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讲了萧伯纳的六个妙语趣事分别是什么?
有一天,著名女舞蹈家邓肯写信给萧伯纳:“我有第一美丽的身体,你有第一聪明的脑子,我们生一个孩子,再理想不过了。”萧伯纳回信说:“如果小孩儿生下来,身体像我,而脑子像你,那不就糟了吗?”萧伯纳的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萧伯纳的事迹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直译为乔治·伯纳·萧,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为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喜剧作品《卖花女》(Pygmalion)因被 Alan Lerner 改编为音乐剧《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该音乐剧又被好莱坞改编为同名卖座电影而家喻户晓。 [编辑本段]生平萧伯纳1856年7月26日,出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伯林一个小公务员家里。他的父亲是个没落贵族,母亲出身于高贵的乡绅世家,从小受过严格的上等教育。萧伯纳年幼时,研究音乐理论的万达里尔李与他们合租了一幢房子。受这位研究音乐的邻居影响,萧伯纳迷恋上了音乐,13岁时,他就能用口哨吹出许多优秀歌剧的片段,由于家里太穷,15岁的萧伯纳不得不辍学。为了维持生活,他进入都柏林的汤森地产公司当学徒。1876年,他的父母离婚。萧伯纳告别了年迈的父亲,离开了贫困的故土爱尔兰,随母亲来到伦敦。年轻的萧伯纳没有工作,靠母亲微薄的薪水维持生活,十分渴望找到一份称心的职业,他先在爱迪生电话公司外务股找到一份差事,可是不久这家公司倒闭了,别人给他介绍道《大黄蜂》报撰写音乐评论,可不久这份报刊也停刊了。万般无奈的萧伯纳想以写作谋生,但是他并不顺利,他的小说,伦敦和美国的出版商都不屑一顾。在长达九年的时间里所得的稿酬不过6英镑,其中5英镑还是代写卖药广告的报酬。文学道路的坎坷并没有使萧伯纳灰心丧气,为了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他更加勤奋的学习和写作,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还热心于参加社会活动。但他有一个弱点,就是从小害羞,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这样怎么可能被社会承认呢?为了克服这个缺点,萧伯纳参加了一个叫“考求者学会”的辩论会。由于经常当众与学者们辩论,不久,他就克服了自身的缺点,为了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特意留起了讽刺家式的发型,对着镜子练习怎样以潇洒的手势来加强演说效果。不久,他便以爱尔兰式的机智幽默赢得了听众,很快就成为了一位令人倾倒的演说家。19世纪的英国戏剧一蹶不振,萧伯纳嘲笑它们是迎合低级趣味的“糖果店”,他认为戏剧应该依赖对立思想的冲突和不同意见的辩论来展开。不过,当他听了评剧家朗诵了易卜生的剧本《培尔·金特》后,感受到“一刹那间,这位伟大诗人的魔力打开了我的眼睛。”才开始对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安下心来研究易卜生的剧本,并写下了《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一书,这部书在欧洲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易卜生的影响下,萧伯纳看清了戏剧这个武器,不仅能扫荡英国舞台的污秽,而且能倾诉自己对这个黑暗现实谁社会的不满,于是,他立志要革新英国的戏剧。1892年,萧伯纳正式开始创作剧本,他的第一个戏剧集《不愉快的戏剧集》,其中包括《鳏夫的财产》、《华伦夫人的职业》、《荡子》三个剧本;第二个戏剧集包含有《武器与人》等4部剧本;第三个戏剧集《为清教徒而写的戏剧集》包含《魔鬼的门徒》等3个剧本。他的戏剧果真改变了19世纪末英国舞台的阴霾状况,他本人也成为了戏剧界的革新家,掀开了英国戏剧史的新一页。1896年萧伯纳结了婚,婚姻改变了萧伯纳的一些生活习惯,唯一不变的是他对戏剧的热爱,写出了《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巴巴拉少校》、《皮革多利翁》、《伤心之家》、《圣女贞德》等大量优秀的作品。1925年,萧伯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把这笔约合8000英镑的奖金捐给了瑞典的穷作家们。1950年11月2日,萧伯纳在赫特福德郡埃奥特圣劳伦斯寓所因病逝世,终年94岁。萧伯纳毕生创造幽默,他的墓志铭虽只有一句话,但恰巧体现了他的风格:“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迟早总会发生的。”[编辑本段]思想萧伯纳的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接受过柏格森、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又攻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 1884年他参加了“费边社”,主张用渐进、点滴的改良来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在艺术上,他接受易卜生影响,主张写社会问题,反对奥斯卡·王尔德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主张。[编辑本段]作品萧伯纳的文学始于小说创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戏剧,“他的戏剧使他成为我们当代最迷人的作家”(颁奖辞)。 1885至1949年近64个创作春秋中,他共完成了51个剧本。前期主要有《不愉快戏剧集》,包括《鳏夫的房产》(1892)、《荡子》(1893)和《华伦夫人的职业》(1894)等;《愉快的戏剧集》由《武器与人》(1894)、《康蒂妲》(1894)、《风云人物》(1895)和《难以预料》(1896)组成。第三个戏剧集名为《为清教徒写的戏剧》,其中有《魔鬼的门徒》(1897)、《凯撒和克莉奥佩屈拉》(1898)和《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1897)。进入 20世纪之后,萧伯纳的创作进入高峰,发表了著名的剧本《人与超人》(1903)、《芭芭拉少校》(1905)、《伤心之家》(1913)、《圣女贞德》(1923)、《苹果车》(1929)和《真相毕露》(1932)、《突然出现的岛上愚人》(1936)等。