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爱情诗的现代意义(诗经中的爱情诗的现代意义)

诗经中爱情诗的当代价值

早期的《诗经》中描写初恋的爱情诗,其风格简明而朴素,大都描写男女从爱慕一直到幽会以及互赠信物的故事。这时的感情是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制度的自由以及人们朴素的爱情观。 诗经一共有305篇,第一篇就是《关雎》,这就是一首我们大家都耳濡目染过的诗经中经典的情诗,它给我们描述了一位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思恋和追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美丽的淑女啊,你是我心里的想追求的对象,是我理想的好配偶。男子在开篇就大胆直接的表白了自己的心迹,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直爽,真挚的品性。“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知不得,寤寐思服。”这里给我们讲述了男子对淑女强烈的思念,希望可以得到她。“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写出男子开始想方设法的追求女子,美丽的姑娘啊,我弹琴鼓瑟来向她表达我的爱意,敲钟打鼓来取悦她。这首诗给我们展现的是当时男女之间懵懂的爱恋和相思,感情单纯而真挚。《蒹葭》也是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的爱情诗,和《关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一首优美动人的情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白露为霜的秋天早晨,使人在朦胧中似乎看到自己爱慕的人出现在河岸边,于是他不畏艰难险阻,沿着河上河下追寻伊人,而伊人却可望而不可及,也正是这样更激发了诗人追寻到底的决心。这种对爱情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称赞。一首《桃夭》则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贤淑准备出嫁的女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这首诗用简单淳朴的语言给给我们写出女子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和勾勒,也写出了婆家对将到来的媳妇的期待和喜悦的心情,整首诗都给我们一种喜庆轻快的感觉。 在诗经里还有一类是描写在家妇女思念远征在外丈夫的诗篇。《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本诗写出了妻子对远征在外丈夫的思念,她一方面为丈夫的英武出众感到无比的自豪骄傲,一方面又因其远征无法厮守,对其倍加思念,它不仅表现的是思念丈夫的强烈感情,也是当时老百姓对和平生活的一种渴望。
诗经中爱情诗的当代价值

《诗经》中的爱情诗对大学生的启示

爱情是我们永恒不变的话题,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的颇受青睐的题材。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彩动人的篇章。 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分析,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女子纯正、健康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也有很好的启示,可以让我们领略到爱情的真谛所在,对爱情有更理性的认识和更高尚的理解。 当时女子既敢于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渴望,更是勇敢的捍卫自己的爱情。在《诗经》时代,男女爱情虽还不像后世那样深受封建礼教的压制束缚,但有时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也会受到父母的干涉。如《鄘风·柏舟》即是写一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时所发出的誓辞:“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个女子如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诗中女子为了争取爱情自由而勇敢反抗的意识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诗经》中有很多思妇诗,丈夫远征在外,作为妻子,她们在家中默默等待丈夫的归来,饱尝相思之苦但却坚贞如一,没有红杏出墙或者另嫁他人。由此可见,她们对爱情的执着。 然而,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婚姻幸福对妇女来说,常常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女子地位低下,她们作为男人的附属,常常成为婚姻和爱情的牺牲品,避免不了惨遭抛弃的命运。《诗经》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为数不少。可是她们也并非一味的沉浸在痛苦中,而是表现出理智和反抗。如《卫风•氓》就给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位女子。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但她并没有一直伤痛下去,而是大声控诉丈夫的暴行和社会的不公,敢于表达对丈夫的不满。诗的最后,女子决绝的喊出:“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明了她与氓的彻底决裂,也表现出刚强自爱、果断坚决的性格。她在婚姻破裂时保持了一种难得的理智和自主,保持了一种人性的独立。 爱情应该是神圣而伟大的,但是大多数大学生缺乏这种意识,对爱情缺乏深刻的理解,故常常在有意无意中采取简单、错误的方式去追求、看待和对待爱情,对对方缺乏最起码的尊重,故使恋爱变成玩弄感情、伤害对方的工具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尊严。 《诗经》中的爱情诗,是古人用诗歌诠释她们对爱情的看法,通过分析,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古人那种纯真美好的爱,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那种健康、积极、纯真的爱情观。它是我们现代人的爱情指导,教会我们应该怎样态度的面对爱情,把握好我们的爱情。所以诗经中的爱情诗对我们的指导和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诗经》中的爱情诗对大学生的启示

