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古诗100首七绝(清明节的古诗100首七绝4句)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和意思

1、《朝中措》宋·张炎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清明时节,雨声响成一片。江水涨了,潮头淹没了渡口的沙滩。路旁,雪白的梨花冷淡地看着我走过,仿佛责怪我这个时候还在异乡游荡。 在那燕舞莺啼的珠帘绣户,云裳雾鬓的朱阁琐窗。我喝醉了。醒来时,已是鸦噪夕阳的傍晚。临走时顺手折了一枝杨柳,回来后才醒悟:插到哪里才是呢——我在这里又没有家啊! 2、《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此诗精妙之句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间不用火,清明之后本应“处处有新烟”,现在却因战乱农民都被召去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芜了,只有寥寥几处的人家燃起新烟,一片凄凉。 3、《清明即事》唐·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的郊外杨柳一片青翠。 花开了草都长了出来,鸟儿在飞蝴蝶成双成对在嬉戏。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喝着聊着。 4、《清明日对酒》宋·高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南山北山上有很多墓地,清明到了人们纷纷去扫祭,纸灰到处飞扬就像白色的蝴蝶。 痛哭而流出的血泪染红了满山的杜鹃,太阳落山一切归于静寂,独有狐狸在坟冢里的窝中休息。 晚上回家孩子们在灯前嬉戏,唉!人生本来如此,今朝有酒就应今朝醉,百年之后就连一滴也带不到地底。 5、《鹊踏枝·清明》五代·冯延巳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红杏在二月开放,清明节是在三月份,时序在向前推移,春光在逐渐消逝,又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之际,“雨纷纷”,人的情绪也在“纷纷”。“一霎”二字,透露了对幸福、欢乐消逝得快速的伤感,也是对失去的美好生活的留恋。
(唐)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清明时节,雨一直下。踏青游人遇雨而使心情受到影响,所以想找个落脚的地方喝几盅歇息避雨,也散散心头之愁绪。 这首古诗用字非常简练,而且全篇都是常用字,也没有用到任何一个典故,用词畅达明快,意思简练但是内蕴丰富,是唐诗300首当中非常有名的一首七绝。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意思是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这首古诗,大家都应该非常熟悉了,就是出自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清明》。 这首古诗用字非常简练,而且全篇都是常用字,也没有用到任何一个典故,用词畅达明快,意思简练但是内蕴丰富,是唐诗300首当中非常有名的一首七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的时候下雨了,在民间这种雨又被称为泼火雨。因为这两天要祭祀先祖,祭祀先祖常常要用火烧一些祭品,而清明节的雨,会把这种火熄灭,所以才被称为泼火雨。
1、(唐)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清明时节,雨一直下。踏青游人遇雨而使心情受到影响,所以想找个落脚的地方喝几盅歇息避雨,也散散心头之愁绪。 2、(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淅淅沥沥的春雨,若隐若现的卖花声,那种凄清如水的景致,与其说跃然纸上,不如说直入我们的心扉。这正是大家手笔,用最简洁晓白的语句,便能把景与情自然交融而不着痕迹。读诗切莫匆忙,细细品味是关键,诸君且看那“一夜”二字,正点出诗人彻夜不眠,忧思系于家国的情怀,与颈联之作书品茶、尾联之迫切归家的悠然形成鲜明对比。可见闲闲笔墨,却藏不住胸中难抑之波涛。
《清明》 朝代:宋代 作者:王禹偁 诗句: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释义: 早起匆匆赶路,天气晴朗春色正好,可以清晰的看到那小舟荡漾在湖水之上。飞鸟在天上自在飞翔,少年无忧无虑的嬉戏打闹,只是这般天真无虑的时光却是与我无缘了。少数名族儿童的独特的服饰已经很少看到了,楚地的女孩腰肢纤细,惹人怜惜。 昔日辉煌的定王府已无踪迹,想象着贾谊府中的古井仍是当年模样。虽是只需禁火三日,无奈没有食物烹煮实在辜负了周举的好意了,一直四处奔波,生计却仍无着落。富足奢侈的生活还是山林平淡生活都是天意,有浊酒、粗茶淡饭颐养天年也已足够了。 第一首诗,诗人由清明景事兴感,抒写自己的悲惨遭遇与高洁志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段落。第二首在内容上是第一首的继续和发展,着重写飘泊之感,情怀抒发则更挚切深痛而饱满。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和意思

