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主要思想
全面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简介 曾庆明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生于乌克兰。1933年从七年制学校毕业,经一年师资训练班训练,开始担任农村小学教师。他以函授方式学完了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课程,1939年取得中学教师合格证书。1948年起,他被任命为乌克兰一所农村十年制中学——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一直到1970年去世时止,他始终在此工作。他一边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一生中写了40多部教育专著,600多篇科学论文,近1200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主要教育著作有:《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卓越的教育实践和先进的教育思想,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20世纪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他的著作被认为是近几年来罕见的自成体系的“先进教育经验的完整的总结”、“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活的教育学”。前苏联政府先后授予苏霍姆林斯基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社会主义劳动英雄、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等。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华是什么呢?“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把全体学生都培养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以下简称苏氏)始终坚持的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他的关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是 他的教育思想的精华。苏氏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建设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苏氏所理解的全面发展,首先包含有多方面的意思,就是要求必须使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忽视哪一方面都是不可以的。其次他更体现着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即明确要求各个方面需要发展到何种程度。苏氏指出,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再智力、品德、身体、劳动和美感等方面都具备一定条件,或达到一定要求,才可称得上全面发展。苏氏理解的和谐发展,是在阐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和完成的,是对全面发展的补充、完善和提高。他说:“在我们所教育的人身上,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体质的健全发展,应当合二为一。教育者的本领和艺术,在于他每时每刻都能够清醒地把握住这种和谐发展的实质。一个共产主义新人,并非是所有良好特点和品质的机械堆积,而是它们和谐结合的统一体。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进行全面和谐的教育。学习教育和教育过程的统一整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样几个部分,这几部分总是有机地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他说:“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得精神精神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苏氏认为,只有这样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称算得上真正完善的人,才算是在“各方面都很饱满”的,有教养、有文化、成熟、坚强的人。关于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的实施,内容博大精深,这里着重论述一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提供和创造的客观条件。苏氏认为有两点最重要:一创设良好的环境。第一,利用大自然的教育作用。他把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改造自然作为强有力的教育手段。他坚信,大自然是美育的重要源;从赞赏家乡自然美景到引发对祖国的热爱---这是德育的内容和有效途径;第二,充分发挥学校物质设备的教育作用。苏氏要求学校尽可能创造足够的物质财富(如必要的场地、建筑物、学校园地、资料、实验设施等),使学校的教育条件呈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格局,构成形式多样的学生精神生活背景。第三,做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一体化。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苏氏认为要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苏氏常说,教师是最人道的职业。每个人从儿童时期开始,其知识领域的开拓、文明习惯的养成,以至个性、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都对教师起着主要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作用。他说,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信念只有用信念去确定,志向只有用志向去培养。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热爱孩子。他认为,热爱孩子是教育艺术的基础。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爱护儿童。他要求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第二,教师必须相信孩子。要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教育好,都能成为好人。苏氏认为,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期深藏在每个青少年身上的“宝贵财富”,给予必须信任,加以适当的引导。第三,教师必须了解孩子。他认为要与孩子多交往做孩子的朋友。这就要求学校创造条件,开辟多种课外活动吸引学生,使之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投身到各种的兴趣活动小组;也要求教师不单纯是一个教书匠,不仅会上课,跟学生只在课堂上见面,而且要求教师有多方面的兴趣---智力兴趣、劳动兴趣、创造活动兴趣,并要积极广泛地参加指导学生的各种课外小组,跟学生打成一片。 当前,我国正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习苏氏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对如何开展素质教育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他主张的教育目的,提出要“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 “全面发展的人”、 “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其中最集中、最深刻的观点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他指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他看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的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为了尽可能地追求和实现这种个人发展的全面和谐,在学校中,对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是重要的,没有第一、第二之分。“在教育作用的完整的体系里,哪怕只是忽略了其中的一个环节都会破坏这个有机的统一”。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他认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在智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他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的方法用以促进儿童智力和思维的提高,例如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100多个。 在关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为此,苏霍姆林斯基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他带领师生在校园内外种植大量植物,为孩子们建立天然的“氧气厂”。在教室内,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检查课桌椅与学生身高之间的适合程度,注意学生合理的营养等。他钻研了15年之久,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新作息制度,保证劳动和休息、活动与睡眠的恰当交替。
苏霍姆林斯基主要观点
