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历史上诚信故事十个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的诚信就是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其实早在汉朝撰写的《礼记·祭统》中提到: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历史上关于反映个人诚信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有关曾参跟韩信的。 曾参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不但博学多才,还十分注重个人修养。据说他妻子有次去集市买东西的时候,年幼的孩子也一直吵着要去。由于担心集市人多不要照顾孩子,妻子就对孩子说,让他在家好好待着,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孩子一听非常高兴,就没继续吵闹着跟妈妈去集市。 这原本是曾参的妻子哄孩子高兴说着玩的,哪知道曾参回家之后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他的妻子非常诧异,说自己不过是想让孩子安心待在家里才骗他要杀猪的,你为何反而当真了。曾参直言,即便是小孩子也是不能欺骗的。毕竟孩子还小不懂事,很多事情都会跟着父母学。如果你今天欺骗了孩子,那么他以后也会学着你现在的样子欺骗你,所以当他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的时候,孩子以后就不会再相信你。 韩信年轻的时候,虽然心怀大志却一直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跟哥哥嫂嫂住在一起的时候,因为游手好闲一直不被重视,有时候连剩饭剩菜都吃不到,最后落得流落街头的地步。就在他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时,遇到了一个心地善良的老婆婆。她靠着帮别人洗衣维持生计却将自己的饭给韩信,这才让韩信没落得饿死的下场。韩信离开之时曾对对老人说,以后有出息一定会好好报答她。 没过几年的时间,韩信就受到刘邦的重视成为大将军,之后还被刘邦封为楚王。等到他荣回故里之后,依然惦记着寻找那个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老人。不但给了她很多的金银珠宝,还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家中,照顾她的起居。
1、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是对信守诺言的人的最高评价。 2、美国总统华盛顿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一个庄园主的家里。一天中午,庄园主从外面回来,带回一把锋利的小斧子,随手放在门边,就去做活去了。正巧,庄园主的儿子看到了这把斧子。他看着闪闪发光的斧子,十分喜爱,拿在手里左看右看,心想:这么亮的斧子究竟快不快呢?他很想试一试。于是,他带着斧子跑到了樱桃园里。他选中了一颗细小的樱桃树,学着大人的砍树的样子,举起斧子用力砍下去。只听得“咔嚓”一声,小树被拦腰砍断了。男孩一看不好,知道自己闯下了祸,就赶紧跑回家,把斧子放到了原处,躲到他的小屋里,忐忑不安地捧起一本书,装作专心的样子读起来。几个小时后,庄园主回来了。当他经过樱桃园时,发现他最心爱的那棵樱桃树被砍断了,顿时大发雷霆。回到家里,他把果农叫来训斥了一顿,并要他把砍树的人追查出来。 一直躲在屋里的小男孩看到这种情景,心想,如果我不承认,万一错怪了别人,那多不好啊!但转念又一想,如果去承认了,爸爸要责备我,也许还会打我的。该怎么办呢?他坐地床边犹豫了好一会儿,终于大胆地走到了爸爸面前,低着头,红着脸说:“爸爸,别再追查了,树是我砍的。”父亲问明了情况,不但没有责备他,还把他搂在怀里,意味深长地说:“孩子,我为你的诚实而高兴。要知道,做人首先要诚实这比100棵樱桃树还要宝贵。”小男孩点点头,把父亲的这些话牢牢记在心上。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华盛顿。 3、商鞅变法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时,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4、千金一笑(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5、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道理:一定要言而有信。 6、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7、晏殊诚实守信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 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的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 8、郭汲不失信于孩子 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一贯注重恩德,在当时声誉很好。 郭汲在并州任职时,一次下去考察,途经美稷县,当地的孩子们闻讯后,自发地聚集到一齐夹道欢迎他。郭汲不知情,就问:“小朋友,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呀?”孩子们回答说:“听说您要来,我们特来欢迎!”郭汲闻言赶忙下马,一一答谢。在美稷县办完事后,孩子们又闻讯赶来送郭汲,并问他什么时候回到。郭汲立即让随从计算返程的日期,告诉了他们。 由于事情办得十分顺利,回到美稷县的日子比预期早了一天,但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郭汲下令在县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9、查道吃枣留钱 宋朝人查道,一天早上和仆人挑着礼物去看望远方的亲戚。到了中午,两个人都饿了,可路上没有饭铺,怎样办呢?仆人推荐从送人的礼物中拿一些来吃。查道说:“那怎样能呢?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东西了。我们要讲信用,怎样能偷吃呢?”结果两人只好饿着肚子继续赶路。 走着走着,路旁出现一个枣园。枣树上挂满了熟透的枣子,十分招人喜爱。查道和仆人本来已经饿得发慌,更觉得饥饿难耐,便停了下来。查道叫仆人去树上采些枣子来吃。 两人吃完枣,查道拿出一串钱,挂在采过枣子的树上。仆人奇怪地问:“这是什么意思?”查道说:“吃了人家的枣子,就应给钱。”仆人说:“枣园的主人不在,别人也没看见,何必这样认真呢?”查道严肃地说:“讲诚实是人应有的道德,虽然枣主人不在,也没有别人看见,但我们既然吃了人家的枣子,就就应给钱。” 10、孟信不卖病牛 古代,有个叫孟信的人,一次被罢免了官职以后,家里很穷,甚至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了。一天,家里人趁孟信外出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病牛卖了,来换粮食。孟信回家后发现病牛被卖了,就把家里人打了一顿,还去把病牛要了回来,他对买主说这是病牛,没什么用处了,这样的病牛不能卖给你。 拓展资料: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统称。泛指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用,一诺千金等等。但一般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指为人处事真诚诚实,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二是指信守承诺。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一个基本准则。
历史上有关诚信的故事: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 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 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 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郭汲在并州任职时,一次下去考察,途经美稷县,当地的孩子们闻讯后,自发地聚集到一起夹道欢迎他。郭汲不知情,就问:“小朋友,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呀?”孩子们回答说:“听说您要来,我们特来欢迎!”郭汲闻言赶忙下马,一一答谢。 在美稷县办完事后,孩子们又闻讯赶来送郭汲,并问他什么时候返回。郭汲立即让随从计算返程的日期,告诉了他们。由于事情办得十分顺利,返回美稷县的日子比预期早了一天,但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郭汲下令在县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儒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儿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儿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 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儿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气愤地对丈夫说:“我是哄儿子说着玩的,你怎么就真把猪杀了呢?” 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不懂事,还没有辨别能力,接触到的是父母,所以什么都跟父母学。你现在哄骗他,等于是在潜移默化地教他学会欺骗。再说,你现在欺骗了孩子,孩子以后自然也就不相信你了,你以后还怎么教育孩子?”卓恕,字公行,浙江上虞人。他为人笃实讲信义,答应办的事就立即去办;与人约会,纵然遇到暴风疾雨、雷电冰雪,也都没有不如期到达的。 有一次,卓公行从建业回会稽(今浙江绍兴)探家,去向太傅诸葛恪告辞,诸葛恪问道:“你什么时候返回呢?”卓公行回答说:“某日当再来亲自拜见。”到了那天,诸葛恪想做东宴请一些宾客,不停地饮酒品菜,以便等候卓公行。 当时,赴宴的宾客都以为,从会稽到建业相去千余里,路途之上又很难说不会遇到风波之险,怎么一定能如期到达呢? 管众宾客怎么说,诸葛恪坚持要等卓公行,因为他了解卓公行,知道他是一个诚信君子,他说今天到就一定会到。不一会儿,卓公行果然到了。 所有的人都很惊诧。诚实守信,践诺履约,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做不到就不要随便说,说出过的话就一定要做到。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像卓名行那样的笃实守信之人。陶四翁却宁可受损失也不去坑害别人,用高尚的品质言传身教。陶四翁是个开染布店的,他为人忠厚,做生意讲求信誉,在镇上有口皆碑。 一天,有人来推销染布用的原料紫草,陶四翁并不怀疑,就用四百万钱通通买下了那些紫草。不久一个买布的商人来店里进货,看见了这些紫草,便告诉陶四翁说这些都是假的。陶四翁大吃一惊,还有些不相信。商人教了陶四翁一些检查紫草的方法,陶四翁照商人说的一试,果然是些假紫草。 这时商人说没关系,这事包给我了,假紫草仍然可以用来染布,价钱便宜点拿到市场上去卖掉就行了。第二天,商人再来进货,陶四翁却没有一匹染布,他还当着商人的面把那些假紫草全都烧了。其实,当时陶四翁并不富有,却宁可受损失也不去坑害别人。他用高尚的品质言传身教了他的后代,他的子孙们也像他一样诚信不欺,最后都成了大富商。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著名的军事家。他在吴国为将时,主张以法治军,曾率兵攻破楚国,使吴国强大起来。他所著《孙子兵法》一书,总结了古代的作战经验,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之一。 春秋末期,出生于齐国贵族的孙武流亡到了南方的吴国。吴王阖闾为了争夺霸主地位,迫切需要拜请一位能够领兵作战的将军。恰在这时,他得到了孙武写的《兵法》十三篇,读完之后十分着迷。于是派人把孙武请进王宫(一说是孙武结识了吴王阖闾的谋臣伍子胥,经伍子胥推荐,孙武带着他所著的兵书进见吴王)。 吴王阖闾见了孙武后,很客气地说:“您的《兵法》我已经拜读过了,其中的见解很精辟,只是不知道您能不能实际演示演示呢?” 