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个人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送过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置送鲁哀公美女良马从而让鲁国国君沉溺与酒色中这样卑鄙的计谋,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 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于是孔子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可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的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你可以打开下面联接看一下,很全的。

孔子个人资料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贵族,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内乱中被杀死,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追杀,从宋国(今河南商丘夏邑县)逃到了鲁国。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资料 孔子的个人资料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2、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3、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的个人简单介绍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里面宣扬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扩展资料 孔子的小故事 1、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 最后,孔子通过反复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2、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个人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英文名字:Confucius 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http://baike.baidu.com/view/2176.html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 丘 , 字仲尼 , 生 在 公 元 前 5 5 2 年 , 死 于 公 元 前 4 7 9 年 。 他 生 活 在 东 周 的 “ 春 秋 ” 时 期 , 曾 在 鲁 国 任 委 吏 和乘 田 等 小 吏 , 鲁 定 公 时 升 任中 都 宰 、 司 寇 。 后 因 不 满 定 公 及 其 贵 族 季 桓 子 , 便 离 鲁 而 周 游 卫 、 宋 、陈 、 蔡 、 楚 等 国 ,希 望 实 现 其 仁 政 理 想 , 但 却 无 人 采 纳 其 主张 , 只 好 返回 鲁 国 。从 此 他 开 始 整理 古 代 文 献, 同 时 开 创 私 人讲 学 之 风 , 广 教 弟 子 ,宣 传 其 思想 , 使 他 成 为 中 国 古 代 杰 出 的 思 想 家 、 政 治 家 和 伟 大 的 教 育 家 , 成 为 儒 家 的 创 始 人 。 孔 子 思 想 的 核 心 是 “ “仁” ” , 所 谓 ““仁”” ” 就 是 “ 爱
两千多年来,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直深受尊崇.他不仅栖身于先贤的典籍之中,端坐于官方的庙堂之上,更是牢牢地存在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里.为什么?我想,关键在于他是—— 中华文化的代表, 民族精神的化身, 和谐社会的象征. 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业绩是: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崭新格局;创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脉;整理典籍,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播居功至伟.他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几位对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持续两千余年而不灭的伟大先哲之一.因此,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孔子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他宏毅坚韧的人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见贤思齐的襟抱、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堪称我们民族精神的化身. 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仍,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诚信受到挑战.在这世事变幻无常,变革与创新并存的时代,有的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身;孔子却以罕见的担当精神,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际关系.尽管他的思想中有空想的成分,但可以说,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渴望正义与公理,向往和谐社会的象征.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需要,为孔子加上一个又一个神圣的光环,把他抬到吓人的高位;后世的一些理学家又不断地附会甚至扭曲他的学说,把他神化为高高在上、面目严峻的儒家教主.但从《论语》等早期文献中,我们看到的孔子,却是一个宽厚仁爱的长者,一个雍容大度的君子,一个通情达理的老师,一个可亲可敬的老先生. ——他是哲人,却充满了生活情趣,决非那种不食人间烟火,只知玄思默想的象牙塔中人. ——他是圣人,却是来自来自民间,由长期实践而博学多能,由平凡而超凡入圣,决非那种天生神圣、远离尘世的怪异角色. ——他是伟人,却是在教书育人、反思历史、传播文化的漫长经历中成就了空前的伟业,决非那种平民大众无法理解,只能顶礼膜拜的大人物. 这样的孔子,洋溢着人间气息,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的广博学识和伟大成就,后人固然难以企及,却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可以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愿望.他的言行举止,已经跨越千年历史,还将继续跨越时代,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人心,让后人效法、学习,在点点滴滴的实践中逐步提升精神境界,提高文明水平. 不管历代统治者曾经给他多少头衔,我们记住的孔子,就是万世师表! 想想孔子的修己安民,为政者可以深长思之. 想想孔子的诲人不倦,为师者可以反躬自省.想想孔子的见利思义,为商者可以扪心自问……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人间孔子”.他的形象,既是庄重祥和的,又是和善可亲的.这样的形象,既是历史人物孔子精神气质的外化,又是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代表.他将随时激励我们,伴随我们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这里是雨落浥晨,很高兴能帮到您!