诗经中的爱情诗的现代意义

早期的《诗经》中描写初恋的爱情诗,其风格简明而朴素,大都描写男女从爱慕一直到幽会以及互赠信物的故事。这时的感情是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制度的自由以及人们朴素的爱情观。 诗经一共有305篇,第一篇就是《关雎》,这就是一首我们大家都耳濡目染过的诗经中经典的情诗,它给我们描述了一位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思恋和追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美丽的淑女啊,你是我心里的想追求的对象,是我理想的好配偶。男子在开篇就大胆直接的表白了自己的心迹,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直爽,真挚的品性。“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知不得,寤寐思服。”这里给我们讲述了男子对淑女强烈的思念,希望可以得到她。“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写出男子开始想方设法的追求女子,美丽的姑娘啊,我弹琴鼓瑟来向她表达我的爱意,敲钟打鼓来取悦她。这首诗给我们展现的是当时男女之间懵懂的爱恋和相思,感情单纯而真挚。 《蒹葭》也是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的爱情诗,和《关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一首优美动人的情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白露为霜的秋天早晨,使人在朦胧中似乎看到自己爱慕的人出现在河岸边,于是他不畏艰难险阻,沿着河上河下追寻伊人,而伊人却可望而不可及,也正是这样更激发了诗人追寻到底的决心。这种对爱情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称赞。 一首《桃夭》则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贤淑准备出嫁的女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这首诗用简单淳朴的语言给给我们写出女子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和勾勒,也写出了婆家对将到来的媳妇的期待和喜悦的心情,整首诗都给我们一种喜庆轻快的感觉。 在诗经里还有一类是描写在家妇女思念远征在外丈夫的诗篇。《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本诗写出了妻子对远征在外丈夫的思念,她一方面为丈夫的英武出众感到无比的自豪骄傲,一方面又因其远征无法厮守,对其倍加思念,它不仅表现的是思念丈夫的强烈感情,也是当时老百姓对和平生活的一种渴望。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这些诗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当时人们的婚恋生活,是极为珍贵的史料。爱情是诗歌的主体,而在《诗经》中婚恋诗是其精华所在,婚恋诗中反映出周代婚姻缔结虽然受社会的种种制约,但男女交往仍有很大自由。如自由恋爱风气、对爱情的追求与忠贞、美满欢愉的新婚生活、怨哀痛楚的婚变等等,它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犹如一幅巨轴画卷展示着古代人们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诗经》中的婚恋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婚姻家庭的不幸遭遇的种种,为后世文学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美好的爱情生活和人们纯朴的民俗风情,同时也记录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下劳动妇女的种种遭遇,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诗经中的爱情诗的现代意义

《关雎》中君子的爱情观在今天有意义吗?

在这里所表达的爱情观是与我们现在不同的,它不像我们现在青年男女间的一时激情,轰轰烈烈,古人的爱情观,讲究一个“礼”字,“相敬如宾”就是古人最美好的爱情,夫妻两人像对待宾客那样恭恭敬敬。 而放到现在来讲,就会显得太过生疏。《关雎》中所讲的君子求淑女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是纯粹的,以婚姻为目的的追求过程,最终也不负钟情,归于美满。这种君子和淑女的结合,在当时一定是人人向往的爱情结果,更符合古人的爱情观。 《关雎》的“君子”是古代时候年轻男子的统称,当然,“君子”也是具有一定的品行和地位的。这首诗中,君子虽然爱慕于淑女,却在追求她的过程中,至始至终都没有肢体上的接触,只有夜不能寐时的辗转反侧。 这就说明,古人的爱情时纯粹的,不参杂着任何一点其他的想法,他们多注重于妇人之德,君子追求淑女,同时也尊重淑女。《毛诗序》中也讲到:“《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意思就是:《关雎》,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起始,是用它来教化天下,矫正夫妇之道的。 扩展资料: 有人说,以前各种条件并不发达,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就像《关雎》之中,一时追求便是一生,一时相伴便是一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从古至今都是能说得通的,君子配佳人,更是一段佳话。 《关雎》之所以能够流传甚广,或许正是因为君子佳人一生专情的美好。不管哪个年代,年少之时总会有情窦初开的时刻,总会有一个让人心心念念,寤寐思服的姑娘。而现在,有一些人则会追求一时的激情与轰轰烈烈,因此也缺乏了一丝专一。 在《关雎》之中,君子追求淑女终成佳偶的经过,庄重中不失幽默,像一幅柔美的山水画,能让人从中读出浪漫的美感。 其中的男女之爱,顺其自然,它所歌颂的是一种符合社会美德的爱情,那就是懂得克制、矜持谨慎、以结婚为目的的爱情。《诗经》中的爱情太过干净,太过纯粹,不由得让人感叹,现代生活的恋爱,只追求一时激情,却并非永恒。
有意义。 爱情什么时候都是纯洁而美好的,关雎所表达的爱情观也是积极进取的,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期。《关雎》所写的爱属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 扩展资料: 作品原文《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白话译文《周南·关雎》: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采。美丽贤淑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 美好愿望难实现,醒来梦中都思念。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摘。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表亲爱。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去拔它。美丽贤淑的女子,鸣钟击鼓取悦她
爱情的意义在于遇到了合适的人,两情相悦,合适的天时地利, 爱情观取决于爱情的意义——爱情的意义是永恒的,爱情观自然难以改变的。所以至少在今日,广义上的爱情是很有意义的,广义上的爱情观也依然。 今日,人们的价值观与素质、追求普遍不低的,所以有君子,自然就有意义。
爱情什么时候都是纯洁而美好的,关雎所表达的爱情观也是积极进取的,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期。 先秦 · 无名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
刚去中君子爱情观,现在当然有李窈窕淑女,好求
《关雎》中君子的爱情观在今天有意义吗?

