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经典名句(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

道家经典名言有哪些?

道家经典名言有: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一卦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5.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6.知足则不辱,知止则不殆。 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家经典名言有哪些?

关于道家哲理的诗句

1.道家名言名句都有那些啊 1)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5)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第二十五章 7)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列子·说符》 8)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9)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10)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淮南子·说林》 11)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淮南子·泰族》 12)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 13)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 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亢仓子》庚桑子 1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七十七章 15)多言多败,多事多害。——《训蒙增广》 16)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说符》 17)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管子·白心》 18)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2.求道教 名言名句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欲)异于人,而贵食母。 道德经。 3.求道教经典语录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3、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昆虫不失斯所,獭未祭鱼不施网罟,豺未祭兽不修田猎,鹰隼未击不张尉罗,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6、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万物,无不置也。地性既善,养生万物,无不置也。圣人悉乐理天下而实法天地,故万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轻,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也可参考《度人经》、《老子》、《吕氏春秋・贵生》、《云笈七签》卷十六《九天生神章经》、《阴骘文图说》 、《白话劝戒录》、《感应篇图说》。《太平经》主张的“乐生”、“重生”,以及其它的道书如《老子想尔注》、《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西升经》、《度人经》、《悟真篇》 4.道家经典诗句译文 欲图难事,先从易处着手;欲为大事,先于细处起步. 天下难事,须从易处着手;天下大事,须从细处起步.这一规律,是不可逆转的,可谓必然规律.因此,依循这个规律的圣人,欲振国纲,治理天下,首先要从细微的心地上,存其善良,建立好生之德,谦让处下.久而久之,德馨天下,声震四海,欲平天下,不求然而自然成功.常人则不然.《周易·系辞下传》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是以恶积而不掩,罪大而不解.”《太上感应篇》言:“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 举心运念,语、视、行虽为细小,但久而久之,量大质必变,其结果所带来的祸福却不小.方寸之心的一念虽小,起于正者有福,动于邪者种祸.。
关于道家哲理的诗句

老子的名言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作有一部《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之作。里面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大概说几个: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真正的“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能说出来的“道”,就不是真的“道”了。 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家的学问是以玄学为主,奥妙无穷,深不可测。 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是一句经典,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观的体现,人生难料,世事难测,祸福相依相存。 四,“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重视仁义,就会让万物自然生灭;圣人不施行仁义,就会让百姓自生自灭。 五,“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明智,战胜别人的是有力量的人,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强的。 《道德经》里的每一句,其实都是至理名言,都有很深很复杂的道理,篇幅有限,只能先分享这几条了。
老子的经典名言汇总如下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老子的名言有:1.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的名言

道德经经典名句100句

道德经》是诸子百家之一道家的代表作,也是古代中国为数不多的哲学著作。 涵盖修身、治国、用兵、养生多个领域,被誉为“败薯万经之王”。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但词约义丰,内涵包罗万象,历代注家如云。在此我引述二十条经典名句,与大家共同学习老子的智慧。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至察拦者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老子喜欢用水来比喻上德者的品格,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柔软、停留在最低点、滋润万物而不与之相争。 ​2.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灾祸有幸福倚靠在它旁边; 幸福又有灾祸潜伏在它之中。 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灾祸与衡扰幸福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好事情既可以发展出好结果也可以发展出坏结果,警示世人要谦虚谨慎,做事情要有临渊履薄的态度。 对于这句话还有个最贴切的典故就是“塞翁失马”。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有两个关键词“不仁”与“刍狗”,“不仁”不能理解成“不仁慈”,这里的“不仁”指的是无所偏爱;“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祭祀完就会扔掉,没人拿它当宝贝,所以天地、圣人对万事万物都一样看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物壮则老”,这句话的意思也是在告诫世人要学会适可而止,知进而不知退、知争而不知让,结果往往都是祸患。
1、言有宗,事bai有君。——《道德经du·第七十章》 说话一定要有宗旨,zhi做事情也一定要中心。 2、治大国若烹小dao鲜。——《道德经·第六十章》 小鲜是指小鱼。治理庞大的国家,就像是烹调小鱼一样。 3、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处世原则,是干实事而不与人争高下。 4、少则得,多则惑。 ——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学到的知识少,反而能够有所收获,学到的多,反而会使人产生迷惑。这句话是指学习,应当能够专一,而不应当繁杂。 5、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亩旦。知者不博,迅滚扰博者不知。——《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品行良好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知识渊博的人不卖弄,卖弄的人没有多少学识。 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备兆—《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东西,是没有菱角的,最宝贵的器物,是在最后制成的。至大的声音听起来却似没有声音,最大的形体,却反而没有形状。
道德经经典名句100句