孙武非常爽快地回答说:“当然可以!不论男的女的,经过我列阵演练,都可以成为勇武善战的好兵!”“从未见过战阵的娇弱女子,您也能把她们训练成为好兵吗?”吴王似信非信地问。 “能!”孙武斩钉截铁地回答。这一天,吴王把一百八十名宫女交给孙武训练。他想考察一下孙武的实际指挥能力,就坐在演练场旁边的高台上观看。孙武开始演练,先让每个宫女手持一支戟,把她们分成左右两队,分别指定吴王的两个宠姬担任队长。接着,孙武问她们:“是否知道自己的心、背和左右手的位置?” 众宫女回答:“知道!”她们也好奇地揭看看孙武究竟要怎么操练。只听孙武严肃地说:“现在,由我擂鼓发令。令向前,就朝着心所对的方向进击;令向左,就沿着左手的方向进击;令向右,就沿着右手的方向进击;令向后,就朝着背的方向后退。你们能做到吗?”,众宫女说:“能!”孙武又强调说:“如果有人不听从军令,就依法斩首!” 众宫女平时只会唱歌跳舞,哪里晓得军法的厉害。尤其是那两个队长,仗着吴王的宠爱,根本没有把孙武放在眼里。因此,当孙武发出军令后,鼓声咚咚,令旗挥舞,众宫女不但没有依令进退,反而嘻嘻哈哈闹个不停,把队形都搞乱了。见此情景,孙武没有动怒。 他说:“大家第一次参加操练,有不明白的地方,是我没有讲清楚。”他把军令和操练要求又反复地向宫女们作了讲解,再次强调:“如果有人不听军令,是一定要斩首的!”孙武把宫女们的队形整理好以后,再次下令击鼓向左进击。宫女们还是嘻嘻哈哈,两个队长依然笑得前仰后合。队形又被搞乱了。 这时,孙武威严地宣布:“我已经讲明军令和操练要求,可是队长却带头不听军令,依法应当斩首!”于是,他下令把担任队长的两个吴王宠姬绑了起来。坐在高台上观看演练的吴王阖闾闻听此言,大吃一惊,赶忙派人传旨要求赦免二姬。 孙武断然回答:“现在我是主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他的坚持下,两个宠姬被斩首示众。众宫女见孙武说话算数、执法如山,操练时再也不敢怠慢。一会儿鼓声又起,令旗挥舞。众宫女奇迹般地排列成了一支步调整齐的队伍:前后左右,卧倒起立,就是在泥泞的草地上,也是按照军令进退起止,完全符合要求,一点差错也没有,嘻嘻哈哈的吵闹声更是听不到了。 通过这次演练,孙武显示了他的治军才能。吴王阖阊尽管心疼他的两个宠姬,但更庆幸发现了一位很有气魄和胆识的将才。于是,他正式任命孙武为大将军。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 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 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自己,应该也按照私垫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的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1、张良 张良,汉代人,从小就是尊敬老者、信守约定的好孩子。有一天,张良悠闲地在桥上散步。有位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穿在脚上的草鞋丢到桥下,并且看着张良说:“小子,去把鞋给我捡回来!”张良愣了一下,但是看他年老,就到桥下取回鞋子,递给他。老人坐在桥头,眼皮也不抬一下,就说:“给我穿上。”于是,张良跪在地上,老人心安理得地伸出脚让张良把鞋穿上,然后老人就笑着离开了。张良非常吃惊地望着老人的背影。谁知,那个老人走了几步又转过身来,对着张良招招手,示意张良到他跟前儿去。张良乖乖地走上前去,老头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这娃不错,值得教导。五天后天一亮,和我在这里见面。”张良行了个礼说:“是”。五天后,天刚刚亮,张良来到桥上,那个老人已经坐在桥并没有等着张良了,老人很生气地说:“现在天已经天亮了,年轻人这么不守信用,和长辈约会还迟到,长大后还能有什么作为。五天以后,鸡叫时来见我。”说完老人就走了。过了五天,鸡刚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已经先到那里了。老人十分生气地说:“我已经听见三声鸡叫了,你怎么才来,五天以后再早一点儿来见我。”又过了五天,张良半夜就到桥上等着那个老人。一会儿,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年轻人要成大事,就要遵守诺言,说什么时候到就什么时候到。”接着老人又从怀里掏出一本又薄又破的书,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成为皇帝的老师。这话会在十年后应验。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那块黄石就是我。”说完之后,老头儿就离开了,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天亮时,张良看老人送的那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又叫《黄石兵书》。张良非常珍惜这本书,认真学习,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并且他还时刻遵守老者的教诲,严格要求自己,立志永远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这样才能让别人信任自己,从而成就一番大事业。果真,张良后来帮助汉高刘邦完成了统一大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将领。2、皇甫绩守信求责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自己,应该也按照私垫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的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3、《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4、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终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5、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6、晏殊信誉的树立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7、曾参杀猪的故事。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8、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一贯注重恩德,在当时声誉很好。 郭汲在并州任职时,一次下去考察,途经美稷县,当地的孩子们闻讯后,自发地聚集到一起夹道欢迎他。郭汲不知情,就问:“小朋友,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呀?”孩子们回答说:“听说您要来,我们特来欢迎!”郭汲闻言赶忙下马,一一答谢。在美稷县办完事后,孩子们又闻讯赶来送郭汲,并问他什么时候返回。郭汲立即让随从计算返程的日期,告诉了他们。 由于事情办得十分顺利,返回美稷县的日子比预期早了一天,但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郭汲下令在县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曹操是三国时期人,这个人虽然野心很大,有很多坏毛病,但是他却在他统领的军队中留下了诚信的美名。 一次,曹操亲自统领大军去打仗。行军的路上,看见路边的麦子都已经成熟了。原来老百姓因为害怕士兵,逃到外边,不敢回来收割麦子。 曹操派人挨家挨户告诉村里人和各处看守边境的官吏,说:“我奉皇上旨意,出兵讨伐叛逆的贼人,为民除害。现在正是麦田的人,只要有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说到做到。父老乡亲们请不要害怕。” 老百姓们开始都不相信,仍旧躲在暗处观察曹操带领的军队的行动。 经过麦田的官兵,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蹚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 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欢喜称颂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跪在地上拜谢。 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有一只鸟惊叫着飞起来。曹操骑的马受了惊吓,一下子蹿入麦田中,践踏坏了一块儿麦田。 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 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我自己都不遵守,还有谁会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想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 这时,大臣郭嘉走上前说:“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 曹操沉思了好长时间,才说:“既然古书《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 于是,曹操用剑断自己的头发,扔在地上,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现在割掉头发找替。” 现在的人觉得剪头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当时的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头发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是不孝的表现。因此,在当时的人看来,曹操当众割头发和割脑袋没什么两样。9、宋庆龄有一次与一所小学约定去看望小学生,可是到了约定日期,天下起了大雨,同学们都以为宋庆龄奶奶不能来了,但宋庆龄依然冒雨前去赴约,这让同学们很感动10、在纽约的河边公园里矗立着“南北战争阵亡战士纪念碑”,每年有许多游人来祭奠亡灵。美国十八届总统、南北战争时期担任北方军统帅的格兰特将军的陵墓,坐落在公园的北部。陵墓高大雄伟、庄严简朴。陵墓后方,是一大片碧绿的草坪,一直绵延到公园的边界、陡峭的悬崖边上。格兰特将军的陵墓后边,更靠近悬崖边的地方,还有一座小孩子的陵墓。那是一座极小极普通的墓,在任何其他地方,你都可能会忽略它的存在。它的绝大多数美国人的陵墓一样,只有一块小小的墓碑。在墓碑和旁边的一块木牌上,却记载着一个感人至深的关于诚信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两百多年以前的1797年。这一年,这片土地的小主人才五岁时,不慎从这里的悬崖上坠落身亡。其父伤心欲绝,将他埋葬于此,并修建了这样一个小小的陵墓,以作纪念。数年后,家道衰落,老主人不得不将这片土地转让。出于对儿子的爱心,他对今后的土地主人提出一个奇特的要求,他要求新主人把孩子的陵墓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不要毁坏它。新主人答应了,并把这个条件写进了契约。这样,孩子的陵墓就被保留了下来。 沧海桑田,一百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不知道辗转卖过了多少次,也不知道换过了多少个主人,孩子的名字早已被世人忘却,但孩子的陵墓仍然还在那里,它依据一个又一个的买卖契约,被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到了1897年,这片风水宝地被选中作为格兰特将军陵园。政府成了这块土地的主人,无名孩子的墓在政府手中完整无损地保留下来,成了格兰特将军陵墓的邻居。一个伟大的历史缔造者之墓,和一个无名孩童之墓毗邻之墓,这可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观。
