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的故事及精神(邓稼先的故事及精神200字)

邓稼先有哪些小故事

当我们的民族处于存亡之际,总有一些英雄站出来,邓稼先便是其中的一位。邓稼先的故事,从头敬佩到尾,革命前辈的价值观与巨大的能量,至今震撼着我的心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新兴的政权遭遇到西方列强的排挤,原子弹强大的威力已经在长崎与广岛得到验证,那些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动不动便将核武器挂在嘴上。意图很明确,便是用原子弹威胁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亘古不变的道理。要想彻底改变当时的处境,就得研制出核武器。 邓稼先是一名留美学生,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便获得了博士学位,被称为“娃娃博士”,这位少年英才在新中国成立后,便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回国,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这句话说起来轻描淡写,但如果身处其中便会知道其中的艰难。宛然拒绝丰厚的待遇,选择回国搞建设,金钱荣誉早已抛诸脑后,这份高风亮节又岂是常人所能及? 1958年,邓稼先便开始了原子弹设计的工作,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走过的弯路客服的困难,估计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会懂得。从1958年开始,到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历经6年多的时间。两年之后,又传来了氢弹爆炸成功的消息,我们有了自己的核武器,我们再也不害怕别国的威胁了。在1979年的一天,在一次核投射实验中,降落伞出现事故,导致原子弹坠地被摔坏。核辐射是看不到摸不着而又真实存在的伤害,但即便如此,邓稼先一个人冲向前,仔细检查了摔破的原子弹碎片。等到检查完毕之后,他说了一句“没事了”。 这并不是说他没事了,而是指的是原子弹损害不严重,不会对土地与下风的人家产生伤害,但他的身体却承受了巨大的伤害。等到回到核试验基地,他又要坚持自己去装雷管。搞了一辈子原子弹,其中的危险他比谁都清楚,但依旧毅然前往。 妻子得知他的经历后,拉他去做检查,很不幸的是,他的身体中检测出了放射物质,他成了一名癌症患者。 1985年,身患癌症的邓稼先已经病得很厉害了,当国防部长张爱萍来探望他时,他平静地说道:“我早就知道这一天会到来,但没想到它到来的这么快”。国家还有太多太多的事情等着这位伟大的英雄去处理,可时间却不再允许。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离开人世之前,他仍旧叮嘱搭档于敏,尽一切努力,不要让别人将我们落得太远……,现场人员无不泪目。 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与奉献至今让我感到震撼。当我们的国家处于危难之中,总有人站出来拯救我们。就像我们去年遭遇新冠一样,又是钟南山院士带领着全国的医务人员挽救了万千的生命。 所以我们要反思我们自己,到底该追什么样的星,等到国家遇到危机之时,我希望我们之后会是参与者,而不再是一个寻求保护的人,未来还是要靠我们这些年轻人。
1、邓稼先小时候的故事 邓稼先从小就有爱国情怀。在他13岁时,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了,日本侵略者遍布京城。当时,日本侵略者有个规定:凡是中国百姓从日本哨兵面前走过,都要向其行鞠躬礼。邓稼先虽然还不能完全明白这是怎样回事,但他知道这是一种侮辱,于是,他宁愿绕道走,也不去向侵略者行礼,以免自己的人格受到玷污。 2、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的故事 为了学习更先进的知识,报效祖国,邓稼先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邓稼先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3、邓稼先晚年时候的故事 1979年的一天,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此刻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4、邓稼先研究两弹的故事 1958年,国家下达了研制原子弹的命令。这是一项绝对保密的工作。年轻的邓稼先被选为主要研制者之一。他深感自己职责重大,说:“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死了也值得。” 从此,他开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们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头露面的事都没有他参加,连他的妻子和亲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他也只能把对亲人的感情埋在心里,过着长期的独身生活。和他同时代的同学,有许多成了有成就有名气的科学家、活动家,他的名字却没多少人知道。 之后,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们仍然不知道邓稼先就是两弹的元勋。长期艰苦工作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1986年,他患癌症病逝。一直到报纸上发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国人民才知道邓稼先这个名字。 5、邓稼先和杨振宁见面的故事 1971年夏天,杨振宁回国见到阔别21年的老友邓稼先。见邓稼先一直不肯透露自己的职业,临别时,杨振宁试探性地问:“听说美国人也参与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研制,是这样的吗?”此时,邓稼先在机场为前往上海的杨振宁送行,听到这话后,他笑了笑,不置可否,但还是补充说了句:“你先上飞机,我回头再告诉你。” 这年8月16日,正在上海参加离别晚宴的杨振宁,突然收到有人专程乘民航从北京送来的、邓稼先经请示周恩来总理后写的简短信函:“我们的原子弹、氢弹,全部都由中国人自行研制,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拓展资料: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响起。22天后,北平沦陷了。日本侵略者召开了“庆功会”。时年13岁的邓稼先无法忍受这种屈辱,当众把一面日本国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踩了几脚。这件事发生后,邓以蛰的一个好友劝他说,此事早晚会被人告发,你还是尽早让孩子离开北平吧。 无奈之下,邓以蛰让邓稼先的大姐带着他南下昆明,那里有南迁的清华和北大教授,还有众多的老朋友。临走前,父亲对他说“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科学对国家有用。”邓以蛰凭自己的经验寄希望于邓稼先,但这句话在邓稼先的脑海里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邓稼先不仅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最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刻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邓稼先有哪些小故事

