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的诗歌风格(高适的诗歌风格主要是)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异同有哪些?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风格的相同之处:经历相同、创作风格都很广泛等。 1、经历相同高、岑二人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有军旅生活的真实体验。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真实的记录了边塞生活。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为他们的边塞诗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他们在体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征人的心理及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激了发他们创作的热情。2、创作风格都很广泛古体、近体、律诗、绝句,在两人的创作中均有体现。且两人尤其擅长七言古诗。高适和岑参边塞诗风格的不同之处:内容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艺术技巧不同等。1、内容不同高适的诗歌思想深刻、现实意义强烈,岑参的诗歌更多的是描绘奇异的边塞风光、不一样的边塞生活。而岑参的边塞诗描写边塞风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2、语言风格不同从语言风格来看,高适诗浑厚,岑参诗奇峭。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简洁明净,朴实有加。岑参的语言风格虽然也很明白晓畅,但是,在炼字上面所费的苦心一点也不输给贾岛。3、艺术技巧不同高适往往直抒胸臆,表达现实;而岑参的边塞诗多用夸张手法,表达浪漫主义情感。 岑参以壮丽的浪漫主义为主要特色,形式上用自由的七言歌行体,表达更丰富思想感情,描写边塞瑰丽的风光,采用想象、夸张的手法。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异同有哪些?

谈谈高适、岑参诗歌的艺术成就

高适诗歌的艺术特色 高适是盛唐诗坛的重要诗人之一,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作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的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一、其诗歌具有雄壮而浑厚古朴的特点。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在《塞下曲》中,他描绘了从戎征战时“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的壮观场面后,直言道: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这种热烈向往边功的慷慨豪情,往往使他的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再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二、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主要有以下几类:①边塞诗。尚质主理且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②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东平路中遇大水》“我心胡郁陶,征旅亦悲愁。纵怀济时策,谁肯论吾谋”。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③讽时伤乱诗。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田舍老翁不出门,洛阳少年莫论事。”等。④咏怀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象《别韦参军》、《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⑤送别诗 。诗人的赠别朋友的诗也尤其显得豪迈动人。 如《别韦参军》:“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此时的高适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些送别诗中,他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三、在表现手法上往往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 作为一个抒情诗人,在表现手法上,不管是反映客观世界或抒发主观感受,他不大用隐晦曲折的,而往往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明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以饱含着强烈感情的语言,率直的表现诗人的深刻感受,以激动人心的感情力量去打动读者的心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再如《封丘县》中,诉说他那种令人难堪的县尉生活是“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不悲!”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多么强烈的正义感!正因为如此,才传颂千古。四、诗歌语言质朴、刚健、明朗,感情深挚,笔力浑厚。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更深层次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悲伤情调。五、诗歌表现形式多为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以诗体而论,高诗古体胜过近体,尤以七古最为擅长。例如七言歌行《燕歌行》虽多用偶句对,却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众横顿宕,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五言古诗《送李侍御赴安西》:“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壮志满怀,雄心勃勃,写得极其粗犷豪放。高适是一位情感丰富的诗人,他的诗句含着诗人的主观意念,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语言质朴遒劲、凝练精警,与其深厚的思想内容、真挚的情感构成了完美的统一,形成了其诗歌悲壮深雄的风格特征。高适的诗歌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没落和不堪的现实,以及诗人满腔的壮志豪情想要得到宣泄的心境,通过诗歌使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岑参诗歌特色岑参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高适最后“召还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勃海县侯”’受到李唐3代皇帝礼遇岑参虽也做到一方牧守—刺史一级终因朝中李辅国等小人弄权“儒生有民策无处豁怀抱”2在郁闷孤苦中客死他乡终未走通复兴“世业”之路。在什途高“达”而岑“穷”但在诗作上我以为岑的数量和质量应在高之上。高适现存诗2 00余首边塞诗20余首约占1/10岑参现存诗40 3首边塞诗80首约占1/5。当时之所以“高岑叼}二称大概是因为2人有相同的从戎生活均有边塞诗杰作在诗坛同享盛名而非他们的诗歌成就少I=驾齐驭。历代的研究者已看到他们的诗歌个性颇有不同。陈绎曾说“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工世贞说“高岑一时不易上卜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缉过之”工士慎说“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3应该说这些见解不无道理。但是不能到此为止结合具体的作品来进一步准确地认识高、岑诗歌风格的差异正是我们今大的学人应当继续完成的工作。
谈谈高适、岑参诗歌的艺术成就