个人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英文名字:Confucius 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http://baike.baidu.com/view/2176.html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 丘 , 字仲尼 , 生 在 公 元 前 5 5 2 年 , 死 于 公 元 前 4 7 9 年 。 他 生 活 在 东 周 的 “ 春 秋 ” 时 期 , 曾 在 鲁 国 任 委 吏 和乘 田 等 小 吏 , 鲁 定 公 时 升 任中 都 宰 、 司 寇 。 后 因 不 满 定 公 及 其 贵 族 季 桓 子 , 便 离 鲁 而 周 游 卫 、 宋 、陈 、 蔡 、 楚 等 国 ,希 望 实 现 其 仁 政 理 想 , 但 却 无 人 采 纳 其 主张 , 只 好 返回 鲁 国 。从 此 他 开 始 整理 古 代 文 献, 同 时 开 创 私 人讲 学 之 风 , 广 教 弟 子 ,宣 传 其 思想 , 使 他 成 为 中 国 古 代 杰 出 的 思 想 家 、 政 治 家 和 伟 大 的 教 育 家 , 成 为 儒 家 的 创 始 人 。 孔 子 思 想 的 核 心 是 “ “仁” ” , 所 谓 ““仁”” ” 就 是 “ 爱
两千多年来,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直深受尊崇.他不仅栖身于先贤的典籍之中,端坐于官方的庙堂之上,更是牢牢地存在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里.为什么?我想,关键在于他是—— 中华文化的代表, 民族精神的化身, 和谐社会的象征. 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业绩是: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崭新格局;创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脉;整理典籍,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播居功至伟.他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几位对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持续两千余年而不灭的伟大先哲之一.因此,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孔子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他宏毅坚韧的人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见贤思齐的襟抱、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堪称我们民族精神的化身. 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仍,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诚信受到挑战.在这世事变幻无常,变革与创新并存的时代,有的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身;孔子却以罕见的担当精神,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际关系.尽管他的思想中有空想的成分,但可以说,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渴望正义与公理,向往和谐社会的象征.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需要,为孔子加上一个又一个神圣的光环,把他抬到吓人的高位;后世的一些理学家又不断地附会甚至扭曲他的学说,把他神化为高高在上、面目严峻的儒家教主.但从《论语》等早期文献中,我们看到的孔子,却是一个宽厚仁爱的长者,一个雍容大度的君子,一个通情达理的老师,一个可亲可敬的老先生. ——他是哲人,却充满了生活情趣,决非那种不食人间烟火,只知玄思默想的象牙塔中人. ——他是圣人,却是来自来自民间,由长期实践而博学多能,由平凡而超凡入圣,决非那种天生神圣、远离尘世的怪异角色. ——他是伟人,却是在教书育人、反思历史、传播文化的漫长经历中成就了空前的伟业,决非那种平民大众无法理解,只能顶礼膜拜的大人物. 这样的孔子,洋溢着人间气息,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的广博学识和伟大成就,后人固然难以企及,却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可以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愿望.他的言行举止,已经跨越千年历史,还将继续跨越时代,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人心,让后人效法、学习,在点点滴滴的实践中逐步提升精神境界,提高文明水平. 不管历代统治者曾经给他多少头衔,我们记住的孔子,就是万世师表! 想想孔子的修己安民,为政者可以深长思之. 想想孔子的诲人不倦,为师者可以反躬自省.想想孔子的见利思义,为商者可以扪心自问……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人间孔子”.他的形象,既是庄重祥和的,又是和善可亲的.这样的形象,既是历史人物孔子精神气质的外化,又是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代表.他将随时激励我们,伴随我们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这里是雨落浥晨,很高兴能帮到您!