其中《圣女贞德》获得空前的成功,被公认为他的最佳历史剧,是“诗人创作的最高峰”(颁奖辞)。萧伯纳杰出的戏剧创作活动,不仅使他获得了“ 20世纪的莫里哀”之称,而且“因为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励和讽刺往往蕴含着独特的诗意之美”,于192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萧伯纳的一生,是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密切关系的一生,他认真研读过《资本论》,公开声言他“是一个普通的无产者”,“一个社会主义者”。萧伯纳的戏剧性最突出的特点是紧密结合现实政治斗争,敢干触及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问题,把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暴露在公众面前。在艺术手法上,他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思想感情交锋来表现性格冲突和主思想。萧伯纳的戏剧性语言尖锐泼辣,充满机智,妙语警名脱口而出。他的最著名的剧作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武器与人》、《真相毕露》等。三十年代初,萧伯纳访问苏联和中国,与高尔基,鲁迅结下诚挚友谊。著名作家萧伯纳的童年、青年时代是很不幸的。他的父亲不仅形象极丑,而且是个谁都不喜欢的懒惰者,多半是整天醉醺醺的,老婆孩子的事情一概不管。萧伯纳15岁时就不得不出去找事做。20岁时,萧伯纳去了伦敦,却不知到何处寻找工作,后来他参加了许多讨论社团。起初他总是感到困窘,逐渐地情况好了起来,他知道怎么把话说得通晓明白,不久他就被各种集会邀请前去做专题演讲。在12年的时间里,他是靠演讲过日子的。然而萧伯纳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功,他想将这新发现的才能应用于写作。于是,他给自己规定每日必写5页东西,不管好坏,一概不拘。就这样过了4年,他从自己的那些文章里总共才得到30美元的稿费,这不免使他很失望。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写作,他接着写了5部长篇小说,全部被60家出版社所拒绝,这令他更加沮丧。但他吸取了当初演讲从失败到成功的经验,坚信自己这次也不会失败。他鼓励自己,仍然每日写一定数量的文章。就这样全力以赴,未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萧伯纳成了世界上最有名气、收入最多、最为人们所喜爱的作家之一。成功是主动的进取,不是被动的乞求施舍。曾写过《贝多芬百年祭》一文。爱情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说过:“此时此刻在地球上,约有两万个人适合当你的人生伴侣,就看你先遇到哪一个,如果在第二个理想伴侣出现之前,你已经跟前一个人发展出相知相惜、互相信赖的深层关系,那后者就会变成你的好朋友,但是若你跟前一个人没有培养出深层关系,感情就容易动摇、变心,直到你与这些理想伴侣候选人的其中一位拥有稳固的深情,才是幸福的开始,漂泊的结束。 爱上一个人不需要靠努力,只需要靠“际遇”,是上天的安排,但是“持续地爱一个人”就要靠“努力”,在爱情的经营中,顺畅运转的要素就是沟通、体谅、包容与自制 (面临诱惑有所自制)。有许多人总是被“际遇”所迷惑与苦恼,意念不停、欲念不断、争逐不散,而忘了培养经营感情的能力才是幸福的关键。 所以不要去追问到底谁才是我的Mr.Right,而是问在眼前的伴侣关系中,我能努力到什么程度、成长到什么程度,若没有培养出经营幸福的能力,就算真的Mr.Right出现在你身边,幸福依然会错过的,而活在犹疑与遗憾当中,这不就是许多“爱情虚无症”的遭遇与心态吗?

关于萧伯纳的逸闻趣事有哪些?
劣性遗传 大作家肖伯纳年轻的时候,便名声大噪了。美国著名舞蹈家邓肯有一次写信给他,说:“假如我们两个结婚,生下的孩子头脑象你,面孔象我,该有多好哟。”肖伯纳接到信,笑了笑,一本正经地给她回了一封信,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要是生的孩子,头脑象你,而面孔象我,那岂不是糟透了!” 捐赠 美国妇女和平行动委员会曾写信给肖伯纳,请他为筹款义卖捐赠一本亲笔签名的书。肖伯纳回信拒绝说:“我认为这种该由联合国进行的事业,对于你们小小的妇女行动委员会来说真是太大了。”结果,委员会竟然拍卖了这封信,得到了一百七十美元;而当时一本肖氏亲笔签名的书只售七十美元。 皮鞋油商标 有一次,一个皮鞋油制造厂的老板要求肖伯纳允许该厂用他的名字作为一种新品种的皮鞋油的商标。老板对肖伯纳大大地恭维了一番之后说:“这样一来,世界上千百万人都会知道您的大名了。”肖伯纳立刻回答道:“没有穿皮鞋的人可例外哪!” 征询狗的意见 文学大师肖伯纳,有一天接到一位小姑娘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中说:“您是一位最使我敬佩的作家。为了表示对您的热爱,我打算用您的名字来命名我的小狮子狗。不知您的意见如何?”肖伯纳回信说:“亲爱的孩子,我十分赞同你诚恳的希望。但是,最主要的一点是,你一定要和你的小狮子狗商量商量,并征得它的同意才是。” 终于兑现了 一次,好友帕特里克·萨奥尼与肖伯纳夫妇谈了许多问题,当他们谈到名人的爱情纠葛时,萨奥尼问肖伯纳夫人:“您是怎样与您丈夫的那些众多的女性爱慕者和平共处的?”肖伯纳夫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一则轶事。她说:“在我们结婚以后不久,有一位漂亮的女演员拼命追求我的丈夫,她威胁我丈夫说,假如见不到他,她就要自杀,她就会心碎……”“那么,她有没有心碎而死?”“确实如此,她死于心脏病。”萧伯纳插进来说,“不过那是在四十五年以后的事了。” 付我多少试验费 肖伯纳的脊椎骨曾有毛病,医生说需要从脚跟上截一块骨头来补脊椎的缺损。手术做完以后,医生为了想多捞点手术费,便说:“肖伯纳先生,这是我从来没做过的新手术啊!”肖伯纳笑着说:“这太好了,请问你打算付我多少试验费呢?” 你的运气不好 一次肖伯纳去街上买东西,被一个冒失鬼骑车撞倒在地,幸好没有受伤,只是虚惊一场。骑车人急忙扶起他,连连道歉,可是肖伯纳却作出惋惜的样子说:“你的运气真不好,先生。你如果把我撞死了,你就可以名扬四海了!” 艺术和金钱 美国好莱坞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创办人、大制片商高德温有意想把肖伯纳的剧本改拍成电影,为电影版税问题与肖伯纳讨价还价,高德温打越洋电话给肖伯纳说:“您想想看,您一答应就会有几千万人有机会欣赏您的作品,想想看,您对世界电影艺术的贡献多大呀!” 肖伯纳回答说:“问题是您想的是艺术,而我满脑袋装的全是金钱!”