邓稼先有哪些故事?

1、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早在青少年时代,他就树立科技强国的理想。1948年到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祖国。为了发展国防科研事业,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几十年。他组织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 他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他组织领导了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的研究,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与试验工作。在组织领导与规划中国新的核武器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忘我地投入科学研究,而且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表现出高度的牺牲奉献精神。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 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 3、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抱”着摔裂的YZD(yuanzidan)邓稼先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YZD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把摔破的YZD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YZD,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
(农历五月十九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城外的邓家大屋,也叫铁砚山房的祖居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大学教授,母亲王淑蠲女士,操持家务。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即北京);清代的大书法家邓石如(1743-1805年)是邓稼先的六世祖;邓以蛰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三,大姐邓仲先(姐夫:郑华炽,物理学家)、二姐邓茂先、弟邓槜先。 他出生后不久,全家迁往北平,邓稼先父亲邓以蛰任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与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多年之交。两家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里又成为邻居。邓稼先和杨振宁从小结下了深厚友情,后来,二人先后进了北平崇德中学。
邓稼先有哪些故事?

《邓稼先》7件事体现了邓稼先的什么精神品质?

《邓稼先》7件事体现了邓稼先的什么精神品质? 简述经历,概括一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比性格,各有千秋,纯正无私,真诚坦白是其性格,奉献一生是他对祖国的拳拳爱心,是其崇高品格的体现。独立研发,为之自豪,感情震荡,起身整容,是为友人为祖国骄傲,足见邓稼先贡献之大。环境险恶,坚守一线,一句话语,铿锵有力,奋战在危险的前沿,是邓稼先对自我的要求,作为领导却身先士卒,才会有那样的说服力号召力。高度评价,目标专一。具体分析如下: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运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列举大量的事实,叙述一百年前中华民族的耻辱。然后笔锋急转,镜头拉回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叙述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鲜明的对比构成了文章不平凡的引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章的主人公出场了。作者对邓稼先的第一个评价就是“对这巨大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这样,文章就把人物和背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第二部分(两弹元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邓稼先的一生。邓稼先的一生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而作者选取的主要内容是他在回国后的28年间“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的情况。这是与中心相一致的。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从地位、成就、个性、为人等方面进行对比,用以表现主人公的个性和品格。通过对比,作者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就点明了主人公个性形成和取得成就的原因。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为了证实美国人说的话是谣言,邓稼先亲自请示了周总理。据有关材料记载,当时周总理说:“请你转告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这就是后来邓稼先给杨振宁的那封短信的内容。事情虽然不大,但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主人公的爱国心和责任感。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如果说第四部分是从一件小事上见精神,那么第五部分就是通过一句话突现人物个性。作者先用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把读者带到神秘的戈壁荒滩。然后用两个疑问句启发读者联想,邓稼先他们要征服多少困难才完成了两弹的研制工作。这是从面上写。接下来,作者从点上选取这样一个事例:“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 作者选取写给邓夫人许鹿希的电报和书信中的几段话作结。一、二两段,以挚友的身份来赞颂邓稼先忠诚纯正和无私的品质,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邓稼先的敬爱之情。三、四两段则从更高层次俯视邓稼先的一生。他认为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认为“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因为他有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性格和品质。
