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手机的范文1
蚕,一点一点地啃食着桑叶,它也许在咀嚼生活的真味。—题记
暮色四合,桌脚一边的QQ提示音嘀嘀地响着,耐不住好奇点开,却是好友在群里发来的一个标点符号罢了。
我再一次困惑,这是第几次了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语言的交流变得如此枯燥与无力,如此乏味与直白呢?图片,标点符号,简短的几个字代替了原本的交流方式。难道,真的就没有人提出反对与抵制吗?若是一直如此,那这样苍白的语言,又能吸引我们什么呢?
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手机已成为了我们的必需品,变成了我们时时刻刻关注的东西。有数据显示:每个人平均每6分钟就会查看一次手机。
无论是在街道上,商店里还是公交车上,人们的手中都紧紧握着手机,所浮现的情景也是不停的刷微博,聊微信,打游戏……手机,是我们成为了“低头族”。
很多低头族在刷手机时,美名其曰的说:“我在利用碎片化时间呢!”但实际上,这与浪费时间没什么区别—更多的时候,他们所关注的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碎片化时间。
在一天大约8小时的工作学习之外,并没有太多人利用剩下的时间使自己学到点什么,反而是集体患上了“微信微博依赖症和拖延症”—刷完这条微博再吃饭,看完这条朋友圈再工作……
久而久之,碎片化的时间把我们曾经大块的时间切割成了小块的时间。
网上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办20元的流量,既可以了解世界的动态,而我一年的工资,才够我去邻国晒晒太阳。”了解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读书吧,更能使我们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更可怕的是,我们的注意力到哪儿去了?
要写作业时,QQ突然有信息,进去聊一会儿!15分钟后,兴致极好地出来,微信又有朋友约一起吃午饭,约定好时间地点,10分钟后准备出门……一个上午的时间,就这么浪费了。回头再看,作业依旧一字未动,空空如也。
飞速的时间流失过后,我们又真正得到了什么呢?
不,什么也没有。
细细咀嚼生活的真味,才能懂得珍惜。却不是一味沉浸在网络虚拟的时空里。
咀嚼生活的真味,珍惜世界的给予。
少年,请关掉你的手机!
远离手机的范文2
有一种花叫烟花,它绽开在黑暗的夜空,燃烧着空气中的原子;有一种灯叫指明灯,它照亮在茫茫大海之中,璀璨着黑夜的空间;有一种亲情叫陪伴,它温暖着每个人的心灵,拉近着父母与子女间亲近的关系。当你玩手机时,当你与朋友聊天时,当你刷微博时,请父母们不要忘记了多陪陪孩子,放下手机,让亲情常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已经走入了每家每户。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能与亲朋好友视频聊聊天,不用出门便了解很多天下大事。于是父母们就开始了上网聊天,刷微博,聊微信,整天抱着手机乐呵呵的笑,甚至照顾孩子,陪伴孩子的时间都很少,夫妻关系渐渐疏远,与孩子的关系慢慢地也淡了。这不能说是手机造成的,而是为人父母者应该反思自己。不能只是爽了自己,而疏忽了孩子,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对孩子疏于管教,影響孩子健康成长。
请放下手机,多花点时间去陪陪孩子吧,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是为人父母者的首要责任。与孩子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才能成为您最幸福的记忆。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父母给予孩子的陪伴是不能用金钱去买的,中央电视台的那句公益广告词说的好——爱孩子就多陪陪孩子。
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陶艳波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并不是因为抚养孩子成人伟大,而是因为花时间去陪孩子。他的儿子从小就是耳聋,没有一个学校愿意收留他。但陶艳波为了让儿子在学校不受歧视,她陪读了整整十八年,从小学到大学,几乎与儿子的水平学历相等。她学习手语,在学校听完老师讲课后,回家亲自教给儿子,遇到不懂的就跟在老师后面问,为的是让孩子学得更好。如今,儿子也成才了,这不仅仅是靠她的努力得来的,更多的是她耗费大量的时间去陪伴孩子的结果。她能够以身作则,为那些为人父母者树立了好榜样,因此才伟大。
史铁生的作品中有很多是写母爱亲情的,正是因为母亲给她温暖的陪伴,他才能够从心底发出对母爱的赞颂。近段时间,电视上经常播出关于亲子的节目,比如《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节目中那些明星父母们所做的点点滴滴,为孩子穿衣做饭,和孩子一起参加任务,让人心中不免产生感触。不知道那些整天玩手机,很少陪孩子的父母看了节目,心中做何感想?