有一天,著名女舞蹈家邓肯写信给萧伯纳:“我有第一美丽的身体,你有第一聪明的脑子,我们生一个孩子,再理想不过了。”萧伯纳回信说:“如果小孩儿生下来,身体像我,而脑子像你,那不就糟了吗?”萧伯纳的幽默令人忍俊不禁。因此,萧伯纳说“能者干,不能者教”,也许并非恶意中伤,而是在某种场合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 萧伯纳说出此话,到底是何用意,本人无从考证,也不想多说。这里只想就“话”论“话”。
有一天,著名女舞蹈家邓肯写信给萧伯纳:“我有第一美丽的身体,你有第一聪明的脑子,我们生一个孩子,再理想不过了。”萧伯纳回信说:“如果小孩儿生下来,身体像我,而脑子像你,那不就糟了吗?”萧伯纳的幽默令人忍俊不禁。因此,萧伯纳说“能者干,不能者教”,也许并非恶意中伤,而是在某种场合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 萧伯纳说出此话,到底是何用意,本人无从考证,也不想多说。这里只想就“话”论“话”。

萧伯纳 发生 趣事
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萧伯纳,以讥诮、讽刺与幽默闻名于世。他有着机智的应变、诙谐的言辞和爽朗的性格。这些秉性特点使他的话语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赢得了民众的欢迎。更为重要的是萧伯纳极富正义感和同情心,他蔑视权贵,憎恶贪婪、卑劣和伪善,对态度倨傲的人或想借机羞辱别人的人,他会巧妙地还以颜色……这些特点使他的讽刺有了思想基础和信念支持,在诙谐言词中闪耀出高尚的人性光芒,这也正是萧伯纳被称为一流的讽刺家的原因。有许多这样的趣事流传至今。 有一次,瘦削的萧伯纳遇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商人。商人想借机奚落他,便说:“人们看见你,就知道世界上现在正在闹饥荒。”萧伯纳不慌不忙地予以回击,说:“人们看见你,就知道闹饥荒的原因了。”虽然他只是在别人的原话里加上几个字,但经过这样的改动之后,谁都能读出话中对商人惟利是图、为富不仁、奸诈狡猾的无情揭露与针砭意味。这样的“妙答”真是大快人心。 又有一次,有一个资本家想在众人面前羞辱萧伯纳。他大声宣告说:“人们说,伟大的戏剧家都是白痴。”萧伯纳笑着说道:“先生,我看此时此刻你就是最伟大的戏剧家。”想羞辱别人反而自取其辱,这个人脸都气绿了。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但萧伯纳并非只会讽刺。将他的才能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就成就了他的幽默感,常常会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避免了可能出现的难堪场面;或者纯粹是一次自我调侃,要自己开心一把。 有一次,萧伯纳被冒失的年轻人骑车撞倒在地,肇事者一脸惶恐,呆立当场。萧伯纳站起来拍拍自己身上的灰土,以一种惋惜的神情对骑车人摇头说道:“年轻人,我看你运气还不是太好,你要是把我撞死了,你就可以名扬四海了!”一场虚惊就这样被他化解于无形之中。70岁的萧伯纳仍旧风趣,过生日那天,许多报纸都登了他的照片配合报道。他知道后对旁人开玩笑说:“看到这么多报纸都有我的照片,我还以为我‘死了’呢。” 最终,这位“戏谑的哲人”活得很长寿,享龄94岁。也许他的机智幽默,就是他的长寿“秘诀”吧!
