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家几千年为什么才七十几代
假设这个孔家是孔子,孔子于公元前479年3月9日逝世,距今已经将近2500年,现在有76代传人,2500/76=32.89473684210526,也就是说每代在平均寿命33岁时生子(产生下一代)。
衍圣公这个爵位始于1055年(宋至和二年),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1935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衍圣是从宋朝开始的,宋朝之前的都是追封的,衍圣公这一封号始于北宋,当时的宋仁宗赵祯认为: 追谥孔子为文宣而尊以王爵,封其嗣褒圣侯为嗣文宣公,孔氏子孙去国名而袭谥号,礼之失也。 于是就改至圣文宣王第四十六代孙宗愿为衍圣公。衍圣公这一封号曾在宋元祐年间被改为奉圣公,但不久又复改为衍圣公,所以说所以说这才是真所以说这才是真正的所以说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楼下的分析很有道理,就算只有五十代也可以理解。
衍圣公这个爵位始于1055年(宋至和二年),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1935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衍圣是从宋朝开始的,宋朝之前的都是追封的,衍圣公这一封号始于北宋,当时的宋仁宗赵祯认为: 追谥孔子为文宣而尊以王爵,封其嗣褒圣侯为嗣文宣公,孔氏子孙去国名而袭谥号,礼之失也。 于是就改至圣文宣王第四十六代孙宗愿为衍圣公。衍圣公这一封号曾在宋元祐年间被改为奉圣公,但不久又复改为衍圣公,所以说所以说这才是真所以说这才是真正的所以说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楼下的分析很有道理,就算只有五十代也可以理解。

大陆为何不封孔子后人 大陆有孔子嫡系后人吗
大陆没有孔子嫡系后人。 我国的管理阶层学习的是马克思主义,用不到儒家,甚至为了彻底摧毁儒家观念曾经批孔斗孔让新一代人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十年文革不是笑话,这种类似教义思想上的争端对比下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状况就知道了。 古代帝王封孔子后人是因为做官的或者说社会管理者大部分都是儒家子弟,封孔子后人一开始是为了收买人心,之后历朝历代为了显示比前朝更好越封越大。 扩展资料 孔家也许是中国最后的贵族了,孔子的后代于汉元帝时期开始封为贵族的,朝代一直更换,而孔家还是保留到了现在。后来对于孔子及后代不断加封,到三国时期,曹操又封他为侯爵,到北周时封为公爵,名字也改变着,宋朝时就叫衍圣公,这个叫法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中华民国之后废除清朝贵族,衍圣公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开国后很多孔家人跑到台湾去了,在那里每个月可以领到18万新台币(约合人民币4万多),这有点贵族的意思。孔家持续近2000多年的贵族,也许是中国或世界上持续世界最久的贵族家庭了。 孔家有谨遵家训,出现了非常多大任务,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延续了八十代,以将近有十万多人了,但他们各个还是饱读诗书,活跃在各行各业奉献着。
最早的衍圣公是宋仁宗时候封的,但靖康之后孔子嫡系子孙随南宋跑到衢州落户了。之后金再曲阜又挑人封了个衍圣公作为孔子后人。以后元也自己封了个衍圣公。元灭金后可能觉得自己封的不够地道,就把自己封的取消了改认金封的孔子后人。之后元灭南宋,想再改封当时跟南宋跑到衢州的正统孔子后人,但正统的孔子后人不受元封,因此就只能延续金最初封的衍圣公后人为正统一直但现在。金封的衍圣公后人政治觉悟比较高,之后朱元璋厉害他们顺着朱元璋,多尔衮厉害他们顺着多尔衮,北洋厉害他们顺着北洋,整个家族靠着政治洞察力混到现在近代,直到解放战争,他们看走眼了,跟蒋介石一起去了台湾。才有今天。所以现在所谓的孔子嫡传,应该在金的时候就已经是串或者是假的了。正宗的应该是衢州的那支,所以正宗的应该还在大陆,只是没有权威来证实。
封孔子后人其实是为了收买人心维护统治。跟尊孔信孔弘扬孔学关系不大。孔子后人世袭衍圣公本就是封建帝制的缩影。新中国不需要,也不吃那一套。孔子的后人就是吉祥物,所作所为不但没有秉承孔子的精神,更是社会的毒瘤,盛世不劳而获白吃白喝,乱世毫无节操,见风使舵。孔子的思想只能批判的继承。不能盲目迷性。在孔子之前没有他的学说,周朝有800年国祚。孔子之后尤其汉之后盲目尊孔,不怀疑,不辩论。圣人之言就是公理。这对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致命的。孔子活着的时候没有受各个国家待见。死了后人却被当宝,也是好笑。