不要等亲情离你远去了,才懂得后悔;不要等到孩子身上满是坏习惯了,才悟出教育已晚。请放下手机,多些时间陪陪您宝贝孩子。愿得一安静世界,让父母感受到亲情的幸福,让孩子感受到父爱母慈的驻存。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用静心守护,让亲情常在。
远离手机的范文3
随着信息大爆炸时代拉开帷幕,我们在手机上的阅读选择也趋于多样。手机的存在,使我们的阅读不再像以前一样依托于厚重的书本。在路上,在公交车上,在地铁里……你会看到人们埋首于手机蓝莹莹的屏幕里,读着“朋友圈”、微博里的一篇篇文章。其实,不论意识到与否,手机正在使我们的阅读趋于“碎片化”。
“碎片化”阅读原本旨在希望人们抓紧生活中零散的空闲时间来阅读。但现在也用于描述大量的阅读博客,网络文章等现象。这些文章往往由于其长短合适的篇幅以及或浅显,或生动有趣的论述,成为“碎片化”阅读的首选。但是大量的“碎片化”阅读不仅不利于获取知识,反而会打乱我们的阅读习惯。
我们下意识选择阅读的文章往往是我们赞同并愿意接受的。这也是为什么你不可能在小学生的手机里看到美国大选结果,从一个普通非相关职业上班族的朋友圈中看到对世界毒品形势的分析的原因是相似的——他们不感兴趣,也不想耗休息时间阅读这些专业性强的文章。相反,你反而更可能找到一些风趣的专业性较弱的漫画科普。换言之,我们阅读选择往往在我们的“阅读舒适区”内。因为它们的深度,长度对我们而言读起来不费力,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放松,获得知识。但这些文章为了提高阅读趣味,往往会伴随着失去对事实的客观性作为代价。大量阅读这些文章会使你失去对于事物的探究与思考的能力。在阅读时,我们会趋于记住文章表达的浅显观点,却忽略了得出观点的过程。
同时,由于阅读的时间短,你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上限也会随着“碎片化”阅读次数的增长而降低。大量的“碎片化”阅读,会加快一个人的阅读速度,但与此同时牺牲的却是对文章内容的记忆与梳理能力。在“阅读舒适区”内,这些状况并不明显。而一但涉及到了长篇幅,有一定深度的名著、专著时,这些问题就会获得非常直观的体现。本来优秀的阅读习惯就这样被打乱了。从这方面来看,“碎片化”阅读,弊大于利。
被“碎片化”阅读伤害最深的,不是上班族,不是已经退休了的老年人,而是正值培养阅读习惯关键期,最需要阅读的学生。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名人不让自己的子女在十六岁前接触手机的原因吧。
远离手机的范文4
今天,因为一点小事而把手机拿上去教室。于是,毫无例外的,我把自己的两节自习课外加下午放学后的一个多钟头的时间都贡献给了它。浪费了我的极其宝贵的三个钟头的时间。感觉有一股无穷大的内疚感从四面八方向我汹涌袭来,不同方向的内疚感的冲击形成了一个大漩涡,而我站在了漩涡的中心,只觉头昏脑涨。此时,我看到的满满的都是迷茫,愧疚,懊悔,无奈。
你看,手机多么可恶。
对一名成绩超级烂却还抱着冲击重点大学分数线的高三学生来说,时间何其宝贵,我心知肚明。但是,无数人的无数实践证明,习惯是一种力量,而且这种力量喜好于偏爱于坏的方面。越是坏的习惯,其中所蕴含的对人具有杀伤力的力量越大。我知道我不应该也不能再次像过去的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一样,两手捧着手机,指尖在小小的精致键盘上无情无义地敲击我的青春岁月,两眼空洞无神地盯着屏幕,看着其被我一点点地消磨殆尽却依然无动于衷。但是,要抵制手机的诱惑实在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为此我曾多次下过决心写过决书却无法用行动来坚持落实下去。我不曾承认我是懦夫,但是在此件事情上我却是输得一败涂地,并且每每都是青筋突出,眼睛充血,怒发冲冠的不甘地接受现实。心不服,口不服,却又无可奈何。
想起在某杂志上看过一篇名为《手机狗》的讽刺文章,文中对人们日益依赖手机的现象作出了极具深度的犀利批评。当时直叹作者世外高人,对现实生活能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从而能够看清其优劣,写出如此让人脍炙人口的文章。
可是如今细想后发觉,其实不然。作者本身或许就是其笔下的一只“手机狗”,只是某日突然梦中惊想,被内疚感所充斥整个肉身整个灵魂,于是其为了寻找出口以便重见光明,就根据社会现象外加自己的真实现象写下这样的一篇文章。当然,我现在也是这样的心态,所以我只好承认我也是一只“手机狗”。