诗经中的爱情诗对大学生的影响?

爱情是人类恒久不变的话题,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经常捕捉的闪亮元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爱情为主题的篇章更是占据了相当的比例。《诗经》的精华在《国风》,《国风》中又以描写爱情、婚姻为主题的“婚恋诗”最为精彩动人。在《国风》160篇作品中,有52篇是直接描写爱情的,此外还有许多以家庭婚姻为题材的诗歌也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爱情内容。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分析,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女子纯正、健康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也有很好的启示,可以让我们领略到爱情的真谛所在,对爱情有更理性的认识和更高尚的理解。 一、热切地渴求爱情《国风•召南》中的《摽有梅》就体现了少女对爱情的无限渴望。诗中描绘了一位姑娘在春末看到梅子成熟落地,联想到岁月匆匆,青春易逝,红颜易老,而自己仍然待字闺中,所以姑娘以落梅比兴,委婉却又大胆地吐露出对青春的珍惜和对爱情的渴求。二、大胆地追求爱情当时女子既敢于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渴望,更敢于去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如《王风•大车》中的姑娘为了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不顾家人反对,与心上人海誓山盟,一起私奔,驾着大车,追求他们理想中的幸福生活。三、勇敢地捍卫爱情《鄘风•柏舟》就塑造了这样一位勇敢捍卫自己爱情的女子。她选中的夫婿未能得到母亲的认可,所以她愤然反抗母亲,大声疾呼:“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誓死捍卫自己的爱情。诗中女子为了争取爱情自由而勇敢反抗的意识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她也成为了一位争取婚姻自由,大胆反抗礼教束缚的先锋。四、执着地坚守爱情《诗经》中有很多思妇诗,丈夫远征在外,作为妻子,她们在家中默默等待丈夫的归来,饱尝相思之苦但却坚贞如一,没有红杏出墙或者另嫁他人。五、理智地对待爱情在古代社会,女子地位低下,她们作为男人的附属,常常成为婚姻和爱情的牺牲品,避免不了惨遭抛弃的命运。可是她们也并非一味的沉溺于痛苦中,向不公的命运妥协。在爱情中,她们表现出自己的理智和反抗。如《卫风•氓》就给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位女子。恋爱时期,女子对氓一往情深,抛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身相许。而婚后的生活却并不美满,她付出了很多,也承担了很多,“靡室劳矣”、“靡有朝矣”,对丈夫的暴虐也全无怨言,尽管她忍辱负重,却依然被丈夫抛弃。她也曾自怨自艾,,“躬自悼矣”,但她并没有一直伤痛下去,而是大声控诉丈夫的暴行和社会的不公,敢于表达对丈夫的不满。诗的最后,女子决绝的喊出:“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明了她与氓的彻底决裂,也表现了她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她在婚姻破裂时保持了一种难得的理智和自主,保持了一种人性的独立。漫步在各高校的校园里,常常见到成双成对的情侣在校园各处。对于他们的恋爱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1) 不想过早谈恋爱,但是受周围观念的影响一到周末总觉得很寂寞和孤单;有经验的师兄提醒;周围人都谈,自己不谈不好意思(2)只要符合自己的要求就行只要能给我快乐就行了;有人认为只要有钱;有的则认为能给我安全感就行了;有的说只要是漂亮的温柔体贴就好。(3)追求物质享受一旦追到自己心中所爱,追方从一开始就会倍加珍惜,为维持那份情感的长久性,千方百计讨好对方并对之言听计从。(4)目的不单纯有的为了亨用追方的钱财,假惺惺地对追方说:我也喜欢你!有些纯粹为了接触异性,只是满足好奇心。 更有甚者只是为了利用对方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爱情应该是神圣而伟大的。但是不少大学生却缺乏这种意识,对之缺乏深刻的理解,故常常在有意无意中采取简单、错误的方式去追求、看待和对待爱情,对对方缺乏最起码的尊重,故使恋爱变成玩弄感情、伤害对方的工具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尊严,最后导致双方分道扬镳甚至反目为仇。《诗经》中的爱情诗,是古人用诗歌诠释对爱情看法的典范,通过分析和梳理《诗经》中的爱情诗,可以使我们领略古时候人们那种情真意切,不含任何杂质的美好感情,可以使我们学习到古代女子那种健康、纯真、积极的爱情观。它是现代人的爱情课堂,它能净化我们的心灵,教会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爱情,把握好自己的幸福。 所以,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对于我们还是有很大的指导和教育意义的,我们要用纯洁的心去寻找我们的真爱,远离物质社会的污染,为我们的爱情留下净土。
诗经里的爱情是经过搽胭抹粉(或涂泥抹灰)二千多年前的爱情。诗经对大学生爱情的影响,应远不如当今现实社会的影响。
诗经中的爱情令我感触很深,那样的美好。让我相信了这世界上可以这样诗意的生活着,爱着。
en
诗经中的爱情诗对大学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