一、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他主张的教育目的,提出要“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 “全面发展的人”、 “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其中最集中、最深刻的观点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他指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他看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的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为了尽可能地追求和实现这种个人发展的全面和谐,在学校中,对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是重要的,没有第一、第二之分。“在教育作用的完整的体系里,哪怕只是忽略了其中的一个环节都会破坏这个有机的统一”。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他认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在智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他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的方法用以促进儿童智力和思维的提高,例如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100多个。在关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为此,苏霍姆林斯基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他带领师生在校园内外种植大量植物,为孩子们建立天然的“氧气厂”。在教室内,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检查课桌椅与学生身高之间的适合程度,注意学生合理的营养等。他钻研了15年之久,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新作息制度,保证劳动和休息、活动与睡眠的恰当交替。苏霍姆林斯基尤其非常重视学生的美育,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采用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进行美育,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总之,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美育已经成为一种教育策略,甚至可以让厌学的孩子爱上学习这件事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要牺牲孩子的个性培养,他强调指出: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让走向生活的每一个青年男女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对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共同要求;而各种才能、兴趣、爱好的充分发挥则因人而异。而作为教师,为了实现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就应该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处理好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关系,使两者处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和谐状态之中;二是要处理好学生各种才能的发挥问题,使其各方面的表现能和谐发展;三是要处理好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动力问题,鼓励学生以自信的心态来实现全面发展。二、德育情感化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快乐学校”的概念,意在打破传统学校中存在的灌输式知识教育和说教式道德教育。他主张一切教育都应该以情感为基础,让充满爱心的教师和情感丰富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真正结合到一起,利用德育的享用功能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智育的任务不单单是传授给学生各种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和对智力活动的兴趣。而这一点往往是今天的学校和教师所忽略的,课堂上往往关注学生是否记住了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技巧和学科兴趣的培养,单纯的、单调的知识灌输慢慢也会让一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始终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放在首位。他提出了依靠周围环境、在积极活动中、通过课内外教学、借助培养分析能力、利用儿童形象思维发展学生思维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他概括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开设“思维课”、提倡研究性学习、明确知识理解目标、借助抽象概念等等。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学作品、绘画等对学生各方面的教育起着巨大作用。在他看来,指导儿童阅读那些反映自然美和人性美的文艺作品可以开拓儿童的视野,激励儿童奋发向上。对绘画作品的感知,可以唤起儿童用色彩、线条和色调配合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周围世界的态度。音乐是情感、感受和心情细致变化的语言,可以增强儿童对旋律的敏感性和感受性。五、重视方法指导和阅读书籍的教学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任校长后,仍然坚持长期带班,亲自授课,在长期的教学中他不断提炼出内容丰富、新颖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思想,其主要内容:(1)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首先他严格要求教师,严格挑选、严格培养、严格管理;(2)他将“教会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方法;(3)也注意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此作为教学顺利有效进行的动力保证;(4)将阅读提到相当高的要求水平上,培养师生的阅读积极性,制定了推荐阅读书目,介绍阅读方法,建立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提倡师生私人藏书;(5)打破常规教学的时空及对象限制,开设学前班,将学龄前儿童集中起来授课;还开设“蓝天下的学校”,使教学空间适合儿童发展的需要;首创家长学校,以家长为教学对象,确保学校教学成果不失。这些思想在今天仍为人们所赞赏,成为许多教育改革家所奉行的行动指南。
苏霍姆林斯基的主要教育主张是什么?
论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到一百多个。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他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他带领师生在校园内外种植大量植物,为孩子们建立天然的“氧气厂”。在教室内,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检查课桌椅与学生身高之间的适合程度,注意学生合理的营养等。他钻研了15年之久,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新作息制度,保证劳动和休息、活动与睡眠的适当交替。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总之,在整个美育过程中,美育应随时、随处进行。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出:“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进行十年制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而在他毕业时把一把铲子交给他开始劳动,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因为他在十年过程中脱离了劳动,脱离了生活,精神生活是空虚的,没有劳动技能,没有做好生活准备,特别是没有劳动情感,这无论从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来说,还是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来说是一种失败。因此,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一向重视劳动教育的实施。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论述,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体的五育任务。在论述五育时,既强调了各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阐明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论教学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又有各个教学环节的体经验介绍和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论。他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关于教学—教育的统一。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或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指出这一原则不仅要求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行。反对把教育看成与学习和教养相隔绝的东西,他说:“训练和教养能够形成各种世界观吗?考虑一个人在教学过程所见到、所理解、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对他的心灵实施教育吗?”可见,他是教学、教育和教养的统一论著。关于教学—发展的统一。首先他强调师生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古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孩子时常有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优秀教师懂得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教师高深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此外,他还阐述了诸如教学任务、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问题。论学校管理苏霍姆林斯基自1948年至1970年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他认为校长不能陷入事务的漩涡,也不能官腔官调的行政命令来领导。他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他指出,一个好校长必先是一个好教师。因此,他本人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常年做班主任工作,并天天坚持听其他教师的课。他说:“如果我每天不听两节,就算我这一天什么也没做。”“如果今天去区里开会,明天就得补上,听四节课……如果我在一年中没有听过一位教师的至少15至20节课,我就会对他毫无了解。”他把听课和分析课当作校长的重要工作和滋养自己思想的源泉。他十分重视学校的思想教育。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带动和组织教师全面了解研究儿童,定期举办了研讨会,就某个学生的情况实行教育会诊。他本人亲自搞调查,作记录,深入研究了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试办了一个6岁入学的预备班“快乐学校”,从预备班到一年级,再连续跟到十年级,一直担任该班的班主任,跟踪观察和研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措施。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抓住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主要杠杆”,认为这是一非常实际又迫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他和他的同事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结合语文教学,模索出一套符合教学过程逻辑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基本技能体系”听、说、读、写12项基本功。