清明节古诗(必须是自创)

1、《七绝五首:清明祭》 其一 春光寒食荡云烟,红杏开时祭祖先。 香入眉心空有影,泪珠魂化鹤飞天。 其二 惊天泪雨无寻处,借问清明暮月春。 不语落花谁晓得?此时肠断恨离人。 其三 轻烟西去绕灵山,从此难逢不可还。 卧看风花挥泪雨,一枝折得痛心间。 其四 东风入耳听桃雨,正是花开一树红。 此景此情杯酒祭,思亲千念在心中。 其五 春来又是清明节,香火飞烟上九天。 渐觉悲愁听鹤语,声声穿耳到心田。 2、《清明》 思君难,见君难,一片冰心寄玉函,满怀愁苦无处诉,又逢夜迟天渐寒。 前行阻,退亦艰,此番情境何以堪,莫道世事无常变,天人两隔难相见。 3、《清明》 如烟春雨总多情,一曲怀思别样听。 含首悲心巡古道,踏青痴客仰仙风。 却是难解千回忏,介子留得百世名。 千载尘埃终有尽,几人能似这般清?
清明节古诗:郊行即事 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 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白话文释义: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扩展资料 这首小诗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时雨纷纷天地哀, 行人匆匆面露凄。先人已逝生者祭, 泉下有知亦欣然。
旅途集中精力充沛纳海澜之家居服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
清明节古诗(必须是自创)

关于清明节的诗有哪些?

1、《悼春》(五绝) 春韵入园香  慈严却远航 残红谁再护  把酒问夕阳 2、《别父》 清风蓑雨雨纷纷  正是人间换景新 孰晓天堂传诏令  仙幡度我父亲魂 3、《思父》(七绝) 欲翠青山起父茔  难别盛世舍亲情 从此慢步重宵九  再见音容梦几更 4、《思父》(七绝) 春雷轰烈起沧茔  难信慈严九界行 何日再耕陇上地  三更梦见泪无声 5、《思父》(七绝) 醉风醉雨醉思亲  难孝高堂欲断魂 可叹乡愁谁解意  几回梦赋杏花村 6、《咏梅》(七绝) 俏梅傲雪谁人赏  独竖严冬落九芳 岁月无痕常忆旧  思亲不觉冷风长 7、《思乡》(七绝) 微风细雨又秋凉  犹抱琵琶对烛伤 只恨亲情无处诉  问君何日下池阳 8、《七绝忆父》(新韵) 常思爱父就职间,为树清廉戒酒烟。 卸任一身轻自在,回家顿感五粮甜。 9、《忆王孙·诞辰》 枯枝依旧借春青,嫩草芳环九九庚。 茔绕云烟杜宇鸣,泣亡灵,香烛扶摇无应声。 10、《想父亲》(新韵) 人间五月杨花酩,岁岁来勾想父亲。 似雪一生化无影,爱花半世散花馨。 11、《深秋--驻胆心惊》 滴落梧桐有泪声  去岁哀身逢骤雨 余生悸梦恸悲风  篱边老树存残叶 岭上苍松映旧容  青鸟若能传家信 菊花开尽子孙情 12、《浣溪沙 念父》 骨血亲情唤不回,  冥钱飞舞泪难持。 松涛百鸟亦悲啼!  隔断阴阳音信绝,  十年冷暖诉谁知?  夜台长睡忍相离?  13、《祭父》(七律) 如戏人生道尽愁  风花雪月梦悠悠 提笔乱舞红尘事  携酒轻吟四海收 一枕相思何处愤  满膛乡恨问谁求 慈严驾鹤仙游去  唯有诗词祭杏州 14、《秋思》(七律) 远山枫叶渐红妆  湖上残荷入暮香 一地寒霜秋统领  半盘弃子影无双 人生如戏时光短  岁月留痕日记长 欲赋太平无翰墨  只题杂乱有文章 15、《春伤》(七律) 东风猎猎送寅春  细雨绵绵润景新 岁月无声多少事  人生慢步几回真 青瓷盏具今还在  绿水茶香不见人 把酒浇愁添乱绪  扶锄挥泪葬花魂 16、《思父》 庭外梅兰迎远客,严君异域归犹?橙黄硕果曳枝头。 凝眸似父笑,神黯泪长流。三月桂花香满院,相偕共逗弥猴。天伦慈爱永停留。  阴阳音信断,  苍雁望儿愁。 17、《七律(新韵)伤情》 萧瑟寒风冻骨骸,凄凉苍雁漫天哀。神形已倦红尘冷,躯体只合白雪埋。慈父温情终幻化,幼儿孝意岂疑猜。篱菊独立犹江岸,怅望渺茫薄雾来。 18、《西江月·睹物思亲》 春雨黄花遍地,寒风落叶何移? 杜鹃泣血泪湿衣。泉下严君会意? 丹桂花开几次,田七叶绿之时。 音容宛在总追思。夜梦君颜醒泣! 19、《鹧鸪天》 一隔阴阳两不知,十年梦碎自怜惜。 归来惟见遗容笑,挥手常为幻影痴。 思往事、记依稀,团圆竟是断肠时! 闻人尽孝心酸涩,唯有撰文慰楚凄。 20、《七律·忆父亲》(新声) 梦里千回忆父亲,醒来泪水湿衣巾。 生前历历慈祥貌,耳畔时时肺腑音。 处世随和凭睿智,持家俭朴靠恒心。 今朝不恋功名利,他日更需手脚勤。
关于清明节的诗有哪些?