1、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 2、郭沫若与芭蕉花 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他伤心。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3、华盛顿与樱桃树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华盛顿小时候不慎砍倒了一棵父亲很喜爱的樱桃树,华盛顿勇敢地承认了这件事并得到了父亲的谅解。 4. 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5. 华盛顿与尼克松、克林顿的对比 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颗樱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一顿教训。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同样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因在“水门事件”中撒谎败露而被迫引咎辞职;克林顿也因为不光彩的绯闻案中撒谎而险遭弹劾。一个因诚实而受到爱戴和尊敬,两位因撒谎而在政史上留下污点。 6. 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对比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7. 《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8.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9、韩信韩信落魄的时候,一个漂母给他饭吃,韩信离开她的时候,告诉她以后一定来报答她。后来韩信做了楚王,不忘旧恩,奉黄金千两以漂母10、宋庆龄 宋庆龄有一次与一所小学约定去看望小学生,可是到了约定日期,天下起了大雨,同学们都以为宋庆龄奶奶不能来了,但宋庆龄依然冒雨前去赴约,这让同学们很感动
1、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是对信守诺言的人的最高评价。 2、美国总统华盛顿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一个庄园主的家里。一天中午,庄园主从外面回来,带回一把锋利的小斧子,随手放在门边,就去做活去了。正巧,庄园主的儿子看到了这把斧子。他看着闪闪发光的斧子,十分喜爱,拿在手里左看右看,心想:这么亮的斧子究竟快不快呢?他很想试一试。于是,他带着斧子跑到了樱桃园里。他选中了一颗细小的樱桃树,学着大人的砍树的样子,举起斧子用力砍下去。只听得“咔嚓”一声,小树被拦腰砍断了。男孩一看不好,知道自己闯下了祸,就赶紧跑回家,把斧子放到了原处,躲到他的小屋里,忐忑不安地捧起一本书,装作专心的样子读起来。几个小时后,庄园主回来了。当他经过樱桃园时,发现他最心爱的那棵樱桃树被砍断了,顿时大发雷霆。回到家里,他把果农叫来训斥了一顿,并要他把砍树的人追查出来。 一直躲在屋里的小男孩看到这种情景,心想,如果我不承认,万一错怪了别人,那多不好啊!但转念又一想,如果去承认了,爸爸要责备我,也许还会打我的。该怎么办呢?他坐地床边犹豫了好一会儿,终于大胆地走到了爸爸面前,低着头,红着脸说:“爸爸,别再追查了,树是我砍的。”父亲问明了情况,不但没有责备他,还把他搂在怀里,意味深长地说:“孩子,我为你的诚实而高兴。要知道,做人首先要诚实这比100棵樱桃树还要宝贵。”小男孩点点头,把父亲的这些话牢牢记在心上。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华盛顿。 3、商鞅变法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时,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4、千金一笑(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5、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道理:一定要言而有信。 6、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7、晏殊诚实守信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 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的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 8、郭汲不失信于孩子 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一贯注重恩德,在当时声誉很好。 郭汲在并州任职时,一次下去考察,途经美稷县,当地的孩子们闻讯后,自发地聚集到一齐夹道欢迎他。郭汲不知情,就问:“小朋友,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呀?”孩子们回答说:“听说您要来,我们特来欢迎!”郭汲闻言赶忙下马,一一答谢。在美稷县办完事后,孩子们又闻讯赶来送郭汲,并问他什么时候回到。郭汲立即让随从计算返程的日期,告诉了他们。 由于事情办得十分顺利,回到美稷县的日子比预期早了一天,但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郭汲下令在县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9、查道吃枣留钱 宋朝人查道,一天早上和仆人挑着礼物去看望远方的亲戚。到了中午,两个人都饿了,可路上没有饭铺,怎样办呢?仆人推荐从送人的礼物中拿一些来吃。查道说:“那怎样能呢?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东西了。我们要讲信用,怎样能偷吃呢?”结果两人只好饿着肚子继续赶路。 走着走着,路旁出现一个枣园。枣树上挂满了熟透的枣子,十分招人喜爱。查道和仆人本来已经饿得发慌,更觉得饥饿难耐,便停了下来。查道叫仆人去树上采些枣子来吃。 两人吃完枣,查道拿出一串钱,挂在采过枣子的树上。仆人奇怪地问:“这是什么意思?”查道说:“吃了人家的枣子,就应给钱。”仆人说:“枣园的主人不在,别人也没看见,何必这样认真呢?”查道严肃地说:“讲诚实是人应有的道德,虽然枣主人不在,也没有别人看见,但我们既然吃了人家的枣子,就就应给钱。” 10、孟信不卖病牛 古代,有个叫孟信的人,一次被罢免了官职以后,家里很穷,甚至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了。一天,家里人趁孟信外出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病牛卖了,来换粮食。孟信回家后发现病牛被卖了,就把家里人打了一顿,还去把病牛要了回来,他对买主说这是病牛,没什么用处了,这样的病牛不能卖给你。 拓展资料: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统称。泛指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用,一诺千金等等。但一般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指为人处事真诚诚实,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二是指信守承诺。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一个基本准则。
历史上有关诚信的故事: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 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 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 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郭汲在并州任职时,一次下去考察,途经美稷县,当地的孩子们闻讯后,自发地聚集到一起夹道欢迎他。郭汲不知情,就问:“小朋友,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呀?”孩子们回答说:“听说您要来,我们特来欢迎!”郭汲闻言赶忙下马,一一答谢。 在美稷县办完事后,孩子们又闻讯赶来送郭汲,并问他什么时候返回。郭汲立即让随从计算返程的日期,告诉了他们。由于事情办得十分顺利,返回美稷县的日子比预期早了一天,但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郭汲下令在县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儒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儿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儿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 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儿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气愤地对丈夫说:“我是哄儿子说着玩的,你怎么就真把猪杀了呢?” 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不懂事,还没有辨别能力,接触到的是父母,所以什么都跟父母学。你现在哄骗他,等于是在潜移默化地教他学会欺骗。再说,你现在欺骗了孩子,孩子以后自然也就不相信你了,你以后还怎么教育孩子?”卓恕,字公行,浙江上虞人。他为人笃实讲信义,答应办的事就立即去办;与人约会,纵然遇到暴风疾雨、雷电冰雪,也都没有不如期到达的。 有一次,卓公行从建业回会稽(今浙江绍兴)探家,去向太傅诸葛恪告辞,诸葛恪问道:“你什么时候返回呢?”卓公行回答说:“某日当再来亲自拜见。”到了那天,诸葛恪想做东宴请一些宾客,不停地饮酒品菜,以便等候卓公行。 当时,赴宴的宾客都以为,从会稽到建业相去千余里,路途之上又很难说不会遇到风波之险,怎么一定能如期到达呢? 管众宾客怎么说,诸葛恪坚持要等卓公行,因为他了解卓公行,知道他是一个诚信君子,他说今天到就一定会到。不一会儿,卓公行果然到了。 所有的人都很惊诧。诚实守信,践诺履约,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做不到就不要随便说,说出过的话就一定要做到。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像卓名行那样的笃实守信之人。陶四翁却宁可受损失也不去坑害别人,用高尚的品质言传身教。陶四翁是个开染布店的,他为人忠厚,做生意讲求信誉,在镇上有口皆碑。 一天,有人来推销染布用的原料紫草,陶四翁并不怀疑,就用四百万钱通通买下了那些紫草。不久一个买布的商人来店里进货,看见了这些紫草,便告诉陶四翁说这些都是假的。陶四翁大吃一惊,还有些不相信。商人教了陶四翁一些检查紫草的方法,陶四翁照商人说的一试,果然是些假紫草。 这时商人说没关系,这事包给我了,假紫草仍然可以用来染布,价钱便宜点拿到市场上去卖掉就行了。第二天,商人再来进货,陶四翁却没有一匹染布,他还当着商人的面把那些假紫草全都烧了。其实,当时陶四翁并不富有,却宁可受损失也不去坑害别人。他用高尚的品质言传身教了他的后代,他的子孙们也像他一样诚信不欺,最后都成了大富商。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著名的军事家。他在吴国为将时,主张以法治军,曾率兵攻破楚国,使吴国强大起来。他所著《孙子兵法》一书,总结了古代的作战经验,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之一。 春秋末期,出生于齐国贵族的孙武流亡到了南方的吴国。吴王阖闾为了争夺霸主地位,迫切需要拜请一位能够领兵作战的将军。恰在这时,他得到了孙武写的《兵法》十三篇,读完之后十分着迷。于是派人把孙武请进王宫(一说是孙武结识了吴王阖闾的谋臣伍子胥,经伍子胥推荐,孙武带着他所著的兵书进见吴王)。 吴王阖闾见了孙武后,很客气地说:“您的《兵法》我已经拜读过了,其中的见解很精辟,只是不知道您能不能实际演示演示呢?” 孙武非常爽快地回答说:“当然可以!不论男的女的,经过我列阵演练,都可以成为勇武善战的好兵!”“从未见过战阵的娇弱女子,您也能把她们训练成为好兵吗?”吴王似信非信地问。 “能!”孙武斩钉截铁地回答。这一天,吴王把一百八十名宫女交给孙武训练。他想考察一下孙武的实际指挥能力,就坐在演练场旁边的高台上观看。孙武开始演练,先让每个宫女手持一支戟,把她们分成左右两队,分别指定吴王的两个宠姬担任队长。接着,孙武问她们:“是否知道自己的心、背和左右手的位置?” 众宫女回答:“知道!”她们也好奇地揭看看孙武究竟要怎么操练。只听孙武严肃地说:“现在,由我擂鼓发令。令向前,就朝着心所对的方向进击;令向左,就沿着左手的方向进击;令向右,就沿着右手的方向进击;令向后,就朝着背的方向后退。你们能做到吗?”,众宫女说:“能!”孙武又强调说:“如果有人不听从军令,就依法斩首!” 众宫女平时只会唱歌跳舞,哪里晓得军法的厉害。尤其是那两个队长,仗着吴王的宠爱,根本没有把孙武放在眼里。因此,当孙武发出军令后,鼓声咚咚,令旗挥舞,众宫女不但没有依令进退,反而嘻嘻哈哈闹个不停,把队形都搞乱了。见此情景,孙武没有动怒。 