萧伯纳 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 爱尔兰戏剧家 生平 萧伯纳(1856~1950)Shaw,GeorgeBernard英国剧作家,评论家。1856年7月26日生于都柏林,1950年11月2日卒于英格兰东部海瑞福德郡一小村镇。其母是优秀女中音歌手。萧伯纳中学毕业后在地产公司当小职员。1876~1898年在伦敦从事新闻工作,在《明星报》、《星期六评论》上写了很多关于音乐和戏剧的评论文章。他在易卜生影响下,一贯反对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大力倡导和创作以讨论社会问题为主旨的“新戏剧”,并于1891年发表了评论文集《易卜生主义的精髓》。萧伯纳的第一部剧作,是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如何靠经营贫民窟房产重利盘剥的《鳏夫的房产》。2年后写出的《华伦夫人的职业》则是对资本主义另一条生财之道的鞭挞和剖析。剧中的华伦夫人出身贫苦,靠开妓院发家后,供养女儿受高等教育,指望女儿能凭身分和教养找个“有钱的男人”,从而跻身上流社会。但却对女儿隐瞒了身世,女儿在洞悉原委后尽管谅解了母亲,却不再接受其供养和教训而自去独立谋生。以上两剧是典型的易卜生式社会问题剧,也是萧伯纳早期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包括这两出戏在内,萧伯纳1892~1939年共写了51部戏,其中除《圣女贞德》是描写法国青年女爱国者在英法百年战争中领导农民反抗英军被俘牺牲的唯一一部悲剧外,大都是喜剧或带有喜剧意味的笑剧、闹剧、狂剧以及历史剧、哲理剧、政治幻想剧等,题材、手法虽有变化,讽刺、暴露的精神则始终如一。其他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武器与人》《康蒂妲》《风云人物》《魔鬼的门徒》《凯撒与克莉奥佩特拉》《人与超人》《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巴巴拉少校》《医生的困境》《安德洛克勒斯与狮子》《皮格马利翁》《伤心之家》《回到玛土撒拉》《苹果车》等。父亲做过法院公务员,后经商失败,酿酒成癖,母亲为此离家去伦敦教授音乐。受母亲熏陶,萧伯纳从小就爱好音乐和绘画。在都柏林美以美教会中学毕业后,因经济拮据未能继续深造, 15岁便当了缮写员,后又任会计。1876年移居伦敦母亲处,为《明星报》写音乐评论,给《星期六评论》周报写剧评,并从事新闻工作。 思想 萧伯纳的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接受过柏格森、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又攻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 1884年他参加了“费边社”,主张用渐进、点滴的改良来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在艺术上,他接受易卜生影响,主张写社会问题,反对奥斯卡·王尔德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主张。 作品 萧伯纳的文学始于小说创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戏剧,“他的戏剧使他成为我们当代最迷人的作家”(颁奖辞)。 1885至1949年近64个创作春秋中,他共完成了51个剧本。前期主要有《不愉快戏剧集》,包括《鳏夫的房产》(1892)、《荡子》(1893)和《华伦夫人的职业》(1894)等;《愉快的戏剧集》由《武器与人》(1894)、《康蒂妲》(1894)、《风云人物》(1895)和《难以预料》(1896)组成。第三个戏剧集名为《为清教徒写的戏剧》,其中有《魔鬼的门徒》(1897)、《凯撒和克莉奥佩屈拉》(1898)和《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1897)。进入 20世纪之后,萧伯纳的创作进入高峰,发表了著名的剧本《人与超人》(1903)、《芭芭拉少校》(1905)、《伤心之家》(1913)、《圣女贞德》(1923)、《苹果车》(1929)和《真相毕露》(1932)、《突然出现的岛上愚人》(1936)等。其中《圣女贞德》获得空前的成功,被公认为他的最佳历史剧,是“诗人创作的最高峰”(颁奖辞)。萧伯纳杰出的戏剧创作活动,不仅使他获得了“ 20世纪的莫里哀”之称,而且“因为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励和讽刺往往蕴含着独特的诗意之美”,于192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萧伯纳的一生,是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密切关系的一生,他认真研读过《资本论》,公开声言他“是一个普通的无产者”,“一个社会主义者”。萧伯纳的戏剧性最突出的特点是紧密结合现实政治斗争,敢干触及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问题,把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暴露在公众面前。在艺术手法上,他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思想感情交锋来表现性格冲突和主思想。萧伯纳的戏剧性语言尖锐泼辣,充满机智,妙语警名脱口而出。他的最著名的剧作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武器与人》、《真相毕露》等。三十年代初,萧伯纳访问苏联和中国,与高尔基,鲁迅结下诚挚友谊。 著名作家萧伯纳的童年、青年时代是很不幸的。