如果你指的单纯而纯粹的嫡系继承人,就是指的大宗,就是常说的长子嫡孙。那么大陆没有。 承继孔府的承重孙孔德成,随蒋介石去了台湾,2008年10月20日病逝其长子孔维益先卒于1989年其长孙孔垂长目前从商,与吴硕茵结婚后, 其曾孙祐仁于2006年2月出生。
在台湾呢?老蒋把道家龙虎山张家嫡系传人和孔家嫡系传人带到台湾。想显示自己正统。 可大陆才不管呢,直接刨了孔子的坟,打倒孔家店。 说真的,孔子再怎么也不能封妻荫子七十多代吧,
最早的衍圣公是宋仁宗时候封的,但靖康之后孔子嫡系子孙随南宋跑到衢州落户了。之后金再曲阜又挑人封了个衍圣公作为孔子后人。以后元也自己封了个衍圣公。元灭金后可能觉得自己封的不够地道,就把自己封的取消了改认金封的孔子后人。之后元灭南宋,想再改封当时跟南宋跑到衢州的正统孔子后人,但正统的孔子后人不受元封,因此就只能延续金最初封的衍圣公后人为正统一直但现在。金封的衍圣公后人政治觉悟比较高,之后朱元璋厉害他们顺着朱元璋,多尔衮厉害他们顺着多尔衮,北洋厉害他们顺着北洋,整个家族靠着政治洞察力混到现在近代,直到解放战争,他们看走眼了,跟蒋介石一起去了台湾。才有今天。所以现在所谓的孔子嫡传,应该在金的时候就已经是串或者是假的了。正宗的应该是衢州的那支,所以正宗的应该还在大陆,只是没有权威来证实。
封孔子后人其实是为了收买人心维护统治。跟尊孔信孔弘扬孔学关系不大。孔子后人世袭衍圣公本就是封建帝制的缩影。新中国不需要,也不吃那一套。孔子的后人就是吉祥物,所作所为不但没有秉承孔子的精神,更是社会的毒瘤,盛世不劳而获白吃白喝,乱世毫无节操,见风使舵。孔子的思想只能批判的继承。不能盲目迷性。在孔子之前没有他的学说,周朝有800年国祚。孔子之后尤其汉之后盲目尊孔,不怀疑,不辩论。圣人之言就是公理。这对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致命的。孔子活着的时候没有受各个国家待见。死了后人却被当宝,也是好笑。
如果你指的单纯而纯粹的嫡系继承人,就是指的大宗,就是常说的长子嫡孙。那么大陆没有。 承继孔府的承重孙孔德成,随蒋介石去了台湾,2008年10月20日病逝其长子孔维益先卒于1989年其长孙孔垂长目前从商,与吴硕茵结婚后, 其曾孙祐仁于2006年2月出生。
在台湾呢?老蒋把道家龙虎山张家嫡系传人和孔家嫡系传人带到台湾。想显示自己正统。 可大陆才不管呢,直接刨了孔子的坟,打倒孔家店。 说真的,孔子再怎么也不能封妻荫子七十多代吧,

孔德成为什么是最后一代
在孔德成之后已经取消了衍圣公的称号,所以孔德成是末代衍圣公,后代不再有衍圣公这个称号,只有至圣先师奉祀官。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称号,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子第77代孙,袭封31代衍圣公孔德成,成为末代衍圣公,首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字玉汝,号达生。是孔子的第77代孙。袭封31代衍圣公(最后一代衍圣公)、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中兴大学教授,曾任台湾地区“考试院”院长等职。是“台湾”唯一的世袭官员,他的工作之一就是每年在孔子诞辰纪念日,负责参加台北孔庙的祭典。衍圣公,为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始于1055年[宋至和二年],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改封衍圣公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册封孔子后裔始于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封孔子的第8世孙孔腾为奉祀君,自此孔子嫡系长孙便有世袭的爵位,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封号屡经变化,直至1055年[宋至和二年]改封为衍圣公,曾一度改为奉圣公,后又改回衍圣公,后世从此一直沿袭封号。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称号,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子第77代孙,袭封31代衍圣公孔德成,成为末代衍圣公,首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子一共有第多少代了,那一代是谁叫什么