他说:“大家第一次参加操练,有不明白的地方,是我没有讲清楚。”他把军令和操练要求又反复地向宫女们作了讲解,再次强调:“如果有人不听军令,是一定要斩首的!”孙武把宫女们的队形整理好以后,再次下令击鼓向左进击。宫女们还是嘻嘻哈哈,两个队长依然笑得前仰后合。队形又被搞乱了。 这时,孙武威严地宣布:“我已经讲明军令和操练要求,可是队长却带头不听军令,依法应当斩首!”于是,他下令把担任队长的两个吴王宠姬绑了起来。坐在高台上观看演练的吴王阖闾闻听此言,大吃一惊,赶忙派人传旨要求赦免二姬。 孙武断然回答:“现在我是主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他的坚持下,两个宠姬被斩首示众。众宫女见孙武说话算数、执法如山,操练时再也不敢怠慢。一会儿鼓声又起,令旗挥舞。众宫女奇迹般地排列成了一支步调整齐的队伍:前后左右,卧倒起立,就是在泥泞的草地上,也是按照军令进退起止,完全符合要求,一点差错也没有,嘻嘻哈哈的吵闹声更是听不到了。 通过这次演练,孙武显示了他的治军才能。吴王阖阊尽管心疼他的两个宠姬,但更庆幸发现了一位很有气魄和胆识的将才。于是,他正式任命孙武为大将军。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 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 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自己,应该也按照私垫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的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1、张良 张良,汉代人,从小就是尊敬老者、信守约定的好孩子。有一天,张良悠闲地在桥上散步。有位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穿在脚上的草鞋丢到桥下,并且看着张良说:“小子,去把鞋给我捡回来!”张良愣了一下,但是看他年老,就到桥下取回鞋子,递给他。老人坐在桥头,眼皮也不抬一下,就说:“给我穿上。”于是,张良跪在地上,老人心安理得地伸出脚让张良把鞋穿上,然后老人就笑着离开了。张良非常吃惊地望着老人的背影。谁知,那个老人走了几步又转过身来,对着张良招招手,示意张良到他跟前儿去。张良乖乖地走上前去,老头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这娃不错,值得教导。五天后天一亮,和我在这里见面。”张良行了个礼说:“是”。五天后,天刚刚亮,张良来到桥上,那个老人已经坐在桥并没有等着张良了,老人很生气地说:“现在天已经天亮了,年轻人这么不守信用,和长辈约会还迟到,长大后还能有什么作为。五天以后,鸡叫时来见我。”说完老人就走了。过了五天,鸡刚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已经先到那里了。老人十分生气地说:“我已经听见三声鸡叫了,你怎么才来,五天以后再早一点儿来见我。”又过了五天,张良半夜就到桥上等着那个老人。一会儿,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年轻人要成大事,就要遵守诺言,说什么时候到就什么时候到。”接着老人又从怀里掏出一本又薄又破的书,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成为皇帝的老师。这话会在十年后应验。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那块黄石就是我。”说完之后,老头儿就离开了,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天亮时,张良看老人送的那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又叫《黄石兵书》。张良非常珍惜这本书,认真学习,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并且他还时刻遵守老者的教诲,严格要求自己,立志永远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这样才能让别人信任自己,从而成就一番大事业。果真,张良后来帮助汉高刘邦完成了统一大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将领。2、皇甫绩守信求责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自己,应该也按照私垫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的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3、《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4、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终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5、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6、晏殊信誉的树立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7、曾参杀猪的故事。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8、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一贯注重恩德,在当时声誉很好。 郭汲在并州任职时,一次下去考察,途经美稷县,当地的孩子们闻讯后,自发地聚集到一起夹道欢迎他。郭汲不知情,就问:“小朋友,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呀?”孩子们回答说:“听说您要来,我们特来欢迎!”郭汲闻言赶忙下马,一一答谢。在美稷县办完事后,孩子们又闻讯赶来送郭汲,并问他什么时候返回。郭汲立即让随从计算返程的日期,告诉了他们。 由于事情办得十分顺利,返回美稷县的日子比预期早了一天,但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郭汲下令在县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曹操是三国时期人,这个人虽然野心很大,有很多坏毛病,但是他却在他统领的军队中留下了诚信的美名。 一次,曹操亲自统领大军去打仗。行军的路上,看见路边的麦子都已经成熟了。原来老百姓因为害怕士兵,逃到外边,不敢回来收割麦子。 曹操派人挨家挨户告诉村里人和各处看守边境的官吏,说:“我奉皇上旨意,出兵讨伐叛逆的贼人,为民除害。现在正是麦田的人,只要有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说到做到。父老乡亲们请不要害怕。” 老百姓们开始都不相信,仍旧躲在暗处观察曹操带领的军队的行动。 经过麦田的官兵,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蹚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 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欢喜称颂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跪在地上拜谢。 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有一只鸟惊叫着飞起来。曹操骑的马受了惊吓,一下子蹿入麦田中,践踏坏了一块儿麦田。 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 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我自己都不遵守,还有谁会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想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 这时,大臣郭嘉走上前说:“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 曹操沉思了好长时间,才说:“既然古书《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 于是,曹操用剑断自己的头发,扔在地上,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现在割掉头发找替。” 现在的人觉得剪头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当时的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头发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是不孝的表现。因此,在当时的人看来,曹操当众割头发和割脑袋没什么两样。9、宋庆龄有一次与一所小学约定去看望小学生,可是到了约定日期,天下起了大雨,同学们都以为宋庆龄奶奶不能来了,但宋庆龄依然冒雨前去赴约,这让同学们很感动10、在纽约的河边公园里矗立着“南北战争阵亡战士纪念碑”,每年有许多游人来祭奠亡灵。美国十八届总统、南北战争时期担任北方军统帅的格兰特将军的陵墓,坐落在公园的北部。陵墓高大雄伟、庄严简朴。陵墓后方,是一大片碧绿的草坪,一直绵延到公园的边界、陡峭的悬崖边上。格兰特将军的陵墓后边,更靠近悬崖边的地方,还有一座小孩子的陵墓。那是一座极小极普通的墓,在任何其他地方,你都可能会忽略它的存在。它的绝大多数美国人的陵墓一样,只有一块小小的墓碑。在墓碑和旁边的一块木牌上,却记载着一个感人至深的关于诚信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两百多年以前的1797年。这一年,这片土地的小主人才五岁时,不慎从这里的悬崖上坠落身亡。其父伤心欲绝,将他埋葬于此,并修建了这样一个小小的陵墓,以作纪念。数年后,家道衰落,老主人不得不将这片土地转让。出于对儿子的爱心,他对今后的土地主人提出一个奇特的要求,他要求新主人把孩子的陵墓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不要毁坏它。新主人答应了,并把这个条件写进了契约。这样,孩子的陵墓就被保留了下来。 沧海桑田,一百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不知道辗转卖过了多少次,也不知道换过了多少个主人,孩子的名字早已被世人忘却,但孩子的陵墓仍然还在那里,它依据一个又一个的买卖契约,被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到了1897年,这片风水宝地被选中作为格兰特将军陵园。政府成了这块土地的主人,无名孩子的墓在政府手中完整无损地保留下来,成了格兰特将军陵墓的邻居。一个伟大的历史缔造者之墓,和一个无名孩童之墓毗邻之墓,这可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观。
1、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 2、郭沫若与芭蕉花 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他伤心。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3、华盛顿与樱桃树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华盛顿小时候不慎砍倒了一棵父亲很喜爱的樱桃树,华盛顿勇敢地承认了这件事并得到了父亲的谅解。 4. 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5. 华盛顿与尼克松、克林顿的对比 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颗樱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一顿教训。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同样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因在“水门事件”中撒谎败露而被迫引咎辞职;克林顿也因为不光彩的绯闻案中撒谎而险遭弹劾。一个因诚实而受到爱戴和尊敬,两位因撒谎而在政史上留下污点。 6. 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对比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7. 《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8.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9、韩信韩信落魄的时候,一个漂母给他饭吃,韩信离开她的时候,告诉她以后一定来报答她。后来韩信做了楚王,不忘旧恩,奉黄金千两以漂母10、宋庆龄 宋庆龄有一次与一所小学约定去看望小学生,可是到了约定日期,天下起了大雨,同学们都以为宋庆龄奶奶不能来了,但宋庆龄依然冒雨前去赴约,这让同学们很感动