他的父亲不仅形象极丑,而且是个谁都不喜欢的懒惰者,多半是整天醉醺醺的。老婆孩子的事情一概不管。萧伯纳15岁时就不得不出去找事做。20岁时,萧伯纳去了伦敦,却不知到何处寻找工作,后来他参加了许多讨论社团。起初他总是感到困窘,逐渐地情况好了起来,他知道怎么把话说得通晓明白,不久他就被各种集会邀请前去做专题演讲。在12年的时间里,他是靠演讲过日子的。 然而萧伯纳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功,他想将这新发现的才能应用于写作。于是,他给自己规定每日必写5页东西,不管好坏,一概不拘。就这样过了4年,他从自己的那些文章里总共才得到30美元的稿费,这不免使他很失望。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写作,他接着写了5部长篇小说,全部被60家出版社所拒绝,这令他更加沮丧。但他吸取了当初演讲从失败到成功的经验,坚信自己这次也不会失败。他鼓励自己,仍然每日写一定数量的文章。就这样全力以赴,未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萧伯纳成了世界上最有名气、收入最多、最为人们所喜爱的作家之一。 成功是主动的进取,不是被动的乞求施舍。
英格丽·褒曼
萧伯纳 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 爱尔兰戏剧家 生平 萧伯纳(1856~1950)Shaw,GeorgeBernard英国剧作家,评论家。1856年7月26日生于都柏林,1950年11月2日卒于英格兰东部海瑞福德郡一小村镇。其母是优秀女中音歌手。萧伯纳中学毕业后在地产公司当小职员。1876~1898年在伦敦从事新闻工作,在《明星报》、《星期六评论》上写了很多关于音乐和戏剧的评论文章。他在易卜生影响下,一贯反对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大力倡导和创作以讨论社会问题为主旨的“新戏剧”,并于1891年发表了评论文集《易卜生主义的精髓》。萧伯纳的第一部剧作,是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如何靠经营贫民窟房产重利盘剥的《鳏夫的房产》。2年后写出的《华伦夫人的职业》则是对资本主义另一条生财之道的鞭挞和剖析。剧中的华伦夫人出身贫苦,靠开妓院发家后,供养女儿受高等教育,指望女儿能凭身分和教养找个“有钱的男人”,从而跻身上流社会。但却对女儿隐瞒了身世,女儿在洞悉原委后尽管谅解了母亲,却不再接受其供养和教训而自去独立谋生。以上两剧是典型的易卜生式社会问题剧,也是萧伯纳早期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包括这两出戏在内,萧伯纳1892~1939年共写了51部戏,其中除《圣女贞德》是描写法国青年女爱国者在英法百年战争中领导农民反抗英军被俘牺牲的唯一一部悲剧外,大都是喜剧或带有喜剧意味的笑剧、闹剧、狂剧以及历史剧、哲理剧、政治幻想剧等,题材、手法虽有变化,讽刺、暴露的精神则始终如一。其他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武器与人》《康蒂妲》《风云人物》《魔鬼的门徒》《凯撒与克莉奥佩特拉》《人与超人》《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巴巴拉少校》《医生的困境》《安德洛克勒斯与狮子》《皮格马利翁》《伤心之家》《回到玛土撒拉》《苹果车》等。父亲做过法院公务员,后经商失败,酿酒成癖,母亲为此离家去伦敦教授音乐。受母亲熏陶,萧伯纳从小就爱好音乐和绘画。在都柏林美以美教会中学毕业后,因经济拮据未能继续深造, 15岁便当了缮写员,后又任会计。1876年移居伦敦母亲处,为《明星报》写音乐评论,给《星期六评论》周报写剧评,并从事新闻工作。 思想 萧伯纳的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接受过柏格森、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又攻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 1884年他参加了“费边社”,主张用渐进、点滴的改良来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在艺术上,他接受易卜生影响,主张写社会问题,反对奥斯卡·王尔德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主张。 作品 萧伯纳的文学始于小说创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戏剧,“他的戏剧使他成为我们当代最迷人的作家”(颁奖辞)。 1885至1949年近64个创作春秋中,他共完成了51个剧本。前期主要有《不愉快戏剧集》,包括《鳏夫的房产》(1892)、《荡子》(1893)和《华伦夫人的职业》(1894)等;《愉快的戏剧集》由《武器与人》(1894)、《康蒂妲》(1894)、《风云人物》(1895)和《难以预料》(1896)组成。第三个戏剧集名为《为清教徒写的戏剧》,其中有《魔鬼的门徒》(1897)、《凯撒和克莉奥佩屈拉》(1898)和《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1897)。进入 20世纪之后,萧伯纳的创作进入高峰,发表了著名的剧本《人与超人》(1903)、《芭芭拉少校》(1905)、《伤心之家》(1913)、《圣女贞德》(1923)、《苹果车》(1929)和《真相毕露》(1932)、《突然出现的岛上愚人》(1936)等。其中《圣女贞德》获得空前的成功,被公认为他的最佳历史剧,是“诗人创作的最高峰”(颁奖辞)。