道德行为必须脱离开经验。道德是不以人的经验性存在为前提而存在的。康德认为,道德就是目的性对必然性的压迫。人在社会现实中要遵循必然性支配(存在法则社会规则),本身没有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对必然性的否定,用目的性否定必然性。如跳下楼梯救小孩,跳下去就在摔死的可能,这具有必然性,但救小孩是你的目的,你必须这样做。所以,在康德看来,道德不是幸福,幸福是人们在现实当中的满足,道德是痛苦,是牺牲。具体怎样来阐述道德呢?①绝对律令。指人之所以能够完成道德行为必须遵守的准则。命令——应当,绝对——遵循这样的准则是无条件的。你的道德行为,就是为了做这件事而做这件事,不是为了达到其他目的而做这件事,这件事本身就是目的。如,早上上班是为了完成工作,而不是为了领导表扬。如果是为了领导表扬,这就不是道德行为了。绝对律令有三条:第一条,不管你做什么事,总应当做到使你的意识所遵循的准则永远能够成为一条普遍性立法原理。什么是道德行为?就是你做这件事,能不能普遍化实行(普遍的立法原则)。如果能普遍实行,你就做,否则,就不能做。针对这一条,他举了四个例子。他说,我答应了你一件事,结果没去办,食言了,这个是不是道德行为?关于“食言”这个问题,你就问一下,这个能不能普遍化,能不能人人都可以这样,结果不行,这就不是道德行为,是不道德的。还比如,自杀,能不能普遍化?肯定不能,所以,也不是道德行为。第二条,无论是你自己或什么人,你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工具。人的工具化就是人没有自己的东西,永远听命于外在力量的支配,工具化可以生存,但没有道德,道德是法如己出,自己给自己立法。如捐款行为,是自己做出的道德行为,不能强迫。把人当目的,而不是工具,这就是自由。康德对自由是比较推崇的。他说,只有在自由状态下,才能有道德行为可言,只有自由,叫道德。第三条,自律,自由,至善。康德认为,道德与幸福是对应的,道德是对幸福的否定,但是有个问题,你说有德之人没有福,在康德看来,这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道德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道德与幸福结合在一起,有德之人就是有福之人,我完成道德行为,我获得了幸福。康德认为,道德和幸福结合在一起就是至善。至善在此岸世界没有,只有在彼岸世界。你做好事没好报,下辈子有好报,死后在彼岸世界就会幸福。怎样使至善实现呢?至善有两个设定条件,有两个东西必须存在:一个是上帝存在,二一个是灵魂论。这体现了康德哲学的保守性。上帝是什么?灵魂不死是什么意思?这其实说明了康德道德的理想性。康德认为,道德的理想性对老百姓来说,那就是天国,就是宗教。讲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康德写完《纯粹理性批判》后,他的一位仆人看了就哭。康德问他哭什么?仆人说,大师呀,我们老百姓还得有神,有上帝,没有上帝我们怎么办?谁来救我们?康德噢了一声,似有所悟,说是的,老百姓应该有精神的寄托,应该有宗教,应该有上帝,所以他就写出来了。 宗教在康德那里,并不是有神学的意义,他的提法本身就是对宗教的不尊重,设定上帝,是为了自己的学说体系和理论。康德对宗教不以为然,他不认为人有原罪,对宗教仪式不感兴趣,很少去教堂。
康德经典语录如下: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每当想起这句话时,内心原本被压抑的美好的情操都会被调动出来 , 感到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净化 。 伊曼努尔·康德是世界公认的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整个一生住在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出生于德国柯尼斯堡,也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是近代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深深影响着近代西方哲学。 他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他的“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部著作。
“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1992年第2次印刷,第141页) 韩水法汉译文:“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77页)邓晓芒汉译文:“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李秋零汉译文:“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著作全集》第五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冯晓虎《学习康德好榜样》:“有两事充盈性灵,思之愈频,念之愈密,则愈觉惊叹日新,敬畏月益:头顶之天上繁星,心中之道德律令。”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曾说过:“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的那句很经典的话是什么啊?,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康德的那句名言 头顶灿烂的星空是指什么?