关于诚信的经典小故事十篇
诚信是获取成功机遇的前提,是社会检验人才的准则,更是国家对我们的期待和要求。那么你知道关于诚信的经典小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诚信的经典小故事十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诚信的经典小故事1 有这样一个故事:他去一家大公司应聘。经过一轮激烈的斗争后,只剩下他和另两个应聘者了。总裁要求单独会见他们每个人。 当总裁见到他时,突然抓住他的手,激动地说:“世界太小了!没想到还能在这儿遇见您!您还记得吗?当时我女儿落水了,多亏您救了她呀……”总裁兴冲冲地说着,可他却一头雾水。他绞尽脑汁,怎么也想不起来有这事。就向总裁说他认错人了。可总裁依然不依不饶:“怎么会嘛?我记得清清楚楚的,就是当时忘记问您的名字了!”他犹豫了:总裁如此不依不饶,倒不如将错就错了。可是……想到这儿,他依然坚定的拒绝了。总裁轻轻叹了口气,摆摆手让他走了。 第二天,他出乎意料的受到了让他去上班的邮件。到了公司,他首先就去找总裁。总裁微笑着告诉了他实情。原来,这是总裁为应聘者设计的圈套!这个公司十分注重人的诚信,所有无信的人都会被刷下去。总裁就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心理测试。其余两个应聘者一开始也拒绝了,但他们没有经受住总裁的“死缠烂打”,心想何乐而不为,就抛弃了诚信,因而也被这家公司抛弃了。 诚信是做人之本,立业之基;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套,最圣洁的鲜花。所以,我们要永远记住:诚信是做人之本! 诚信的经典小故事2 俗话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诚信,那他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在我们的身边,有些学生喜欢在考试中作弊。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不道德的行为,靠这种方式取得的高分是可耻的。我们应该严格遵守考场纪律,自觉抵制作弊行为。因为作弊不仅是对自己实力的否定,更是对学风校风的亵渎。一次作弊可能会使自己取得暂时的好成绩。但可能葬送自己长期来的信誉、尊严甚至前程! 曾子——我国的思想家,是讲诚信的榜样。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去赶集,他的儿子也哭闹着要去,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乖,娘回来杀猪给您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闹着玩的。小孩子现在不懂事,听父母的教导,凡事跟着父母学。现在您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最后,曾子把猪杀了,妻子给儿子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骗孩子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永不磨灭的阴影。 同学们,让我们用求真的态度、扎实的知识、诚信的品格,来创造美好的人生吧!诚信是做人之根本。 诚信的经典小故事3 小猪正要回家,它路过牛大叔的西瓜地的时候,看见了绿油油、圆滚滚的大西瓜,馋极了。 小猪想:“这天真热,我来摘个瓜吃吧!” 它走进西瓜地,挑了个又大又圆的大西瓜,用手敲敲,还发出清脆的“咚咚”声,没错,就是它啦! 小猪抱着大西瓜,开心的吃了起来,没一会儿,一整个大西瓜就被小猪给一扫而光了。 小猪拍拍肚皮,擦擦嘴,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牛大叔来了,它刚走进地里,就发现了一堆西瓜皮,它生气地说:“是哪个可恶的偷瓜贼偷了我的西瓜!” 刚要去找偷瓜贼,突然发现地上还有个东西,牛大叔凑近了一瞧,呀!是五个森林币! 原来小猪吃完西瓜后,就把这五块森林币放在了牛大叔的瓜棚里当做买瓜钱的! 诚信的经典小故事4 昨天雪花飘飘,冷飕飕的,天气预报说今天要转晴。吃了早饭后,猴妈妈征求小猴的意见:“妈妈今天休息,我想带你到外公家玩一天,你看行不行?”小猴高兴地跳着说:“哇!太好啦!好久没见到外公了。我还要请外公教我打拳呢!” 小猴子和猴妈妈高高兴兴地上路了。小猴一蹦一跳地在前边走着,沿途景色吸引着小猴,它好奇地东瞧瞧,西看看,有些叫不出名字的东西,它就回头问妈妈。 小猴忽然想起了什么,它站着不走了,转过身来对妈妈说:“妈妈,你一个人去吧,请代我向外公问好。”妈妈感到很奇怪:“好儿子,你为啥突然改变了主意,你不是说要外公教你打拳吗?不想学啦!”小猴子很认真地说:“妈妈,我很想到外公那里学打拳,我下次去吧。今天我们要去帮小白兔拔萝卜。” “帮小白兔拔萝卜,你可以改在明天去呀!明天是星期天嘛,又不上学呀!”小猴着急地恳求妈妈:“我们是昨天就约好的,只怪我粗心大意,今天早上我把这事忘记了,这是我的错。”小猴举起手来,给妈妈行了一个礼,然后缠着妈妈拉着她的手继续说道:“我的好妈妈,请您准许我去参加吧!这是我们学习小组的集体活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您给我讲过《拔萝卜》的故事,您还记得吗?”妈妈听了这番话后笑着说:“乖儿子,你赶快去吧!见到小白兔的妈妈,记着替我问声好,不要又忘记了啊!”小猴又向妈妈行了一个举手礼,兴高采烈地往回走,朝着小白兔种的萝卜地奔去。 小白兔的萝卜地,是小白兔一家辛勤劳动开荒平整出来的。远远望去,一片绿地在白色的雪地里冒出头来,真是美极了。怎么没有小伙伴们的身影呢?小猴边走边想:“莫非是自己把时间弄错了吧!管它的,还是等一下吧!我可能是来早了。” 小猴便在萝卜地边数地里的萝卜有多少颗。一排排、一行行地数来数去,也没有数清楚。因为这块地不是正方形、长方形,也不是三角形,而是一块地形不规则的土地。小伙伴们还是没有来。小猴就开始蹦跳起来,活动身体,把外公以前交给他的几路初级拳法练习练习。 小伙伴还是没有来,肚子也饿了。记性不大好的小猴子,怀疑自己是不是把时间记错了。只好回家自己动手弄午餐。午后,还美美地睡了一个午觉。猴妈妈在外公家吃了午饭,就忙着回家了。她一进家门就急着问小猴:“你们帮小白兔家拔的萝卜都搬回他们家了吗?” “妈妈,不知为啥,小伙伴们都没有来。”小猴有些失望地接着说,“我在小白兔的萝卜地里等了半天。” “早知道小伙伴们没来,还不如和我一起去看外公,外公可以教你打拳的一些套路,你不后悔吗?”妈妈有些惋惜地说。小猴拨浪鼓似地摇头说:“不,我一点也不后悔!我的好妈妈,你不是常常教育我为人处世要讲诚信吗?” “咚、咚、咚!”门外突然响起敲门声。小猴开门一看,是小兔子的妈妈。兔妈妈和猴妈妈打过招呼后,忙向小猴说:“实在对不起你呀,空跑一趟。小白兔今早发高烧住院了。它躺在病床上一再催我赶快给小伙伴们送个信,今天不拔萝卜了。 我就一家一家地送信。我到你家,邻居说你们一早就去你外公家啦。我估计你们下午才会回家,只好这个时候才来,还请你们多多原谅啊!”兔妈妈说完就忙着去医院了。 “妈妈,小白兔和小伙伴们没有按时去萝卜地,是有原因的,他们都没骗我, 明天我就去医院看望小白兔。”猴妈妈高兴地笑着说:“妈的乖儿子,你真是个讲诚信的好孩子。” 诚信的经典小故事5 从前,有个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一天,他觉得十分无聊,就想了个捉弄大家寻开心的主意。他向着山下正在种田的农夫们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农夫们听到喊声急忙拿着锄头和镰刀往山上跑,他们边跑边喊:“不要怕,孩子,我们来帮你打恶狼!” 农夫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山上一看,连狼的影子也没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们上当了!”农夫们生气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农夫们又冲上来帮他打狼,可还是没有见到狼的影子。 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们又上当了!哈哈!” 大伙儿对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谎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 过了几天,狼真的来了,一下子闯进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农夫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狼真的来了!” 农夫们听到他的喊声,以为他又在说谎,大家都不理睬他,没有人去帮他,结果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诚信的经典小故事6 曾参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在他的身上,我读到了“诚信”二字。 曾参妻子去市场,他的儿子也吵着要去,妻子为了哄住孩子,对他许下诺言:惠来为他杀猪吃。 等妻子回来后,并没有给孩子杀猪吃。 曾参知道后,二话不说就把住给杀了。 父母是否诚信关系着孩子的成长。 看似平凡的小事,却在心灵的深处起到了不可估计的影响。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讲究诚信,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那么,诚信就变触手可及。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扇窗,一扇诚信之窗。如果每个人打开心扉,都以诚相待,阳光就会照进心灵,从而远离黑暗。 不讲诚信的人或许看起来一时会很潇洒,但这种潇洒并不持久。人有信则立,无信则败。 在《郁离子》中,我看到了失信的代价。 文中讲了一个商人在过河时,不慎掉入河中。商人对渔夫许下诺言:如果把他救上来,就给渔夫100金。 当渔夫把商人救上来时,商人却只给了渔夫10金。 等到商人再经过这里且有掉入河中时,商人又向渔夫许下当初的诺言。渔夫这次“吃一堑,长一智”,并没有施以援手。 《郁离子》以一个故事的形式,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商人用这90金买走了他的诚信,也许他想不到失信的代价竟然是自己的生命! 当然诚信也不只是挂在嘴边的一件装饰物,诚信是人格组成部分,是一种立身处事的人生准则。 自古以来,诚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离娄下》语: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诚,即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信,既讲信用,有信誉,守信义。诚信的力量是伟大的。“信”的内涵是丰富的。句子不失信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吁于人。人无信不立,家无信必衰,国无信必危。 由此可见,讲诚信是多么的重要! 诚信的经典小故事7 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得汽车司机。“在我得帐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他对店主说。但店主拒绝了这样得要求。顾客纠缠说:“我得生意不算小,会常来得,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顾客气急败坏得嚷道:“谁都会这么干得,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得握住店主得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得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得、信得过得维修店,我今后常来!” 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这是一种闪光得品格——诚信。 诚信的经典小故事8 公元前4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名叫皮斯阿司的年轻人触犯了国王,被判绞刑,在某个法定的日子要被处死。 