孔子个人资料
1、出生 孔子为鲁国人,远祖是殷商王室,武王克殷后,他的祖先分封到宋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邹邑,为邹邑大夫。叔梁纥与原配施氏连出九个女儿,他望子心切,于是续娶一妾,得一子名孟皮,却脚有残疾。 叔梁纥在七十二岁时三度娶妻,娶了十八岁的颜征在,由于婚姻不合礼制,被史书称为野合,约在鲁襄公廿二年(前551年)生下孔丘。颜征在曾私下至尼丘山祭祀尼丘山神以求子,故取名丘,字仲尼。 2、早年经历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3岁时,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3、周游列国 离开鲁国以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 4、返回鲁国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70岁,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这一年,孔子最爱的弟子颜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伤,感慨到昔日曾跟随自己从陈国到蔡国去的学生,此时却都不在身边受教了。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 同年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孔子见鲁哀公,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5、驾鹤西归 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 前483年,独子孔鲤先孔子而死。前481年,颜回先他而去世。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后孔子向季康子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前479年3月9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儒略历3月9日,格里历3月4日,夏历二月十一),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扩展资料: 1、孔子道德学说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贵族,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内乱中被杀死,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追杀,从宋国(今河南商丘夏邑县)逃到了鲁国。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孔子是五行造身,两仪成性。其馀圣人得金气多者则刚明果断,得木气多者则朴素质直,得火气多者则发扬奋迅,得水气多者则明彻圆融,得土气多者则镇静浑厚,得阳气多者则光明轩豁,得阴气多者则沉默精细。气质既有所限,虽造其极,终是一偏底圣人。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节目耳。孔颜穷居,不害其为仁覆天下,何则?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尝一日忘也……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或曰:“吾夫子万代斯文之祖,而童之。童之者,幼之也。幼之者,小之也。彼且幼小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又僧号比丘。丘,夫子讳也。比者,并也。僧,佛弟子,而与夫子并。彼且弟子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是不然。童者,纯一无伪之称也。文殊为七佛师,而曰文殊师利童子;善财一生得无上菩提,而曰善财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贤圣,有“童真住”,皆叹德之极,非幼小之谓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若夫比丘者,梵语也。梵语比丘,此云乞士,亦云破恶,亦云怖魔。比非比并之谓,丘非丘陵之谓,盖仅取音不取字也。例如梵语南无,此云归命,南不取南北之南,无不取有无之无也。噫!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为儒者不可毁佛,为佛者独可毁儒乎哉?孔子年轻时做过鲁国高官,治国极好,贪官纷纷逃往它国,它国领袖也变得很敬畏鲁国。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贵族,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内乱中被杀死,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追杀,从宋国(今河南商丘夏邑县)逃到了鲁国。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孔子是五行造身,两仪成性。其馀圣人得金气多者则刚明果断,得木气多者则朴素质直,得火气多者则发扬奋迅,得水气多者则明彻圆融,得土气多者则镇静浑厚,得阳气多者则光明轩豁,得阴气多者则沉默精细。气质既有所限,虽造其极,终是一偏底圣人。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节目耳。孔颜穷居,不害其为仁覆天下,何则?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尝一日忘也……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或曰:“吾夫子万代斯文之祖,而童之。童之者,幼之也。幼之者,小之也。彼且幼小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又僧号比丘。丘,夫子讳也。比者,并也。僧,佛弟子,而与夫子并。彼且弟子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是不然。童者,纯一无伪之称也。文殊为七佛师,而曰文殊师利童子;善财一生得无上菩提,而曰善财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贤圣,有“童真住”,皆叹德之极,非幼小之谓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若夫比丘者,梵语也。梵语比丘,此云乞士,亦云破恶,亦云怖魔。比非比并之谓,丘非丘陵之谓,盖仅取音不取字也。例如梵语南无,此云归命,南不取南北之南,无不取有无之无也。噫!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为儒者不可毁佛,为佛者独可毁儒乎哉?