《邓稼先》7件事体现了邓稼先的什么精神品质? 我来答我是龙的传人76LV.20 2019-02-24《邓稼先》7件事体现了邓稼先的什么精神品质?简述经历,概括一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比性格,各有千秋,纯正无私,真诚坦白是其性格,奉献一生是他对祖国的拳拳爱心,是其崇高品格的体现。独立研发,为之自豪,感情震荡,起身整容,是为友人为祖国骄傲,足见邓稼先贡献之大。环境险恶,坚守一线,一句话语,铿锵有力,奋战在危险的前沿,是邓稼先对自我的要求,作为领导却身先士卒,才会有那样的说服力号召力。高度评价,目标专一。具体分析如下: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运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列举大量的事实,叙述一百年前中华民族的耻辱。然后笔锋急转,镜头拉回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叙述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鲜明的对比构成了文章不平凡的引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章的主人公出场了。作者对邓稼先的第一个评价就是“对这巨大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这样,文章就把人物和背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第二部分(两弹元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邓稼先的一生。邓稼先的一生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而作者选取的主要内容是他在回国后的28年间“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的情况。这是与中心相一致的。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从地位、成就、个性、为人等方面进行对比,用以表现主人公的个性和品格。通过对比,作者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就点明了主人公个性形成和取得成就的原因。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为了证实美国人说的话是谣言,邓稼先亲自请示了周总理。据有关材料记载,当时周总理说:“请你转告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这就是后来邓稼先给杨振宁的那封短信的内容。事情虽然不大,但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主人公的爱国心和责任感。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如果说第四部分是从一件小事上见精神,那么第五部分就是通过一句话突现人物个性。作者先用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把读者带到神秘的戈壁荒滩。然后用两个疑问句启发读者联想,邓稼先他们要征服多少困难才完成了两弹的研制工作。这是从面上写。接下来,作者从点上选
简述经历,概括一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比性格,各有千秋,纯正无私,真诚坦白是其性格,奉献一生是他对祖国的拳拳爱心,是其崇高品格的体现。独立研发,为之自豪,感情震荡,起身整容,是为友人为祖国骄傲,足见邓稼先贡献之大。环境险恶,坚守一线,一句话语,铿锵有力,奋战在危险的前沿,是邓稼先对自我的要求,作为领导却身先士卒,才会有那样的说服力号召力。高度评价,目标专一。 具体分析如下: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运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列举大量的事实,叙述一百年前中华民族的耻辱。然后笔锋急转,镜头拉回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叙述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鲜明的对比构成了文章不平凡的引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章的主人公出场了。作者对邓稼先的第一个评价就是“对这巨大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这样,文章就把人物和背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第二部分(两弹元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邓稼先的一生。邓稼先的一生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而作者选取的主要内容是他在回国后的28年间“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的情况。这是与中心相一致的。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从地位、成就、个性、为人等方面进行对比,用以表现主人公的个性和品格。通过对比,作者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就点明了主人公个性形成和取得成就的原因。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为了证实美国人说的话是谣言,邓稼先亲自请示了周总理。据有关材料记载,当时周总理说:“请你转告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这就是后来邓稼先给杨振宁的那封短信的内容。事情虽然不大,但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主人公的爱国心和责任感。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如果说第四部分是从一件小事上见精神,那么第五部分就是通过一句话突现人物个性。作者先用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把读者带到神秘的戈壁荒滩。然后用两个疑问句启发读者联想,邓稼先他们要征服多少困难才完成了两弹的研制工作。这是从面上写。接下来,作者从点上选取这样一个事例:“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 作者选取写给邓夫人许鹿希的电报和书信中的几段话作结。一、二两段,以挚友的身份来赞颂邓稼先忠诚纯正和无私的品质,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邓稼先的敬爱之情。三、四两段则从更高层次俯视邓稼先的一生。他认为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认为“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因为他有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性格和品质。

《邓稼先》7件事体现了邓稼先的什么精神品质?