阿司是个孝子,在临死之前,他希望能与远在百里之外的母亲见最后一面。国王答应了,但条件是必须找一个人来替他坐牢。有谁肯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替别人坐牢,这岂不是自寻死路?但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真的愿意替他坐牢。 达蒙住进牢房以后,日子如水,皮斯阿司一去不回头。眼看刑期在即,皮斯阿司也没有回来的迹象。那是个雨天,当达蒙被押赴刑场时,围观的人都在笑他的愚蠢。但刑车上的达蒙,不但面无惧色,反而有一种慷慨赴死的豪情。追魂炮被点燃了,绞索也挂在了达蒙的脖子上。人们在内心深处为达蒙惋惜,并痛恨那个出卖朋友的小人皮斯阿司。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在淋漓的风雨中,皮斯阿司飞奔而来,他高喊着:“我回来了!我回来了!”国王听到消息后,亲自赶到刑场,他要亲眼看一看自己优秀的子民。最终,国王万分喜悦地为皮斯阿司松了绑,并亲口赦免了他的罪。 诚信的经典小故事9 1835年,摩根先生成为一名叫“伊特纳火灾”的小保险公司的股东。因为这家公司不用马上拿现金出来,只需要在股东名册上签上名字就可以成为股东。这符合摩根先生没有现金但能获益的设想。 很快,有一家在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投保的客户发生了火灾。如果按照规定完全付清赔偿金,保险公司就会破产。股东们一个个惊惶失措,纷纷要求退股。 摩根先生斟酌再三,认为自己的信用比金钱更重要,他四处筹款并卖掉了自己的住房,低价收购了所有要求退股的股东的股票,然后将赔偿金如数地付给了投保的客户。 这件事后,伊特纳保险公司成了信誉的保证。 已经身无分文的摩根先生成为保险公司的所有者,但保险公司已经濒临破产。无奈之中,他打出广告,凡是再到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投保的客户,保险金一律加倍收取。 不料,客户很快蜂拥而来。原来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伊特纳公司是最讲信誉的保险公司,这一点使它比有名的大保险公司更受欢迎。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从此崛起。 诚信的经典小故事10 一个王国,年老的国王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就想在全国的孩子中找一个诚实的孩子作为他的继承人。于是,他就给全国的孩子每人一粒花种,并许诺谁能种出最美丽的花朵来,就让谁做下一任的国王。 故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的:成为幸运儿的那个孩子只抱来了一个空空的花盆,因为所有的花种都是被事前煮过的,不可能发芽,而那些抱着美丽的鲜花前来的孩子无疑是不诚实的。好啊!童话里,诚实的孩子得到了表彰,不诚实的孩子受到了教育,于是天下大同,其乐融融矣!不过,且慢!让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看这个童话。我们的眼光不能总是被一夜成名的幸运儿所吸引。童话故事里出现了三个群体:国王、诚实的孩子、不诚实的孩子。 诚实的孩子自然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不诚实的孩子也是需要教育并改正的,那作为整件事情的始作俑者,国王在其中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用这样的方式决定王位继承,而不是父位子承家天下,这样的故事大概也只能出现在童话里。这样的国王无疑是贤明的,甚至可以说是太过理想化的。但是,他绝称不上完美,甚至在我看来,他的动机是阴险,手段也是不光明的。他口口声声要找一个诚实的孩子继承王位,可他又用了一种什么方法呢?他明知道花种煮过之后发不了芽,但仍要以种出的花来决定王位继承。 国王发下的花种绝对是没有问题的。人们出于仰视而相信了国王的谎言,开始位一朵因人为因素而不可能开放的花朵施肥浇水。到头来,种子开不了花,出于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孩子们又通过其他途径,找来鲜花来交差。这固然是不诚实,可是那个追求并标榜诚实的国王本身早已不诚实在先了,他又如何能苛责他可怜的子民的诚实与否呢?至于那个把空花盆交上来的孩子,我并不想给他套上诚实的桂冠。他更像是一个愚直不知变通的傻子。 作为普通人,诚实无疑是一种美德,但作为一个国家的国王,不知变通肯定不是一个好的形容词。有时,他更像是老国王树立的一个榜样,一个诚实的人,一个不说假话的人,一个老实孩子。这无疑是国王管理的臣民,随时可以知道他的想法,也不用担心他的花花肠子——他不像一个英武的国王,倒更像一个顺民,或者连顺民都谈不上,一台国王命令的执行机器而已,国王要的大概就是这种效果吧? 在这里,不诚实成了当权者的特权,而童话本身以及它背后隐含的话语力量则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愚民的帮凶。 关于诚信的经典小故事十篇相关文章: ★关于诚信的八个经典小故事 ★关于诚信的小故事5篇 ★关于诚信主题的六个小故事 ★关于诚信的简短小故事5篇 ★现代诚信经典小故事事例 ★诚信的小故事事例五篇 ★诚信小故事简短精选大全 ★关于诚信的小故事 ★关于诚信的励志小故事大全 ★关于诚信小故事
诚信小故事经典简短10篇
诚信的故事更容易给小朋友带来潜移默化的理解,易于小朋友从小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下面是我整理的诚信小故事经典简短10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诚信小故事1 韩信 韩信落魄的时候,一个漂母给他饭吃,韩信离开她的时候,告诉她以后一定来报答她。后来韩信做了楚王,不忘旧恩,奉黄金千两以漂母 诚信小故事2 宋庆龄 宋庆龄有一次与一所小学约定去看望小学生,可是到了约定日期,天下起了大雨,同学们都以为宋庆龄奶奶不能来了,但宋庆龄依然冒雨前去赴约,这让同学们很感动。 诚信小故事3 李苦禅烧画 李苦禅是我国当代着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事后,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诚信小故事4 华盛顿 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颗樱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一顿教训。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 诚信小故事5 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诚信小故事6 福克斯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他在政界办事言而有信,有很好的美誉。 福克斯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家的花园里有一座旧亭子,他的父亲想将其拆除,并在较为开阔处另建一座。小福克斯从住宿学校回家度假,正巧赶上工人在拆亭子。他很想亲眼看一看亭子是怎样拆除的,所以他打算迟些天返校。他父亲却要他准时到校上课,为些父子俩争执不下。他母亲如同大多数母亲那样,在旁替小福克斯详情,最后,父亲答应将亭子的拆迁推迟到年假期。于是小福克斯就离家返校了。 儿子一走,父亲就让人把亭子拆了,在另一处盖了一座新的。谁想到儿子却一直把亭子这件事记在心头。假期又到了,小产福克斯一回到家,就朝旧亭子走去,结果发现旧亭子早已不在了。 早餐时,他郁郁不乐地对父亲说:"你说话不算数!" 年迈的英国绅士听后大为震惊,严肃地说:"孩子,你说得对,我错了,我这就改。言而有信比财富更重要。纵有万贯家产也不能抵消食言给心灵带来的污点。" 说罢,父亲随即让人在原地盖起了一座亭子,再当着孩子的面将其拆除...... 诚信小故事7 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诚信小故事8 陈策,是宋时的建昌南城人。有一天,陈策去集市上买了一匹骡子。这骡子精壮精壮的,毛色发亮,走起路来四只蹄儿像翻花。喜得陈策连声说,好骡好骡。他就只会说好骡好骡。第一次用这骡子,是要从西城运一些丝绸到他的铺子。伙计将鞍放上骡子的背,想不到骡子突然暴怒起来,上蹿下跳,连鞍都摔在地上,把几个伙计吓了一跳。 这骡怎么了?伙计把骡捉住,又试了几次。只要鞍一上骡背,它就发怒一般暴躁地蹦跳。"这是一匹伤鞍的骡,老主人整的。"陈策说。骡不能负重,废物。邻居说:"怎么来,怎么去。"可陈策这个人不忍心这样做。受了欺骗,可他就这样认了。他叫伙计把骡子关到城外闲置的老屋子里,每天供给它草料。他说,就等它慢慢地老死吧。对动物这样狠,真是动物!他的儿子对父亲的做法很有些想法,他还是想怎么来,怎么去。谁都会这么想。但这个念头他不会跟父亲说,他有点怕父亲,所以后来做的事他都是瞒着父亲干的。他找到平时极相熟的一个人--驵。驵就是市场经纪人。 他说,你想法把我这头骡子卖了,二一添作五,钱分你一半。这个驵答应了。机会来了。有一个路过南城的官人的马死了,便来到骡马市场,想再买一匹。驵瞄见了他,上前说,有一匹上好的骡子,因为负重时受了点伤,把背磨破了,主人要赶生意,急着把它卖了,你要不要看看?官人就随他过去。一匹精壮精壮的骡子,毛色发亮。官人连声夸,好骡好骡。驵说,就是背上有些伤,稍养一养就好了。骡子的背上有一些新鲜的血痂,是陈策的儿子和驵叫人磨出来的。脱毛,破皮,见血,多痛苦。骡子凄伤,可它不会说话。官人和当时的陈策一样,毫不犹豫就买下了。他说,我的行程宽裕,暂不用它,只与我随行即可。陈策还是知道了这件事。可知道也已经晚了,那官人早已离开南城,已经离开五天了。陈策骑上马,沿官道追。日夜兼程,沿路打问。他花了两天时间,赶上了那匹骡子。那骡子见了他,不走了,挨挨蹭蹭要靠近他。想说什么说不出来,只知道犟着不走。陈策向官人行礼,说,这是一匹伤鞍的骡子,不能负重。官人疑心他舍不得这精壮的骡子,要反悔,就说,伤鞍的骡子我也要。陈策解下自己的马鞍,递给官人:不信,你试试。官人说,我不试。 陈策叹一口气,我以诚待你,你却疑我欺诈,既如此,我在家等你。说完策马回头,原路归来。又过了三天,官人返回了南城。他找到了陈策,说,我来并非为讨回银两,特为谢罪而来。你待我以至诚,竟受我小疑。哎,惭愧呀!陈策这个人就是这个样子。 诚信小故事9 一次,曹操统领大军去打仗,途中要经过一片麦田,曹操下令说:"所有将士都必须小心,凡有践踏麦子者,不论是谁,立即斩首示众。"老百姓开始并不相信,都躲在暗处暗自观察曹操军队的行动。 只见官兵们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走过麦田,没有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纷纷称颂。 突然,从麦田里飞起一只小鸟,将曹操的坐骑惊得一下子蹿入麦田。受惊的马儿嘶鸣着,践踏了一小块麦田。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过。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如果自己都不遵守,还有谁会心甘情愿地遵守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就要自刎。众将领赶忙拦住。 这时,有一位叫郭嘉的.大臣走上前说:"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刎呢?" 曹操沉思了好长时间,才说:"既然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现在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但是,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于是,他挥剑割断了自己的一绺头发,扔在地上说:"我就以割发代替砍头吧。" 古时候的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头发和皮肤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随便割掉头发被视为大逆不道,是不孝的表现。因此,在当时的人看来,曹操当众割断头发和砍头是一样重的刑罚。从此以后,军中将士对曹操更加信服了。 换位思考: 曹操身居丞相高位,却能严以律己,称得上是一个称职的领导者。我们也应学习曹操这种品德,不应只说空话而不行动。想一想,在学习中你有欺骗老师、家长的行为吗? 成长感悟: 十句空话,不如一个行动。人,不可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诚信小故事10 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上卿,他曾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而闻名于世。