萧伯纳杰出的戏剧创作活动,不仅使他获得了“ 20世纪的莫里哀”之称,而且“因为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励和讽刺往往蕴含着独特的诗意之美”,于192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萧伯纳的一生,是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密切关系的一生,他认真研读过《资本论》,公开声言他“是一个普通的无产者”,“一个社会主义者”。萧伯纳的戏剧性最突出的特点是紧密结合现实政治斗争,敢干触及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问题,把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暴露在公众面前。在艺术手法上,他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思想感情交锋来表现性格冲突和主思想。萧伯纳的戏剧性语言尖锐泼辣,充满机智,妙语警名脱口而出。他的最著名的剧作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武器与人》、《真相毕露》等。三十年代初,萧伯纳访问苏联和中国,与高尔基,鲁迅结下诚挚友谊。 著名作家萧伯纳的童年、青年时代是很不幸的。他的父亲不仅形象极丑,而且是个谁都不喜欢的懒惰者,多半是整天醉醺醺的。老婆孩子的事情一概不管。萧伯纳15岁时就不得不出去找事做。20岁时,萧伯纳去了伦敦,却不知到何处寻找工作,后来他参加了许多讨论社团。起初他总是感到困窘,逐渐地情况好了起来,他知道怎么把话说得通晓明白,不久他就被各种集会邀请前去做专题演讲。在12年的时间里,他是靠演讲过日子的。 然而萧伯纳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功,他想将这新发现的才能应用于写作。于是,他给自己规定每日必写5页东西,不管好坏,一概不拘。就这样过了4年,他从自己的那些文章里总共才得到30美元的稿费,这不免使他很失望。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写作,他接着写了5部长篇小说,全部被60家出版社所拒绝,这令他更加沮丧。但他吸取了当初演讲从失败到成功的经验,坚信自己这次也不会失败。他鼓励自己,仍然每日写一定数量的文章。就这样全力以赴,未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萧伯纳成了世界上最有名气、收入最多、最为人们所喜爱的作家之一。 成功是主动的进取,不是被动的乞求施舍。
英格丽·褒曼

萧伯纳的故事
妙退英王 爱尔兰作家萧伯纳(1856--1950年)成名之后,门庭若市,使他苦于应付。 一天,英王乔治六世前去访问这位文豪。寒暄之后,出于兴趣爱好和文化修养的悬殊,两人很快就沉默无语了。 萧伯纳看英王还没有离去的举动,便慢慢从口袋里掏出怀表,然后一个劲地盯着表看,直到英王不得不告辞。 事后,有人问他喜不喜欢乔治六世,萧伯纳饶有风趣地微微一笑,答道:“当然,在他告辞的时候,确实使我高兴了一下。” 无一不晓有一天,萧伯纳应邀参加了一个丰盛的晚宴。席间有一青年在大文豪面前滔滔不绝地吹嘘自己的天才,好像自己天南海北样样通晓,大有不可一世的气概。 起初,萧伯纳缄口不言,洗耳恭听。后来,愈听愈觉得不是滋味。最后,他终于忍不住了,便开口说道:“年轻的朋友,只要我们两人联合起来,世界上的事情就无一不晓了。萧伯纳说:“怎么不是,你是这样地精通世界万物,不过,尚有一点欠缺,就是不知夸夸其谈会使丰盛的佳肴也变得淡而无味,而我刚好明了这一点,咱俩合起来,岂不是无一不晓了吗 饥荒的原因 “一天,瘦削的萧伯纳碰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商人,商人讥讽道:“看见你,人们会以为英国发生了饥荒!” 萧伯纳回击道:“看见你,人们就会明白饥荒的原因。”又有一次,有一个资本家想在众人面前羞辱萧伯纳。他大声宣告说:“人们说,伟大的戏剧家都是白痴。”萧伯纳笑着说道:“先生,我看此时此刻你就是最伟大的戏剧家。”想羞辱别人反而自取其辱,这个人脸都气绿了 拒绝“收买”有一次,一个鞋油厂的老板,想了一个发财的鬼点子,他请求萧伯纳,允许用萧伯纳的名字做一种新鞋油的商标名称。 老板对萧伯纳说:“如果你同意这样办,世界上千百万人都会知道你的大名了。” 萧伯纳道:“不,也有例外。” 老板愣住了。 萧伯纳接着说:“你忘了没鞋穿的人哪 贵妇的岁数 一位年过半百的贵妇问萧伯纳:“您看我有多大年纪?” “看您晶莹的牙齿,像18岁;看您蓬松的卷发,有19岁;看您扭捏的腰肢,顶多14岁。”萧伯纳一本正经他说。贵妇人高兴得跳了起来:“您能否准确他说出我的年龄?”“请把我刚才说的三个数字加起来! 侯客有一天,萧伯纳收到一个有钱的女人寄来的大红请帖:“我将在星期二下午4时至6时在舍下恭候。”萧伯纳退回原帖,并在上面写道:“萧伯纳先生在同日同时在家恭侯。 外貌和智慧 有一位著名女舞蹈家给萧伯纳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建议:如果让他俩结婚,那将对后代和优生学都是件好事。她着重指出:“将来,生个孩子有你那样的智慧和我这样的外貌,该有多么美妙!” 萧伯纳在回信中表示不能接受这番好意,他说:“那个孩子如果只有我这样的外貌和你那样的智慧,就槽透了 不值一块钱在一个晚会上,萧伯纳正在专心地想他的心事。坐在旁边的一个富翁不禁感到好奇,就问道:“萧伯纳先生,我愿出一块美元,来打听你在想些什么。” 萧伯纳回答说:“我想的东西真不值一块钱呢。” 富翁更加好奇了:“那么,你究竟在想什么呢?” 萧伯纳安祥地答道:“我是在想着您啊!” 劳动和运动 在一次宴会上,萧伯纳恰好与某纺织厂经理的太太并座。“亲爱的萧伯纳先生,”这位身体肥胖、娇声娇气的阔太太问道:“你是否知道哪种减肥药最有效?” 萧伯纳注视了一下这位邻座,装出一副正经的神态,用手持着长须答道:“我倒是知道有一种药,但是,遗憾的是,我无论如何也翻译不出这个药名,因为劳动和运动这两个词。对您来说是地道的外国字。” 文豪与出版商一个英国出版商想得到大文豪萧伯纳对他的赞誉,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价。