道德经 名句

道德经 名句 《道德经》十则经典名句,带给您智慧人生!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1、无贪欲就不会迷失 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道德经 第三十七章》 译文:无贪欲则入静,入静则天下自然安定。 2、像水一样适应环境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 第八章》 译文:“最高的善就像水那样。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而与万物毫无利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甘居于人们所厌恶的卑下、垢浊的地方。所以,水之善就接近于“道”了。 3、心灵从容,贫富皆安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第十九章》 译文:保持纯洁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 4、修养在言行举止间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道德经 第二十七章》 译文:善于行走就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讲话就不会留下过错。 5、养生贵在适度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道德经 第五十章》 译文: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四分之三;本来可以活得长些,却过早地走向死亡的,也有十分之三。为什么呢?因为奉养的太过度了。 6、把自己放在下位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 第六十六章》 译文: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归往之地,因为它处于低下的地位,所以才能成为百谷之王。 7、不要得意忘形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德经 第二十二章》 译文:不自我表现,所以高明;不自以为是,所以出色;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建立功勋;不骄傲自满,所以能够长久。 8、不要试着去改变他人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道德经 第二十九章》 译文:天下(人类社会)是大自然神圣的产物,是不能凭主观意志去改造的,也不能强行把持。凭主观意志去改造必然会失败,强行把持则必然会失去。 9、藏起你的锋芒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道德经 第四十一章》 译文:崇高的德好似空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情,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沌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好像是污浊的,最方正的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 10、常怀一颗善心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道德经 第三十一章》 译文:战争杀人多时,要带着悲痛的心情,胜利了要以丧礼对待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道德经》这本书。《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道德经》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下面我们来一起赏析《道德经》中的50句经典名言。 0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02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03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04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05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06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1.道可道,非常道。 2.上善若水。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第1章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四声)。 ——出自第1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出自第2章圣人处无为之事。——出自第2章行不言之教。——出自第2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出自第3章虚其心,实其腹。——出自第3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出自第4章和其光,同其尘。——出自第4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二声)狗。——出自第5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自第5章天地之间,其犹橐(tuo:二声)龠(yue:四声)乎。——出自第5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in:四声)。——出自第6章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出自第7章水利万物。——出自第8章居善地。——出自第8章心善渊。 ——出自第8章夫唯不争,故无尤。——出自第8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出自第9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出自第9章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出自第9章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出自第9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出自第10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出自第10章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出自第10章三十辐,共一毂(gu:三声)。——出自第11章五音令人耳聋。——出自第12章五味令人口爽。——出自第12章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出自第12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出自第13章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出自第13章听之不闻,名曰希。——出自第14章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出自第14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出自第15章澹兮其若海。——出自第15章旷兮其若谷。——出自第15章致虚极,守静笃(du:三声)。——出自第16章太上,下知有之。——出自第17章其次,亲而誉之。 ——出自第17章悠兮其贵言。——出自第17章大道废,有仁义。——出自第18章国家昏乱,有忠臣。——出自第18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出自第19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出自第19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出自第20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出自第20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出自第21章少则得。——出自第21章敝则新。——出自第22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出自第23章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出自第23章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出自第23章企者不立。——出自第24章自伐者无功。——出自第24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出自第25章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出自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第25章重为轻根。——出自第26章静为躁(zao:四声)君。——出自第27章善行无辙迹。——出自第27章善言无瑕(xia:二声)谪(zhe:二声)。——出自第27章知其白,守其黑。——出自第28章知其荣,守其辱。——出自第28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出自第29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出自第29章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出自第30章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出自第30章战胜以丧礼处之。——出自第31章道常无名、朴。——出自第32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出自第32章知人智者,自知者明。——出自第33章强行者有志。——出自第33章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出自第34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出自第35章将欲歙(xi:一声)之,必固张之。——出自第36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出自第37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出自第38章万物得一以生。——出自第39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出自第39章反者道之动。——出自第40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出自第41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第42章天下之至柔。——出自第43章身与货孰多?——出自第44章清静为天下正。——出自第45章大直若屈。——出自第45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出自第46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ou:三声),见天道。——出自第47章为学日益。——出自第48章为道日损。——出自第48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出自第49章生之徒,十有三。——出自第50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出自第51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出自第52章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出自第53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出自第54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出自第55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自第56章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出自第57章我无欲,而民自朴。——出自第57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出自第58章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第60章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pin:四声),天下之交也。——出自第61章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出自第62章为无为,事无事。——出自第63章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敢为。——出自第64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出自第65章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出自第65章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出自第66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出自第67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出自第67章善用人者,为之下。——出自第68章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出自第69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出自第70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出自第71章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出自第71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出自第72章勇于敢则杀。——出自第73章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o:二声)。——出自第74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出自第75章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出自第75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出自第76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出自第77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出自第78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出自第79章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出自第80章
道德经 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