孔子年轻时做过鲁国高官,治国极好,贪官纷纷逃往它国,它国领袖也变得很敬畏鲁国。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回答者: amweeqwfg - 江湖少侠 六级 11-20 13:18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贵族,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内乱中被杀死,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追杀,从宋国(今河南商丘夏邑县)逃到了鲁国。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家谱 - 卌七世祖 黄帝轩辕氏- 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嚣)- 卌五世祖 蟜极- 卌四世祖 帝喾高辛氏- 卌三世祖 契- 卌二世祖 昭明- 卌一世祖 相土- 四十世祖 昌若- 卅九世祖 曹圉- 卅八世祖 冥- 卅七世祖 振(王亥) 王恒- 卅六世祖 上甲微- 卅五世祖 报乙- 卅四世祖 报丙- 卅三世祖 报丁- 卅二世祖 主壬- 卅一世祖 主癸- 三十世祖 商王成汤(太乙)- 廿九世祖 太丁 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廿八世祖 商王太甲(太宗)- 廿七世祖 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廿六世祖 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 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廿四世祖 商王祖乙- 廿三世祖 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廿二世祖 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廿一世祖 商王阳甲 商王盘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十九世祖 商王廪辛- 十八世祖 商王康丁- 十七世祖 商王武乙- 十六世祖 商王文丁- 十五世祖 商王帝乙- 十四世祖 商王帝辛(纣) 微子 微仲衍- 十三世祖 宋公稽- 十二世祖 宋丁公申- 十一世祖 宋闵公共- 十世祖 弗父何- 九世祖 宋父周- 八世祖 世子胜- 七世祖 正考父- 六世祖 孔父嘉- 五世祖 木金父- 高祖 祁父- 曾祖 防叔- 祖父 伯夏- 父 叔梁纥- 孔子- 子 孔鲤 孔子雕塑- 孙 孔伋- 曾孙 孔白- 玄孙 孔求- 六代孙 孔箕- 七代孙 孔穿- 八代孙 孔谦- 九代孙 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十代孙 孔忠- 十一代孙 孔武- 十二代孙 孔延年- 十三代孙 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十四代孙 孔福,被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 十五代孙 孔房,褒成侯- 十六代孙 孔均,褒成侯- 十七代孙 孔志,褒成侯- 十八代孙 孔损,褒亭侯- 十九代孙 孔曜,奉圣亭侯- 二十代孙 孔完、孔赞,褒成侯- 二十一代孙 孔羡,宗圣侯- 二十二代孙 孔震,奉圣亭侯- 二十三代孙 孔嶷,奉圣亭侯- 二十四代孙 孔抚,奉圣亭侯- 二十五代孙 孔懿,奉圣亭侯- 二十六代孙 孔鲜,奉圣亭侯- 二十七代孙 孔乘,崇圣大夫- 二十八代孙 孔灵珍,崇圣侯- 二十九代孙 孔文泰,崇圣侯- 三十代孙 孔渠,崇圣侯- 三十一代孙 孔长孙,恭圣侯- 三十二代孙 孔嗣悊,绍圣侯- 三十三代孙 孔德伦,褒圣侯- 三十四代孙 孔崇基,褒圣侯- 三十五代孙 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三十六代孙 孔萱,文宣公- 三十七代孙 孔齐卿,文宣公- 三十八代孙 孔惟晊,文宣公- 三十九代孙 孔策,文宣公- 四十代孙 孔振,文宣公- 四十一代孙 孔昭俭,文宣公- 四十二代孙 孔光嗣,泗水主簿- 四十三代孙 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四十四代孙 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四十五代孙 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历代衍圣公:- 第46代衍圣公 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 第47代衍圣公 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 第48代衍圣公 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第49代衍圣公 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第50代衍圣公 孔拂、孔摠、孔晋、孔拯- 第51代衍圣公 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紘- 第52代衍圣公 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 第53代衍圣公 孔浣、孔治、孔贞、孔洙(南宗)- 第54代衍圣公 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 第55代衍圣公 孔克坚、孔克忠(南宗)- 第56代衍圣公 孔希学、孔希路(南宗)- 第57代衍圣公 孔讷、孔议(南宗)- 第58代衍圣公 孔公鉴、孔公诚(南宗)- 第59代衍圣公 孔彦缙、孔彦绳(南宗)- 第60代衍圣公 孔承庆、孔承美(南宗)- 第61代衍圣公 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 第62代衍圣公 孔闻韶、孔闻音(南宗)- 第63代衍圣公 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 第64代衍圣公 孔尚贤、孔尚乾(南宗)- 第65代衍圣公 孔衍植、孔衍桢(南宗)- 第66代衍圣公 孔兴燮、孔兴燫(南宗)- 第67代衍圣公 孔毓圻、孔毓垣(南宗)- 第68代衍圣公 孔传铎、孔传锦(南宗)- 第69代衍圣公 孔继濩、孔继涛(南宗)- 第70代衍圣公 孔广棨、孔广杓(南宗)- 第71代衍圣公 孔昭烜、孔昭焕(南宗)- 第72代衍圣公 孔宪培、孔宪坤(南宗)- 第73代衍圣公 孔庆鎔、孔庆仪(南宗)- 第74代衍圣公 孔繁灏、孔繁豪(南宗)- 第75代衍圣公 孔祥珂、孔祥楷(南宗)- 第76代衍圣公 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 第77代衍圣公 孔德成(1920年生)- 第78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维益- 第79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垂长 - 第80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佑仁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贵族,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内乱中被杀死,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追杀,从宋国(今河南商丘夏邑县)逃到了鲁国。