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生观看袁隆平电影的观后感(优秀5篇)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袁隆平电影小学生观后感1
今天我们上了这个学期的第一节电影课,这节电影课看的电影是:《袁隆平》。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2021袁隆平电影小学生观后感2
昨天晚上,我看了有关袁隆平的电影。就觉得袁隆平给了我很多启发。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正是这个信念,支撑着袁老在科研的道路上奋力前行,无论是试验稻田被毁还是试验10年未出成果研究陷入瓶颈,他都从未退缩,从不放弃。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学习袁老的为民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漫漫长征路,要把让人民满意作为毕生追求,将仰望星空化为脚踏实地,将鸿鹄之志化为精雕细琢,将满腔热血化为奋斗耕耘。不断加强党性锻炼,提高政治觉悟,时刻把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不“唱反调”、不“发怪腔”,在不懈拼搏、顽强奋斗中铸牢信念之魂、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争做“向日葵”式的好干部。
“我成功的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袁老在研究的初期阶段,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在前后共检查了4个常规水稻品种的14000多个稻穗后,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正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让他由安江农校的一名普通教师,戴上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桂冠。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我们更应“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甘吃“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奋斗之苦、“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韧之苦,牢固树立在实践中前进提高、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的自觉意识,本着“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的吃苦精神,真正扑下身子干事业,带着感情去工作,力做“凌寒独自开”的冬日梅花。
“人就像一粒种子,各方面都要健康”,作为世界级的科学家,国际上曾经有多家机构高薪聘请他出国工作,都被他谢绝。袁老说,“我的根在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根也在中国,人,除了吃饱肚子,还需要一股子精神,只有精神丰富了,心情才能愉快,身体才能健康,事业才能做得长远”。“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青年干部面对复杂环境,更要坚定信仰,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做到信仰不变、立场不移、方向不偏,把信仰融入血液、镌刻于心。在日常工作中带头守纪律讲规矩,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力做始终遵纪守法的“排头兵”。
2021袁隆平电影小学生观后感3
袁隆平之所以取得成功、电影之所以感人,归根结底的原因只有一个——袁隆平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勤劳、坚韧、仁爱
袁隆平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那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点摸索总结出来的。现在搞学术的人难出成果,常自抱怨,可是有多少人有袁隆平那样的勤劳辛苦精神呢?就以这次电影发布会为例,那么多的媒体记者,发布会一结束,全都离开,赶回去发稿子。可是他们连电影都没看,又如何能写出感动人心的稿件呢?曾经踏实的中国人,在如飞的社会节奏里,早已经变得浮躁,又怎么能获得真正的成果呢?
袁隆平够坚韧,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坚韧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坚韧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坚韧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坚韧的,是他心中“为民谋食”的仁爱精神。
袁隆平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正是中华文化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这是人类社会最广大最深厚的仁爱精神,远比什么虚伪的上帝来得真实。正是这种“爱人如爱我”的仁爱精神,帮助袁隆平战胜数不清的困难,最后获得成功,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因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亿人。这种精神,是推崇天下为公的中国人所独有的。
袁隆平代表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如何参与重建中华民族精神,使我们的国人,人人都可以成为袁隆平,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果静林们已经开始努力了,我们难道就只想旁观?为了祖先的光荣,为了国人的幸福,我们需要为重振中华精神做点什么!
2021袁隆平电影小学生观后感4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旷古烁今,“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2021袁隆平电影小学生观后感5
“孔明屡出师,常苦粮食少”,孔明接连六出岐山,经常因前线缺粮而苦恼。有“天下奇才”“卧龙先生”之称的孔明始终没有解决国家粮食问题,皆以失败告终。您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杂交水稻育种的不断突破,使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粮食问题基本解决,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当代“稻圣”。您一生坚持下田,以水稻为伴,一年四季从未间断。您对自己的研究生第一个要求就是他们必须要下田,不下田就不带。您说:“现在书本知识很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里面、电脑里面是长不出水稻的,我们学农的,一定要实践。”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要向您学习,学习您将人生课堂设在“田间地头”,一生浸在自己的“稻田”里,把主要精力用在工作上,学习您一生接地气,义无反顾地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群众利益而不懈奋斗,努力成为让人民生活幸福的“国之大者”。
“民以食为天”,古有神农传五谷,稻谷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营养丰富,世界上有一半人口以它为主食,被誉为“五谷之首”。今有您“一稻济世”,依靠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卡脖子”的人类难题,让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不让老百姓挨饿,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当代“神农”。正如您所言:“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杂交水稻,或许很多人连肚子都还吃不饱,更遑论其他的事情了。目前,中国守住了“大国粮仓”,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已达2.4亿亩,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以养活8千万人,“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品种正在三亚进行高产攻关,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任何时候都要端稳中国碗、装满中国粮”。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要向您学习,学习您一生厚德载物,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悉心钻研,任何时候都拉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学习您一生不松劲、不懈怠、不停步,勇攀科学最高峰。
“有梦才有梦想,有梦想才有远方”,您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半个多世纪以来,您和您的研究团队一直努力实践,让梦想一步步走向现实。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中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达8百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终结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饥饿史,还先后赴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美国等多个国家慷慨分享杂交水稻技术成果,培训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专业国际技术人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要向您学习,学习您一生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致力于促进超级杂交水稻走向世界,消除贫困,让所有人不挨饿,学习您一生努力做一粒甘于奉献、朴实无华、心地善良的“好种子”,让世界充满爱的“种子”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