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大名句
《论语》十大名句: 一、道不同,不相为谋。 语出春秋·鲁·孔子《论语·卫灵公》。对于有不同主张的人,就不要与他相互商议。现代社会,人们经常引用这一句话,表示不愿跟某些与自己思想观点不一致的人一道共事。 二、不学礼,无以立。 语出春秋·鲁·孔子《论语·季氏》。不懂得礼貌,就很难有立身处世。任何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没有基本的礼仪,不懂得礼貌是不行的。不同的工作,面对着不同的人,都应该把“礼”作为待人准则,以礼待人,热情服务,就能够赢得别人的好感,良好和睦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前途的发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语出春秋·鲁·孔子《论语·里仁》。君子在言语上可以表现得木讷、迟钝,但是在行动上一定要敏捷、勤快。孔子最讨厌那种巧言令色的人,他欣赏的是沉默寡言的实干家。说的越多,必然失误越多,因此,孔子提倡慎言,就是希望有修养的人要少说话,不说无用的话。多干实事,才能积累经验,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同时也能够赢得人们的赞赏和信赖。这就是告诫人们要少说废话、多做实事,这样才能逐渐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四、不迁怒,不贰过。 语出春秋·鲁·孔子《论语·雍也》。不要迁怒于别人,也不要犯同一种过失。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冷静分析自己为什么犯错误,总能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不让自己再犯同样的错误。 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语出春秋·鲁·孔子《论语·颜渊》。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他孜孜追求的社会理想,就是恢复“礼”,使得整个阶级社会运行有序。所以,“礼”成了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凡是不符合规范的,都不可以去做。 六、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语出春秋·鲁·孔子《论语·泰伯》。劳:辛劳,劳苦。葸:拘谨,畏惧的样子。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恭敬而不符合礼仪规范,就会烦扰不安;谨慎而不符合礼仪规范,就会拘谨;勇猛而不符合礼仪规范,就会生乱;率直二不符合礼仪规范,就会尖刻伤人。 礼,在社会道德中更多的是起着一种约束的作用。做任何事情,是为人处世也好,待人接物也罢,如果不讲礼貌,不受礼的约束,就会变得失控,不文明,不道德,甚至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破坏了人际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人都应该知礼,有礼可使人际关系和睦,社会发展有序。 七、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语出春秋·鲁·孔子《论语·乡党》。在乡间饮酒的时候,一定要等拄着拐杖的老年人显出去,自己再走出去。 八、温、良、恭、俭、让。 语出春秋·鲁·孔子《论语·学而》。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这是高尚人格的体现。我们在求知和做人上要具备这些品格和态度。具备这些品格是一个成功的人所必须的。 九、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语出春秋·鲁·孔子《论语·卫灵公》。君子谋求于自己,小人谋求于别人。人生之事,福祸难料,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总归有危难之时。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求助于别人。而小人遇事总是习惯于假手于人,求助于他人的力量,而不是靠自己去解决。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并非是说不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而是指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靠自身力量,不可事事倚赖别人。 十、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语出春秋·鲁·孔子《论语·子张》。君子所犯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人都能看到;君子改正错误,人们都会敬仰他。

论语十大名句
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志存高远,乐在其中,即便身居陋巷,衣食简朴,又有何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格局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篇》。艰苦的环境,困难的时刻,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品性。百折不挠,不轻言放弃,才可能有所成就。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别人身上总有自己学习地方,对于他人好的地方,不妨加以学习和利用,而对于不好的地方则想办法改进。不盲目排斥他人,随时随地的学习,不成功也难。 4、“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些最终登临绝顶的人,体力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他们绝对是最有信念的。不自我设限,勇于进取,才不至于半途而废。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先做好了应有的准备工作,自然顺风顺水,事半功倍。 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什么样的朋友,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可以相互提携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反之,择友不善终究会累及自身。 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改变别人难,改变自己易,既然这样,倒不如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包容宽厚的心态待人,自然更容易被人接受,大家其乐融融岂不更好? 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过于质朴直率,就会显得粗野,但是太在意繁文缛节、文辞修饰,又显得华而不实。文与质相得益彰方显君子本色。 9、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篇》。读书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书读而读书,读得越多越容易变成书呆子。 10、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十大名句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为人处事,往往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对别人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过低,所以才会遇到很多不顺。孔子告诉我们,凡事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自己都不愿去做的事,就不要勉强别人去做,这样与人交往,才能合作愉快。 二,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君子光明磊落,大公无私,所以在他手底下做事很容易,但却不容易讨他的欢心;在小人手底下做事,很容易讨他的欢心,但很难与他相处,因为小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没有容人之量。 三,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告诉我们,我们观察一个人,不能光听他嘴里说什么,还要看他具体做什么,是不是言行一致。 四,巧言令色,鲜矣仁。 凡是油嘴滑舌,见风使舵,善于讨好取悦别人的人,一般都不是厚道之人,应该小心提防。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人人都希望富贵,但如果是通过做违背道义的事情而得来的富贵,那对于君子来说,就跟浮云一样,没有什么意义了。 六,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格物是修身治学的第一个科目,如果一个人立志读书修道,还因为自己穿得不好、吃的不好为耻,那就等于还没有入门,就不必和他谈论学问了。 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要想领导好别人,首先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这样才能服众,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却要求别人做到,别人就不会服气了。 八,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人做学问是为了自己修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境界。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人学习是为了毕业证,为了赚钱,所以很多学生刚考试完,就把书都丢掉了。 九,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不会听信毫无根据的传言,更不会到处传播。 十,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个人的性情过于直率,不拘小节,就显得有些粗野;如果过于拘泥于礼仪,而不注重朴实,那就显得有点虚浮,所以既要保持质朴的品性,又要注意外在礼仪,这才叫文质彬彬。