他想:要得到萧伯纳的赞誉必须先赞誉萧伯纳。于是,他去拜访萧伯纳。当他看到萧伯纳正在评论莎士比亚的作品时,就说:“啊,先生。 你又评论莎士比亚了。是的,从古到今,真正懂得莎士比亚的人太少了,算来算去,也只有2个。” 萧伯纳已明白了他的意思,想让他继续说下去。 “是的,只有2个人,这第一个自然是您萧伯纳先生了。可是,还有一个呢?您看他应该是谁?” “ 萧伯纳说:“那当然是莎士比亚自己了。 司机妙语萧伯纳很喜欢自己驾驶汽车。一天,他一边开着汽车,一边和坐在旁边的司机谈起他新近构思的一个剧本来。突然,司机一句话也不说,就从兴致勃勃的萧伯纳手里夺过了方向盘。 “您怎么啦?”事出突然,使作家感到惊讶。“请原谅,”司机说,“你的剧本妙极了,我真不愿意让你在没写完之前就把命送掉。 越来越年轻的雕像 萧伯纳崭露头角以后,法国著名雕刻艺术大师法朗索瓦·奥古斯特·罗丹曾为他塑过一次雕像。几十年后的一天,萧伯纳把这尊雕像拿出来给朋友看,并说:“这件雕像有一点非常有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变得越来越年轻了。
1950年11月2日,萧伯纳因病逝世,终年94岁。其墓志铭述:“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迟早总会发生的。”不知道这句话是他生前想好否。 另外,比较出名的就是下边的一则幽默:一天,一个富翁见到在深沉的想一个问题,于是那个富翁上前说:“愿意出一百英镑来买萧伯纳正在想的这个问题。萧伯纳笑言,他正在想的这个问题不值这么多,充其量也只能值一英镑,富翁更加好奇,追问下,萧伯纳笑言:“正在想你!” 1933年2月17日,就是早已过去的历史,萧伯纳来从香港到上海,当时鲁迅,林语堂等人会晤了他,并且留影。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同时他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宣传者。他支持妇女的权利,呼吁选举制度的根本变革,倡导收入平等,主张废除私有财产。萧伯纳的一生,是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密切关系的一生。他认真研读过《资本论》,公开声言他“是一个普通的无产者”,“一个社会主义者”。他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其思想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及尼采的影响,而他又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过他却主张用渐进的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 一天晚上,萧伯纳被邀去参加一个为救济会筹募基金的晚会。这个晚会的主持人是一位奇丑无比的女士,萧伯纳首先就去请她跳舞,女士因为事出意外,欢喜若狂。舞会中女士对萧伯纳说:“你怎么赏光同我跳舞呢?不嫌我长得不美吗?”萧伯纳狡黠地一笑,说道:“你忘了吗?今晚是救济晚会呀,我正为救济服务呢!”美国舞蹈家邓肯女士向萧怕纳求婚,她说:“假如我们两人结了婚,将来生的子女象你一样聪明,象我一样漂亮,那该多完美啊!”萧伯纳不慌不忙地瞟了邓肯一眼说:“假如生个孩子,面貌象我,脑袋与你一样,那岂不更糟!” 在一次夜总会上,一个妖艳的中年女人问萧伯纳:“萧先生,你看我今年有多少岁了?”他仔细地看了她一眼说:“看你的头发,只有19岁;看你的情绪,不过20岁。”那女人听了又惊又喜,于是再问他:“那么你看我究竟有多少岁呢?”萧伯纳回答:“合起来还不到40岁呢!”一位美国太太见了萧伯纳时,便夸张地说:“你就是萧伯纳先生吗?久仰大名,久仰大名。”他一听到自己在美国已享有大名,便老实不客气的问她:“你说的是哪一个大名?我是一个哲学家、小说家、社会家、批评家、政治家、戏剧家,还是一位神学家,共有七个大名呢!”
一天,瘦削的萧伯纳碰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商人。商人讥讽他道:“看见你,人们会以为英国发生了饥荒!”萧伯纳回击道:“看见你,人们就会明白饥荒发生的原因。” 有一次,萧伯纳因脊椎骨有毛病需要从脚跟上截一块骨头来补脊椎的缺损。手术做完以后,医生想多捞点手术费,便说:“萧伯纳先生,这是我们从来没做过的新手术啊!”萧伯纳笑道:“这好极了,请问你打算付我多少试验费呢?” 有一次,萧伯纳正坐在沙发上沉思,坐在他旁边的美国金融家对他说:“肖伯纳先生,如果您让我知道您正在思考什么的话,我 愿意给您一美元。”“啊,我的思考一美元也不值,”戏剧家回答道“我所思考的正是您!” 萧伯纳常在他写的戏中揭露资本家的丑恶面目,所以得罪了一些有钱人。一次,有个资本家想在大庭广众中羞辱萧伯纳,他挥着手大声地说:“人们都说,伟大的戏剧家都是白痴。”肖伯纳笑了笑,随即回敬道: “先生,我看你就是最伟大的戏剧家。” 一次,萧伯纳正在一条狭窄的路上行走,遇到一个对他不满的同行,那人想侮辱他,对他说:“我从不给傻瓜让路的”萧伯纳答道:“我正好相反”。 萧伯纳送给朋友一部新作,后来他在一家旧书铺发现了这部赠书,于是当即就把它买回来,重新送给那位朋友。朋友收到这部书时,见扉页上又写了几个字:“萧伯纳再赠。”
萧伯纳的故事 ★一天,英国大戏剧家萧伯纳正坐在沙发上沉思,坐在他旁边的美国金融家对他说:“萧伯纳先生,如果您让我知道您正在思考什么的话,我愿意给您一美元。”“啊,我思考的一美元也不值,”萧伯纳说,“我所思考的正是你。”★萧伯纳经常在他的戏这揭露资本家的丑恶面目。那些大富翁们对他又气又恨。一次有个富翁想在大庭广众之中羞辱萧伯纳,便挥着手大声地说:“人们都说,伟大的戏剧家都是白痴。”萧伯纳笑了笑说:“先生,我看你就是最伟大的戏剧家。” ★一次,萧伯纳结识了一个肥头大耳的神父。神父仔细打量着瘦骨嶙峋的剧作家,揶揄地说道:“看着你的模样,真让人以为英国人都在挨饿。”萧伯纳马上接过话说道:“但是,看看你的模样,人们一下子就清楚了,这苦难的根源就在你们这种人身上!”