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孔子是五行造身,两仪成性。其馀圣人得金气多者则刚明果断,得木气多者则朴素质直,得火气多者则发扬奋迅,得水气多者则明彻圆融,得土气多者则镇静浑厚,得阳气多者则光明轩豁,得阴气多者则沉默精细。气质既有所限,虽造其极,终是一偏底圣人。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节目耳。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贵族,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内乱中被杀死,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追杀,从宋国(今河南商丘夏邑县)逃到了鲁国。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孔子是五行造身,两仪成性。其馀圣人得金气多者则刚明果断,得木气多者则朴素质直,得火气多者则发扬奋迅,得水气多者则明彻圆融,得土气多者则镇静浑厚,得阳气多者则光明轩豁,得阴气多者则沉默精细。气质既有所限,虽造其极,终是一偏底圣人。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节目耳。孔颜穷居,不害其为仁覆天下,何则?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尝一日忘也……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或曰:“吾夫子万代斯文之祖,而童之。童之者,幼之也。幼之者,小之也。彼且幼小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又僧号比丘。丘,夫子讳也。比者,并也。僧,佛弟子,而与夫子并。彼且弟子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是不然。童者,纯一无伪之称也。文殊为七佛师,而曰文殊师利童子;善财一生得无上菩提,而曰善财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贤圣,有“童真住”,皆叹德之极,非幼小之谓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若夫比丘者,梵语也。梵语比丘,此云乞士,亦云破恶,亦云怖魔。比非比并之谓,丘非丘陵之谓,盖仅取音不取字也。例如梵语南无,此云归命,南不取南北之南,无不取有无之无也。噫!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为儒者不可毁佛,为佛者独可毁儒乎哉?孔子年轻时做过鲁国高官,治国极好,贪官纷纷逃往它国,它国领袖也变得很敬畏鲁国。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贵族,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内乱中被杀死,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追杀,从宋国(今河南商丘夏邑县)逃到了鲁国。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孔子是五行造身,两仪成性。其馀圣人得金气多者则刚明果断,得木气多者则朴素质直,得火气多者则发扬奋迅,得水气多者则明彻圆融,得土气多者则镇静浑厚,得阳气多者则光明轩豁,得阴气多者则沉默精细。气质既有所限,虽造其极,终是一偏底圣人。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节目耳。孔颜穷居,不害其为仁覆天下,何则?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尝一日忘也……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或曰:“吾夫子万代斯文之祖,而童之。童之者,幼之也。幼之者,小之也。彼且幼小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又僧号比丘。丘,夫子讳也。比者,并也。僧,佛弟子,而与夫子并。彼且弟子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是不然。童者,纯一无伪之称也。文殊为七佛师,而曰文殊师利童子;善财一生得无上菩提,而曰善财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贤圣,有“童真住”,皆叹德之极,非幼小之谓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若夫比丘者,梵语也。梵语比丘,此云乞士,亦云破恶,亦云怖魔。比非比并之谓,丘非丘陵之谓,盖仅取音不取字也。例如梵语南无,此云归命,南不取南北之南,无不取有无之无也。噫!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为儒者不可毁佛,为佛者独可毁儒乎哉?孔子年轻时做过鲁国高官,治国极好,贪官纷纷逃往它国,它国领袖也变得很敬畏鲁国。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回答者: amweeqwfg - 江湖少侠 六级 11-20 13:18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贵族,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内乱中被杀死,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追杀,从宋国(今河南商丘夏邑县)逃到了鲁国。