杜牧的诗《七绝 清明》

标题】清明 【年代】唐【作者】杜牧【体裁】七绝【内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注释】1、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2、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3、遥指:指向远处。4、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译诗】清明节这一天细雨蒙蒙,大路上的行人触景伤情。请问小牧童何处有酒店?远处的杏花村里酒味浓。【赏析】这首小诗,运用白描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出一幅真切的春景图。首句用“清明”点出时令,用“雨”写出环境和气氛。“纷纷”二字既描绘了春雨的意境,又写出了雨中行人的烦郁心情。“雨纷纷”,境界迷茫,令人惆怅。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第二句的“欲断魂”传神地描绘出此时此刻行人触景伤情的内心活动,在蒙蒙细雨中又增添了一层愁绪。何以消愁?于是第三句一转,提出“酒家何处有”。在第四句里,牧童以动作代回话,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真乃“此时无声胜有声”。“遥指”二字,用得十分精妙,妙就妙在这不远不近之间。这首诗意境优美,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耐人寻味,富有感染力,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清明 (唐代杜牧诗作)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作品名称清明创作年代唐代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七言绝句作者杜牧目录1 作品原文2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3 创作背景4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名家点评 作品原文编辑清明⑴清明时节雨纷纷⑵,路上行人欲断魂⑶。借问酒家何处有⑷?牧童遥指杏花村⑸。[1]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⑵纷纷:形容多。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⑷借问:请问。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2] 白话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2] 创作背景编辑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作品鉴赏编辑 文学赏析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杜牧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魂”不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太没来由了。再回到“纷纷”二字上来。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说出是向谁问路的。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是否答话了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比如《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遥”,字面意义是远。但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读者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这才是诗人和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地方。[1][3] 名家点评 《千家诗》:此清明遇雨而作也。游人遇雨,巾履沾湿,行倦而兴败矣。神魂散乱,思入酒家暂息而未能也。故见牧童而同酒家,遥望杏花深处而指示之也。[4]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绝·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望您采纳!
杜牧的诗《七绝 清明》

清明祭扫求一首现代七绝诗

清明(七绝) 山村野外夜鸣蛙,月瘦星孤望老家。最是清明时节雨,沾衣湿梦到天涯。七绝 清明细雨平添世上哀,千家墓地子孙来。生前若是能行孝,何虑坟头染浅埃?七绝.《给母扫墓》携眷踏青扫母坟,刷碑整冢念慈恩。子呼失应滴别泪,仰祭淑德万古存。七绝 清明松柏萧萧掩暮云,落花飞絮泪纷纷。东风惆怅悲难诉,却悯春愁泣故坟。七绝 客旅清明雨后清明暮霭迷,岚光嶂里鹧鸪啼。 山花漉血愁肠断,故土先茔草树低。
七绝:酷署斗地主 三伏玩牌汗直流 ,凝神斗地主无休 ;此番技艺能湖口?世上早成画饼侯。注:1.读的时候两字一音节。凝神斗地主无休 2.画饼充饥,中国成语之一。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卢毓传》,意思是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特别是用来欺骗别人。
清明祭扫求一首现代七绝诗