孔子后代 台湾有3000人 经过十年编修,“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已近尾声,目前已完成全部调查工作,全世界将收录一百八十万名孔子后裔,台湾部分有三千人,二○○九年完稿付印。 “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会长、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墉告诉记者,“孔子世家谱”第五次续修工作在一九九六年启动,孔子后裔最近一代已繁衍到第八十三代,是一名“念”字辈的辽宁省十多岁小女孩。 联合报报道,孔德墉说,台湾部分,台湾孔氏后裔的调查工作进行很顺利,共有三千名孔子后代被收录;台湾最近的一代是孔子第八十代孙的孔佑仁(今年一岁),孔佑仁也是前考试院长孔德成的曾孙。 孔德墉指出,“孔子世家谱”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距上次大修已七十年,那次就是由孔德成主持编修,始于一九三○年,成于一九三七年,当时收录五十六万人,称为“民国谱”。根据现有资料估计,目前健在的孔子后裔至少有三百多万人,大陆最多,有二百五十万人,其余分布较多的地区有香港、台湾、南韩、美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 “孔子世家谱”因为繁衍时间之长、族系复杂、编辑之广、核查严谨与保存完备,二○○五年被列为金氏世界纪录的“世界最长家谱”。孔德墉表示,“孔子世家谱”目前已排至一百零五代,各代都遵循着既定辈分,从辈分就可知道自己的一支繁衍到哪一代。目前发现重名者以“孔宪明”最多,共有一千一百九十二人。 孔德墉说,“孔子世家谱”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家族史与正史、地方史志一样是国家历史的组成部分,透过“孔子世家谱”能与同时期的文化相辅相成,发现更多的历史人文价值,也提供研究儒家学说及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 这是新闻``应该准确````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自称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舆论也认可,那么如果他有子女的话,就74代了!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自称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舆论也认可,那么如果他有子女的话,就74代了!

每当异族入侵,为什么孔子后人衍圣公总是第一个称臣
衍圣公是孔子的嫡系后代在北宋年间获得的封号,被历代朝廷尊为儒教文化的代表,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又强调忠君爱国,每每国破,孔子的后人衍圣公经常第一个俯首称臣,确实耸人听闻,但仔细想来,却又是人之常情、合乎情理。 衍圣公为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始于1055年(宋至和二年),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改封衍圣公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 册封孔子后裔始于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封孔子的第8世孙孔腾为奉祀君,自此孔子嫡系长孙便有世袭的爵位,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封号屡经变化,直至1055年(宋至和二年)改封为衍圣公 ,曾一度改为奉圣公,后又改回衍圣公,后世从此一直沿袭封号。 中国第一个大统一王朝是秦朝,秦非子原是汉人,自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至秦灭六国华夏一统,秦权势阶层已经与西戎混血杂居700年,秦赢氏及权势阶层都有西戎血统,如何判定秦朝是汉人王朝呢?西戎,又称犬戎。是上古时期在今陕西 甘肃 宁夏等西北地区的一个以犬为图腾的非华夏部落。古代东周中原地区的人称自己为华夏,把四方的各部落,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何为异族?东夷,今之山东、江苏北部;西戎,四川、陕西、甘肃、宁夏之地;南蛮,广东、广西、福建;北狄,东三省、内蒙、贝加尔湖一线。按照本文题目《每当异族入侵,为什么孔子后人衍圣公总是第一个称臣》中异族的理解,这些地方的人都属于异族,不但以前是,现在也是,这就非常危险了。另外,所谓的纯汉族血统其实是不存在的,不但如此,叫嚷华夏之地被异族践踏的朋友,其体内“异族”血统可能占了大半,甚至不含汉族血统都有可能,唐朝李世民家族有鲜卑血统;蒙元时期,汉人女子的初夜权归蒙古人所有;满清时期,家家以和旗人沾亲带故为荣。