蔺相如能完璧归赵,不仅需要胆识,更要有诚实和信义。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玉璧。这是一块来历不凡的宝玉,相传由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发现,原先是一块未经任何雕琢的玉璞。卞和先后献给几任国君,玉器工匠都说是块石头,使得卞和被国王砍去左脚和右脚。等到楚文王继位,卞和怀抱这玉璞在山中哭泣。楚文王知道后,让人剖开玉璞,果真是一块稀世美玉,便命名为"和氏璧"。 秦昭王听说了赵惠文王获得玉璧的消息后,马上派遣使者送信给赵惠文王。在信里,秦昭王表示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这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得到信后一筹莫展,就跟大臣们商量应对之策。众臣想来想去,觉得十分为难:要是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会被秦国进攻。议论了半天,一致认为该找个有勇有谋的人去秦国交涉,罪秦国,会被秦国进攻。议论了半天,一致认为该找个有勇有谋的人去秦国交涉,但一时又想不出合适的人选。 这时宦官头目缪贤说:"奴才推荐一人,此人叫蔺相如,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可堪此任。"赵惠文王问:"你觉得他真能担此大任?"缪贤回答道:"他是我的家臣,不仅有勇有谋,而且忠肝义胆。我曾经犯下罪错,因怕您惩罚,私下里打算逃到燕国去。蔺相如知道后,就劝阻我说:“您凭什么判断燕王会接纳您呢?”我说:“我曾经跟随大王在边境上与燕王会见。当时燕王私下里握住了我的手,表示愿意与我交个朋友。所以,我觉得他会接纳我。”蔺相如马上说:“但您要知道,当时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又是赵王的宠臣,燕王才愿意与您交朋友。如今您是从赵国逃到燕国去,燕国害怕赵国,燕王肯定不敢收留您,只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现在不如袒露上身,伏在腰斩人的斧子上,亲自去向大王请罪,要求饶恕,或许还能得到大王的宽恕。”我便按他的方法做了,大王您果然开恩饶恕了我。我-直认为这个人是个勇士,足智多谋,能够圆满完成出使秦国的任务。" 赵惠文王立即召蔺相如上殿,要他出个主意。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去秦国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蔺相如把和氏璧献上去。秦昭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璧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王庆贺。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秦昭王正在兴头上,未及多想,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谁知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召集大臣们商议,他们都说秦因贪婪,仗着自己的强大,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玉璧,而答应用来交换的城池我们是不可能得到的,大家本来商议不把玉璧送来。可我认为,哪怕是平民之间的交往都要讲诚信的,何况秦国是个堂堂大国呢?而且,我们也不能因为一块玉璧而伤了两国的和气。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说着,他两手举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王怕蔺相如真要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于是命令大臣取来地图,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王想,反正他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公馆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公馆,叫一个随从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王行了礼。秦昭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赵国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秦昭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是你欺骗了我,怎么反说我不讲信义?"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绝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派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璧。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秦昭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词,不好翻脸,只得说:"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结果,秦昭王还是让蔺相如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凭借自己的智勇谋略,不仅信守承诺将和氏璧完归赵国,更保住了自己的人身安全顺利回国,也使强秦对赵国的虎狼之心有所顾忌。 诚信小故事经典简短10篇相关文章: ★关于诚信的简短小故事5篇 ★关于诚信的八个经典小故事 ★诚信小故事简短精选大全 ★关于诚信的小故事5篇 ★诚信的小故事事例五篇 ★现代诚信经典小故事事例 ★有关诚信的简短小故事 ★有关诚信简短的小故事事例 ★诚信小故事大全 ★诚信的真实小故事大全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6732713c8049618d4dd9c9b08bf57682";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20~的小故事诚信
20~30字的小故事诚信 20~30字的小故事诚信,言简意赅是中华文化的最吸引人的地方,有些是几十字的小故事,但却浓缩着一条条济世之哲学,值得所有人花点碎片时间去阅读,下面是20~30字的小故事诚信。 20~的小故事诚信1 诚信的简短故事1 李苦禅是我国当代着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 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事后,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诚信的简短故事2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 但其赚钱后便搀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 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原来“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 但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啊,你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今生意清淡,正因为心’少了这一点。”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经营人生的重要。从此以后,痛改前非,又一次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 诚信的简短故事3 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可是很孝顺。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能够治这种病。 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齐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妈妈虽然明白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他悲痛。 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诚信的简短故事4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指出了人应思诚而与天道相通,做到真实无妄、诚实无欺,所以古人常用“至诚”的标准来要求自我,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也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明白他怎样能够立身处世。诚实守信是古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诚信的简短故事5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白金汉官举行盛大的招待会,欢迎杰出的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来访。署名门德尔松的《伊塔尔兹》曲子演奏以后,女王对他称赞道:“单凭这一个曲子,就可证明你是天才。” 门德尔松平静地对女王说:“不,那是我妹妹芬妮亚的作品。”原来芬妮亚也是个音乐造诣极深的音乐家。《伊塔尔兹》就是出自她手。由于几个史弟不赞成署女人之名,便商定用门德尔松的名字发表。 诚信的简短故事6 刘廷式本是农家子弟,与邻女定有婚约。后离别数年,刘廷式入太学读书,并考中进士。刘廷式回乡时,准备与邻女成亲。这时才得知邻公已死,其女双目失明,家道中落。 不过,刘廷式并不因此违背婚约,还选好日子准备完婚。邻女打算退婚,她说:“我如今双目失明,形同废人,门不当户不对,怎能嫁你为妻呢?” 刘廷式回答说:“既然我早与邻翁有约,岂可因翁死子疾而违背婚约?”结果,二人终成眷属,家庭和睦,并生数子。 20~的小故事诚信2 诚信的故事1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诚信的故事2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 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 诚信的故事3 古代,有个叫孟信的人,一次被罢免了官职以后,家里很穷,甚至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了。一天,家里人趁孟信外出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病牛卖了,来换粮食。孟信回家后发现病牛被卖了,就把家里人打了一顿,还去把病牛要了回来,他对买主说这是病牛,没什么用处了,这样的病牛不能卖给你。 诚信的故事4 立一根柱子在城门前,让人搬,说谁搬了给10两金子,大家都不信,与是提高价格到20两, 还是没人,几次后价格到了50金,终于有人一式,果然,商鞅马上就给了他50金子。 大家都知道了商鞅讲诚信,变法也就方便多了。 诚信的故事5 宋庆龄有一次与一所小学约定去看望小学生,可是到了约定日期,天下起了大雨,同学们都以为宋庆龄奶奶不能来了,但宋庆龄依然冒雨前去赴约,这让同学们很感动。 20~的小故事诚信3 一:情同朱张 东汉时期,朱晖和张堪都是南阳人,张堪早就听说朱晖品德高尚,最讲信用,对他十分仰慕。有一次,两人在太学里结识,分手时,张堪对朱晖说:“我有一要事相托,我身体多病,恐怕不久于人世,我死后希望你能对我的妻儿多多给予照顾。” 朱晖认为张堪比自己先在朝廷做官,资格比自己老,怎么敢受此重托呢?于是只是笑着拱拱手就道别了。 两人再也没有见面了。过了几年,张堪果然病逝。朱晖听说张堪的妻子儿女过得很贫困,便亲自去探望,送给他们许多财物。以后的日子里也对他们很关心,就像关心自己的妻子儿女一样。 朱晖的儿子朱颉对父亲的这一举动很不理解,便问道:“父亲过去和张堪并没有太多的交情,他死之后怎么对他的家人关怀备至呢?”朱晖回答说:“张堪生前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我,只有信得过我他才会这么做。我必须讲信用,不能辜负他的嘱托啊!” 二:范式严守信约 东汉时,山阳人范式同相隔几千里的汝南人张劭读书时有深交。学成后话别,范式说:“两年后的今天,我将来府上看望你,并拜见伯父伯母。”到了约定之日,张劭催母亲做饭准备迎接范式。 母亲笑着说:“范式远在几千里之外,怎能说来就来,两年前说的话,哪能当真。”张劭说:“范式最守信用,他一定会来的。”母亲说:“他若真来了,就是真君子,我一定为他酿酒。”话音刚落,范式已到门前。