灿烂的星空指的是自然科学,心中的道德法则是伦理宗教,康德一生面临的就是调和这两者的矛盾,企图在宗教和科学的矛盾中找到综合的途径,当时大陆的唯理论和英国的经验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当时的科学和宗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可以理解为实指的星空,头顶上夜晚苍穹所无数星光流转出来的博大的生命法则;也可以引申为历史上惊才艳艳,对各个领域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前人们。 在康德的墓碑上刻着他《实践理性批判》最后 “ 结论” 部份开头第一句话 :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经常愈反复思想时 , 它们就给人灌注了时时更新、有加无已的惊赞和敬畏之情 ,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 扩展资料 伊曼努尔·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年起在母校任教,这一时期是他思想上的“前批判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讲授多门学科,同时发表了许多关于自然科学的著作。1770年被聘为教授,他的思想转入“后批判期”。 从1781年开始。他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3部著作。这标志他的批判哲学体系的诞生,并带来了一场哲学上的革命。1793年他因一些观点,被告蔑视基督教教义,遇到一些麻烦。但他仍不断探索和写作,直到1804年2月12日病逝 。 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康德
灿烂的星空指的是自然科学,心中的道德法则是伦理宗教,康德一生面临的就是调和这两者的矛盾,企图在宗教和科学的矛盾中找到综合的途径,当时大陆的唯理论和英国的经验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当时的科学和宗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灿烂的星空也可以理解为实指的星空,头顶上夜晚苍穹所无数星光流转出来的博大的生命法则;也可以引申为历史上惊才艳艳,对各个领域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前人们。 在康德的墓碑上刻着他《实践理性批判》最后 “ 结论” 部份开头第一句话 :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经常愈反复思想时 , 它们就给人灌注了时时更新、有加无已的惊赞和敬畏之情 ,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 扩展资料: 《纯粹理性批判》创作背景 由于《纯粹理性批判》讨论到纯粹理性不能证明意志自由,又因为康德的观点,道德要求这样的自由,理性的作用似乎已经离开了道德,正如神学,缺乏合理推理的基础。更的是启蒙运动由于怀疑一位信赏必罚的上帝存在,削弱了宗教的道德基础。 假如这些传统的道德支柱崩了,文明如何能够残存?康德坦然以启蒙运动人(Aufklarung)的门徒自许,负有为道德规范寻求某种合理根据的义务。 在一篇《道德形而上学的基本原则》(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1785)的论文中,他拒绝自由思想家们,把道德置于个人或种族经验基础上的企图;这样一种后天的由来将使道德原则失去普追性和绝对生,以他的判断是一种坚实的伦理要求。 他以特有的自信宣称:“很明显地,一切道德概念有它们的地位和起源,完全先天于理性之中。”他的第二本著作《实践理性批判》就是打算去发现和阐明这种地位和起源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实践理性批判》
可以理解为实指的星空,头顶上夜晚苍穹所无数星光流转出来的博大的生命法则;也可以引申为历史上惊才艳艳,对各个领域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前人们。 在康德的墓碑上刻着他《实践理性批判》最后 “ 结论” 部份开头第一句话 :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经常愈反复思想时 , 它们就给人灌注了时时更新、有加无已的惊赞和敬畏之情 ,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 灿烂的星空指的是自然科学,心中的道德法则是伦理宗教,康德一生面临的就是调和这两者的矛盾,企图在宗教和科学的矛盾中找到综合的途径,当时大陆的唯理论和英国的经验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当时的科学和宗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扩展资料: 《实践理性批判》的后世影响 这部书常被称作康德的“第二批判”,并与其后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的“三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为近代哲学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学思路,对洪堡特的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实践理性批判
头顶灿烂的星空指的是自然科学,头顶上夜晚苍穹无数星光流转出来的博大的生命法则;也可以引申为历史上惊才艳艳,对各个领域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前人们。 此句名言出自德国康德的名著《实践理性批判》的结尾:“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心中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灿烂的星空指的是自然科学,心中的道德法则是伦理宗教,康德一生面临的就是调和这两者的矛盾,企图在宗教和科学的矛盾中找到综合的途径,当时大陆的唯理论和英国的经验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当时的科学和宗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扩展资料: 《实践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创作的哲学著作,该书首次出版于1788年,是康德的哲学巨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第一部是1781年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第三部是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 康德的观点是,实践理性批判的基本问题是意志自由问题,自由、意志与道德规律是一致的,作为有理性的人不受外力影响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就必然是遵守道徳规律的。一个有理性者的道德行为必须是自律的而不是他律的,必须是从义务出发,有善良动机,而不从行为后果考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实践理性批判
原句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琛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让我们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庄严而圣洁,值得我们一生坚守。 扩展资料: 1、伊曼努尔·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2、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年起在母校任教,这一时期是他思想上的“前批判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讲授多门学科,同时发表了许多关于自然科学的著作。1770年被聘为教授,他的思想转入“后批判期”。从1781年开始。他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3部著作。这标志他的批判哲学体系的诞生,并带来了一场哲学上的革命。1793年他因一些观点,被告蔑视基督教教义,遇到一些麻烦。但他仍不断探索和写作,直到1804年2月12日病逝  。 3、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的那句名言 头顶灿烂的星空是指什么?

康德说的,天上星空和道德律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康德的“天上星空和道德律”含 义如下:天上星空指整个宇宙,道德律指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天上星空和道德律”出处"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康德康德简介immanuelkant(汉译:伊曼纽尔·康德),germanische(日耳曼人),作家,1724年4月22日生于königsberg(哥尼斯堡),1804年2月12日逝,年79岁。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和集大成者。康德的宇宙观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康德认为,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康德的道德观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德墓碑上
http://zuoye.baidu.com/question/0da85e9138aef7a88530290709126f50.html
仰望天空的那种精神
康德说的,天上星空和道德律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