我56个民族其实是一家人,没有异族一说。只要没有灭绝我种族之心、认同我们华夏文化的,就不是异族,这样看来,我们真正要担心的是沙俄、倭国和印三。 儒家思想核心是“君臣父子”和“仁义礼智信”,大的方面说,是一种治国思想,小的方面说,是做人的道德标准,虽然也包含了一部分忠君的思想,但并不构成儒学的核心,对于荒淫无道的君主,对于行将崩溃的王朝,无可救药之下,儒学门人是有改朝换代的冲动的,因为儒家思想造福对象不是君王,而是万众苍生。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衍圣公应该殉节旧王朝,全家自缢于梁下,这样想的朋友,其实是被洗脑了,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沦为了朝廷的工具。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教作为管束思想、教化民众的工具被确定下来,只要是对朝廷有利的东西通通往儒学里面塞,当初保留儒学,罢黜百家,难道儒学真有那么好吗?不是的,是儒学上得了台面,说出去好听,就好比一个企业家,他捐款多少亿、建立多少学校、敬老院,形象光辉傲岸,背地里排了多少污、解雇了多少人、睡了多少学生就不得而知了,这和朝廷独尊儒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儒学讲究仁义道德,心系黎明苍生、胸怀百姓疾苦,这样的君王这样的朝廷怎能不让人感激涕零呢?实质上实行的是“外儒内法”的残酷统管手段,控制民众思想、压制民众活力,让老百姓老老实实为朝廷驱使。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便于文人的管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局面固然有利于文化建设,但大一统的时期,文人们的浪漫主义则成为不安定因素,你一个提议他一个怀疑,江山恐有累卵之危,皇上,您不可不察啊! 所以我说,建议衍圣公陪葬旧朝廷是被洗脑了。 孔子后人最早被封官始于西汉高祖时期,北宋时被封为衍圣公,想要独尊儒术尊的长远,留着孔氏后人就很有必要,因为儒学为国学正统,谁掌握了儒学正统,谁就俘获了天下读书人的心,衍圣公顶着孔门正统的帽子,每每改朝换代,就成为新旧王朝争夺的对象,历代衍圣公们像国宝大熊猫一样被供奉被圈养。 北宋以来,孔子后人被历代尊为衍圣公,但他们代表不了儒家,汉朝儒学代表人物是董仲舒;朱熹振兴了宋朝儒学;王阳明是明朝儒学代表;振兴儒学之士未见有孔子后人,衍圣公不过作为符号存在罢了。 虽是符号,但衍圣公一族确实得到了巨大的实惠。 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并没有取消“衍圣公”的头衔,孔子的第77代嫡孙孔德成就被当时北洋政府袭封为“衍圣公”。当时“衍圣公”主要收入来自于免税田,大概每年有2万银元的收入,不过“衍圣公”府要自行承担孔庙祭祀的开支。祭祀一次就要用26头猪、31只羊(其中5只是代替鹿的)、2头牛,一年要祭祀4次。此外还要用大量的牛油蜡烛、白面、果、蔬、酒、木炭、炭饼等。 1935年,国民政府觉得“衍圣公”这个头衔实在太封建王朝了,所以正式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在民国属于省部级。薪水了每月工资大概是800银元,这笔钱可以购买大米10561.6斤。 这在万恶的旧 社会 就不可想象的,民国早期普通百姓只有少量有银元收入,大多是铜板,一个银元能换1000-1300个铜板,3个铜板能吃一顿早餐,鲁迅当时是大学教授每月16个银元,一年是192个银元,大家知道,鲁迅日子过得相当滋润,那么衍圣公获得的2万银元是什么概念? 这样看,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朝代更迭,衍圣公总是跑着第一个俯首称臣了,换了在座的各位是不劳而获的衍圣公,哪一个能抵挡住被巨款砸中的感觉?除了利益诱惑,衍圣公们也要担心灭族之祸,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 自北宋世袭衍圣公以来,孔子后人皆泛泛之辈,反倒是封爵衍圣公之前的孔子后人出很多大人物,如孔俚、孔融、孔维(状元,两朝宰相)、孔缄(状元)等。起初无依无靠,凭着自身努力,家族名人辈出,后来得到朝廷供奉,家族反而没落平庸了,残酷而讽刺。 衍圣公家族已经成为一个没有儒家精神、没有进取心的寄生贵族,家族内部利益纷争不断,衍圣公家族和倒向新朝廷的其他大家族没有什么区别,衍圣公代表不了儒学,更代表不了所有文人。 孔子走远了,儒学思想也日渐模糊,但“仁、义、礼、智、信”仍是最美的 社会 构想。我们构建和谐 社会 ,其实就是对这6个字的回归。西学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却让我们的人生迷失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