诚信故事20字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推荐于 2017-09-08查看全部7个回答故事大全阅读_下载七猫小说_免费看书100年 关注免费阅读小说的人都在看故事大全阅读_全免费不付费,万本小说,免费阅读。立即下载七猫免费小说上海七猫文化传媒有..广告9条评论别白看,评论几句再走~热心网友4有错别字淦夫查看全部9条评论—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中国古代失信的例子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 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到了骊山脚下,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 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 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周幽王为此数次戏弄诸侯们,诸侯们渐渐地再也不来了。 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罔顾老祖宗的规矩。 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申侯得到这个消息,先发制人。联合联合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 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上次受了愚弄,这次都不再理会。 2、《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 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 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 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 3、齐襄公言而无信 春秋时,齐襄公派大将连称、管至父去守卫葵丘。连称问齐襄公:“我们何时能回来?”当时正是西瓜上市季节,齐庄公一边吃瓜一边说:“明年吃瓜时派人替换你们。” 一年之后,齐襄公却忘了约定。管至父只好送回一瓜,并提出按时替换的要求。齐襄公十分振怒,平静下来之后,对送瓜的人说:“他们要想回来,在等一次瓜熟吧。” 同年十二月,齐襄公到姑棼游玩,便在贝丘(一作沛丘)打猎,因受到野猪的惊吓,从车上掉下来摔伤脚,而且还将鞋子弄丢。 齐襄公回去后,责令管鞋人费(姓氏不详,名费,一作茀)去找鞋,费找不到,齐襄公就抽打费三百鞭,打得皮开血出。费走出来后,公孙无知和连称、管至父等人听说齐襄公受伤。 便率领徒众袭击齐襄公的住所。公孙无知等人在宫门口遇到费,并把费劫走并捆起来。费说:“我哪里会抵抗你们,暂且不要进去惊动宫中,惊动宫中就不易攻进去。” 公孙无知不相信,费便解开衣服,让他们查验自己的背后的鞭伤,公孙无知便相信费的话。费表示愿意和他们一起行动,请求先进宫去。费进宫后,立即将齐襄公隐藏到门后。 过了一会儿,公孙无知等人恐其有变,于是率众进去。费与宫中侍卫、齐襄公宠臣攻击公孙无知等人,但没有取胜,费等人全部被杀。 公孙无知进入宫中,在床上杀死孟阳,说:“不是国君,样子不像。”公孙无知一眼看到齐襄公的脚露出在门下边,于是将齐襄公杀害,而公孙无知自立为国君。 4、陈太丘的故事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达。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自己先走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的儿子元方这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 客人便生气地说道:“简直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我自己先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而到了正午您没有到。 这是没有信用;对着他的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十分惭愧,忙下车来拉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入家门。 5、食言而肥 六月,哀公从越国回来,大夫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候。当时,郭重为哀公驾车,看到他们二人,就对哀公说:“他们背后说了很多诋毁您的坏话,您一定要当面质问他们!” 鲁哀公在五梧宴请大夫,孟武伯因为厌恶郭重,就一边敬酒,一边取笑说:“您怎么长得这么肥胖?”季康子说:“武伯该受罚吃肉! 因为我国接邻敌国,我们不能陪同君王同行,从而不能参加这次远行,武伯你却觉得在外奔劳的郭重肥胖。”鲁哀公听了,很觉厌恶,便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无肥乎!” 这句话分明是反过来讽刺孟武伯惯于说话不算数,而且在宴会上当着群臣之面,出于国君之口,孟武伯顿时面红耳赤,感到万分难堪。 “食言而肥”这个成语就是从此而来,形容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只图自己便宜。若表示坚决履行诺言,说话一定算数,即为“决不食言”。109赞·7,472浏览2019-03-13古代失信故事忠诚与失信的约会 ──古代诚信故事 汉朝年间,有一个叫陈实的人。陈实,字仲弓,曾官太丘长。陈实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好评。后来,陈实返回了故里,无官一身轻,当地远近的官员、乡邻村民们却都愿意尊称其为“陈太丘”。 有一天上午,陈太丘从街市返回的路上,恰好与曾一起供职的朋友意外碰面,毕竟两人也是多年未曾谋面,两人相拥一起,真道是友人相见,格外亲热。寒暄一阵后,陈太丘执意要请友人到自家去好好叙上一番,友人家在邻镇,再加上陈太丘的再三邀请,盛情难却,两人边走边聊,很快就来到了陈太丘的家门口。 一进家门,但见诺大的庭院,已被主人收拾的干干净净,各种物什,摆放得井然有序。陈太丘便去里屋叫来夫人孩子,热情地给他们介绍了一番。孩子们鞠躬施礼后,便知趣地到庭院玩去了;夫人呢,与那友人客套几句后,就忙着要准备酒菜。友人见陈太丘一家礼仪分明,热情待客,打心底佩服陈太丘的为人处世。 这时,陈太丘先把友人领进了书房,欣赏了几幅名人字画,各自赞叹和发表评论后,又双双坐在茶几旁,开始品茗。品茗是一种学问,在不紧不慢的举止间,有淡淡而悠然的茗香从杯际腾起,人们可以回忆往事,咀嚼人生,细细思量很多很多。茗香飘逸,话兴正浓。就在谈笑间,夫人进屋,告诉他们,饭菜已齐了。 两位友人相拥而出,来到厅堂,只见八仙桌上已经摆好了足足有八个香喷喷的热菜。于是主人取出了一罐陈年老酒,铺上了两个精致的酒盅,那酒香很快飘散,满院飘香,扑鼻而来,两人对视一笑,端杯而尽,酒逢知己,越饮越欢。酒过数巡之后,友人开口说话了:“不能接着再喝了,我差点忘了,明天我还得去郡府会一好友,还得早点回去准备行装呢。”话音未落,陈太丘呵呵一笑:“这么如此之巧,明天我们刚好与你顺路,也得去郡府去办点事。”于是两人相视而笑。 酒足饭饱之后,两位友人约定,次日午时一块上路,地点就在陈太丘家门前的大槐树下。两位友人为了表达各自的忠诚,他们还在槐树前立了个高高的树干。如此之后,两人才揖手辞别。 次日,陈太丘提前来到了树干前,等了一段时间,眼看着树干底端的黑影渐渐东斜,午时已过。这时,陈太丘猜想着友人是别有他事而不能同行,或者是他已经提前出发了,于是就先上路了。 然而,就在陈太丘走完之后,他的朋友终于到了,左看右看,却不见陈太丘的影子,当即就气不打一处来,非要到他家去看个究竟问个明白。一到陈太丘的家门口,正看见他的长子正在家门口尽兴地玩耍。于是他便指桑骂槐,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说道:“真不是人哪!跟人约好一块出门的,却又不等人。” 当时,陈太丘的长子刚刚年满7岁,名陈纪,字元方,是一个人见人爱、非常懂事的孩子。等他父亲的友人数落完后,小陈纪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午时,午时不来,则表示不讲信用;对孩子骂他的父亲,则表示没有礼貌。” 铿锵数语,掷地有声。那刻,刚才还歇斯底里欢叫的知了已经嘎然而至,死一般寂静。那友人当即就羞愧万分,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了进去,并又想下车解释。抬眼处,但见小陈纪头也不回就进屋去了。73赞·2,718浏览2018-02-19失信于人的事例曾子杀猪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123赞·10,032浏览2017-10-09失信的故事 简短些古时候 一个朋友要执行死刑了 但是这个朋友非常希望回家看看自己的母亲 这个人就向法官保证 将自己绑起来 如果朋友回家去看望母亲没有回来就自己代朋友执刑 结果朋友按时回来了42赞·2,596浏览表示失信的成语故事造言捏词 捏造虚假的言词。 花说柳说 形容说虚假而动听的话哄人。 言不由衷 由:从;衷:内心。话不是出自内心,指心口不一致。 口是心非 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心口不一 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形容人的虚伪、诡诈。 心不应口 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不一致。谓为人虚伪。 巧言令色 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花言巧语 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虚词 诡说 虚:虚假;诡:欺诈。虚假不实的话。33赞·847浏览2016-01-13「天猫手机馆」,精选手机,全国联保... 热销手机特惠,购手机靠谱!手机低价热卖,支持花呗分期付款,7天无理由退换..shouji.tmall.com广告手机壳-购机来「天猫手机馆」品牌直... 「天猫手机馆」-手机壳品牌旗舰店直销,大牌惠聚,品类齐全,精选低价服务优!shouji.tmall.com广告00:34怎么去吸引女生喜欢我?快速恋爱学堂15,812播放世界上拥有最完美最漂亮的五官的男星都有谁?世界上拥有最完美的五官,这五个男明星分别是古天乐、焦恩俊、苏有朋、谢霆锋、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1、96条回答·2,067人在看张一山和杨紫还有周冬雨,这三位的演技怎么样?张一山的演技那是没得说。在以前的《家有儿女》的时候,这个刘星就是那种古灵精怪的人物,在里面就是一个活226条回答·1,086人在看明明只有一排牙齿不齐,为什么非得全口矫正?网友的上排牙齿不齐,问:“我是上牙不齐,下牙没什么事儿,但是做矫正的话,为什么非得「全口矫正」?” 其实,「牙齿矫正」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保证正常功能的发挥,保证正常「咬合」。 有些人可能2,097人在看杨紫不管是作品还是口碑都非常好,为何迟迟没有挤进一线?我感觉近年来,娱乐圈掀起了一股IP改。编热潮。许多凭借IP的电视剧已经成为一线明星的很多,包括杨幂 5条回答·356人在看
关于诚信的小故事 曾子杀猪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曾妻要上街,孩子哭闹着也要去,曾妻对孩子说别闹,许诺等她回来时杀猪给他吃。看来,她是不打算实践诺言的。因为等她回家,看见曾子真的准备杀猪便马上阻止,说自己只是跟孩子说说玩的。 曾子说:作父母的如果失信于孩子,就等于教孩子也去欺骗。说完,就把那猪杀了。
中国古代诚信小故事——曾子杀猪
关于诚信的小故事 曾子杀猪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曾妻要上街,孩子哭闹着也要去,曾妻对孩子说别闹,许诺等她回来时杀猪给他吃。看来,她是不打算实践诺言的。因为等她回家,看见曾子真的准备杀猪便马上阻止,说自己只是跟孩子说说玩的。 曾子说:作父母的如果失信于孩子,就等于教孩子也去欺骗。说完,就把那猪杀了。
中国古代诚信小故事——曾子杀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