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来历简短30字是什么?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 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汉辞网认为,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传统活动 1、祭月(拜月)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 2、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3、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各地风俗不一,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月光诞、月夕等,节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及世界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向往,人们在这一天吃月饼,赏月亮,据说15,16聊天的月亮非常圆,所以从古至今都有赏月的习俗。
写的太好了吧。这真的让我有点忘烦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月光诞、月夕等,节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及世界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向往,人们在这一天吃月饼,赏月亮,据说15,16聊天的月亮非常圆,所以从古至今都有赏月的习俗。
写的太好了吧。这真的让我有点忘烦呐。

中秋节的来历20字 中秋节来历有什么说法
1、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 2、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3、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4、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中秋节的由来20字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商场里面都在卖月饼,也挂起了中秋节的宣传横幅。中秋节是我国比较大的节日,你知道中秋节的由来吗?下面,就跟随着我一起来了解了解。 中秋节的由来20字中秋源自《嫦娥奔月》这一传说,现在的月饼,也是嫦娥思凡,而做出的。中秋节赏月的来历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月到中秋分外明 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中秋最佳赏月地庐山·沐月——浪漫胜地 月照松林是庐山年轻情侣喜欢的去处,中秋赏月的好地方。一条弯弯的土路,两旁松树成林。据说月亮升起来时,正挂在头顶,抬头看明月如镜,月色撒在地上…… 扬州·二十四桥明月——诗意胜地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秋之夜,皓月升空,驻足二十四桥桥头,仰望天上月,俯看水中月,耳畔仿佛传来若有若无的箫声。 桂林·三月——观景胜地 每到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驾小舟驶入水月洞,呈现出“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的景观。 青岛·太清水月——意境胜地 中秋之夜,明月东升,登上青岛崂山太清宫东边的山顶,竹林荧光浮动,举目远望烟波浩渺的大海,尽情抒怀,回首眺望太清宫,心静如水。 大理·访月——风情胜地 大理赏月最好在洱海边,洱海月色波光粼粼,神秘在优美,与苍山雪景相映,人称“银苍玉洱”。 宜宾·三江映双月——异像胜地 “三江口”位于四川省宜宾市,每到晴朗的中秋之夜,圆月冉冉升空,三江吻合处平静无波,流沙雪白,在波光粼粼的江水中,竟可看到二轮皓月,一明一暗,美不胜收。 兰州·冷月——幽思胜地 “天苍苍、野茫茫”的情结凝聚在西南的月色里。兰州的月色苍凉,在这样一个举家团圆的日子里,更有一种天涯孤旅的愁绪在心。 杭州·水月——玩月胜地 杭州人中秋佳节赏月有三大去处:一是湖中三岛之一的三潭印月;二是位于凤凰山坡的月岩景点;至于岸边赏月,首推这月白风清、水天一碧的平湖秋月。 中秋节的由来20字相关文章: ★ 关于中 秋节的传 说 ★ 中 国传统节 日中 秋节的谜 语 ★形容中秋节的成语有哪些 ★ 传统节 日中 秋节作 文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简短介绍 ★中秋节的来历简短版 ★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是什么 ★中秋节有什么来历 ★中秋节由来简介 ★中秋节的由来传说

中秋节的来历20字以下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 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 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在历史发展中历法融合,使用阴历(夏历),后来将“祭月节”由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故事传说 “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现在《归藏》。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衍化成多个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宫,据西汉《淮南子》中说,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中秋节历史悠久,经过时代的变迁,慢慢演变而来,最早在《周礼》中出现,后来一些贵族以及文人学士对于月亮有着自然的崇拜,举办了观月拜月的活动,直至唐朝时期,人们更加重视拜月习俗,于是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明代。是朱元璋决定,每逢中秋节,必须吃月饼。就这样,中秋节和月饼成为了华夏子民血液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明代。是朱元璋决定,每逢中秋节,必须吃月饼。就这样,中秋节和月饼成为了华夏子民血液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中秋节的故事》: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历史悠久,经过时代的变迁,慢慢演变而来,最早在《周礼》中出现,后来一些贵族以及文人学士对于月亮有着自然的崇拜,举办了观月拜月的活动,直至唐朝时期,人们更加重视拜月习俗,于是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明代。是朱元璋决定,每逢中秋节,必须吃月饼。就这样,中秋节和月饼成为了华夏子民血液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明代。是朱元璋决定,每逢中秋节,必须吃月饼。就这样,中秋节和月饼成为了华夏子民血液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中秋节的故事》: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由来(10到20字)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 《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 扩展资料: 中秋节习俗: 1、赏月的风俗。 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2、吃月饼。 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关于中秋节的由来起源和传说习俗: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中秋节的来历由来简短 “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中秋节的起源50字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
由于这一天居秋季之半,所以叫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秋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的来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 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中秋节的来历由来简短 “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中秋节的起源50字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
由于这一天居秋季之半,所以叫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秋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的来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 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