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和屈原究竟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吃粽子呢?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屈原出生在楚国一个贵族家庭中,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不畏强势,善于写诗,对国家的政策都有着深刻的见解。所以他从小立志做一名正直勇敢,爱好和平的人。
那时候的楚国正处于由强盛转向衰败转换的时期,战国的末年动荡不安,七国争雄战乱频繁,楚国当时所谓强国,但是人太多,虽然经济发达,政治十分落后,以楚王为首的最高统治集团只想着如何圈地挣钱,却从来不为百姓分忧,于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激烈,年轻的屈原看到了祖国越来越落后的政治局面,便十分的伤心,他决定在政治上要有所作为,使自己的国家在强大起来。
公元前318年,年仅22岁的屈原怀着远大的志向,从故乡来到了楚国都城。找个机会想跟楚怀王阐述自己想要富强国家的主张和意见,楚怀王发现屈原学识渊博,非常有才华,便把它放在自己的身边,给予重用。让他参与政事并管着外交,接待礼仪,应酬各位诸侯的作用。
屈原看到楚怀王如此信任自己,并建议楚怀王一定要用有贤能的人和遵守法律制度,又把自己的政治改革出来,才能对抗齐国和秦国,从而防止秦国,对楚国吞并。这些建议楚怀王一开始还能接受,甚至还派他出使齐国,与七国签订了共同对抗秦国的盟约,从而一度,遏制了秦的扩张。但是后来楚国各方面都强烈反对屈原的政策,所以人们便采用卑鄙的手段,在政治上陷害屈原。有一次怀王命令,屈原写诏书,草稿写完之后,有人想抢过来上报朝廷,将屈原写的占为己有。屈原对这种卑劣的行为严加呵斥。极度憎恨他的人见没有得逞,便非常记恨他,于是便在楚怀王面前造谣中伤屈原。
楚怀王原本就是一个非常软弱的人,他也没有政治主见,便在一怒之下疏远了屈原,决心不再重用他,后来屈原,被降为三闾大夫,最后被流放到汉水一带。
屈原心中十分痛恨楚怀王,被谗言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所以他十分苦闷。怀着郁闷的心情在这种情况下创造的离骚,从而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怀和心中的愤怒,他虽然在政治上屡受打击和迫害,但是并没有使他屈服。仍然表现出了一个爱国主义者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和顽强毅力。屈原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逐渐创造了不朽的诗篇,除去以前的离骚之外,还有《天问》、《九歌》等25篇。逐渐成为我国古代历史文学中浪漫主义的杰作,别在中国诗歌历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公元278年,秦国大将吴起率领军队,向楚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许多城池相继沦陷,楚王也仓皇出逃。这时年过六旬的屈原听到之后十分伤心,极为悲痛,披着自己的长发,在绝望中写下了《离骚》等诗篇。他经常在汨罗江附近徘徊,一边走一边唱着愤怒的歌,附近的百姓都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很同情他。
屈原再也无法忍受祖国的支离破碎,纵身一跃跳进了波涛汹涌的汨罗江,这个怀才不遇一腔悲愤的伟大诗人屈原,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这个不幸的日子是五月初五。
附近的人都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纷纷划船去救屈原,直接外面汪洋一片,找不到他的身影,人们在江中打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他的尸体,为了不让鱼吃掉屈原的名句,把竹筒子的米撒了下去。这就是以后著名的端午节。
屈原虽然死了,但是他的精神永远存在我们心中,他崇高的爱国精神,伟大的人格,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永远都灿烂的诗篇也将千古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