高适的诗作特色风格是什么

高适:(约700— 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景县)人。少孤贫,潦倒失意,长期客居梁宋,以耕钓为业。又北游燕赵,南下寓于淇上。后中有道科,授封丘 尉。后弃官入陇右节 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之乱,升侍御史,拜谏议大夫。肃宗朝历官御史大夫、 扬州长史、淮南节度 使,又任彭州、蜀州刺史,转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后为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病逝。其诗以写军旅生活最具特色,粗犷豪放,遒劲有力,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之一,与岑参齐名,世 称“高岑”。
边塞诗人
当时的进一步发展。这首《燕歌行》是唐代边塞诗中的杰出作品,为世人千古传诵。 高适因为经历过潦倒的生活,早期时非常接近低层人民,所以有部分作品是描写农民的诗歌,表达出诗人对农民悲苦境遇的同情关注。在开元诗坛上,高适是第一个接触到农民疾苦的诗人。 因此总的说来,高适的诗歌是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语言质朴,多慷慨悲壮之音,树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悲壮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中成就最高的诗人,并称“高岑”。他们的作品多以边塞为题材,展示了祖国边地壮丽辽阔的奇风异景,反映了疆场的生活,加强了现实性,开拓了新领域,在艺术上也有所创新,其章法多变、形象鲜明、境地开阔,以乐府歌行和雄放风格著称,他们优秀的边塞诗,也反衬出盛唐诗歌所以兴盛的一个重要方面。 高适的边塞诗,一方面歌颂将士们安边卫国的英勇斗志,反映出盛唐的时代风尚,一方面也表现战士们艰苦生活,表现了他对士卒疾苦的同情,是边塞战争与生活的真实写照,闪动着现实主义的光辉。《燕歌行》是其代表作;这本是一个乐府古题,高适用来反映军事题材,展现当时边塞动荡不安的现实。这首诗虽然是乐府歌行体,但其中用了很多律句,这样相互结合,既有歌行体的流走自然,又有律诗的整齐美。全诗四句一转韵,诗的音律随着内容的转变而变化,和谐统一,富有创造性,它代表了七言歌行在当时的进一步发展。这首《燕歌行》是唐代边塞诗中的杰出作品,为世人千古传诵。高适因为经历过潦倒的生活,早期时非常接近低层人民,所以有部分作品是描写农民的诗歌,表达出诗人对农民悲苦境遇的同情关注。在开元诗坛上,高适是第一个接触到农民疾苦的诗人。 因此总的说来,高适的诗歌是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语言质朴,多慷慨悲壮之音,树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高适的诗作特色风格是什么

岑参和高适同为边塞诗人,写作的诗歌风格有什么异同?

岑参和高适同为边塞诗人,写作的诗歌风格有什么异同?岑参和高适都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都在边塞生活过,共同点就是写作都描写边塞地区的生活情景。虽然两位诗人都为边塞诗人,但在诗歌创作方面还是有较大的不同。在写作风格上,两位诗人各具特色,主要表现为在诗歌风格、主要描写内容以及诗歌体裁特点上的不同。01、具有边塞风格的相同点。两人在曾生活在边塞,了解边塞风光。提起边塞诗人,我们就能立刻想到岑参和高适,两人也并称为“高岑”。两人对边塞生活的描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大唐繁华的盛世景象。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02、诗歌风格各异。岑参对边塞生活的描写,表现异域奇丽之景,描写的方面多种多样,注重表现边塞生活的多姿多彩。有描绘将士英勇上陈杀敌的,描写边塞风光自然之景,表达报效祖国的大义等等,从这些可以看出,他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在边塞,诗歌风格具有悲壮绮峭的特点。而高适的诗歌风格是慷慨悲壮,他的诗句中常常缺乏活力,有一种悲观的心态。03、诗歌特点不同。从岑参的诗歌创作可以看出,他主动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融入到诗歌中,使诗歌具有创新意识,符合时代的发展。他的诗歌创作多描绘边塞的自然景象,主张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而高适主要借鉴旧的乐府诗,一味地传承。诗歌特点主要为表达内心抒发的感想,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岑参和高适同为边塞诗人,写作的诗歌风格有什么异同?