邓稼先的优秀的精神品质?急需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舍小我贡献大我…… 有毅力,精忠报国…… 邓稼先具有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纯”字代表的气质和品格的赞美。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优良传统的文明古国,邓稼先是这种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具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也是一个具有崇高品质和伟大理想的普通公民。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舍小我贡献大我…… 有毅力,精忠报国…… 邓稼先具有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纯”字代表的气质和品格的赞美。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优良传统的文明古国,邓稼先是这种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具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也是一个具有崇高品质和伟大理想的普通公民。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舍小我贡献大我…… 有毅力,精忠报国…… 邓稼先具有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纯”字代表的气质和品格的赞美。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优良传统的文明古国,邓稼先是这种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具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也是一个具有崇高品质和伟大理想的普通公民。 如果有帮到您 请给予好评 谢谢拉#^_^#祝您愉快
邓稼先优秀的精神品质首先表现在回国的努力上,甚至堪称典范,他是义无反顾、迫不及待,拳拳报国之心溢于言表!回国后,邓稼先在所有场合表现出的无私、执著、吃苦耐劳、献身精神,以及热情、谦和、善于团结协作等,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可贵品质和精神风貌。
(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没有私心杂念、与人为善【主要体现在第三部分文字之中】、治学严谨、实事求是【从第四部分邓稼先不急于回答杨振宁的问话,而要先去证实一下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第五部分与第二部分的文字中可以提炼】
邓稼先的优秀的精神品质?急需

邓稼先的故事

1、十元奖金 “两弹元勋”邓稼先,当年作为总指挥,每次核试验,都要带头钻到巷道里去取样,甚至还要跑到沙漠里寻找爆炸后的原子弹碎片。由于当时的防护条件很差,天长日久,他的身体遭受超剂量的核辐射。1986年,邓稼先因全身核辐射造成大面积溶血性出血,被迫住进北京的一家医院。 住院期间,他的好友杨振宁来探望时,曾问他:“研究原子弹,国家究竟给了你多少奖金?”邓稼先回答:“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当年原子弹爆炸成功,国家给的奖金是1万元,加上单位拿出的十几万元,最终按10元、5元、3元三个档次,分别发给当时从事研制的科研人员。邓稼先拿的是10元。 这点奖金,现在看来,的确是可怜兮兮,不值一提。但重要的是,获奖者的着眼点不在这里,而是“志存高远”。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境界,为此作出了鲜明注脚。 2、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 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抱着“科技救国”的信念,刻苦求学,走出了一条辉煌的成功之路。 3、几双尼龙袜子和一脑袋知识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4、“不作为”的父亲 女儿邓志典还不到十五岁时,就到了内蒙古建设兵团。一个女孩,独自离开家,去千里之外的陌生地方,做父母的有多少放心不下。邓志典到内蒙古后,被分配在一家做箱子的工厂当工人,一干就是四年。 期间,一次核试验完成之后,邓稼先放弃了回北京休息的机会,坐了几天几夜火车,又步行二十几里去看望女儿。他给志典带去了几听肉罐头,那是他在戈壁滩上节省下来的营养品,看着女儿狼吞虎咽的吃相,他心里泛起了一丝苦涩。 以邓稼先的“国宝”身份,可以有很多办法把女儿接回来的,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的女儿是研究所中最后一个按政策回到北京的。回城后,志典在一家皮件厂当了一名普通的制作工人。 5、牢记父亲嘱托科学报国 邓稼先自幼在父亲的引导下,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用切身行动诠释了“忠孝”的内涵。 北京陷落后,日军逼着市民和学生开会游行庆祝他们的胜利。还在念书的邓稼先气不过,撕碎了旗子,扔到地上还踩了一脚。这件事被校长知道后,虽然被搪塞过去,但是邓稼先不能在北京继续待下去了,家里安排他远赴昆明继续求学。 