1950年11月2日,萧伯纳因病逝世,终年94岁。其墓志铭述:“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迟早总会发生的。”不知道这句话是他生前想好否。 另外,比较出名的就是下边的一则幽默:一天,一个富翁见到在深沉的想一个问题,于是那个富翁上前说:“愿意出一百英镑来买萧伯纳正在想的这个问题。萧伯纳笑言,他正在想的这个问题不值这么多,充其量也只能值一英镑,富翁更加好奇,追问下,萧伯纳笑言:“正在想你!” 1933年2月17日,就是早已过去的历史,萧伯纳来从香港到上海,当时鲁迅,林语堂等人会晤了他,并且留影。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同时他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宣传者。他支持妇女的权利,呼吁选举制度的根本变革,倡导收入平等,主张废除私有财产。萧伯纳的一生,是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密切关系的一生。他认真研读过《资本论》,公开声言他“是一个普通的无产者”,“一个社会主义者”。他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其思想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及尼采的影响,而他又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过他却主张用渐进的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 一天晚上,萧伯纳被邀去参加一个为救济会筹募基金的晚会。这个晚会的主持人是一位奇丑无比的女士,萧伯纳首先就去请她跳舞,女士因为事出意外,欢喜若狂。舞会中女士对萧伯纳说:“你怎么赏光同我跳舞呢?不嫌我长得不美吗?”萧伯纳狡黠地一笑,说道:“你忘了吗?今晚是救济晚会呀,我正为救济服务呢!”美国舞蹈家邓肯女士向萧怕纳求婚,她说:“假如我们两人结了婚,将来生的子女象你一样聪明,象我一样漂亮,那该多完美啊!”萧伯纳不慌不忙地瞟了邓肯一眼说:“假如生个孩子,面貌象我,脑袋与你一样,那岂不更糟!” 在一次夜总会上,一个妖艳的中年女人问萧伯纳:“萧先生,你看我今年有多少岁了?”他仔细地看了她一眼说:“看你的头发,只有19岁;看你的情绪,不过20岁。”那女人听了又惊又喜,于是再问他:“那么你看我究竟有多少岁呢?”萧伯纳回答:“合起来还不到40岁呢!”一位美国太太见了萧伯纳时,便夸张地说:“你就是萧伯纳先生吗?久仰大名,久仰大名。”他一听到自己在美国已享有大名,便老实不客气的问她:“你说的是哪一个大名?我是一个哲学家、小说家、社会家、批评家、政治家、戏剧家,还是一位神学家,共有七个大名呢!”
一天,瘦削的萧伯纳碰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商人。商人讥讽他道:“看见你,人们会以为英国发生了饥荒!”萧伯纳回击道:“看见你,人们就会明白饥荒发生的原因。” 有一次,萧伯纳因脊椎骨有毛病需要从脚跟上截一块骨头来补脊椎的缺损。手术做完以后,医生想多捞点手术费,便说:“萧伯纳先生,这是我们从来没做过的新手术啊!”萧伯纳笑道:“这好极了,请问你打算付我多少试验费呢?” 有一次,萧伯纳正坐在沙发上沉思,坐在他旁边的美国金融家对他说:“肖伯纳先生,如果您让我知道您正在思考什么的话,我 愿意给您一美元。”“啊,我的思考一美元也不值,”戏剧家回答道“我所思考的正是您!” 萧伯纳常在他写的戏中揭露资本家的丑恶面目,所以得罪了一些有钱人。一次,有个资本家想在大庭广众中羞辱萧伯纳,他挥着手大声地说:“人们都说,伟大的戏剧家都是白痴。”肖伯纳笑了笑,随即回敬道: “先生,我看你就是最伟大的戏剧家。” 一次,萧伯纳正在一条狭窄的路上行走,遇到一个对他不满的同行,那人想侮辱他,对他说:“我从不给傻瓜让路的”萧伯纳答道:“我正好相反”。 萧伯纳送给朋友一部新作,后来他在一家旧书铺发现了这部赠书,于是当即就把它买回来,重新送给那位朋友。朋友收到这部书时,见扉页上又写了几个字:“萧伯纳再赠。”
萧伯纳的故事 ★一天,英国大戏剧家萧伯纳正坐在沙发上沉思,坐在他旁边的美国金融家对他说:“萧伯纳先生,如果您让我知道您正在思考什么的话,我愿意给您一美元。”“啊,我思考的一美元也不值,”萧伯纳说,“我所思考的正是你。”★萧伯纳经常在他的戏这揭露资本家的丑恶面目。那些大富翁们对他又气又恨。一次有个富翁想在大庭广众之中羞辱萧伯纳,便挥着手大声地说:“人们都说,伟大的戏剧家都是白痴。”萧伯纳笑了笑说:“先生,我看你就是最伟大的戏剧家。” ★一次,萧伯纳结识了一个肥头大耳的神父。神父仔细打量着瘦骨嶙峋的剧作家,揶揄地说道:“看着你的模样,真让人以为英国人都在挨饿。”萧伯纳马上接过话说道:“但是,看看你的模样,人们一下子就清楚了,这苦难的根源就在你们这种人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