高适擅长写什么诗?

高适擅长写边塞诗。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系河北景县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高适生平和创作可分四个时期:①开元二十年前,谋事不成,困守宋中,是诗歌创作开始时期;②开元二十年至天宝八载,首次出塞,浪游无成,为创作极盛时期;③天宝八载至十四载,侧身下僚,从戎入幕,创作才能继续得到发挥;④至德元载(756)后,仕途得意,虽然也写过一些佳作,但总的说来,较前三个时期逊色。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主要有以下几类:①边塞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高适有些赞美不义战争、歧视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蛮诗》等,是这类诗歌的糟粕。②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③讽时伤乱诗。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④咏怀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象《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而像《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人日寄杜二拾遗》等,或抒发友情和别意,或向往隐居生活,情意真挚,颇有感染力。这类诗中也有一些企羡功名富贵和吹捧达官贵人之作,并无可取。此外,还有一些咏史之作如《宋中十首》,以及某些描写旅途景色的诗如《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赴彭州山行之作》,也颇有佳句。高适的诗在当时已享有声名。《新唐书·高适传》说他“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殷璠《河岳英灵集》也称许他“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王士祯指出高诗风格为“悲壮而厚”(《带经堂诗话》)。 感情深挚,意气骏爽,语言端直,笔力浑厚,是高适诗风的基本特点。以诗体而论,高诗古体胜过近体,尤以七古最为擅长。歌行长篇,波澜浩瀚,声情顿挫,最是沉雄激壮。五古质朴古直,接近汉魏古诗的气息。近体则以七律和七绝为优。高适作品的编集,原有天宝七载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今佚。新、旧《唐书》著录其文集20卷,亦不存。今有《四库全书》所收明汲古阁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诗8卷、文2卷。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另有明张逊业、许自昌等辑本,皆为2卷。明杨一统辑《高适集》1卷。敦煌《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等,尚存部分佚诗。注本有今人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高适集校注》,皆附年谱。研究高适生平的著述有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周勋初《高适年谱》、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
边塞诗 详情见下 高适(700—765) ,盛唐诗人。字达夫。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旧唐书·高□传》说:“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而已。”高适生平和创作可分四个时期:①开元二十年前,谋事不成,困守宋中,是诗歌创作开始时期;②开元二十年至天宝八载,首次出塞,浪游无成,为创作极盛时期;③天宝八载至十四载,侧身下僚,从戎入幕,创作才能继续得到发挥;④至德元载(756)后,仕途得意,虽然也写过一些佳作,但总的说来,较前三个时期逊色。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主要有以下几类:①边塞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高适有些赞美不义战争、歧视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蛮诗》等,是这类诗歌的糟粕。②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③讽时伤乱诗。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④咏怀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象《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 而像《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人日寄杜二拾遗》等,或抒发友情和别意,或向往隐居生活,情意真挚,颇有感染力。这类诗中也有一些企羡功名富贵和吹捧达官贵人之作,并无可取。此外,还有一些咏史之作如《宋中十首》,以及某些描写旅途景色的诗如《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赴彭州山行之作》,也颇有佳句。高适的诗在当时已享有声名。《新唐书·高适传》说他“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殷□《河岳英灵集》也称许他“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王士□指出高诗风格为“悲壮而厚”(《带经堂诗话》)。 感情深挚,意气骏爽,语言端直,笔力浑厚,是高适诗风的基本特点。以诗体而论,高诗古体胜过近体,尤以七古最为擅长。歌行长篇,波澜浩瀚,声情顿挫,最是沉雄激壮。五古质朴古直,接近汉魏古诗的气息。近体则以七律和七绝为优。高适作品的编集,原有天宝七载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今佚。新、旧《唐书》著录其文集20卷,亦不存。今有《四库全书》所收明汲古阁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诗8卷、文2卷。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另有明张逊业、许自昌等辑本,皆为2卷。明杨一统辑《高适集》1卷。敦煌《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等,尚存部分佚诗。注本有今人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高适集校注》,皆附年谱。研究高适生平的著述有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周勋初《高适年谱》、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
高适擅长写什么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