临行前,父亲交代他:“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学科学对国家有用。”这句话,被他牢牢记在脑海里,也成为他一生的追求。此后,邓稼先求学于西南联大的物理系。 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留学美国,夜以继日地刻苦钻研,只用了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便读满了学分,获得博士学位时他才26岁,被称为“娃娃博士”。获得学位刚9天,他毫不犹豫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和国外优厚的条件,立刻启程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投入到建设中去。 参考资料:邓稼先_百度百科
1、当众撕碎侵略者的旗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响起。22天后,北平沦陷了。日本侵略者召开了“庆功会”。时年13岁的邓稼先无法忍受这种屈辱,当众把一面日本国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踩了几脚。这件事发生后,邓以蛰的一个好友劝他说,此事早晚会被人告发,你还是尽早让孩子离开北平吧。 无奈之下,邓以蛰让邓稼先的大姐带着他南下昆明,那里有南迁的清华和北大教授,还有众多的老朋友。临走前,父亲对他说“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科学对国家有用。”邓以蛰凭自己的经验寄希望于邓稼先,但这句话在邓稼先的脑海里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2、邓稼先的成就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3、最后一枚奖章 邓稼先一生功勋卓著,获奖无数,他生前的最后一枚奖章是在医院的病房里获得的。1986年7月17日下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全国总工会书记罗干、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朱光亚、核工业部部长蒋心雄等领导,前往解放军总医院,向邓稼先颁发全国劳动模范证书和奖章,以表彰他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工作和核事业所作出的特殊贡献。 这是“七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第一个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授出的第一枚全国劳动模范奖章。邓稼先庄重地把奖章戴在胸前,高兴地说:“今天李鹏副总理亲临医院授予我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我感到万分激动。核武器事业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 4、庶民本色 在“两弹元勋”邓稼先留给后人的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学究形象。实际上,邓稼先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在衣食住行上均表现出极强的“庶民本色”。邓稼先穿衣服从不挑剔,一般就是一套灰色咔叽布的中山装,衣服样式也基本没什么变化,一套衣服一穿就是很多年,很久也不见他置办新衣服。 不过邓稼先的着装是十分讲究的,他的衣服虽然不新,但从来都是干净、整齐,从不因为工作繁忙而在服装上显示出“没时间收拾”的样子。 5、关于生活 邓稼先在“吃”上是相当讲究的。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他总是在节假日吃上一顿。邓稼先很喜欢请客,每每花上10元钱在饭馆请同事们热热闹闹地吃上一顿。而一个人的时候,他也不忘一饱口福。调回北京后,他一般都要在星期天去岳父许德珩家里团聚一次。 而在去岳父家的途中,邓稼先都选择在当时北京的繁华地段西单附近下公交车,找一家有名的饭馆用餐。这样做,既可以不给岳父家里添麻烦,又可以满足自己的爱好。 虽然邓稼先身居领导职务多年,但从不开单间、去雅座,而当时散座席上还没有“排队叫号”一说,所以每当进入正值饭点的餐厅,邓稼先就和普通市民一样,看准了一位要吃完的食客,站在其后面等座,有时一等就是半个小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邓稼先
他曾经撕碎了一面日本国旗并当众在脚下踩的粉碎很快一位好友告诉他让他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因为此事很快会被别人告发。于是,父亲让他不要学文,要学科学,因为科学对国家有莫大的帮助。他的一生拿了无数的奖章,可是他最后的一枚奖章,却是在医院拿到的。他是第一个全国第一个拿到劳动模范的奖章,所以所有人都为他感到高兴。虽然他只五多年在从来不开个单间去呀做,而当时散座席上还没有排队叫号你说,所以每当进入正式饭店,邓庄乡就和普通市民要看准了一位要吃完的课是站在其后等座有的一等,就是半个小时,所以邓超将非常的朴实,他永远刻在了人们的虽然他只五多年在从来不开过单间去雅座,而当时散座席上还没有排队叫号你说,所以每当进入政治饭店,邓庄乡就和普通市民一样,看准了一位要吃完的课,站在其后等座有的一等,就是半个小时,所以邓稼先非常的朴实,他永远刻在了人们的心中。心中!