论语十大名言
论语名言名句汇总如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讲解】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讲解】: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讲解】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讲解】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解】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讲解】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讲解】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品德篇 15.巧言令色,鲜矣仁。 【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16.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讲解】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17.德不孤,必有邻。 【讲解】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18.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讲解】: 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19.君子不器。 【讲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指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用于赞美别人多才多艺) 20.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讲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却可用小事情考验他。 2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杀身成仁) 【讲解】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志存高远,乐在其中,即便身居陋巷,衣食简朴,又有何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格局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篇》。艰苦的环境,困难的时刻,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品性。百折不挠,不轻言放弃,才可能有所成就。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别人身上总有自己学习地方,对于他人好的地方,不妨加以学习和利用,而对于不好的地方则想办法改进。不盲目排斥他人,随时随地的学习,不成功也难。 4、“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些最终登临绝顶的人,体力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他们绝对是最有信念的。不自我设限,勇于进取,才不至于半途而废。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先做好了应有的准备工作,自然顺风顺水,事半功倍。 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什么样的朋友,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可以相互提携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反之,择友不善终究会累及自身。 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改变别人难,改变自己易,既然这样,倒不如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包容宽厚的心态待人,自然更容易被人接受,大家其乐融融岂不更好? 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过于质朴直率,就会显得粗野,但是太在意繁文缛节、文辞修饰,又显得华而不实。文与质相得益彰方显君子本色。
论语名言 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论语》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 4、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6、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论语》 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论语》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论语》 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1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1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论语》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1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 1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论语》 1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1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19、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论语》 20、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论语》 21、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论语》 22、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论语》 2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25、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谅(诚信)、友多闻(见多识广),益矣;友便辟(性情暴躁,惯走邪道)、友善柔(过份优柔寡断或和颜悦色骗人)、友便佞(心怀鬼胎。谄媚),损矣。——孔子《论语》 2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 27、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 2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29、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论语》 30、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 31、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论语》 3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
一、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要想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好的心态,往往越是急于求成,就越难取得成功。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眼光放大、放远,不能贪图小利。 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过去的事,已经无法挽回,就不要再抱怨和后悔,白白浪费时间了;设法处理好正在到来的事情,防患于未然,才是最要紧的事。三、以约失之者鲜矣。 如果一个人很自律,在生活中能够很好地约束自己,谨言慎行,小心低调,那他犯过错的几率就很小了。 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要为自己设立一个长远的人生志向,然后沿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不会盲目。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就会被眼前的事情所困扰,不能自拔。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贵虽然是人人都喜欢的,但必须是通过正当手段获得的,如果是通过不正义的手段得来的,那这种富贵对于我们来说,就跟浮云一般,没有任何意义了。
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志存高远,乐在其中,即便身居陋巷,衣食简朴,又有何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格局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篇》。艰苦的环境,困难的时刻,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品性。百折不挠,不轻言放弃,才可能有所成就。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别人身上总有自己学习地方,对于他人好的地方,不妨加以学习和利用,而对于不好的地方则想办法改进。不盲目排斥他人,随时随地的学习,不成功也难。 4、“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些最终登临绝顶的人,体力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他们绝对是最有信念的。不自我设限,勇于进取,才不至于半途而废。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先做好了应有的准备工作,自然顺风顺水,事半功倍。 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什么样的朋友,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可以相互提携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反之,择友不善终究会累及自身。 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改变别人难,改变自己易,既然这样,倒不如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包容宽厚的心态待人,自然更容易被人接受,大家其乐融融岂不更好? 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过于质朴直率,就会显得粗野,但是太在意繁文缛节、文辞修饰,又显得华而不实。文与质相得益彰方显君子本色。
论语名言 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论语》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 4、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6、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论语》 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论语》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论语》 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1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1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论语》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1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 1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论语》 1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1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19、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论语》 20、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论语》 21、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论语》 22、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论语》 2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25、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谅(诚信)、友多闻(见多识广),益矣;友便辟(性情暴躁,惯走邪道)、友善柔(过份优柔寡断或和颜悦色骗人)、友便佞(心怀鬼胎。谄媚),损矣。——孔子《论语》 2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 27、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 2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29、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论语》 30、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 31、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论语》 3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
一、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要想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好的心态,往往越是急于求成,就越难取得成功。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眼光放大、放远,不能贪图小利。 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过去的事,已经无法挽回,就不要再抱怨和后悔,白白浪费时间了;设法处理好正在到来的事情,防患于未然,才是最要紧的事。三、以约失之者鲜矣。 如果一个人很自律,在生活中能够很好地约束自己,谨言慎行,小心低调,那他犯过错的几率就很小了。 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要为自己设立一个长远的人生志向,然后沿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不会盲目。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就会被眼前的事情所困扰,不能自拔。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贵虽然是人人都喜欢的,但必须是通过正当手段获得的,如果是通过不正义的手段得来的,那这种富贵对于我们来说,就跟浮云一般,没有任何意义了。

论语经典名句有哪些?
论语经典名句有如下: 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注释】犯了错误却不改正,那就是最大的过错呀。 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因,毋我。——《论语·子罕》 【注释】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成见,不自私自利。 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注释】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注释】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5、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注释】君子关心的是道德,小人关心的是土地;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的是好处。 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注释】君子懂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