你看,手机多么可恶。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没有了手机,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像没有发明手机出来的时代一样正常地生活下去?这个问题是无解的。至少在未来的一百年内是无解的。毕竟手机不会在某一瞬间就全部消失。即使效仿林则徐的“虎门硝烟”来一场“全球销机”,那也依然是不彻底的。在你“销机”的同时,全球各地的手机营业店也都正在在如火如荼地销机。不过,人家是销售手机罢了。于是,手机只会是无穷无尽。
手机的创始者最初只是为了“通音”,继他之后的又一聪明者又为其添加了“通信”,再后者则更具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为其添加了网络功能。于是,手机与手机之间就形成了一张张网,天罗地网,而我们普普通通的人类则成了“网中之鱼”。当然,也会有着不少的漏网之鱼,可惜我不在其中。于是,不得不承认,我又成了一条“手机鱼”。
你看,手机多么可恶。
我是高一才开始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可以上网聊天逛网站的手机。但是如今随处可见的却是那些初中生甚至小学生捧着个手机像捧着全世界一样,小心翼翼津津有味地用两只小手矫健如飞地按着,乐此不疲,简直是达到了一种“机”不离手、“机”不可失的超高境界。我不禁感叹,还是社会主义好呀,如今人们生活富裕了,家长舍得为小孩子乱花钱了,而小孩子也懂得玩手机享受生活乐趣了。要是我出生再迟多十几年,说不定在上幼儿园时就在脖子上挂着个登着QQ的手机,随时随地就找个地方坐下来享受手机乐趣了呢。
哎,可恶的手机呀,我到底该以何种心态来面对你呢?
或许,是时候开始我的戒机生涯了。
远离手机的范文5
走进今天的中学校园,我们会发现许多中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手机。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我们调查了本校的部分学生和老师,据他们了解,每个班里约有10个左右的学生使用手机,有的班级甚至更多。按照一个班60人计,有大约16%左右的中学生使用手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使用手机的学生中,分为固定和临时两类。固定的是家长亲自给孩子买的,学生可以自由支配,而临时的是当家长在某个时期不用时,拿给孩子用的。小县城如此,大城市又如何呢?据网上资料显示,一个记者在两所中学发放了500份问卷,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作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是:拥有手机的学生达到25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1.7%,其中以高中学生为主。在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比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就连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外籍教师也对此感到惊讶。
那中学生该不该拥有手机呢?对于中学生使用手机是利是弊,引起校方和学生家长们的极大关注。
家长:用手机“遥控”孩子行踪
主张给孩子买手机的家长都表示,买手机的目的一是为了关键时刻能找到孩子,比如放学后能督促其尽快回家。二是一旦孩子路遇歹人,也能及时用电话报警。我们来听几位家长的声音:一女士声称“现在的手机价格不高,样子又很漂亮,给孩子买一个,联系起来挺方便的,省得一整天都找不到人。”暑假就给17岁的儿子刚买了一部手机。
另一位家长也说“孩子有了手机之后,我们之间的交流多了。以往总好象儿子大了就与妈妈有了代沟,现在,他会时不时地给我们发发短信,聊聊天开开玩笑。家里气氛好多了。”手机实际上是一根“绳”,能“拴”住孩子让做父母的放心。
看来,家长们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手机的学生也给家长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刘先生也给今年升入中学的儿子买了个手机。谁知,每当刘先生有事需要马上找到儿子时,手机总是“关机”,怎么着急也联系不上,现在,儿子照样晚回家,理由不是手机没电了就是忘记了开机,反正他能有一百个理由等着你。
一位家长还说,自从给孩子买了手机,孩子干脆不用家里的电话了,常躲着父母用自己的手机对外联系。家长还承认,孩子用手机谈论学习方面的内容少,主要用于学生之间发短信、玩游戏,或是登录互联网。
有一些同学对父母这片好心的理解为:“父母动不动就给我打电话,‘监视’我的一举一动,特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