关于教师管理。他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关心爱护教师,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他说:“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自由时间,以供读书和研究。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润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他对学校里的每一名教师都了如指掌,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要求教师努力提高教育素养,包括: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知识有较高的培养和工作激情。三者不可偏废。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因此,被人尊称为“教师的教师”是当之无愧的。关于学年总结。他把总结工作这件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当作把握教育规律的一个重要环节。反对校长自己不动手而分派别人东拼西凑,然后加以“剪辑”的做法,也反对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到年末临时搞突击的做法。提倡校长亲自动手,每天每周都要记事,及时整理,不断分析研究,直到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并征求大家的建议或意见。他认为,总结不应刻板公式化,年复一年一个模式,好的总结应该既是全体教师一年创造性劳动的概括,又是下一年工作的方向和借鉴。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苏霍姆林斯基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其中较著名的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教育的艺术《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年轻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我把心献给孩子》《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的艺术》《给女儿的信》编辑本段简要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他一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学研究。他是一位勤奋务实,笔耕不辍的杰出人物。这就使得他能从学校工作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研究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中的片面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著作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先进教育经验宝库。苏霍姆林斯是具有执著的教育信念和顽强的工作作风。自从1948年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后,他的教育才华就愈益明显地展示出来。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他已成为一名成熟的教育家,活跃在原苏联教育界。他的工作富有鲜明的独创性和革新精神,从不拘泥于传统的陋习,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如他敢公开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共中央发动的对“儿童学的批判有过火之处,批判的结果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从而导致原苏联20世纪30至40年代直至凯洛夫教育学的严重错误;又如,1955年以前的一段时间内,原苏联普通学校一度完全取消了劳动课,而他主持的帕夫雷什中学却从未间断过。不仅如此,学生毕业时,既领取毕业证书,还领取职业证书。 苏霍姆林斯基伟大、光辉的一生给后人的最大启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及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论研究的使命。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
1、教育教学任务以及教与学的关系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由于教师和学生集体在精神上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不是单单归结为传授知识,而是表现为多方面的关系。共同的智力的、道德的、审美的、社会和政治的兴趣把我们教师中的每一个人都跟学生结合在一起。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火把的第一颗火星。(《给教师的建议》第422页) ●未来的老师,我亲爱的朋友!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给教师的建议》第24页) ●低年级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教会儿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四)》第588页) ●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就在于使读书成为每个孩子最强烈、精神上不可压抑的欲望。(《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26页) ●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48页)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给教师的建议》第24页) ●低年级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教会儿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四)》第588页) ●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就在于使读书成为每个孩子最强烈、精神上不可压抑的欲望。(《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26页) ●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第521页) ●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48页) ●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思考知识时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功课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因而可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给教师的建议》第35页) ●学习负担还要从教育过程中去找……要竭力避免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再现教师所讲过的东西和教科书里所读过的东西。检查学生的知识,并不要求机械地重复学过的东西,而是对事实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提示各种现象之间新的因果关系……
1、教育教学任务以及教与学的关系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由于教师和学生集体在精神上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不是单单归结为传授知识,而是表现为多方面的关系。共同的智力的、道德的、审美的、社会和政治的兴趣把我们教师中的每一个人都跟学生结合在一起。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火把的第一颗火星。(《给教师的建议》第422页) ●未来的老师,我亲爱的朋友!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给教师的建议》第24页) ●低年级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教会儿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四)》第588页) ●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就在于使读书成为每个孩子最强烈、精神上不可压抑的欲望。(《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26页) ●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48页)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给教师的建议》第24页) ●低年级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教会儿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四)》第588页) ●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就在于使读书成为每个孩子最强烈、精神上不可压抑的欲望。(《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26页) ●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第521页) ●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48页) ●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思考知识时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功课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因而可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给教师的建议》第35页) ●学习负担还要从教育过程中去找……要竭力避免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再现教师所讲过的东西和教科书里所读过的东西。检查学生的知识,并不要求机械地重复学过的东西,而是对事实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提示各种现象之间新的因果关系……
苏霍姆林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个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其最集中也最深刻的观点就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他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内涵,并论述了通过充分发展儿童人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观点,对苏联的教育实践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