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家谱 - 卌七世祖 黄帝轩辕氏- 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嚣)- 卌五世祖 蟜极- 卌四世祖 帝喾高辛氏- 卌三世祖 契- 卌二世祖 昭明- 卌一世祖 相土- 四十世祖 昌若- 卅九世祖 曹圉- 卅八世祖 冥- 卅七世祖 振(王亥) 王恒- 卅六世祖 上甲微- 卅五世祖 报乙- 卅四世祖 报丙- 卅三世祖 报丁- 卅二世祖 主壬- 卅一世祖 主癸- 三十世祖 商王成汤(太乙)- 廿九世祖 太丁 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廿八世祖 商王太甲(太宗)- 廿七世祖 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廿六世祖 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 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廿四世祖 商王祖乙- 廿三世祖 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廿二世祖 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廿一世祖 商王阳甲 商王盘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十九世祖 商王廪辛- 十八世祖 商王康丁- 十七世祖 商王武乙- 十六世祖 商王文丁- 十五世祖 商王帝乙- 十四世祖 商王帝辛(纣) 微子 微仲衍- 十三世祖 宋公稽- 十二世祖 宋丁公申- 十一世祖 宋闵公共- 十世祖 弗父何- 九世祖 宋父周- 八世祖 世子胜- 七世祖 正考父- 六世祖 孔父嘉- 五世祖 木金父- 高祖 祁父- 曾祖 防叔- 祖父 伯夏- 父 叔梁纥- 孔子- 子 孔鲤 孔子雕塑- 孙 孔伋- 曾孙 孔白- 玄孙 孔求- 六代孙 孔箕- 七代孙 孔穿- 八代孙 孔谦- 九代孙 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十代孙 孔忠- 十一代孙 孔武- 十二代孙 孔延年- 十三代孙 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十四代孙 孔福,被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 十五代孙 孔房,褒成侯- 十六代孙 孔均,褒成侯- 十七代孙 孔志,褒成侯- 十八代孙 孔损,褒亭侯- 十九代孙 孔曜,奉圣亭侯- 二十代孙 孔完、孔赞,褒成侯- 二十一代孙 孔羡,宗圣侯- 二十二代孙 孔震,奉圣亭侯- 二十三代孙 孔嶷,奉圣亭侯- 二十四代孙 孔抚,奉圣亭侯- 二十五代孙 孔懿,奉圣亭侯- 二十六代孙 孔鲜,奉圣亭侯- 二十七代孙 孔乘,崇圣大夫- 二十八代孙 孔灵珍,崇圣侯- 二十九代孙 孔文泰,崇圣侯- 三十代孙 孔渠,崇圣侯- 三十一代孙 孔长孙,恭圣侯- 三十二代孙 孔嗣悊,绍圣侯- 三十三代孙 孔德伦,褒圣侯- 三十四代孙 孔崇基,褒圣侯- 三十五代孙 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三十六代孙 孔萱,文宣公- 三十七代孙 孔齐卿,文宣公- 三十八代孙 孔惟晊,文宣公- 三十九代孙 孔策,文宣公- 四十代孙 孔振,文宣公- 四十一代孙 孔昭俭,文宣公- 四十二代孙 孔光嗣,泗水主簿- 四十三代孙 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四十四代孙 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四十五代孙 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历代衍圣公:- 第46代衍圣公 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 第47代衍圣公 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 第48代衍圣公 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第49代衍圣公 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第50代衍圣公 孔拂、孔摠、孔晋、孔拯- 第51代衍圣公 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紘- 第52代衍圣公 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 第53代衍圣公 孔浣、孔治、孔贞、孔洙(南宗)- 第54代衍圣公 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 第55代衍圣公 孔克坚、孔克忠(南宗)- 第56代衍圣公 孔希学、孔希路(南宗)- 第57代衍圣公 孔讷、孔议(南宗)- 第58代衍圣公 孔公鉴、孔公诚(南宗)- 第59代衍圣公 孔彦缙、孔彦绳(南宗)- 第60代衍圣公 孔承庆、孔承美(南宗)- 第61代衍圣公 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 第62代衍圣公 孔闻韶、孔闻音(南宗)- 第63代衍圣公 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 第64代衍圣公 孔尚贤、孔尚乾(南宗)- 第65代衍圣公 孔衍植、孔衍桢(南宗)- 第66代衍圣公 孔兴燮、孔兴燫(南宗)- 第67代衍圣公 孔毓圻、孔毓垣(南宗)- 第68代衍圣公 孔传铎、孔传锦(南宗)- 第69代衍圣公 孔继濩、孔继涛(南宗)- 第70代衍圣公 孔广棨、孔广杓(南宗)- 第71代衍圣公 孔昭烜、孔昭焕(南宗)- 第72代衍圣公 孔宪培、孔宪坤(南宗)- 第73代衍圣公 孔庆鎔、孔庆仪(南宗)- 第74代衍圣公 孔繁灏、孔繁豪(南宗)- 第75代衍圣公 孔祥珂、孔祥楷(南宗)- 第76代衍圣公 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 第77代衍圣公 孔德成(1920年生)- 第78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维益- 第79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垂长 - 第80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佑仁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贵族,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内乱中被杀死,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追杀,从宋国(今河南商丘夏邑县)逃到了鲁国。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孔子是五行造身,两仪成性。其馀圣人得金气多者则刚明果断,得木气多者则朴素质直,得火气多者则发扬奋迅,得水气多者则明彻圆融,得土气多者则镇静浑厚,得阳气多者则光明轩豁,得阴气多者则沉默精细。气质既有所限,虽造其极,终是一偏底圣人。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节目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