1.“两弹元勋” “两弹元勋”邓稼先,当年作为总指挥,每次核试验,都要带头钻到巷道里去取样,甚至还要跑到沙漠里寻找爆炸后的原子弹碎片。由于当时的防护条件很差,天长日久,他的身体遭受超剂量的核辐射。1986年,邓稼先因全身核辐射造成大面积溶血性出血,被迫住进北京的一家医院。 住院期间,他的好友杨振宁来探望时,曾问他:“研究原子弹,国家究竟给了你多少奖金?”邓稼先回答:“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当年原子弹爆炸成功,国家给的奖金是1万元,加上单位拿出的十几万元,最终按10元、5元、3元三个档次,分别发给当时从事研制的科研人员。邓稼先拿的是10元。 这点奖金,现在看来,的确是可怜兮兮,不值一提。但重要的是,获奖者的着眼点不在这里,而是“志存高远”。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境界,为此作出了鲜明注脚。 2、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 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抱着“科技救国”的信念,刻苦求学,走出了一条辉煌的成功之路。 3、几双尼龙袜子和一脑袋知识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4、“不作为”的父亲 女儿邓志典还不到十五岁时,就到了内蒙古建设兵团。一个女孩,独自离开家,去千里之外的陌生地方,做父母的有多少放心不下。邓志典到内蒙古后,被分配在一家做箱子的工厂当工人,一干就是四年。 期间,一次核试验完成之后,邓稼先放弃了回北京休息的机会,坐了几天几夜火车,又步行二十几里去看望女儿。他给志典带去了几听肉罐头,那是他在戈壁滩上节省下来的营养品,看着女儿狼吞虎咽的吃相,他心里泛起了一丝苦涩。 以邓稼先的“国宝”身份,可以有很多办法把女儿接回来的,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的女儿是研究所中最后一个按政策回到北京的。回城后,志典在一家皮件厂当了一名普通的制作工人。 5、牢记父亲嘱托科学报国 邓稼先自幼在父亲的引导下,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用切身行动诠释了“忠孝”的内涵。 北京陷落后,日军逼着市民和学生开会游行庆祝他们的胜利。还在念书的邓稼先气不过,撕碎了旗子,扔到地上还踩了一脚。这件事被校长知道后,虽然被搪塞过去,但是邓稼先不能在北京继续待下去了,家里安排他远赴昆明继续求学。 临行前,父亲交代他:“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学科学对国家有用。”这句话,被他牢牢记在脑海里,也成为他一生的追求。此后,邓稼先求学于西南联大的物理系。 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留学美国,夜以继日地刻苦钻研,只用了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便读满了学分,获得博士学位时他才26岁,被称为“娃娃博士”。获得学位刚9天,他毫不犹豫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和国外优厚的条件,立刻启程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投入到建设中去。
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
邓稼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