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议论文九年级5篇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议论文1

  初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是在小学,但感觉并不深的。朦胧之中只觉出那社会的可恨和对祥子的叹惜,感慨社会的黑暗,叹息祥子的堕落。直至今天,当我再次重温那些情节,竟发现——这无疑是一部鲜血淋淋的悲剧而真实的小说,从头到尾都在悄无声息地控诉着那个血迹斑斑、麻木不仁的社会。

  而关于故事的大背景,老舍先生把它设在了老北京。而这也无疑给读者做了一定的心理暗示——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社会动荡的时代,也是被“三座大山”死死压迫下的时代,社会风气可想而知。可我们的主人公祥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带着一种农民的朴实劲儿,满怀希望地入了京城。

  他当然想过崛起,想在这熙熙攘攘的城中能靠着拉车占下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仗着自己十八到十九岁的硬棒身体,满怀憧憬地开启了他的拉车生活。

  然而生于那个黑暗的世道,祥子的命运不容乐观。靠着千万滴汗打拼挣来的崭新的车被大兵夺去、又好不容易攒足了钱却被孙侦探敲诈得一干二净……三起三落,三大波折,硬是把原本平凡而朴实的祥子活生生锤炼成了一部伟大的悲剧。

  我个人认为,祥子的命运和遭遇不仅仅是个人的自甘堕落——这部悲剧的主要原因最大程度上是由于时代和社会的挫折和挤压,它使得人性变得曲折,变得麻木。在我儿时读鲁迅笔下少年闰土的遭遇时,这一点是最深刻的体会。

  而俗语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觉得一个人的崛起或失败,并不仅仅是由于个人的努力或堕落,外部的环境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实作者早已在开头就已经埋下了伏笔——老北京。这其实已经暗示了谜底——不管你是多么平实的人,在这种时代的作用下,终会变得麻木而不仁。而小说中的祥子、虎妞、刘四爷、小福子等等,都是黑暗社会的产物和牺牲品,所以这部小说主旨其实并不在于主人公遭遇的如何如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整篇都是在控诉着社会的黑暗,满怀着对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关怀。

  由此看来,环境是可以影响人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可以改变人性曲直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议论文2

  从小到大,长辈们一直都在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教育我们交友需谨慎,可我却认为近墨者未必黑。(开篇点出论点。)

  无论你是否读过周敦颐的《爱莲说》,但凡见过荷花的,都会被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深深打动。荷花可谓是“近墨者”了,生于泥淖却冰雪晶莹,亭亭玉立,被人们千古传颂。它静静扎根在淤泥之中,却没有与其同流合污,反而更显风姿绰约。可见,近墨者未必黑。(用熟悉的课本素材举例论证。)

  从古至今,近墨而黑者有之,而近墨不黑者也不乏其人。汉代的李陵、苏武,同是汉官,面对匈奴高官厚禄的利诱,李陵动摇了,最终身败名裂;苏武坚贞不屈,宁可茹毛饮血,也要誓死捍卫国家利益,因此名垂千古。在近代,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革命家鲁迅,更是近墨而不黑,出污泥而不染的典型。这些近墨而不黑者坚定信念,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从而成就了人格上的伟大。(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是初学议论文写作者最易掌握和使用的论证方法。)

  那么,为什么会有近墨而不“黑”者呢?我认为,黑与不黑,关键在于近墨者本身的素质。荷花之所以“不黑”,在于它内在的纯洁。由此可见,近墨是客观因素,而近墨者最终是否会变“黑”,起决定作用的,是其本身的素质,即内因起主导作用。试想,一身浩然正气者,近墨也好,近赤也罢,内心的坚贞和操守是不会动摇的。(设问,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论证“近墨者未必黑”这一观点。)

  无志者,无论环境多么优越,条件多么便利,也是一无所成。而有志者,不论道路多么曲折险阻,环境多么昏暗不明,他也会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念,冲出污泥,如出水芙蓉般展现自己的美!

  朋友,近墨者未必黑。让我们以昂扬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去冲破险阻,战胜困厄,去实实在在地寻找自己的价值,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吧!(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夹叙夹议中给文章收尾。)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议论文3

  孩子和差生交了朋友,管还是不管?真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

  你小时候是否也听过妈妈说类似的话,或者你是否对自己的孩子说过类似的话呢?当孩子开始交朋友,总是会遇到成绩不太好的孩子,这时候我们就应该禁止孩子们来往吗?

  这句古语的意思就不用过多解释了,大家都懂得!

  但是,成绩好的只能和成绩好的学生交朋友吗?我们常常抱怨,工作以后越来越难交到真心的朋友,为什么大家都那么功利,就不能用心相处吗?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在孩子的交友问题上,你却用上了你最看不惯的“功利心”。

  不论从前还是现在,家长都一样,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跟差生玩耍,希望自己的孩子跟优等生一起玩耍,还美其名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多少孩子从小是听着这样的教导成长的,这些教导听得多了,他们也若有所思的表示赞同,再继续这么教育他们的下一代。

  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还适用吗?悦悦的一个朋友小景就曾是个例子。

  小景在小学的时候,在班里的成绩一直居中不上,也确实不是班里最努力的一拨人,但是,小景渐渐地发现老师最喜欢是班里的班长,不光老师,因为班长成绩最好,同学们也都喜欢他,身边的朋友特别多。

  小景便开始学习班长,学习班长的一些习惯,甚至连握笔姿势都要学习。小景从模仿班长写字开始,学习班长上课认真听讲的样子,学习班长下课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东西,学习班长在放学后先做作业……后来,小景的成绩已经跟班长不相上下了!

  但小景和班长却并不是朋友!

  小景上初中的时候,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来跟小景做朋友,小景也是来者不拒,都相处的很好。

  在班里的一次换位置,小林坐在了小景的后排,小林是班里甚至是学校里出了名的小混混,从来不爱学习,老师都拿他没办法。然而,小景和小林却很聊得来,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小景也开始在学习上帮助小林,督促小林好好学习。

  可是,故事总不会那么顺利,小景一直名列前茅,小林依然没能成为好学生,成绩也并没有好起来,后来初中没毕业便辍学了。

  看吧,小景的成绩变好,是因为在主动向优秀者学习,学习一个人不一定要成为朋友,而那些跟班长成为朋友的同学,后来怎么样了,我们不得而知。当小景跟所谓的“差生”小林成为朋友后,小林的成绩并没有变好,小景也并没有变差。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议论文4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句流行了很久的俗语。人们也常常视它为真理。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伙伴得了很容易传染的皮肤病,许多家长都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和他在一起,但是有一个父母都是医生的小男孩却一如既往地和小伙伴一起上下学,一起玩耍。有一位好心的邻居提醒他,他说:“如果我是健康的,我不怕别人传染;如果我是好人,我不怕别人教我学坏,因为好人是不会学坏的。”果真,直到患病的小伙伴痊愈了,小男孩也没有被传染上。读完这个故事,我疑惑了:近墨者必黑吗?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事例:在解放前有一位叫穆时英的青年作家,曾以一本揭露旧社会黑暗的小说名为《南北极》,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他走进了上海的十里洋场后,受到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竟也歌颂起那些醉生梦死的生活来。这可是“近墨者黑”的绝好例子。但是,同样生活在上海的作家鲁迅先生,却始终保持着革命家的本色,以笔作刀枪,向那个他厌恶的黑暗社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近墨者到底黑不黑,这是要看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如何,能否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如果意志品质薄弱的话,我相信,他很快会被传染上“病毒”。在当今社会,有一些人禁不住诱惑,心灵的天平向着金钱和权力一边倾斜了,倒下了,最终成了罪人。

  真正的好人都是保持着坚强的意志、优良的品质和廉洁的作风,只为群众,不为个人。他们可真正被称为“中国的脊梁”。“常在河边走,也能不湿鞋”,这种近墨者不黑的精神应该在我们这一代发扬光大。

  点评:这是一篇较为成功的作文,看来这位同学掌握了一定的作文技巧,首先他选取了“应具有怎样的意志品质”这一角度,阐述健康的身体是不怕传染的道理,主题集中而明确。

  其次结构安排得也很清晰。第1段,开头引用俗语,但不急于论述而是接着引述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提出问题“近墨者必黑吗?”“疑惑”中其实包含着作者的鲜明态度。第2、3段采取正反对照的方法加以论证。最后又以俗语作结。语言也显得干净利落,恰当的引用增色不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议论文5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说,经常与好的事物和人接触,就会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亦然。这句话说明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

  的确,如果把一块白布放在染缸附近,年深日久,即使不直接接触染液,也会变了颜色。这正是“近墨者黑”。但我却认为:近墨者未必黑。池塘里的淤泥够黑了吧?可是,就在淤泥这中却生长亭亭玉立、清新可人的荷花来!真是令人惊叹不已!难怪有人要称赞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了!这就告诉我们:近“朱”近“墨”并非关键,关键在于事物本身的性质如何。一只苍蝇,你即使把它放在香水瓶里,依然是只肮脏的苍蝇,终也难改它的本性。一块宝石,即使把它埋入沙土,也终究是块发光的宝石,早晚要熠熠生辉的。

  如果,真的像有人说的那样近墨者便要黑,那么,解放前那些工作在敌人心脏中的地下党员不是也要变黑吗?他们终日与那些卑鄙小人打交道,不是也要变得利欲熏心,最终叛党叛国了吗?照此说法,现在那些工作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人员,时刻接触西方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是不是也要变“黑”呢?否!“近墨者便是黑”这种片面的看法是绝对错误的!地下党员,他们胸中装着的是党的利益、人民的幸福,所以,他们能够近墨者而不黑,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党员的本色,这不正是“近墨者未必黑”的证明吗?事实证明,“近墨者黑”并不是绝对正确的。“黑”与“不黑”关键在于一个人的品质与修养如何。如果一个人能胸怀大志,时刻想着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无论他处在怎样一种环境中,他都能始终保持做人的本色,不会“变质”。相反,如果他考虑的是个人私利,胸无大志,那么,一旦环境变化了,他就会变“黑”,甚至不惜出卖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所以,对于我们每一个青年人来说,都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树立远大的志向,胸怀祖国和人民,自觉地抵制腐朽思想的浸蚀,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真正做到“近墨而不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